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探讨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建立成纤维细胞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阳性率为(75±4)%,在正常皮肤P物质阳性率为(46±5)%,明显高于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结论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两亚基(A,B)和α和β两种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这四种蛋白在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PDGF-A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2.4&;#177;7.4)%和(25.5&;#177;6.5)%。从正常皮肤到增生性瘢痕,两亚基含量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PDGFR-α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率分别(36.7&;#177;4.3)%和(44.2&;#177;5.8)%,而PDGFR-β则分别为(15.3&;#177;4.8)%和(22.9&;#177;5.2)%,两种蛋白在瘢痕中的表达阳性率都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形成可能与PDGFR-α和PDGFR-β蛋白高表达有关,而PDGF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邢新  周剑虹  姜玉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18-119,i0004
目的:观察反映端粒酶的活性的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增生性瘢痕标本和瘢痕疙瘩标本各18例,来源于2004—06/2005—05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8例,取自瘢痕邻近的正常皮肤。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3组皮肤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观察其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A值和阳性面积率。结果: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5.940&;#177;0.675,0.456&;#177;0.078,1.352&;#177;0.193,P〈0.01).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②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阳性面积率: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0.203&;#177;0.025)%,(0.038&;#177;0.010)%,(0.067&;#177;0.011)%,P〈0.01],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端粒酶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增高,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密切相关。设想减少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端粒酶活性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凤超  陈言汤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38-139,i006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1,TNFR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瘢痕形成机制。方法:对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NFR1和Caspase-3的表达及分布规律。结果:TNFR1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04&;#177;2.52)%,(3.27&;#177;1.30)%和(7.67&;#177;2.35)%,TNFR1在正常皮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而瘢痕疙瘩组阳性表达率又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453,P&;lt;0.01);Caspase—3在正常皮肤的阳性表达率为(14.84&;#177;2.41)%,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5.05&;#177;1.47)%和瘢痕疙瘩组(2.95&;#177;1.25)%,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亦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61.694,P&;lt;0.01)。结论:在细胞凋亡通路中凋亡关键效应子Caspase-3的激活减少及TNFR1介导的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受阻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TNFR1又可能介导了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明TNFR1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具有双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的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完成。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手术标本,包括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将手术中切下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去除表皮后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RPM11640培养液中,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原代培养。经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传代至3~5代时进行实验。实验分4组: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②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简称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寡核苷酸组)。用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 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0.64&;#177;0.32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31&;#177;0.14,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表达量0.12&;#177;0.62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差异显著(P〈0.01)。②Western印迹结果:蛋白水平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84.63&;#177;11.49,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102.89&;#177;14.35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41.75&;#177;10.56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5381&;#177;185.8273&;#177;357.2475&;#177;859,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P〈0.01);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1)。 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引起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质表达的增高和胶原合成的增多,表明阻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延缓瘢痕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圆盘状受体1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圆盘状受体1在瘢痕疙瘩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在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05-02/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门诊就诊的3例瘢痕疙瘩患者,均知情同意。瘢痕疙瘩事先均未进行任何治疗,将瘢痕疙瘩分为中央凹陷的老化部、隆起明显的增生部、表面潮红的浸润部及正常皮肤部。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通过WESTBLOT实验检测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圆盘状受体1、p53、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①WEST BLOT实验检测结果:圆盘状受体1的表达以增生部、浸润部最明显,而老化部次之,正常皮肤部表达最弱。p53表达以老化部、增生部、浸润部为显著,正常皮肤部表达不显著。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老化部、增生部、浸润部表达强于正常皮肤部,而浸润部较老化部表达更强。②瘢痕疙瘩不同部位细胞凋亡率比较:正常皮肤部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老化部及增生部[(10.1&;#177;3.5)%,(6.2&;#177;1.8)%,(5.1&;#177;3.7)%(P〈0.05)],其中浸润部(4.6&;#177;3.4)%与正常皮肤部相比,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在瘢痕疙瘩中表现出圆盘状受体1高表达及成纤维细胞低凋亡的特性,圆盘状受体1强表达区也有p53强表达,以上作用可保护细胞,防止细胞凋亡,而且有利于瘢痕疙瘩的浸润。  相似文献   

7.
