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大鼠脑血肿周围血管新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5只350~400 g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H2S组,每组25只。模型组、H2S组大鼠行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对照组仅行头皮正中切口及暴露前囟而不行注射,H2S组于手术当日开始每日腹腔注射硫氢化钠10 mg/kg,连续28 d,其余两组仅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7、14、28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及后肢运动功能Tarlov评分,术后14、28 d收集脑血肿周围组织进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以计算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场面积,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术后4、7、14、28 d的血肿周围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4、7、14、28 d的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及后肢运动功能Tarlov评分分别为0分和5分,提示神经功能和后肢运动功能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均升高,而Tarlov评分、血肿周围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场面积及血肿周围组织VEGF水平和GAP-43阳性细胞数均降低(P0.05);脑血肿大鼠经H2S治疗后以上指标获改善,如H2S组的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低于模型组,Tarlov评分、血肿周围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场面积及血肿周围组织VEGF水平和GAP-43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但H2S组以上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2S可促进大鼠脑血肿周围血管新生及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其增加脑血肿周围组织VEGF水平及促进GAP-4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快速康复理念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12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脑出血病人1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脑血疏组(48例)、快速康复组(47例)及联合治疗组(49例)。根据头颅CT,采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和周围水肿范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脑血疏组、快速康复组以及联合治疗组脑血肿量和周围脑水肿量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P0.05),而联合治疗组较脑血疏组和快速康复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2周、4周后,联合治疗组较其他3组BI评分升高,NIHS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联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脑出血较单独服用脑血疏口服液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建立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基础上,早期应用药物进行干预,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及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中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选用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又随机分为1h、6h、1d、3d、7d和14d亚组。实验组注射Ⅳ型胶原酶建立ICH模型,治疗组予以药物干预,后各组分别进行神经功能测定及TUNEL法统计检测细胞。结果脑出血模型建立后各组动物均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出血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重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脑组织几乎未见TUNEL阳性细胞,实验组于6h可见脑出血灶周围TUNEL阳性细胞最多,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于3d再次出现TUNEL阳性细胞高峰后下降;治疗组仅在脑出血后6h观察到脑出血灶周围TUNEL阳性细胞数高峰,但其高峰时数量少于脑出血组,之后渐下降。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及减轻脑出血后继发脑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出血(ICH)大鼠血肿体积的影响,探讨其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13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ICH 对照组、ICH 干预组和假手术组;ICH 对照组、ICH 干预组再随机分为1 d、2 d、4 d、5 d、7 d和14 d组6个亚组。采用注射Ⅳ型胶原酶建立 ICH 模型,造模后依照 Longa FZ五级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后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根据多田公式测量血肿体积,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结构改变。结果 ICH 模型建立后所有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ICH 对照组动物症状明显重于 ICH 干预组。ICH 干预组不同时间点血肿体积均显著小于 ICH 对照组,且脑组织结构明显改善。结论大鼠脑出血后应用脑血疏口服液能明显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组织结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去铁胺干预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异常积聚的铁离子在血肿周围组织病变中的作用及去铁胺的干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脑出血组(n=60)和去铁胺干预组(n=60),以尾状核注射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含量(干湿重法)和血脑屏障通透性(伊文思蓝渗出法)、DNA碎裂(TUNEL染色)以及去铁胺干预的影响.结果 脑出血组大鼠脑出血后1~7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血肿周围脑水含量显著增高(P<0.05),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增加(P<0.01),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去铁胺干预组各观察指标与脑出血组呈现相同变化趋势,但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脑出血组(P<0.05),血肿周围脑水含量显著低于脑出血组(P<0.05),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低于脑出血组(P<0.05),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 铁离子异常积聚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损伤,去铁胺能减轻这一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桃叶珊瑚苷(AU)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9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脑出血组、AU治疗组,每组30只。脑出血组及AU治疗组大鼠于尾壳核区注入自体非肝素抗凝动脉血,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于相同部位注入0.9%氯化钠溶液。造模成功后,AU治疗组于术后6 h给予AU腹腔注射,脑出血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相同剂量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各组分别在造模后12 h、2 d、3 d、5 d、7 d取6只大鼠,参照Longa 5级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HE染色并计算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数目、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中TNF-α表达情况。结果 AU治疗组和脑出血组大鼠造模后12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治疗组大鼠造模后2 d、3 d、5 d、7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脑出血组(P0.05)。