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振动法对骨折后骨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振动法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以提高临床骨折康复质量。方法:实验于2005—10/11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清洁级6~8月龄的家兔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骨折后24h振动治疗组、骨折后48h振动治疗组、骨折后72h振动治疗组,10只/组。②各组均建立胫骨横断骨折模型,术后立即对骨折的胫骨进行对合,自制夹板外固定。为减少损伤后局部瘀血、红肿,在骨折局部包敷中成药七厘散干粉[商品名:辽源七厘散,四川乐山大干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药品批号:国药准字Z51021507,主要成分为血竭、红花、乳香(制)、没药(制)、大黄、骨碎补(烫去毛)、方海、降香、土鳖虫、三七等十三味],中药外敷后包扎固定。③骨折后24,48,72h振动治疗组采用小型振动仪,分别在骨折后24,48,72h开始施以振动疗法,频率为25Hz,20min/次,1次/d。空白对照组任其自然愈合。④各组分别于骨折前及骨折后1,2,3周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第3周末处死,行弯曲试验测试骨折愈合的强度,取愈合处骨及周围软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实验选用6~8月龄家兔40只,骨折后24,48h振动治疗组各有1只因重度腹泻死亡,共38只进入结果分析。①振动治疗后X线观察各组骨痂形成情况: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第3周末骨折后48,72h振动治疗组骨痂形成率均明显升高(50%,88.9%,90%,P〈0.05)。②弯曲实验中各组骨折愈合强度指标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骨折后48,72h振动治疗组最大载荷、最大破坏弯矩均明显增加(P〈0.05)。③振动治疗对骨质结构组织学愈合情况的影响:各振动治疗组血管吻合支丰富,结缔组织完整;而空白对照组大多有黏液样基质,夹杂少许含铁血黄素,提示供血不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振动治疗组骨质结构组织学愈合等级均优于空白对照组(x^2=16.38,P〈0.01)。结论:采用小型振动仪间歇振动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速度和质量,且振动介入以骨折后2~3d为佳。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观察表明,截瘫患者骨折常常愈合加快或在下肢有异位骨化形成,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一侧下肢失神经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计量学参数及骨痂形成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医院。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6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10g。方法:实验于2001-03/2004-03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大鼠一侧下肢制成失神经胫骨骨折模型,对侧制成正常神经支配骨折模型。骨折后2周、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双侧胫骨,拍X射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进行骨计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②X射线平片计分。③胫骨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④骨折愈合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重量远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0.94±0.15)比(0.76±0.14)g,(1.06±0.26)比(0.81±0.10)g,P<0.05]。②X射线平片计分结果: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③胫骨标本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骨痂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支配组[(9.88±8.49)比(16.62±13.38)N,(12.77±7.55)比(20.19±10.60)N,P<0.05]。④骨计量学检测结果:静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骨小梁宽度明显减小(P<0.05),类骨质宽度增加,破骨细胞指数及骨吸收表面明显增大(P<0.05),成骨细胞指数及骨形成表面两组无差别;动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沉积率明显变小(P<0.05),类骨质成熟时间延长(P<0.05)。结论:周围神经在骨折愈合早、中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实验证实,低强度脉冲超声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但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骨折愈合早期骨质再生成熟的影响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的;创新性提出低强度脉冲超声能够在兔胫骨骨延长动物模型牵拉成骨早期骨再生成熟中发挥正效效应的理论假设,并期望以超声干预与不干预进行对照比较予以验证. 方法:36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所有动物均行胫骨中段截骨,以Orthofix M103型迷你外固定架延长器固定,术后7 d以0.5 mm/12 h延长10 d,总延长长度为10 mm,超声治疗组在延长完成后以低强度脉冲超声骨折治疗仪治疗,20 min/d,1次/d,对照组不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治疗4,8,12周后,X射线评定胫骨骨折断端愈合程度,采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计算骨痂生成率;延长区新骨作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VG染色后光镜下组织学分析,并在显微镜下测新骨占总骨痂的面积.结果与结论: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4周后对照组仅见外骨痂连接形成骨桥,骨痂区密度低,还可见部分骨痂缺如:超声治疗组骨早期再生成熟优于对照组,表现在两断端骨痂影密度增高,数量增多,骨痂影由两端向中央生长,被密度高的骨痂取代,外骨痂已开始被吸收,骨痂充满延长区,密度增高增粗,骨折处皮质骨密度接近正常皮质骨,骨痂生成率明显提高(P<0.05),与8,12周无差异.