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典型案例探讨王庆国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王庆国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正虚为本,以情志因素为患,临证之时强调病证相合,治法以补脾疏肝、寒温并用等为主。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对此缺乏有效药物治疗。杨倩教授以"浊毒理论"为指导,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浊毒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发病的物质基础,也是其治疗的关键环节,并组麻枳降浊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林一帆教授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肝脾肾三脏出发,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行针对性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跟师侍诊,整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典型病案探讨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特色。该病病位虽在肠,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以调肝健中,运脾益肾,注重审证求因,肝脾同调,擅用风药,均衡饮食,身心并调,利于康复。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CMISS)对杨倩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分析杨倩教授治疗IBS的临床辨证分析及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IBS提供数据基础。从而也证明TCMISS系统软件作为中医药研究辅助工具,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增加对众多中医药专家治疗IBS的有效医案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IBS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李永成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案例,总结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思想。李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肝脾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饥饱不适、情志不畅、外邪所伤、操劳过度等致病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气不疏,从而使患者出现抑郁恼怒等情绪障碍,而脾失运化,则致其清浊不分,停滞中焦,精微随糟粕并行肠间,发为泄泻、腹痛。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疾病.李学军教授运用祛湿止泻法治疗该病,认为湿邪为其主要病理因素,同时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临床诊治,审证求因,注重辩证施治.该文对李学军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BS)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孙建华教授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脑神失调,脾胃虚弱。临床上提出"脑神"的核心地位,注重调神健脾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辨病和辨经络相结合贯穿始终,强调腧穴配伍与得气,并注重对患者疾病认知的治疗,临床疗效卓越。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0.
焦敏 《中医药通报》2011,10(1):17-19
党中勤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归属到中医"腹痛"、"泄泻"、"郁证"等病证范畴,本病致病因素不外乎六淫外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而其病机则是多方面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本病其本在肝,其制在脾,其标在肠。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介绍朱生樑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朱师认为本病以肝郁脾虚为切入点,治疗上强调肝脾同调,治以疏肝理气,健脾止泻,寒热并举,整体辨治。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吴耀南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医30余载,擅长于内科疑难病证辨治,尤专于治疗消化系统疾患,笔者有幸随师临证,现将吴耀南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胃肠病的本质为"脑肠互动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同属功能性胃肠病范畴,迟莉丽教授基于"脑肠互动紊乱"理论,认为这与中医"七情内伤致病"理论不谋而合,虽外感六淫、饮食内伤均可致病,但是情志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肝为万病之贼",功能性胃肠病病机初期表现为肝胃不和,多因医者对本病的识别率低、患者对该病的认知率低等原因,常导致本病失治误治、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其病位虽在胃、肠,但与肝、心、脾三脏相关,其病机又因肝之疏泄太过或不及而演变不同,终致肝郁脾虚、心胃不和、心脾失养,故治疗上以疏肝宁心、和胃理脾法为辨治大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李振华教授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详辨主症,将腹痛、腹泻与便秘作为本病的主症,具体分析腹痛的性质与发作时间,排便性状与习惯,结合整体,辨证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情志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对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作了探讨。认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潜力和优势,在改善症状、对症治疗、减少复发方面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蔡淦教授从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拾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芸 《新中医》2002,34(4):12-13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胃肠道运动性疾病,以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为主要症状,蔡淦教授以脾二脏为主辨治肠易激综合征,强调肝郁脾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以疏肝健脾为主,汲取古方痛泻要方之长,以抑肝扶脾,节胃肠道功能,并随证加减,灵活化裁,用药精当独到,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体质学作为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其体病相关论和辨体论治思想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根据体病相关论,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以加深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见于阳虚体质、气郁体质及特禀体质,以纠正体质偏颇的方式可有效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谢建群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疾病,以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症状或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本病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临床尤以腹泻型多见,病情缠绵,久治难愈。谢建群教授长期从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师侍诊,获益良多,现试析其辨治思路于下。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是典型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治疗方法较多, 但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997年3月-2001年6月,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40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沈舒文教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独特见解,笔者将从肝脾肾三脏对沈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思路及用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