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下腰痛放射学参数与数字疼痛评分法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拟通过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立位腰椎X线平片进行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骶角的测量,并结合性别、数字疼痛评分法评分等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放射学参数在慢性下腰痛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腰骶角的变大,常可造成脊柱不稳,引起腰疼,有临床实用意义,为了丰富我国人正常X线资料及提供蒙族妇腰骶角的正常值,我们测量了蒙族成年妇女及汉族成年妇女各100例之腰骶角,受检者均无腰痛史及腰部畸形,蒙族妇女为纯牧民、凡投照位置不好及X线测量定点有困难者均舍弃之。检查方法与结果受检者立位侧位,作标准腰骶关节照片,靶片距离为100厘米,以减少放大率依照Ferguson的办法,测量腰骶角,即测量骶骨第一节上缘平面(AB)与水  相似文献   

3.
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结构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不同结构参数在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82例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28例正常人X线和CT影像资料,测量和比较不同节段和不同程度突出患者腰椎曲度、腰骶角、L5S1椎间盘高度、L5椎体高度和腰骶关节突关节角。结果:L5S1突出组、L4/5突出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腰骶角以及三组L5椎体高度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椎间盘高度方面,L5S1突出组、膨出组和L4/5突出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L5S1突出组、膨出组之间以及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P<0.05)。腰椎曲度方面L5S1突出组、膨出组、L4/5突出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间盘改变组和对照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腰骶角及生理曲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L4/5突出组R=-0.538,P=0.05;L5S1突出组R=-0.610,P<0.01。膨出组R=-0.557,P=0.007。间盘改变组和对照组的腰骶角、生理曲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之间的关节突关节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共同表现是腰椎生理曲度的减小,但L5S1的病变更易出现腰骶角的改变;腰骶关节突关节虽有增生、硬化等改变,但其角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慢性下腰痛与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与慢性下腰痛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2005年以反复腰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539例。对照组476例。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分别采用Ferguson法和Cobb法测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并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对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下腰痛组ODI较高。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较大,(P〈0.01).对照组中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存在着相关性。结论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与较高的慢性下腰痛的发生率有关。正常人群中合适的腰椎前凸角与骶骨倾斜角的比值是0.7~0.9。  相似文献   

5.
郑炳林 《中原医刊》1998,25(11):34-34
临床上下腰痛的病人很多,因腰骶角减小所引起的下腰痛的报道较少。笔者就近8年来收集的因腰骶角减小而引起的下腰痛100例作分析报道。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均有下腰椎正侧位X光片,按照常规的测量方法对其角度测量,测出腰骶角结果<100~110°24例,11...  相似文献   

6.
X线片 应常规拍摄X线正侧位片。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凸,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的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X线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只作参考,其价值在于排除腰椎其他病变,如结核、肿瘤、骨折、腰骶先天畸形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评价的影响。方法:对50例患者分别行站立位与侧卧位X线腰椎检查,采用Seze法测量不同体位的腰椎曲线指数和前凸指数,Cobb法测量不同体位的腰椎前凸角(Cobb角),Ferguson法测量不同体位的骶骨倾斜角,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站立位与侧卧位的弓顶水平均主要位于第三腰椎中份水平。腰椎曲线指数站立位为(1.033±0.323)cm,侧卧位为(0.701±0.348)cm,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764,P=0.000)。前凸指数站立位为(1.126±1.185)cm,侧卧位为(0.572±1.138)cm,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694,P=0.000)。腰椎前凸角(Cobb角)的数值站立位为(44.380±9.930)°,侧卧位为(33.240±9.49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r=0.419,P=0.002)。骶骨倾斜角的数值站立位为(31.820±7.410)°,侧卧位为(24.940±6.84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r=0.357,P=0.011)。结论:两种X线摄影体位下所测得的腰椎曲度参数值有统计学差异,但具有相关性。两种摄影体位所获得的参数值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征象,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132例腰椎间盘突出(LDH)病人均有X线正侧位平片及CT平扫片,且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腰椎间隙不等宽,前窄后宽或前后等宽。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有明确定位意义。椎体上下缘凹陷和硬化,生理曲度改变(加大、变直、后突)常见征象。结论: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提供可靠的诊断征象,提高了X线对LDH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进行测量,研究各参数变化与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2-10~2013-12期间骨科收治的102例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患者和76例无膝关节退变的患者。通过X线照投,测量患者双膝关节站立负重前后正侧位和腰椎侧位的腰骶角以及胫股关节内、外侧间隙。分析参数变化与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腰骶角值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内外侧关节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胫股关节内、外侧间隙与腰骶角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而在对照组患者中无线性关系。结论:随着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患者病情的变化,腰椎骨性结构参数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患者的腰骶角值会大于正常值,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腰骶角值变大,胫股关节内和外侧间隙均变小。  相似文献   

10.