组织学分析显示,超声治疗组治疗4,8,12周时新骨形成早于对照组,治疗4周新骨占总骨痂面积的百分比大于对照组,治疗8,12周后两组新骨占总骨痂面积的百分比无差别.提示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促进新骨形成,增加骨痂面积,在兔胫骨骨延长动物模型牵拉成骨后的骨再生成熟中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治疗骨缺损已经应用于多种实验动物模型.作者前期实验在兔自体髂骨与骨痂骨等长骨骨折治疗中应用,已取得满意效果.目的:验证采用骨折断端周围晚期自体骨痂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移植治疗骨缺损效果,并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8-08/2009-01在本溪市中心医院科研实验室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2.0~2.5 kg的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方法:将兔行双侧桡骨中段模拟骨折,12周后观察至明显骨痂生长随机分配实验Ⅰ组10只,实验Ⅱ组10只.在原骨折部位手术,切除骨痂备用,同时切除骨折端使之缺损1.5 cm,实验Ⅰ组,左桡骨移植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痂为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痂组,右桡骨移植髂骨为移植自体髂骨组,实验Ⅱ组,左桡骨移植晚期自体骨痂为移植晚期自体骨痂组,右桡骨空白对照为空白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4 d取标本检测各组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结果: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痂组、移植髂骨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晚期自体骨痂组、空白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未见明显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痂组、移植髂骨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移植晚期自体骨痂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断端周围晚期自体骨痂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分泌,对促进骨缺损愈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磷酸镁骨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MPC)粘接固定家兔胫骨平台骨折,探讨其治疗效果、粘接和降解机理。方法:20只家兔分为两组,第1组15只,第2组5只,通过开放截骨法建立家兔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模型。第1组:实验组用MPC骨水泥固定,对照组用“L”形钢板固定。第2组:实验组也同样用MPC骨水泥固定,而对照组作空白对照。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及电解质检查,探讨MPC骨水泥治疗骨折的效果、对体内电解质的影响、粘接和降解机理。结果:6周后实验组都获得稳定的骨折愈合,没有发现骨折错位及延迟愈合,MPC骨水泥逐渐被吸收,对体内电解质无明显影响,其对骨折的治疗和钢板固定组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而空白对照侧均出现骨折错位、畸形愈合。通过对标本的组织学检查发现其粘接机理为镶嵌固定,并通过溶解而逐步降解。结论:MPC骨水泥具有一定的粘接强度,能降解,对体内电解质干扰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水泥,可以用于骨折的粘接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大鼠失神经骨折愈合模型观察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早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3-03在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16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造成双侧胫骨闭合骨折,同时以髓内针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一侧切断股神经和坐骨神经,为失神经支配组,对侧保留神经,为骨折正常神经支配组。术后2周取材,做不脱钙切片,大鼠胫骨标本组织学观察采用Gemisa染色;矿化骨与类骨质观察采用vonKossa染色;四环素标记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骨计量学静态参数测量以视野为参照单位,测量范围是骨折处外骨痂中的组织形态几何参数。结果:经X射线片检查8只鼠胫骨对位对线良好(8对标本)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胫骨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失神经支配组骨痂密度较低,生长稀疏,排列紊乱,骨痂明显不成熟;正常神经支配组所产生骨痂较致密,顺力线方向排列。②矿化骨与类骨质观察结果:失神经支配组骨痂中的破骨细胞数(个/mm2)和破骨细胞吸收表面(%)远高于正常神经支配组[(43.0±14.8)比(20.7±10.3)个/mm2;(22.3±7.8)比(7.8±2.9)%,P<0.01),成骨细胞数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③四环素标记观察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失神经支配组沉积荧光物质较少,正常神经支配组则可见大量荧光物质沉积。结论:神经纤维在骨折愈合的早期即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正常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可以促进骨的矿化与沉积,调节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活性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证明,含有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和酪氨酸羟化酶等神经肽的肽能神经共同存在于骨组织中,主要分布于骨代谢活跃的区域,表明这些肽能神经与骨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观察脑损伤后大鼠胫骨骨痂中神经肽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7-02/05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雄性Wistar大鼠130只,体质量450~550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骨折组(n =60),脑损伤合并骨折组(n =60),正常对照组(n =10).