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门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附62例连续切片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声门癌的发病特点,生长方式及向外扩展特点,声带固定的意义,术式选择与肿瘤复发率生和生存率的关系。方法:62例中,T_1 37例,T_2 9例,T_3 16例。仅1例为T_3N_1M_0,均为喉鳞癌。手术方法:喉全切除术16例,喉垂直部分切除术25例,声带切除术21例,N_1者行同侧颈廓清术。单纯声带切除标本采用石蜡包埋技术,其余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进行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声门癌的生长方式与病理分期有一定关系。临床TNM分期与病理分期不符率为27.4%,估计过低是对喉骨架侵犯估计不足,过高是对肿瘤周围炎性浸润误为肿瘤范围。Reinke's层、弹力圆锥、声门旁间隙、喉室、甲状软骨都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前联合受侵应考虑喉骨架可能受侵。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2.8%,复发时间为3个月~8年,复发病例中以T_2为多。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8%,术后3年生存率98.4%,5年生存率95.2%。结论:声门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低,术后复发率低,生存率高。同侧上下扩展多见,晚期才向对侧扩展。前联合腱是肿瘤向对侧声带、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侵犯的通道。声门癌侵及前联合者应考虑喉骨架可能受侵。声带固定不是喉部分切除禁忌证,而是扩大手术范围的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喉额侧窗式切除术结合甲状软骨外膜瓣修复术治疗侵及前联合的T1b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前联合受侵的T1b期声门型喉癌患者22例,均行喉额侧窗式切除术结合甲状软骨外膜瓣修复术治疗;随访5年,观察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吞咽功能、发音功能、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二周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100%;无一例发生误咽;术后患者发声功能(G分级)较术前改善者为86.4%(19/22),与术前相同者为13.6%(3/22);肿瘤复发2例,1例为原位复发,1例为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复发率为9.1%(2/22);5年生存率为95.5%(21/22).结论 喉额侧窗式切除术结合甲状软骨外膜瓣修复术式适用于前联合受侵的T1b期声门型喉癌,该术式能相对完整地保留喉的骨架及生理功能,不易引起喉狭窄,且修复组织稳定,能有效改善发声质量.  相似文献   

3.
跨声门癌局部生长扩展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跨声门癌局部扩展及颈淋巴转移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将30例跨声门癌的喉体标本及35侧颈廓清大体标本行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跨声门癌以喉室为中心向声门上区、声门区呈基本均等态式浸润扩展。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3.3%(13/36)。潜在性转移为30.0%(6/20)。将颈淋巴结分为四类,颈部转移淋巴结分为三型、四期。随着颈淋巴结增大,转移率增加,聚融型淋巴结增多,破膜率增加。结论:跨声门癌应定义为以喉室为中心纵向跨区发展的肿瘤。在跨声门癌的局部扩展中,喉室屏障作用较小;跨声门癌应慎行喉部分切除术,行喉手术同时应行肿瘤主体侧颈廓清术。  相似文献   

4.
我科对1988年~1993年间收治的30例声门型喉癌,均采用垂直部分喉切除术达到根治目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0例声门型喉癌,均为男性,年龄42~71(平均54)岁。根据UICC1987年标准进行分期,均为T_2N_0M_0;经病理证实均为鳞状细胞癌。30例均经垂直部分喉切除术。其中声门型喉癌T_2病变21例不保留甲状软骨,另9例保留甲状软骨。不保留甲状软骨术:将患侧甲状软骨板、假声带、喉室、声带及肿瘤组织切除,甲状软骨保留后1/5,保留杓状软骨。病变如波及前联合,则切除对侧甲状软骨连同声带前端的一小部分,甲状软骨缺损部分用胸骨舌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跨声门癌喉软骨支架受累的特点及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喉全切除标本50例,火棉包埋,连续切片观察。结果 跨声门癌喉软骨支架受累为64%(32/50),其中单纯甲状软骨受累为34%(17/50),甲奖软骨和环状软骨同时受累为30%(15/50);肿瘤早期就可浸润喉软骨支架;跨声门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4%(22/50),侵及与未侵及喉软骨支架者转移率分别为56.25%(18/32)、22.22%  相似文献   

6.
