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比较新型长期导管Palindrome同以往长期导管非palindrome导管在透析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1年10月1日~2012年6月1日接受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的患者,选取其中采用Palindrome导管与相同手术时间的非Palindrome导管病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相关感染及导管通畅率.两组感染及低流量发生率用次/1 000导管日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其他比较用t检验.结果:总手术59例次(59人),Palindrome导管组31例次,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31例次(30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管3例次(3人);带管时间3~230 d;发生感染2例次,平均感染率为0.37次/1 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1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37/1000导管日;拔管0例.普通长期导管组28例次(28人),经右颈内静脉置管24例次(24人),经左颈内静脉置管4例次(4人);带管时间1~219 d;感染3例次,平均感染率0.83次/1 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6次/1 000导管日;拔管2例.两组在感染、低流量发生率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alindrome组优于普通长期导管组.Palindrome导管反接时未发生流量不佳.Palindrome组在Kt/V、URR优于非Palindrome导管组(P分别0.01,0.02,0.03).结论:Palindrome导管是维持性透析患者临床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术的较好补充选择,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尚需进行更大样本、多中心及更长时间的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
程晖  梁伟  石明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125-12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肝素封管对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置管术后出血、血栓形成和第一次透析时血流量的影响。方法:按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置管术后肝素封管浓度分为三组,观察颈内静脉留置管置管前、后凝血功能;置管后伤口出血情况及透析时导管内血栓形成及透析中血流量情况。结果:三组置管前凝血功能正常,B、C组置管后PT、APTT较置管前,较A组置管后显著升高;C组置管后PT、APTT较置管前,较B组置管后显著升高。三组穿刺点及隧道口出血程度随着肝素封管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A组第一次透析时11例患者导管内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栓塞率达到35.5%,B组和C组栓塞率明显低于A组,血流量欠佳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用比导管内容量多0.1~0.2ml的50mg肝素盐水封管,既能减少手术后伤口出血,又能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保证透析时血流量,不时为一种术后较好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导致深静脉血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4年10月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股静脉留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患者69例,使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的方法结合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例发生相关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其中5例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5/69,占7.2%),2例为糖尿病肾脏疾病(2/69,占2.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发生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子,体质量是保护因素,而性别、年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1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白蛋白(albummin,Alb)、置管前有否水肿、I)-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血红蛋白浓度等不是导管相关的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前列腺素E1扩血管药物的应用未显示保护作用(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仅体质量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保护因素[OR=0.862,95%CI(0.752~0.988)],P=0.033)。结论体质量为股静脉留置透析用深静脉导管的DVT的保护因素,提示患者高大的身材可能是保护因素,推测与留置导管的股静脉的内径相对较大、以及可耐受更多的脱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137例患者,其中62例于腹腔镜下置管(腹腔镜组),75例行传统开腹腹膜透析置管术(开腹组)。主要终点是导管生存时间。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置管方法、并发症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肾脏原发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手术时间[(36.3±14.9)min vs.(88.2±32.2)min,P<0.01]、术后住院时间[(4.8±2.6)d vs.(6.8±5.2)d,P<0.01]优于开腹组。开腹组11例(14.7%)发生导管失功,腹腔镜组发生2例(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主要与腹膜透析导管尖端移位(0 vs.8,P<0.01)有关。Kaplan-Meier曲线与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腹腔镜组具有较好的导管生存率(log-rank P=0.03),手术方式是导管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9,HR=0.22,95%CI:0.05-0.98)。结论: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低、导管生存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危险因素及护理进行综述,提出其发病机制分为腔内途径和腔外途径污染;诊断方法通常有以拔管为基础的诊断技术和以留管为基础的诊断技术;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类型、导管材料、置管部位、置管时间以及年龄等其他因素;护理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密切观察置管部位皮肤;建议国内医院对于置管群体建立完善的防御机制并加强相关部位的护理。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HD)患者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功能不良的原因.方法 对本院99例带涤纶环CVC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导管插入后记录实验室和临床变量,临床过程跟踪6个月,根据6个月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分为:导管功能不良组、功能正常组.结果 导管功能不良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高于功能正常组;而初始血流量(BF)、血白蛋白(Alb)显著低于功能正常组.结论 微炎症状态、初始BF、低蛋白血症与HD带涤纶环CVC导管功能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非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非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常见致病菌,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分析327例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年龄、有无合并糖尿病与感染的关系以及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和耐药情况。