本科自2002年—2006年1月,以补阳还五汤治疗腰椎退行性变及继发改变引起的腰腿痛患者50例,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1一般资料50例患者系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3~61岁,平均54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a,平均6周。2临床表现所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症状,其中单纯腰痛患者26例,伴有臀部不适及肌紧张11例,腰痛伴有小腿前外侧腿痛8例,伴有小腿后侧疼痛5例。所有患者均有腰椎X线正侧位及腰椎的核磁共振(MRI)检查,X线片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3-4,腰4-5及腰5-骶1椎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X线表现与骨密度检测的结果。方法:选择收治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199例,给予X线摄片测量侧凸Cobb角和侧方稳定性,观察腰椎曲度变化,统计骨密度检测结果。结果:141例患者侧凸在10°以下,50例患者侧凸在10°~20°,8例患者侧凸在20°以上。侧凸角10°以下、10°~20°、20°以上三组中,骨密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49±1.14)、(-2.56±0.24)和(-2.89±0.50)。结论: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中,大多侧凸角度小于10°,患者侧凸角度越大,可能越严重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X线诊断中腰椎峡部裂的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为45例L5双侧峡部裂并L5脊柱滑脱,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s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00例无滑脱的同龄青年人,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L5滑脱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5峡部裂并脊柱滑脱腰骶角平均为(43.42±6.76)°。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8.29±5.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组L5滑脱与腰骶角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0.35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研究组腰骶角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与L5脊柱滑脱有明确的相关性,与L5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是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CT表现特点,并与普通X线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CT及X线表现。结果:45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CT表现为:1.中央型38例;2.椎旁型5例;3.椎间孔型2例。以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发生突出为最多,占94%。腰椎X线表现15例椎间隙变窄,伴随表现有曲度改变,侧弯畸形,小关节肥大,椎体楔形变等。X线漏诊率为66.67%。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及腰5骶1为好发部位,以中央型突出多见,病因主要以外伤为主,部分还以发育障碍有关,与X线检查相对比,应作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应脊柱曲度状况,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与脊柱矢状曲度的关系.方法 拍摄、收集27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矢状位胸腰段(T10-L2)、上胸腰段(T10-L12)及下胸腰段(T12-L2)Cobb角.用同样方法拍摄37名健康人的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其T10-L2、T10-L12及T12-L2Cobb角,以作为对照组,用SPSS统计软件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的年龄比较,t=-1.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T10-L2,T10-L12,T12-L2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人群,Wilcoxon W统计值分别为812.500,916.500及t=-8.545,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患者胸腰段后凸角度比正常人群的胸腰段后凸角度更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增大可能导致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分布发生改变,这可能是胸椎间盘退变、受损及突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观察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X线平片并测量其腰骶角(Grogkopff法),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L5S1突出者除具备文献所述X线征象外,其腰骶角明显大于L4~5突出者和正常人比较(P〈0.01),而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量腰骶角对L5S1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Ⅱ、Ⅲ、Ⅳ型腰椎骶化者与无腰椎骶化者的腰椎生理曲度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随机选取腰椎骶化患者216例及对照组(无腰椎骶化者)1412例。