为确立一种原发喉室的跨声门癌,选择肿瘤主体以喉室为中心经全喉切除手术的标本50例,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①跨声门癌的肿瘤原发部位在喉室,50例中有T23例。②肿瘤以深层浸润为主占90%(45/50),易侵及声门旁间隙(82%,41/50)和甲状软骨(64%,32/50),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不符达48%(24/50)。结论:原发喉室的跨声门癌是声门上型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7.
声门水平切除胸骨舌骨肌喉功能重建术治疗T2期声门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喉部分切除后胸骨舌骨肌喉功能重建对T2期声门癌的疗效。方法:对1992-1998年66例T2期声门癌患者行喉声门水平部分切除术,同时以胸骨舌骨肌重建声带。结果:全部患者术后2-3周均顺利拔管,恢复了呼吸、吞咽和发音的全部喉功能。复发3例,复发率为4.5%;失访3例,3年生存率为97.0%(64/66例),5年生存率为93.8%(45/48)。结论:喉部分切除后胸骨舌骨肌喉功能重建术在保证患者的生存率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跨声门癌50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确立一种原发喉室的跨声门癌,选择肿瘤主体以喉室为中心经全喉切除手术的标本50例,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1)跨声门癌的肿瘤原发部位在喉室,50例中有T23例。(3)肿瘤以深层浸润为主占90%(45/50),易侵及声门旁间隙(82%,41/50)和甲状软骨(64%,32/50),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不符达48%(24/50),结论:原发喉室的跨声门癌是声门上型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9.
喉声门型癌声门下受侵与外科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喉声门型癌声门下受侵合适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喉声门型癌声门下受侵患者的局部声门下受侵范围及所行手术方式。根据受侵范围,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声门下受侵在声带游离缘下0.5cm~1.0cm之间,第二组为声门下受侵达声带游离缘下1.0cm以上。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的3年无瘤生存率及淋巴结转移率。结果102例喉声门型癌声门下受侵患者总的3年无瘤生存率为58.8%。两组的生存率分别为66.7%(22/33)、55.1%(38/69)。第一组病例喉全切除术、喉近全切除术、喉部分切除术的生存率分别为60.0%(6/10)、2/2、66.7%(14/21);第二组病例喉全切除术、喉近全切除术、喉部分切除术的生存率分别为58.7%(27/46)、50.0%(6/12)、45.5%(5/11)。本资料两组患者的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6.1%(2/33)、15.9%(11/69)。淋巴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23.1%(3/13)、64.0%(57/89)。结论声门下受侵是影响喉声门型癌预后的一个较为重要因素。喉声门型癌声门下受侵患者,声门下受侵范围未超过声带游离缘下1.0cm,如无其它禁忌证,应行喉部分切除术;声门下受侵范围超过声带游离缘下1.0cm,应考虑行喉全切除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声门下受侵喉声门型癌的重要因素,随着声门下受侵范围的增大,淋巴结转移率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supracricold partial laryngectomy,SCPL)治疗甲状软骨受侵的局部晚期喉癌的操作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1996~2006年3月10年间采用SCPL治疗的甲状软骨受侵的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20例,其中声门上型9例,声门型10例,声门下型1例,术中整块切除喉内病变、大部分甲状软骨与受侵的喉前组织,残喉上下拉拢缝合。总结术后病理结果,随访喉功能保留及生存情况。结果17例患者术后成功拔除胃管和气管套管,拔管率85%,全组病例局部复发3例,死亡3例,Kaplan—Meier法估计3年生存率84.7%,局部控制率85%。T3(12例)和T4(8例)病变2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415)。