结果非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与导管留置时间有关,股静脉置管的感染率高于颈内静脉置管,老年、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未合并糖尿病患者。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结论血液透析非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置管时间、置管部位、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有关,需要早期发现,选用敏感抗生素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与生理盐水封管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堵管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尿激酶预防性封管与生理盐水封管预防白血病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管发生率及尿激酶预防性封管和溶栓前后对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用尿激酶预防性封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封管,观察两组堵管发生率;同时对尿激酶预防性封管及溶栓前后APTT及PT进行监测.结果 两组患者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封管及溶栓前后APTT及PT变化不显著(均P>0.05).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进行PICC封管不影响患者APTT及PT值,亦不能显著降低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口服华法令对于因血栓及纤维蛋白鞘而至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后功能不良的改善并行临床分析.方法 59例带卡夫隧道导管患者,分为A组(28例)口服华法令1.5~3mg/d抗凝,对照组B组(31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抗凝,两组常规普通肝素封管.记录导管透析中血流量、回血静脉压,记录透析前后尿素氮、肌酐、超滤等,计算透析尿素清除指数,评估透析效果,定期检测非透析状态下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导管留存时间、导管中位留存时间,并观察两组出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观察一年时间.结果 A、B两组透析前后肌酐、尿素氮水平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尿素清除指数均达标,A、B两组透析中血流量、回血静脉压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A、B两组透析后比较肌酐、尿素氮水平、尿素清除指数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也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两组导管留存时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00±0.93)之间,A、B两组未见出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结论 带卡夫中央静脉导管置后常规口服中等剂量华法令抗凝配合肝素封管较口服阿司匹林更能改善因血栓及纤维蛋白鞘而至导管功能不良,延长导管留存时间,且并发症少.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少,观察时间偏短,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以证实口服华法令在带卡夫隧道导管置入后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骨科手术患者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止血药-自体血回收(IOBS)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择期骨科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预计术中出血量>800 ml,随机分为4组(n=30):AHH-IOBS-止血药组、IOBS-止血药组、 IOBS组和AHH-止血药组.AHH:气管插管后即刻至切皮前即刻,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15 ml/kg,速率40 ml/min;IOBS:切皮前即刻行血液回收,血液洗出后即刻回输;止血药: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血凝酶2 kU,同时肌肉注射1 kU.记录术中液体出入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并采集静脉血样检测下列指标: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与AHH-IOBS-止血药组比较,IOBS-止血药组CVP降低,Hb、Hct、Plt和Fib升高,AHH-IOBS组术中出血量增多,AHH-止血药组异体输血量增多和新鲜冰冻血浆使用免除率和异体输血免除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 骨科手术患者AHH-IOBS-止血-联合应用的血液保护效应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剂量肝素钠脐静脉导管封管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素钠对新生儿的影响,以选择适合新生儿脐静脉导管的封管液。方法选择留置脐静脉导管的危重新生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Ⅰ组和观察Ⅱ组各30例,观察Ⅰ组用25U肝素液,观察Ⅱ组用50U肝素液脉冲正压封管;封管前后分别经外周血管采血检测血小板参数(PLT、PCT、PDW)和凝血功能(PTA、PTR、PT、INR、APTT、FIB、TT);置管期间全程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和导管通畅等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皮肤淤斑、注射穿刺处拔针后出血不止等现象,未发生堵管;封管前后PLT、PCT、PDW值和PTA、PTR、PT、INR、APTT、FIB、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Ⅰ组封管前后PT变化曲线与观察Ⅱ组相比,接近相交点较多,曲线较少分离。结论脐静脉导管使用小剂量(25U)肝素液脉冲式正压封管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比较可视软镜下导引型气管导管和加强型气管导管在颈椎手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颈椎手术患者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龄34~64岁,BMI 19~24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斜面不朝向患者头端组(NTH组,n=28)、斜面朝向患者头端组(TH组,n=29)和导引型气管导管组(GT组,n=29)。NTH组和TH组患者采用加强型气管导管,NTH组导管斜面朝向患者头端,TH组导管斜面不朝向患者头端,GT组患者采用无斜面的导引型气管导管。记录气管插管时间、置管时间、置管次数、插管过程中低氧血症例数和置管难度分级;记录首次置管成功例数和低氧血症发生率;记录术后吞咽困难、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发生情况。结果TH组和GT组插管时间、置管时间明显短于NTH组(P<0.05),置管次数明显少于NTH组(P<0.05),首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NTH组(P<0.05),置管难度明显低于NTH组(P<0.05),吞咽困难、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低于NTH组(P<0.05)。GT组置管难度明显低于TH组(P<0.05)。三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视软镜引导下颈椎手术患者经口气管插管,采用气管导管斜面朝向患者头端和导引型气管导管,置管更快速、高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使用导引型气管导管置管操作更简单、难度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撕脱鞘导入法与改良导丝引导法留置Palindrome导管的安全性及易用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透析中心拟行Palindrome导管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36例,按置管方法分为撕脱鞘导入组(撕脱鞘组)和改良导丝引导组(导丝组),每组18例,辅以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了解有无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狭窄等,并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如有凝血功能异常者在术前予以纠正.