脑出血组大鼠造模后12 h、2 d、3 d、5 d、7d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白细胞数目和TNF-α阳性细胞数多于AU治疗组,AU治疗组多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AU对脑出血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肿周围脑组织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含水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脑出血组(ICH)、药物低剂量组(Sal-L)、药物中剂量组(Sal-M)和药物高剂量组(Sal-H),每组15只,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药物低剂量组、药物中剂量组和药物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红景天苷灌胃10mg/kg、20mg/kg和40mg/kg,每日1次,共给药10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称重法计算脑含水量;商业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印记法与RT-PCR分别检测脑血肿组织周围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与mRNA表达。结果采用红景天苷处理后,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无药物处理的大鼠,脑含水量明显下降,脑组织中MPO活性明显下降;脑血肿组织周围的HIF-1α和VEGF蛋白与mRNA表达明显上调。结论红景天苷具有保护急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的作用,可能与红景天苷能够上调脑血肿组织周围HIF-1α和VEGF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Wistar大鼠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方剂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及对血肿周围组织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在给药第7天,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受试药各剂量组均明显增加了损伤脑区BDNF阳性细胞数量(P <0.001,P<0.01,P<0.05);在给药第3、7、14天,与模型组比较,受试药高剂量和中剂量均明显增加了损伤脑区TrkB阳性细胞数量(P<0.05或P<0.01).结论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方剂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出血血肿周围损伤组织中BDNF及受体TrkB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方剂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及血肿周围组织N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给药第1、3、7天,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对照组及受试药各剂量组对损伤时脑区NGF阳性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在给药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对照组、受试药高剂量和中剂量明显增加了损伤脑区NGF阳性细胞数量(P<0.01)。结论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方剂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出血血肿周围损伤组织中NGF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吸氧、止血、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评估两组治疗疗效和脑灌注参数、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脑灌注参数、血肿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脑灌注参数、血肿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局部脑血容量(rCBF)、局部脑血流量(rCBV)明显较对照组升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5),血肿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服用脑血疏口服液有利于减轻血肿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促进血肿吸收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并可有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增殖状况。方法: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动脉血建立脑出血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微创术干预脑出血组(微创组)3组,在3.0 T磁共振下扫描观察血肿变化及鉴定建模成功,在第1、7、14、21天测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检测Nestin与BrdU共表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和增殖及灶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MRI扫描发现微创术组于7~21 d脑出血后灶周水肿减轻;第7、14天时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小胶质细胞激活受抑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微创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表达于7~21 d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与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MRI仪器可成功观察大鼠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出血灶周水肿变化。微创术可减轻脑出血后灶周水肿、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增殖,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提高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活血通腑汤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活血通腑汤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 利用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一侧的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组。观察药物对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血肿周围组织脑水含量以及钠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 活血通腑汤能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血肿周围脑组织的钠水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 0 1。结论 活血通腑汤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梗死大鼠建模成功后不同时期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表达对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清洁级雄性大鼠60只,适应性饲养1 w后,选择30只作为假手术组,另外30只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别于建模成功后12、24、72 h后处死大鼠,每次处死10只。检测并对比建模成功后不同时期大鼠CD4^+CD25^+Treg表达与神经功能(以Zausinger六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并分析上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建模成功12 h后,模型组神经功能得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两组CD4^+CD25^+Tre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成功24、72 h后,模型组CD4^+CD25^+Treg与神经功能得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01);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脑梗死大鼠CD4^+CD25^+Treg与神经功能呈正相关(r=0.593,P=0.001)。结论脑梗死大鼠梗死早期CD4^+CD25^+Treg未见明显改变,随着梗死时间延长,大鼠CD4^+CD25^+Treg逐渐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加重,二者间存在相关性,考虑早期通过检测脑梗死CD4^+CD25^+Treg,对预测神经功能、指导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出血模型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mRNA的分布。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假手术组(18只)、模型组(18只)。通过微量注射器向苍白球注入Ⅶ型胶原酶0.4 U建立脑出血模型(模型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观察脑出血后2、6 h,1、4、7及14天共6个时间点B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以阳性细胞计数作为观察指标。以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作对照。