结论部分甲状软骨受侵的局部晚期喉癌仍可通过部分喉切除保留喉功能,环状软骨上部分喉切除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3期声门上喉癌喉功能保留手术的可行性、技术操作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3年收治的T3期声门上癌70例,均行喉功能保留手术,其中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42例,喉声门上水平垂直部分切除术19例,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8例,喉近全切除术1例。以胸骨舌骨肌肌筋膜瓣、颈阔肌肌皮瓣、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甲状软骨膜瓣等修复喉腔组织缺损,重建喉功能。全部患者均接受术后放疗(剂量50~60Gy)。结果:3年生存率为79.2%,5年生存率为68.4%。70例患者中已拔管60例,拔管率为85.7%。全部患者均恢复经口进食,无明显呛咳及吞咽困难。所有患者均发声成功,无一例因喉腔闭锁而致发声失败。结论:T3期声门上癌虽属晚期喉癌,但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运用多种修复方法,提高外科手术技巧,保留喉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保留喉功能的T3声门癌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T3声门癌喉功能保留手术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75例T3声门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后以会厌、双蒂接力肌甲状软骨膜瓣、颈阔肌皮瓣、胸骨舌骨肌筋膜瓣、颈阔肌筋膜瓣、甲状软骨膜瓣等修复组织缺损并重建喉功能。结果:全组病例3年生存率83.2%,5年生存率73.6%。62例患者于术后2周~6个月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为82.7%。结论:T3声门癌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保留喉功能是可行的。熟练掌握多种修复方法,择优采用,是恢复良好的喉功能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自1978至1998年施行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163例的临床资料。按UICC2002年标准分期:I期5例,Ⅱ期95例,Ⅲ期48例,Ⅳ期15例。对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进行~些改进:常规切除舌骨;用甲状软骨外骨膜内翻与喉室切缘缝合;减少梨状窝内壁黏膜游离范围;甲状软骨与舌根肌肉吻合时由舌根黏膜下进针并尽量多带一些肌肉,使其与甲状软骨板断缘紧密对合。结果Kaplan-Meier法分别统计I~Ⅳ期全部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I期100.0%;Ⅱ期77.9%;Ⅲ期为54.2%;Ⅳ期为33.3%。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临床检查颈淋巴结未见转移(cN0)和有转移(cN+)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3.1%和4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吞咽功能全恢复。发音功能良好。拔管率为91.4%(149/163)。颈部隐匿性转移率为23.1%(30/130),cN1-3颈转移率为75.8%(25/33),总转移率为33.7%(55/163)。随诊发现致死原因主要为颈淋巴转移,占40.0%(20/50)。喉部复发致死占18.0%(9/50)。结论改进后的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为部分声门上喉癌外科治疗的较为理想术式。建议声门上癌cN0患者行择区性颈侧清扫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喉垂直部分切除术中甲状软骨边框式切除方式及喉腔修复方法治疗声门型喉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2~2009年诊治的行甲状软骨边框式喉部分喉切除术患者19例,观察患者术后吞咽、进食、发音及拔管、复发及生存率。结果边框式切除术治疗声门癌患者误咽率31.6%(6/19),拔管率68.4%(13/19);但术后所有患者均可对话交流,存在不同程度声嘶;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9%和63.2%。结论甲状软骨边框式切除术较完整地保留了喉腔结构及喉生理功能,较好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位喉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1995年2月-2004年5月间行中位喉切除术的23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其中T1bN0M0 13例,T1bN1M0 4例,T2N0M0 4例,T2N1M0 2例),手术方式:充分暴露甲状软骨板后,以声带前联合为中点,向上下各0.5cm横行锯开甲状软骨板,切除中份甲状软骨板、双声带、前联合、双侧喉室,切缘距瘤体周边0.5cm以上,保留双侧杓状软骨。