肥厚性瘢痕形态学观察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汪琴  阎晓初  吴宗耀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78-379,F003
目的:探讨肥厚性瘢痕的形态学特点及其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对61例肥厚性瘢痕、8例正常皮肤进行形态学观察、成纤维细胞平均密度计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检测。结果:肥厚性瘢痕按其形态改变可分为增厚期、成熟期和消退期,其成纤维细胞平均密度分别为289.45&;#177;40.53、217.75&;#177;30.15、68.23&;#177;24.44,统计处理差异非常显著(F=181.9,P&;lt;0.01);肥厚性瘢痕增厚期、成熟期、消退期和正常对照组间PCNA标记指数接近(12&;#177;7—17&;#177;8),各组间均无差异显著性(P&;gt;0.05)。结论:肥厚性瘢痕发展经历了增厚期-成熟期-消退期的病理过程,其成纤维细胞数的多少与细胞增殖活性无关,肥厚性瘢痕的形成并非成纤维细胞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瘢痕过度增生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皮肤标本来源于2002—07/2003—07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5例美容手术或植皮手术患者,取冗余全层皮肤组织,患者知情同意。体外培养3~8代的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异搏定组:包括1&;#215;10^-3, 1&;#215;10^-4, 1&;#215;10^-5, 1&;#215;10^-6, 1&;#215;10^-7, 1&;#215;10^-8,1&;#215;10^-9,1&;#215;10^-10mol/L组,分别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mL相应浓度异搏定的培养液;氢化可的松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mL浓度为1&;#215;10^-7mol/L氢化可的松的培养液;对照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mL体积分数为0.005的新生牛血清的Dulbecco's改良的Eade's培养基。检测细胞活力采用锥虫蓝染色;细胞增殖状况测定应用^3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掺入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率[抑制率(1%)=(阴性对照组每分钟脉冲数值-实验组每分钟脉冲数值)/阴性对照每分钟脉冲数值],取各例样本的平均值。结果:①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动力学结果:对照组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在接种12h开始增殖,24h达到高峰,48h又逐渐降低。②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的浓度效应:各浓度的异搏定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1&;#215;10^-6mol/L异搏定与1&;#215;10^-7mol/L氢化可的松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t=0.135,P=0.896〉0.05)。③浓度为1&;#215;10^-6mol/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的时间效应:氢化可的松在24h时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6,12,48h时[(60.67&;#177;18.94)%比(-19.69&;#177;21.26)%,(10.89&;#177;11.61)%,(37.03&;#177;12.17)%,q=10.867.6.732,3.197;P〈0.051;异搏定在24h时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6,12,48h时[(51.42&;#177;15.30)%比(-16.83&;#177;16.90)%.(1.09&;#177;11.62)%,(17.41&;#177;13.41)%,q=10.566,7.791,5.265,〈0.051;在药物作用48时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低于氢化可的松(t=2.423,P=0.042〈0.05)。结论:不同浓度的异搏定对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异搏定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达到治疗瘢痕过度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毕洪森  陈东明  李健宁  赵霞  李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121-123,i0005
目的:观察脱离体内环境因素时成纤维细胞中信号蛋白表达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作为阴性对照)均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手术患者各6例。取小块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用组织块接种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后,进行细胞传代。试验所用为第5-8代细胞。①评价信号蛋白的含量,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积分吸光度值。②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强度,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值。③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程度用活化率值(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247;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结果:①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平均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均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023&;#177;0.005和0.025&;#177;0.005,0.030&;#177;0.000和0.042&;#177;0.004,P〈0.05)。②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6048.7&;#177;1576.2,3006.3&;#177;174.4,P〈0.05),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无差异(4876.0&;#177;895.8,3966.5&;#177;533.1,P〉0.05)。③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化率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830&;#177;0.134,1.319&;#177;0.156,P〈0.05)。结论:成纤维细胞在脱离生物体内环境后,其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体外细胞培养中,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间无明显差别,而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程度和活化强度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明显高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0.
张玲  刘宏亮  张雪  李世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92-7193,i004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尝试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标志物。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4例非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周缘正常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率为(12.3&;#177;2.6)%;在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率为(18.4&;#177;6.8)%;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强阳性,阳性表达阳性细胞率为(45.3&;#177;12.6)%。经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非增生性瘢痕(P&;lt;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瘢痕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细胞率与瘢痕的类型有关,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为明显,可用于判断瘢痕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剑虹  邢新  黄勇  韩妲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98-100,i0002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皮肤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取12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标本,先经原代培养为成纤维细胞,取3~6代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都增强,但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增强尤其明显;图像分析定量统计显示瘢痕疙瘩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76&;#177;0.52,0.74&;#177;0.17,P〈0.01),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阳性指数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0.95&;#177;0.202,0.76&;#177;0.17,P=0.07)。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1.73&;#177;6.51,14.41&;#177;3.37,P=0.02),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 结论: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蛋白D1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尝试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标志物。方法:实验于2000—10/2001—04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科实验室完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4例非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周缘正常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ell cvcle protein D1,Cyclin D1)的表达。结果:细胞周期蛋白D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率为(2.1&;#177;0.4)%;在非增生性瘕痕组织中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率为(12.6&;#177;5.6)%;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强阳性,阳性细胞率为(45.3&;#177;12.6)%。经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Cyclin D1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17.036,P&;lt;0.001)和非增生性瘢痕(t=11.398,P&;lt;0.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21,P&;gt;0.05)。结论:瘢痕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阳性细胞率与瘢痕的类型有关,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为明显,可用于判断瘢痕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3.