所有长期留置导管均在手术室完成,术中予以心电监护.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置管后观察24 h,主要终点为置管术中出血量,次要终点为整个置管术的操作时间和置管术后24 h置管伤口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撕脱鞘组共入组18例患者,导丝组共入组18例患者,2组基本一致.导丝组较撕脱鞘组在术中出血量[(4.0±2.1)ml vs (12.9±3.3)ml,P<0.01]、置管时间[(26.3±3.2)min vs(34.4±3.0)min,P<0.01]及术后24 h出血事件发生率(4.3% vs 27.3%,P<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导丝引导法留置导管,降低了误穿动脉、穿刺失败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辅以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直接导丝导入法比撕脱鞘导入法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及术后24 h出血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羟乙基淀粉对脊麻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容量治疗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剖宫产产妇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麻醉前30min从外周静脉按10ml/kg液体量分别注入6%羟乙基淀粉130/0.4(Ⅰ组)和复方乳酸钠(Ⅱ组)。然后实施重比重布比卡因7.5~10mg腰麻。于输液前(T0)、输液后(T1)、脊麻后1min(T2)、5min(T3)和10min(T4)记录BP、HR、SpO2、ECG。同时测定输液前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两组产妇T1时SBP和DBP都有所提高,在T2~T4时都有所下降。但Ⅱ组下降较Ⅰ组更显著(P<0.05)。输液后Hb及Hct均降低,但Fib、APTT和血栓弹性描记仪测定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麻前输入10ml/kg6%羟乙基淀粉130/0.4较复方乳酸钠液能更有效地扩充剖宫产产妇的血容量,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对凝血系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宫颈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宫颈癌手术患者64例,行颈内静脉穿刺,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2d,治疗组用0.5mg/d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治疗10d,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前1h(T0)、治疗后2d(T1)、10d(T2)、16d(T3)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栓溶二聚体浓度(D-dimmer);同时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处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VC相关DVT,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l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时,对照组患者Fib和D-dimmer浓度明显高于治疗组和T0时(P<0.05);CVC相关DVT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0.5mg/d皮下注射10d预防宫颈癌患者CVC-related DVT有一定效果,且剂量安全。  相似文献   

16.
非隧道式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瑶  郑莹  江海云 《护理学杂志》2009,24(14):67-68
目的 探讨非隧道式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将CRBSI危险因素归纳为10个因素,对1 695例非隧道式血管内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确诊为CRBSI的91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穿刺部位、导管置入长度、置管时间、基础痰病、疾病程度、入住病区是导致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P<0.01),固定敷料、封管方式及血凝状态不影响CRBSI发生(均P>0.05).结论 颈内、股静脉置管.导管置入长度≥8 cm,置管时间≥10 d,患感染性疾病、病情严重或入住ICU、老年患者相对易发生CRBSI,应重点监护和防范.  相似文献   

17.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的处理包括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两者缺一不可。预防策略又包括置管前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准备如选择合理的导管规格和置管部位能减少CRT的发生;置管术中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无菌操作,导管头端放置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处;置管后血栓发生的预防措施如功能锻炼,不建议常规预防抗凝治疗。一旦发生了血栓,排除抗凝禁忌证后尽快开始抗凝治疗,抗凝时间至导管拔除后3个月;不建议放置上腔静脉滤器,不建议导管溶栓。尽可能保留有功能的导管,直到导管失功或者不再需要导管。至于拔管时机,建议在抗凝治疗2周后,分次拔出,以减少血栓脱落肺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综合性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CRBSI)发生的临床因素及控制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0年CRBSI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设计调查表,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原发疾病、留置部位、保留时间.结果:64例CRBSI中,血管内导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31天,最长留置时间为52天,最短留置时间为6天;按照原发疾病出现频率依次排序前三位分别为:创伤、脑血管病、重症肺炎;股静脉置管较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CRBSI多见.结论:综合性ICU内CRBSI的发生应当加强预防与控制,降低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PICC置管X线摄片前首次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PICC置入的长度由操作者根据患者外测量估算,这种外测量与实际置管长度存在一定差异;且置管时可因操作者因素、患者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发生率达4%~38%。因此,置管完毕还需到放射科行X线摄片以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达理想解剖部位,若有差异,须进行调整,若导管异位则应尽快进行正位。鉴于PICC置入长度的不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中心静脉导管与硬膜外导管在腰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腰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术3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导管,试验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在两组之间比较下列指标:置管操作与手术时间的间隔、首次腰穿时脑脊液性状(总蛋白含量、白细胞∕红细胞比值)、置管后改善情况(发热消退时间、脑脊液白细胞好转时间、脑脊液皮漏好转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每日引流量、置管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在置管操作与手术时间的间隔、首次腰穿时脑脊液性状、置管后改善情况、导管留置时间、每日引流量这些方面,两组类似.两组病例均无脑疝、颅内血肿、颅内积气发生.神经根刺激症状两组类似.但硬膜外导管的堵管率、连接脱落率均高于中心静脉导管.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和硬膜外导管均是有效、安全的腰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方式,但中心静脉导管不易堵管、连接脱落,便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