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海拔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红蛋白的相关关系,了解HbA1c的影响因素及血红蛋白变化对血糖和HbA1c的影响。方法选择居住在景洪市(海拔553m)5年以上且治疗用药3个月以上未做调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空腹静脉血和餐后2h静脉血,测定3次不同时间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取其平均值,同时测定HbA1c和血红蛋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对高血红蛋白(n=5,血红蛋白〉160g/L)和正常血红蛋白组(n=96)之间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水平进行比较。结果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呈明显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3和0.852,P〈0.01),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780和0.772,与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r=0.063,P〉0.05)。高血红蛋白组和正常血红蛋白组之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70、-1.398和-0.948,P〉0.05)。结论影响低海拔人群HbA1c的主要因素是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血红蛋白对空腹、餐后2h血糖和HbA1c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检测的资料完整的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HbA1c及空腹血糖水平、相关性。观察两组HbAIc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HbA1c与空腹血糖经统计学分析,呈正相关性。HbA1c≥6.5%时灵敏度、特异性之和最高。结论:HbAIc在糖尿病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较好。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的诊断效果及餐后2h血清C肽水平影响。方法:从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再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试验人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清C肽以及餐后2h血清C肽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PG=9.5±2.3)、餐后2h血糖(2hPG=12.5±2.6)、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5±3.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空腹血清C肽(0.6±0.2)、餐后2h血清C肽水平(1.8±0.4)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t=16.858,20.044,21.634,22.522,20.00;p=0.000)。结论:临床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能够对糖尿病患者病情进行辅助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测定,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bA1C的相关性.方法 冠心病患者1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冠脉造影无明显意义性狭窄组10例;单支病变组28例;双支病变组28例;三支病变组54例.所有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抽血化验HbA1C指标及颈动脉超声.应用SAS6.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变量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指标与糖化血红蛋白关系.结果 4组研究对象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冠状病变程度相关,与颈动脉斑块级别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HbA1C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的论断.隐性糖尿病的临床判断,为预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和预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冠状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12例冠心病疑诊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测定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激素(TT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空腹血糖(FPG)及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24h尿微量白蛋白(24 hMAU).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58例)及非冠心病组(54例),再进一步根据病变血管数将冠心病组分为1支血管病变组(1组,60例)、2支血管病变组(2组,42例)、3支以上血管病变组(3组,56例).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TT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FPG、HbA1c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亚组分析中,3组TT3、HDL-C明显下降,FPG、2hPG、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TT3、HDL-C呈直线负相关,与年龄、HbA1c、LDL-C、HOMA-IR、2h PG、收缩压(SBP)呈正相关.年龄、性别、HbA1c、LDL-C与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呈独立相关.结论 在甲状腺功能正常时,TT3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血管病变支数呈负相关,但非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至2011年间来我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2ml,餐后2h采集静脉血2ml,测其血糖含量,同时检测两组实验者的HbA1c.结果 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bA1c水平升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两组之间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 检测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病患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塞患者血糖血脂的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4例临床首诊为脑梗塞的住院患者,根据首次检测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HbA1c>6.5%)、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1(HbA1c 5.0%~6.5%)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2(HbA1c<5.0%)共三组,分别检测这三组血清中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的水平.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中血清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阳性检出例数明显高于正常组1和正常组2.结论:脑梗塞患者血糖血脂的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有一定程度相关性,可作为疾病诊断和预防的又一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超声多普勒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研究和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以本院住院治疗的1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分为无斑块组(19例)和有斑块组(141例),有斑块组患者中,按照斑块的等级不同分成Ⅰ级组、Ⅱ级组和Ⅲ级组。将160例患者再次按照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情况分为控制良好组(糖化血红蛋白≤6.5%)和控制不良组(糖化血红蛋白>6.5%)。通过测定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分析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指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患者,有斑块组患者中,斑块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指标明显高于斑块Ⅰ级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组中,无斑块组患者18例,斑块Ⅰ级患者24例,斑块Ⅱ级患者8例,斑块Ⅲ级患者11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良组中无斑块组患者1例,斑块Ⅰ级组患者2例;斑块Ⅱ级患者27例,斑块Ⅲ级患者69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正比,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足溃疡伴发外周动脉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伴发外周动脉病变(PA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1例住院DF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下肢动脉缺血分为缺血性溃疡(IU)组(136例)以及非缺血性溃疡(NIU)组(75例),分析DFU伴发PAD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合并冠心病、足溃疡时间、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载脂蛋白(Apo)A1和ApoB、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C反应蛋白是DFU伴发PAD的危险因素(P< 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83,P=0.006)、合并冠心病(OR=4.800,P=0.001)、FPG (OR=1.153,P=0.001)、HbA1c (OR=0.798,P=0.001)是DFU患者伴发P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发PAD的DFU患者病变程度重,伴发病多.年龄、合并冠心病、FPG、HbA1c是DFU患者伴发PAD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者进行HbA1c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健康体检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8103名体检者HbA1c(5.51±0.77)%,FBG(5.21±2.88)mmol/L,两者呈正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r=0.544,P<0.05),HbA1c≥6.0%的体检者占总人数的21.3%,HbA1c≥6.5%的体检者占总人数的8.6%。结论:HbA1c对于健康体检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在常规体检项目中加入HbA1c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148例ACS患者为ACS组.按ACS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所示病变累及相关冠状动脉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51例)及多支病变组(43例);并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三组:Gensini积分≤20分31例(轻度组),Gensini积分21~40分47例(中度组),Gensini积分≥41分70例(重度组).