结果脑出血后2 h BDNF蛋白主要表达于血肿周围的小胶质细胞,6 h表达开始增高,1天达高峰,部分表达于神经元,以后逐渐降低,到第7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14天后仍可见到少量阳性反应极弱的BDNF阳性细胞;在6 h,1、4天3个时间点上,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DNF mRNA主要表达于神经元,1天后达高峰,7天后两者的表达水平继续下降但仍高于正常,14天后降至基础水平,在6 h,1、4天3个时间点上,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出血后BDNF蛋白及mRNA的表达呈时段性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基底节出血后出血灶的变化和对锥体束的影响。方法选用体重250~300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提供,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32只),Ⅳ型皎原酶-肝素诱导脑出血组(32只),其中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再各分为4个亚组:1d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个亚组8只。使用Ⅳ型胶原酶一肝素诱导大鼠基底节出血,测量出血灶的血肿大小。采用HE染色、Luxolfastblue染色、Neurofilament免疫组化观察内囊后肢的病理改变,锥体束髓鞘的改变,锥体束NF染色的光密度值。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SNK—q检验。结果Ⅳ型胶原酶一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1d组血肿体积最大.此后血肿逐渐吸收。3d组白质重度水肿,7d组白质胶质细胞大量增生。锥体束髓鞘损伤在脑出血1—3d逐渐加重,7d开始再生修复。锥体束轴突损伤从1d[(0.20±0.02)]到7d[(0.09±0.01)]持续加重,14d轴突光密度值[(0.10±0.02)]有所增加,但与7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锥体束的致伤原因除了血肿的直接破坏,还有脑水肿、炎症反应等各种复杂的继发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脑出血早期若给予外科干预可能可以减轻锥体束的继发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脑出血后血肿内红细胞通过"管涌现象"的分布特征。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每组分为5个不同观察时间点:1h、6h、24h、3d、7d,每个时间点5只。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血液中红细胞,建立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模型,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大鼠脑组织、颈深淋巴结组织病理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以及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分析红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实验组血肿形成1h后,病灶以及血肿周围可见到FITC-RBC和游离FITC分布,双侧大脑半球和脑干的维乔-罗宾间隙内也有游离FITC分布,双侧颈深淋巴结内均可见FITC-RBC和游离FITC分布。6h后血肿内开始出现含有黄色或黄绿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同时FITC-RBC和游离FITC逐渐减少。随时间延长,含有黄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在各脑区内逐渐增多,淋巴结生发中心内可见成团分布的黄色荧光颗粒。对照组未见以上变化。结论血肿内红细胞通过"管涌现象"在脑出血后扩散范围比较局限,游离红细胞成分扩散范围比较广泛;"管涌现象"是血肿内有红细胞吸收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脑出血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替米沙坦组,每组32只,各组再分为1、2、3和5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制作脑出血大鼠模型,大体观察胃黏膜病变并计算溃疡指数;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TUNEL检测胃黏膜凋亡细胞。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组大鼠1、2、3和5d胃黏膜溃疡指数明显增大、PCNA表达明显减少、TUNEL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与脑出血组比较,替米沙坦组大鼠1、2、3和5d胃黏膜溃疡指数明显减小、PCNA表达增多、TUNEL凋亡细胞减少(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够减小脑出血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增加PCNA表达、减少TUNEL凋亡细胞,减轻应激性胃黏膜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区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及凋亡细胞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8只,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6只)、脑出血对照组(简称对照组,36只)、rhIGF-1干预组(简称干预组,36只)。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按照给予干预措施后的6个时间点再随机分为6个亚组:6、12 h组和1、2、4、7 d组,每个亚组为6只大鼠。采用Ⅳ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制备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rhIGF-1(50μg/kg),1次/d,直至实验结束。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血肿周围区p-Akt的表达;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①对照组大鼠和干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术后1 d或2 d达到最高,此后逐渐降低,干预组大鼠的评分仅在术后第7天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大鼠仅少量表达p-Akt阳性细胞。在6 h以外的其余各时间点,干预组大鼠的p-Akt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假手术组大鼠仅少量表达TUNEL阳性细胞。在除6 h外的其余各时间点,干预组大鼠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IGF-1能减少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作用可能与p-Akt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孢菌素A(CsA)与亲环蛋白D(CypD)结合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mPTP)的开放,维持线粒体内稳态,改善脑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方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溶剂组、CsA 5mg组和CsA 10mg组,后3组大鼠制备脑出血模型,后2组分别于造模术后10min经尾静脉注射CsA 5mg/kg和10mg/kg,1次/d。术后24 h,电镜观察线粒体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IF)和CypD蛋白表达,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术后72 h,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溶剂组线粒体肿胀程度较其他3组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溶剂组AIF和CypD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溶剂组比较,CsA 5mg组和CsA 10mg组明显降低,且CsA 10mg组较CsA 5mg组变化更显著(P<0.05);溶剂组较假手术组、CsA 5mg组和CsA 10mg组凋亡细胞计数显著升高[(165.50±7.40)个/HP vs(15.50±5.94)个/HP、(95.00±5.00)个/HP和(83.25±5.17)个/HP](P<0.05)。假手术组较溶剂组、CsA 5 mg组和CsA 10mg组3项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早期给予CsA,可能通过阻断mPTP开放抑制AIF核转位、阻止细胞凋亡,改善脑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25只、模型组25只、褪黑素组25只;后2组建立脑出血模型,后3组随机于12h、1、2、4和7d处理,每个时间点5只。修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出血侧皮质微血管形态;RT-PCR技术定量分析脑组织MMP-2、MMP-9mRNA表达。结果褪黑素组17dNSS低于模型组(P<0.05);褪黑素组和模型组12h7dNSS低于模型组(P<0.05);褪黑素组和模型组12h4dMMP-2mRNA水平均逐渐升高,褪黑素组7dMMP-2mRNA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MP-9mRNA 2d显著升高,褪黑素组MMP-9mRNA峰值1d出现,7d再次升高,并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褪黑素能够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对脑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褪黑素通过调控MMP-2和MMP-9转录,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