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呼吸针控”联合“病灶最大面积投影”用于CT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近膈肝肿瘤微波消融术(MWA)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近膈肝肿瘤行MWA术的53例患者,对其中29例(研究组)在CT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MWA中采用“呼吸针控”消除呼吸运动对穿刺的影响,联合“病灶最大面积投影”准确规划进针路径、预测消融范围;24例(对照组)行常规CT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MWA。比较两组术中穿刺次数、并发症及消融病灶的近期疗效。 结果 研究组术中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1.1±0.3)次 vs(3.1±0.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表现为气胸、肝包膜下出血、膈肌损伤(主要表现为术中和/或术后肩背部疼痛);研究组气胸、肝包膜下出血、膈肌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6.9%(2/29)、10.3%(3/29)、0%(0/29))比54.2%(13/24)、37.5%(9/24)、33.3%(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内肝肿瘤完全消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1%(27/29)比70.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针控”联合“病灶最大面积投影”可提高CT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近膈肝肿瘤微波消融术的完全消融率,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治疗肝内一些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6枚肿瘤,分别位于膈下、肝门部、肝包膜下、下腔静脉旁、胆囊旁以及结肠旁等肝内的特殊部位.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然后在全麻和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RFA治疗,观察穿刺、布针所费的时间.随访1 ~ 15个月,观察并发症和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费时为1 ~ 3 min完成穿刺、布针.26枚肿瘤共进行了35次RFA治疗,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20枚肿瘤完全坏死;6枚部分坏死.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全麻和CT引导下对肝内特殊部位恶性肿瘤进行经皮穿刺RFA治疗是可行的,在降低RFA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前使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钢丝爪钩定位技术对肺部小结节进行精准定位,分析该技术对术中切除病灶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的指导作用。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普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孤立性肺部小结节患者36例,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钢丝爪钩定位针对肺部小结节进行穿刺定位,定位完成后再行VATS切除病灶,分析该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定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36例患者的肺部小结节直径为(15±10)mm,CT引导下穿刺定位成功率100%(36/36),定位时间为(17.0±2.6)min。4例患者在定位后行全肺扫描见少量气胸,肺压缩<5%;7例患者出现少量定位区域出血,出血量<10 ml,未行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在局麻失效后均出现穿刺点异物感或呼吸时轻微刺痛;均未出现剧烈疼痛、血气胸、咯血、剧烈咳嗽和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定位完成后VATS术中探查定位针无脱落和移位。 结论:肺部小结节切除术前使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钢丝爪钩定位技术对病灶进行定位安全可靠,可有效提高肺小结节VATS术中病灶切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军  何晓琴 《西南军医》2011,13(1):19-21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明确并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36例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中置管,术后定时冲洗并积极进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结果 36例肝脓肿患者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经B型超声或CT复查脓肿消失,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住院费用低、疗效肯定等优点,是临床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T引导下两种穿刺针在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差异.材料和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20例肺部肿物患者,使用细针穿刺和切割活检针术前经皮肺穿刺活检各60例,分析其确诊率、并发症的差异等.结果:120例肺部肿物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98例得到阳性结果,假阴性12例,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100%.细针穿刺组敏感性88.8%(48/54);切割活检针组敏感性89.3%(50/5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气胸发生率为10.0%,痰中带血或咳血发生率为11.7%,两组间亦无差异.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使用细针和切割活检针穿刺的阳性率和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SA结合Innova CT重建在体表区域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肺占位性病变患者21例,作体表区域定位后行旋转DSA采集,重建Innova CT图像,制订精确穿刺方案,在DSA导向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结果 经皮肺穿刺活检取材41次,40牧标本取得组织病理结果,阳性率97.6%,其中1例术中发生气胸,发生率4.8%.结论 DSA结合Innova CT重建引导体表区域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在诊断肺占位性病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CT,B超定位引导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应用CT、B超定位引导的价值。方法制定合理的穿刺计划后,在CT及B超引导下,在C形臂检查床上操作。结果穿刺建立引流通道148个部位,最终全部穿刺成功,其中CT定位引导下穿刺成功98个部位;CT联合B超引导成功26个部位;B超引导下成功24个部位。结论在进行PTBD操作时,合理运用CT、B超引导能明显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肺大泡的介入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大泡的介入治疗方法.资料与方法 选10例患者11例肺大泡,在CT引导下对每例肺大泡行经皮肺穿刺注射鱼肝油酸钠后抽气治疗.结果 10例患者11例肺大泡经介入治疗后,均一次性治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介入治疗肺大泡是一种疗效好、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周围型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58例周围型肺部病变的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 58例患者中穿刺标本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病例48例,确诊率为82.8%,其中恶性肿瘤32例,良性病变16例。术后出现有症状并发症7例,其中咯血2例,气胸4例,高热伴脓胸1例,总发生率为12.1%。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在周围型肺部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本组20例肝脓肿患者,均经临床、生化和影像学(CT)检查确诊为肝脓肿,行CT引导下定位穿刺抽吸并置管引流.脓肿位于肝左叶6例,肝右叶9例,肝2叶5例.结果 14例为单个脓肿,6例为多发脓肿,单个脓肿经1次抽吸后脓肿完全消失9例,1例经2次抽吸基本消失,多发或多房脓肿穿刺先抽较大脓肿,后抽较小脓肿,或分次抽吸,20例均放置引流管并冲洗,平均引流置管时间为19.2 d,所有患者至随访截止日未见复发.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抽吸引流足治疗肝脓肿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探究超声弹性成像(UE)中肿瘤深度对于判断乳腺肿物的良、恶性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178例因乳腺肿块行手术切除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病灶200个。依据肿瘤深度不同分4组。对所有的患者在术前均予以常规超声检查以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不同深度肿瘤的UE成像情况、分析诊断效能(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以及阴、阳性预测值),对比良恶性乳腺肿瘤UE成像检查的阳性率。结果诊断良性病灶114个、恶性病灶86个;D组成像效果与A、B、C组相比的UE成像效果更差(P<0.05);A组特异度与B、C、D组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准确度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E成像技术对恶性病灶的诊断阳性率显著更高(P<0.05)。结论在乳腺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中,对于乳腺肿物的良、恶性成像质量,诊断的特异度与准确度均受到肿瘤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A wide range of pathologic processes may involve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e part of the oral cavity that is located beneath the tongue. They include lesions that arise uniquely in this location (eg, ranula, submandibular duct obstruction) as well as various malignancies, inflammatory processes, and vascular abnormalities that may also occur elsewhere in the head and neck. Some lesions that arise in superficial tissues such as the mucosa may be easily diagnosed at physical examination. However,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r ultrasonography may be necessary for a reliable assessment of lesion extension to deeper structures. In such cases, knowledge of the complex muscular, vascular, glandular, ductal, and neural anatomy of the region is important for accurat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 Familiarity with the radiologic imaging appearances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 and recognition of anatomic landmarks such as the mylohyoid and hyoglossus muscles are especially useful for localizing disease with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