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50例为SA组,并选取5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vWF水平,同时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血脂等,并分析外周血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白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空腹血糖、凝血酶时间、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外周血vWF水平为(143.25±20.42)%,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的(102.77±11.84)%,(97.63±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组外周血vWF水平为(127.34±9.35)%,双支病变组为(144.81±12.02)%,多支病变组为(159.55土18.62)%,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外周血vWF水平为(124.77土14.31)%,中度组为(132.53±16.38)%,重度组为(155.06±18.53)%,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外周血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98,0.683,P<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在评价ACS患者病情及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4例,根据OGTF试验结果分三组:糖耐量正常组(NGT)61例、糖耐量减低组(IGT)48例、2型糖尿病组(T2DM)45例,三组均于入院时即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CD40L水平,并对其行冠脉造影,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各组患者sCD40L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中,糖耐量减低组[(41.8±19.8)分]和糖尿病组[(40.1±18.7)分]冠脉狭窄程度积分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21.9±15.3)分](P〈0.01);糖尿病组与糖耐量减低组间冠脉狭窄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耐量减低组血清sCD40L水平[(2.46±0.79)ng/m1]高于糖耐量正常组[(2.12±0.81)ng/ml](P〈0.05),糖尿病组[(2.57±0.68)ng/m1]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P〈0.01);糖尿病组高于糖耐量减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血清可溶性sCD40L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r=-0.147,P〉0.05)。结论ACS患者在血糖轻度异常时CD40/CD40L即可过度激活,不一定血糖过高,即达到糖尿病状态时才有CD40/CD40L的激活;糖耐量异常的ACS患者中血清sCD40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可能无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152例,依冠脉造影结果按有无冠心病分为观察组(合并冠心病者,104例)与对照组(无冠心病者,48例)。另将观察组依冠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严重病变组。测定各组患者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踝臂指数(ABI)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糖、血脂及一般情况资料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I值(0.83±0.12)显著低于与对照组(1.03±0.19)(P〈0.01)。其中,冠脉严重病变组ABI显著低于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组(P〈0.01),而后两组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I测定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和预测价值,为临床工作中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一个无创、价廉、简单、可重复的有效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30例拟诊冠心病(CHD)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FPG〈5.6mmol/L者297例;B组5.6mmol/L≤FPG〈6.1mmol/L者185例;C组6.1mmol/L≤FPG〈7.0mmol/L者148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A组冠心病患病率为32.7%,单支病变50.5%、双支病变30.9%,多支病变18.6%,Gensini积分13.26±3.15,B组冠心病患病率为40.5%,单支病变42.7%、双支病变32.0%,多支病变25.3%,Gensini积分24.53±4.26,C组冠心病患病率为57.4%,单支病变30.6%、双支病变32.9%,多支病变36.5%,Gensini积分30.45±4.03,三组比较,随着FPG逐渐升高,冠心病患病率、冠脉病变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2)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13;P〈0.05)、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92;P〈0.05)呈正相关;(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与冠脉病变支数(β=0.327,P〈0.05)、冠脉病变总积分(β=0.281,P〈0.05)独立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3.042,95%:2.589—6.275,P〈0.01)。结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随着FPG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全球性注册研究(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470例≥80岁ACS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狭窄组(141例)和重度狭窄组(329例),并以同期因胸痛住院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的66例≥80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临床情况、合并疾病和GRACE评分,分析GRACE评分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心率、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3组患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显著(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和对照组(P0.05);3组患者GRACE评分差异显著,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56,P=0.000)。结论≥80岁ACS患者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高龄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GRACE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将12个可能与冠状动脉损害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与冠状动脉损害存在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450×10^9/L、发热天数≥10d与冠状动脉损害可能有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均入选Logistic方程,Logistic方程为y=-0.116x1+0.463x2—1.641,血浆白蛋白〈30g/L对判定不完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预后的贡献相对较大。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年龄,对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有利于疾病的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患者400例,冠心病组310例,其中ACS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visfatin、LDL、BMI、血糖水平[(128.18-1-13.86)ng/ml,(3.63±1.48)mmol/L,(26.184-1.82)ks/ITI。,(7.25±2.0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964-10.27)ng/ml,(2.64±0.53)mmol/L,(23.51±0.89)kg/m。,(5.11±1.53)mmol/L,P〈0.05],ACS组visfatin水平[(145.57±19.95)ng/m1]明显高于SAP组[(110.79±7.78)ns/m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复杂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visfatin浓度逐渐升高(P〈0.05);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055,P〈0.05),LDL—C、GLu、visfatin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64,0.279,0.53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增高,其影响脂质代谢,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结合64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冠脉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10,26(5):577-579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程度与心功能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通过临床症状诊断、生化检查、超声检查等手段检测204例冠心病患者与59例正常对照组(D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并于入院后2~7d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采用Gensini冠脉评分系统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冠脉轻度病变组(A组)(〈20分)、冠脉重度病变组(B组)(20~40分)和冠脉极重度病变组(C组)(≥40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C3组在临床症状诊断及脑钠肽(BNP)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声诊断上,冠心病患者先出现舒张功能不全,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间在A峰、E峰、E/A比值3项指标改变上无差异(P〉0.05),而在EF斜率、Dd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功能,除SV、MVCF外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B、C2组与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冠心病3组之间收缩功能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病变愈严重,Gensini冠脉评分越高,则其心功能损失愈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及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c Tn T)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8月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00例为冠心病组,同期住院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200例为对照组。以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狭窄严重程度。检测所有患者的Cys C及c Tn 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测Cys C及c Tn T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计量资料中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NK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Cys C水平降低,而c Tn T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血清Cys C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973,P0.05);c Tn T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970,P0.05)。血清Cys C与c Tn T呈负相关(r=-0.298,P0.05)。结论Cys C、c Tn 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应用两者共同评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