②实验方法:麻醉后显露大鼠右颅顶骨,中线旁2 mm 处开直径5 mm 骨窗,液压打击致中度脑损伤,并制备大鼠胫骨骨折模型,其中单纯骨折组头部只做颅骨开窗,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③实验评估:术后3,7,14,21,28,35 d 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神经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肽在大鼠胫骨中的分布及胫骨骨折骨痂的连续性及骨折愈合情况.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CR)摄片测定术后14,21,28 d 脑损伤合并骨折组及单纯骨折组骨痂面积大小.结果:纳入大鼠1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损伤合并骨折组早期形成大量纤维骨痂和软骨骨痂,骨痂中神经肽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多,明显增厚的骨膜内层骨祖细胞、幼稚的软骨细胞胞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酪氨酸羟化酶、神经肽Y强阳性表达.②脑损伤合并骨折组14 d 纤维骨痂中的软骨细胞团增大,骨膜下软骨细胞层增厚;21 d 小梁骨明显增厚,软骨岛增大;28 d 仍可见大量的纤维骨痂和软骨骨痂,软骨细胞团周边有少量结构稀疏的编织骨形成.单纯骨折组骨膜反应轻,纤维骨痂量少,骨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并存,以前者为主,骨折愈合过程明显晚于脑损伤合并骨折组.③14,21 d 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痂面积较单纯骨折组大(P<0.01);21,28 d 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痂面积变化明显快于单纯骨折组,提示骨痂塑性快(P<0.01).CR摄片发现,各骨折组大鼠骨折端均未发现不愈合现象,单纯骨折组骨折线清晰,骨痂量较少;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性愈合较好,骨痂量较多,骨折线模糊.结论:正常大鼠骨生长活跃区有丰富的肽能神经支配.脑损伤后骨痂中神经肽有显著改变,并引起骨痂量和质的改变,骨折愈合加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骨质疏松性胫骨骨折愈合过程超微结构的变化,探索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卵巢切除(OVX)组和假手术(S)组.1月后,所有动物作胫骨骨折模型.分别于骨折后不同时间处死取材.通过光镜观察骨折修复过程中骨痂组织学改变;通过电镜观察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形态及活性.结果OVX组与S组在骨痂形成早期骨痂形态、骨痂密度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活性有明显差异.结论卵巢切除后,胫骨骨折愈合缓慢.雌激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吸烟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折愈合过程的完成受众多因素影响,吸烟是否对骨折愈合也有影响?目的:探讨吸烟与骨折愈合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08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中心完成。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白鼠80只,体质量(280±25)g。香烟(兰州牌,烤烟型,每支含焦油7mg,烟碱10mg,兰州卷烟厂生产)。方法:80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不吸烟)、吸烟戒烟组、轻度吸烟组和重度吸烟组,每组2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均于手术前1个月开始吸烟。吸烟戒烟组与轻度吸烟组每只大鼠合5支香烟,重度吸烟组每只大鼠合10支香烟,2次/d,1h/次,6d/周。术日,吸烟戒烟组动物开始戒烟,轻度吸烟组、重度吸烟组继续吸烟。4组大鼠均制作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第1,7,14,21,28天利用X射线摄片与病理切片测量各组大鼠骨痂最大直径。结果:组间相比,在纤维骨痂形成期及骨性骨痂形成期骨痂直径最大,随着骨痂的改造塑形,骨痂直径又趋减少;骨折14,28d,轻度、重度吸烟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痂最大直径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轻度吸烟组与重度吸烟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吸烟是骨折愈合的不利因素。吸烟影响骨痂含量,使骨痂的形成减少,从而延缓骨折的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胫骨下端闭合式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胫骨下端闭合式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中药处方实施熏蒸,红花酒湿敷、中频骨伤治疗仪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不同时间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4周骨痂形成、肿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1周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2、4周骨痂形成、肿胀情况、平均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胫骨闭合式骨折患者术后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能有效减轻患肢疼痛、肿胀程度,对促进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家兔脑损伤后骨折愈合质量,并与单纯骨折愈合质量进行比较。方法:取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共20只,单纯随机分为合并脑损伤组和单纯骨折组2组,每组10只。①单纯骨折组:麻醉状态下锯断家兔右侧尺骨中段,建立标准右尺骨骨折模型。②合并脑损伤组:右尺骨骨折模型建立同前,同时建立直线加速脑损伤模型:麻醉后将一个不锈钢垫(直径1cm,厚0.3cm)置于冠状缝及人字缝间,待家兔完全清醒后,俯卧于一块海绵垫上,采用加以改进的Marmarou致伤模具,以一铜制重450g圆柱体自1.5m高度的Plexiglas落体管内自由下落,撞击动物颅骨顶部钢垫,致伤冲击力为0.675(kg·m)。③致伤后6周处死动物,行患肢局部骨密度测定;检测患肢弯曲强度极限值;X射线平片检查测量骨痂直径。结果:19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致伤后6周合并脑损伤组骨密度高于单纯骨折组[(0.112±0.024),(0.086±0.024)g/cm2,P<0.05]。②致伤后6周合并脑损伤组骨痂直径大于单纯骨折组(P<0.05)。