存活素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38例增生性瘢痕和13例正常皮肤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Survivin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1.6%,且高表达为22例,低表达为9例。13例正常皮肤仅有2例为低表达,阳性率15.4%。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8.59,P&;lt;0.01)。瘢痕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染色强。Survivin在大部分正常成人皮肤无表达,在弱阳性的2例中Survivin表达定位于表皮层,染色弱。结论:Survivin在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增强,提示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参与瘢痕形成,故针对Survivin靶向治疗瘢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芦荟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量效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天然药物芦荟大黄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6/2004—12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成纤维细胞取自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患者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瘢痕组织经处理后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至第3—8代细胞。用剂量为40mg/L的芦荟大黄素分别处理对数生长期成纤维细胞[0(为对照组),24,48,72h],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观察加入不同浓度(0,20,40,60,80mg/L)芦荟大黄素后24h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特异性荧光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分别检测凋亡指数。结果:①芦荟大黄素作用不同时间对成纤维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用药24h出现“亚二倍体峰”即凋亡峰,凋亡指数为(10.81&;#177;1.43)%,到48和72h凋亡指数为(16.02&;#177;1.30)%和(21.58&;#177;1.56)%。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DNA合成前期细胞百分数增多,DNA合成期的细胞含量逐渐减少,亚二倍体峰百分数增多(F=122.514,225.552,105.346,P〈0.05)。②芦荟大黄素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量效影响:荧光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指数,均呈剂量依赖性增高[荧光染色:0mg/L为(4.52&;#177;1.22)%,20mg/L为(25.56&;#177;1.12)%,40mg/L为(56.20&;#177;2.20)%,80mg/L为(80.05&;#177;2.12)%,F=1350.737;原位末端标记法:0mg/L为(3.85&;#177;1.15)%,20mg/L为(11.66&;#177;1.20)%,40mg/L为(23.12&;#177;1.06)%.80mg/L为(40.31&;#177;1.43)%.F=511.487,P〈0.011。结论:芦荟大黄素以时间依赖性的方式调节细胞周期并诱导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还可呈量效关系促进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5.
人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与局部5-羟色胺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评价5-羟色胺在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和外科实验室完成。取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89例(每例患者均有1处瘢痕)。男48例,女41例。其中增生性瘢痕68例,非增生性瘢痕21例。两组病例中各取8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应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程度(分级: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的关系。结果:①5-羟色胺含量:增生性瘢痕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467.82&;#177;38.92)。(382.79&;#177;34.36)。(378.65&;#177;29.98)ng/g,P〈0.01]。②不同瘙痒级别的瘢痕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3级和2级显著高于10级和0级[(479.32&;#177;40.16),(470.33&;#177;39.12),(393.37&;#177;37.56),(381.25&;#177;32.09)ng/g,P〈0.01]。③瘢痕部位瘙痒程度与局部5-羟色胺含量的关系呈正相关(r=0.918,P〈0.01)。结论:瘢痕中、重度瘙痒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轻度瘙痒和无瘙痒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提示5-羟色胺在瘢痕的中、重度瘙痒症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神经肽P物质可以促进入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定量分析在此过程中神经肽P物质浓度因素的作用,探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与肥大细胞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条件。 方法:实验于2005-01/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将取自于西南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烧伤患者的增生性瘢痕活体组织块切下后立即处理(患者或监护人同意),修剪成0.5mm&;#215;0.5mm&;#215;0.5mm^-1 mm&;#215;1mm&;#215;1mm大小,将组织块放入0.5mL含10^-6,5&;#215;10^-6.10^-5&;#215;10^-5,10^-4mol/L神经肽P物质的DMEM液中,以0mol/L神经肽P物质为对照组。组织块作用30min后提取上清液,为样品组胺;提取上清液后的组织块分别加入去离子水0.5mL,加热煮沸(破坏细胞,释出组胺)20min,摇匀后离心(1500g,10min),吸出上清液,为剩余组胺。荧光法测定作用后上清液中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率f组胺释放率=样品组胺/(样品组胺+剩余组胺)&;#215;100%]。 结果:神经肽P物质10^-6,5&;#215;10^-6,10^-6,5&;#215;10^-6,l0^-4mol/L组组胺释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9.78&;#177;3.56)%,(54.56&;#177;1.90)%。(57.12&;#177;1.49)%,(60.49&;#177;1.41)%,(63.16&;#177;2.61)%,(43.96&;#177;3.18)%,P〈0.011,且神经肽P物质浓度越高,组胺释放率越高(P〈0.01或0.05)。 