切断甲状软骨上角后,对位缝合室带与声门下、甲状软骨板上下断端。N1患者均行颈淋巴清扫,术后2例加行放化疗。结果 术后4周100%(23/23)完全恢复吞咽功能,术后拨管率95.7%(22/23)。拔管后能快跑者81.8%(18/22),能慢跑者18.2%(4/22)。术后喉腔局部复发率:3年10.5%(2/19),5年15.4%(2/13)。术后生存率:3年为94.7%(18/19),5年为84.6%(11/13)。结论 中位喉切除术术后能较好地恢复呼吸及吞咽功能,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低,对T1b、T2级喉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王铁  于靖寰 《耳鼻咽喉》1994,1(2):103-105
对声门上癌中常见的会厌室带癌50例采用火棉胶包埋,整喉连续切片的方法就声带运动障碍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50例中有33例(66.0%)发生声带运动障碍,其原因是癌组织直接或间接对声带、杓状软骨及环杓关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声门旁间隙其下部分(喉室外下角水平以下)以及喉室,受癌组织的侵犯是声门上癌发生声带运动障碍的具有特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认为为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有运动障碍的声带,特别是已固定的声带应以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支撑喉镜下KTP激光声带切除术治疗T1a声门型喉癌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1997~2001年问在我院单独应用KTP激光在支撑喉镜下行激光声带切除术治疗的T1a声门型喉癌95例,主要统计其局部控制率、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全部病例通过电话或来院复诊等形式随访5~8年。结果:单独行KTP激光声带切除术的95例患者中,术后5年死亡0例,复发3例,失访3例,5年复发率为6.3%,5年生存率为96.8%。结论:支撑喉镜下激光声带切除术治疗T1a声门型喉癌的局部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均令人满意,应成为T1a声门型喉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声门癌致声带固定或运动显著受限一般和甲杓肌受累有关,常有声门下侵犯,少数情况因肿瘤沿声带上面向外扩展至内软骨膜,使声带受限或固定,此种情况的声带癌的治疗尚有争议。Kirchner主张作选择性的传统半喉切除术,2年生存率为60%,并指出失败常系下缘切除不足所致。本文报告一组传统或扩大半喉切除病例,声门下扩展大于5 mm者则切除部分环状软骨。全组26例,15例声带固定,11例运动显著受限。传统半喉切除术切除一侧邻近声带的甲状软骨翼,为增加声门下切除的边缘,有时切开覆盖环状软骨的粘膜,将其从软骨分离。扩大半喉切除术切除环状软骨上方的一部分,代之以软骨移植。切除范围包括环状软骨外侧上方的75%,向  相似文献   

19.
喉的跨越声门癌是指越过喉室侵袭真、假声带而言。肿瘤来源可为声门向上、或声门上向下、或在喉室内向上下扩散。本型肿瘤之生物学特性为假声带粘膜下浸润,声门旁间隙、软骨侵蚀并有30~40%颈淋巴结转移;某些病例以其有限的粘膜扩展,被错误地认为可用标准的垂直半喉切除术,然而术后复发占40~50%,其原因如下:在上切缘下有粘膜下肿瘤;肿瘤直接或经淋巴扩散至会厌前间隙;在声门旁间隙肿瘤侵及切缘外侧,或侵袭甲状软骨板之后切口。用半喉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CO2激光声带切除术治疗T1声门型喉癌是否应常规切除甲杓肌.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CO2激光治疗T1声门型喉癌57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Tis 7例,T1a 47例,T1b3例;声带切除术Ⅰ、Ⅱ型9例,Ⅲ、Ⅳ、Ⅴ型48例.将48例包括甲杓肌的声带切除标本病理切片进行重新阅片.生存率的计算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随访4~119个月(平均41.5个月),死亡4例,失访8例,5年生存率89.1%,5年疾病别生存率96.3%,5年无瘤生存率78.1%.局部复发10例(17.5%),颈部转移1例,甲杓肌受侵5例(8.8%).挽救手术包括:喉部分切除术6例,喉全切除术3例,颈淋巴结清扫术1例,喉全切除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1例.术后放疗2例.喉保存率93.0%(53/57).结论:T1声门癌可侵及甲杓肌,内镜CO2激光声带切除治疗T1声门癌时,甲杓肌的切除应根据术前和术中肿瘤的范围和侵润深度,分别实施不同类型的切除.正确判断肿瘤的范围和甲杓肌受侵深度有助于减少术后局部复发和提高发声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