腰椎骶化患者根据Castellvi分型方法分为Ⅱ、Ⅲ及Ⅳ型。比较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间、男女间腰骶角(Ferguson法,F)、腰骶角(Wiltse法,LSA)、腰骶角(Grogkopff法,G)和腰椎前突指数的差异性。结果腰椎骶化患者与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骶化患者腰骶角(F)和腰椎前突指数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Ⅲ型间腰骶角(F)、腰骶角(G)和腰椎前突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Ⅳ型间腰骶角(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骶化者腰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且男女之间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差异。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增多,笔者复习近期再次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发现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定位错误引起,笔者多年来开展此项手术,术中定位准确率高,现报告如下。1术前仔细阅读腰椎正侧位片、CT、MRI或椎管造影片,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隐椎裂等先天变异,避免术中误将骶化腰椎误认是第1能椎而低定了椎间隙的位置或由于骶椎腰化而高定了椎间隙的位置。2术中将椎板间残存的软组织清除干净,根据第1骶椎椎板有一宽大的斜坡及椎板较腰椎宽大的特点定出第1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评价的新方法,确立侧凸脊柱卧位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特征.方法 45例10~18岁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女孩进行了术前多层螺旋CT脊柱扫描.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分别对脊柱进行了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重建,测量了主弯、代偿弯的Cobb角等各项数值,并与患者X线影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侧凸曲面重建后,冠状面主弯曲面重建(CPR)图像的Cobb角较主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10.17°,冠状面代偿弯CPR的Cobb角较代偿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6.97°.对于侧凸冠状面柔韧度的评价,Fulcrum像方法提供了最大的术前矫正程度.对于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的对比没有发现,10~14岁年龄组和15~18岁年龄组间仅术后Cobb角有差别.对于手术矫形率和柔韧度,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Bending像两组的柔韧度有差异.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手术矫形率、主弯柔韧度和代偿弯的柔韧度两组比较,10~14岁柔韧度较大.矢状面上,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CPR胸后凸(T5~T12)角和CPR上胸弯(T1~T5)角两组之间比较,主胸弯的胸后凸角度较小.按年龄分组中,CPR胸后凸(T5~T12)Cobb角两组之间有差异,10~14岁组的胸后凸Cobb角度较小.相关分析示CPR主弯的柔韧度、Bending像的柔韧度和手术矫形率相关.结论 AIS主弯的卧位CPR柔韧度、Bending像柔韧度和侧凸的手术矫形率呈正相关.10~14岁AIS患者矢状面胸后凸较15~18岁患者减小,主胸弯AIS患者矢状面的胸后凸和上胸弯较主腰/胸腰弯AIS患者减小.脊柱侧凸CT下曲面重建对侧凸类型的诊断和侧凸三维的分析很有帮助,可以在1次扫描后获得对侧凸三维等多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 腰椎不稳定的测量诊断常采用坐或立侧位腰椎片(不能用躺卧侧位投照,因可引起椎体的倾斜和旋转,产生椎体后移和椎间隙变窄的错觉)。必要时可加用后伸和前屈位腰椎片。照片必须包括腰骶关节。现将投照方法及测量介绍如下。1.腰椎侧立位 患者侧立在立位架前,双手抱头,身体尽量站直,右侧腰部紧贴胶片暗盒。暗盒上缘包括第十一胸椎,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①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患者腰痛的原因。②观察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的108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X线片及CT或MRI片确诊。采用X线动力位片测量以腰痛为主要症状和以下肢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腰椎椎体间角度变化及椎体移位程度,以比较两者术前腰椎失稳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的发生率,并观察患者术后腰腿痛的缓解情况。结果①以腰痛为主的患者腰椎失稳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的发生率高于以下肢疼痛为主的患者。②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改善,患者腰椎失稳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凸部分恢复。结论①腰椎失稳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是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患者腰痛的重要原因。②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可明显减轻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腰腿痛症状,疗效确切,是临床较好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