结论: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以剂量依赖方式刺激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当神经肽P物质达到10μmol/L时即有肥大细胞组胺的显著释放,随神经肽P物质浓度提高,组胺释放率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Ⅰ(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MMP-1)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观察汉防己甲素对成纤维细胞MMP-1合成的影响.探讨汉防己甲素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12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培养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然后分别加入浓度为1,5,10mg/L汉防己甲素,继续培养24h,通过ELISA方法检测培养细胞的上清夜中MMP-1的含量。结果:在汉防己甲素的作用下,成纤维细胞合成MMP-1的量增加,其中对照组是(11.34&;#177;1.15)μg/L,加入1,5,10mg/L的汉防己甲素后MMP-1分别为(23.65&;#177;1.41),(29.74&;#177;1.92)及(37.12&;#177;1.75)μg/L。结论:汉防己甲素可以促进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合成MMP-1,因此其可能对增生性瘢痕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1,TNFR)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瘢痕形成机制。方法:对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NFR和Caspase-3的表达及分布规1律。结果:TNFR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04±2.52)%,(3.27±1.30)%和(7.67±2.35)%,TNFR在正常皮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性1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而瘢痕疙瘩组阳性表达率又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453,P<0.01);Caspase-3在正常皮肤的阳性表达率为(14.84±2.41)%,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5.05±1.47)%和瘢痕疙瘩组(2.95±1.25)%,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亦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61.694,P<0.01)。结论:在细胞凋亡通路中凋亡关键效应子Caspase-3的激活减少及TN-FR介导的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受阻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中发挥了1一定的作用;同时,TNFR又可能介导了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促1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明TNFR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具有双1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E2F1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E2F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滕雯  郝立君  任丽虹  肖志波  王敏  李芍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20-123,i0001
目的:观察595nmVbeam激光照射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中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激光美容中心完成。成年大耳白兔20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上皮化后切取一组瘢痕8处,然后将瘢痕随机分为激光治疗组和对照组,激光治疗组在创面上皮化后按一定参数进行激光照射,开始时每周照射1次,1个月后改为每两周照射1次,共两个月。对照组不进行治疗。在上皮化后1,2,4,6,8周分别切除两组增生性瘢痕各8处,每次取材前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厚度,对切取组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和Masson染色,并对上皮化后4周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对上皮化和上皮化后4周组织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测定,对比研究在瘢痕形成过程中595nmVbeam激光照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观察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实验大耳白兔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兔耳增生性瘢痕经595nmVbeam激光照射后,按不同时间段取材与对照组比较,①瘢痕厚度明显变薄:创面上皮化后即出现增生块高出于皮面,且不断增厚,在上皮化后4周时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激光照射(即上皮化后)2,4,6周后激光治疗组瘢痕增生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激光治疗组:(1.95&;#177;0.08),(2.16&;#177;0.09),(1.53&;#177;0.08)mm;对照组:(2.04&;#177;0.09),(2.37&;#177;0.11),(1.68&;#177;0.09)mm,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不同时间取材的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对照组真皮层明显增厚,为周围正常真皮厚度的三四倍。而激光治疗组真皮层较对照组变薄。Masson染色显示瘢痕胶原纤维呈蓝色,对照组可见蓝染较深的胶原纤维,外形粗大,排列杂乱无章。而经激光照射的瘢痕虽然也可见蓝染的胶原纤维,但与对照组比较蓝染变浅且纤细,胶原排列也趋于一致。③高倍镜下成纤维细胞计数在上皮化后随时间逐渐增多,在上皮化后4周时达到高峰,以后又下降,但在上皮化后1,2,4,6,8周激光治疗组成纤维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减少(P〉0.05)。④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经595nmVbeam激光照射4周后成纤维细胞核变小、畸变,胞质中细胞器减少,细胞功能不活跃,线粒体空泡变性,细胞周围的胶原呈溶解状态。⑤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激光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弱(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反应率上皮化后为18.33%,上皮化后4周,激光治疗组为41.93%,对照组为64.26%,P〈0.05)。 结论:595nmVbeam激光照射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应用595nmVbeam激光预防和治疗瘢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