③致伤后6周患肢抗弯强度极限值合并脑损伤组大于单纯骨折组[(161.674±10.060),(135.400±12.540)kN/cm2,P<0.05]。结论:合并脑损伤的骨折其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单纯骨折者。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显降低,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成骨细胞增殖和骨钙素的表达,分析骨形成蛋白在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SD雄性大鼠30只,2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破坏胰岛细胞诱导为糖尿病大鼠后,随机均分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模型对照组,另10只为正常对照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方法:3组大鼠行右胫骨上段骨折建立大鼠胫骨骨折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用10 μ g/kg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模型 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渗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伤后第1,2,4,6周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光镜下观察骨痂内成骨细胞数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表达.结果:骨形态发生蛋白2、正常对照组X射线片显示骨痂生成量多,骨折愈合程度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0.01)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略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组血清骨钙素均呈上升趋势,在第2周达到峰值.第4用下降,至第6周进一步下降.模型对照组骨钙素升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低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正常对照组的骨钙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较正常大鼠,骨钙索水平降低,成骨细胞增殖下降,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可提高骨钙素水平,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骨折愈合过程中,间充质细胞向骨折部位迁徙并分化为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是其中的关键性环节,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胫骨骨折早期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10在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64只6个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②实验过程:去势组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Ⅰ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对照组切除少量脂肪组织.3个月后造成胫骨骨折.③实验评估:两组于术后7,14,21,28 d麻醉状态下各取大鼠8只,取胫骨周围少量软组织和外骨痂的骨折断端、骨痂、骨皮质及骨髓腔的全层标本,分别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结果:①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骨折处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方式,术后第21天及28天时去势组骨痂中仍可见大量软骨细胞.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术后第7天及14天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平均吸光度值大(阳性细胞计数高)于去势组,而在术后第21天低于去势组.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术后第7天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条带强度高于去势组,而在第14天弱于去势组.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折早期骨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骨折愈合早期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量减少且延迟,可能是其愈合延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神经生长因子对合并神经损伤胫骨骨折早期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正常骨组织和骨痂中有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同时局部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骨折,骨痂质量受明显影响.目的:验证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早期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11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白鼠48只,体质量(220±20)g;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502.方法:Wistar大A鼠48只分成4组,每组24肢体.①盐水组:胫骨骨折+盐水注射.②神经损伤盐水组:神经损伤+胫骨骨折+盐水注射.③神经生长因子组:胫骨骨折+神经生长因子注射.④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损伤+胫骨骨折+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先行测量胫骨中点处周径,然后在胫骨上段前侧楔形开槽,再于腹股沟韧带水平切除股神经约10 mm.对侧作胫骨开槽,暴露但不切除神经.股神经切除侧同时行坐骨科经切除约10 mm,对侧作切口暴露.术后盐水组和神经损伤盐水组肌注生理盐水,每侧肢体0.1 mL/d;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组肌注神经生长因子,每侧肢体0.1 mL (0.2 U)/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4周测量小腿周径、X射线线摄片、标本湿质量、骨痂计量学观察.结果:①神经损伤侧小腿萎缩明显,神经生长因子促进肌肉恢复.②神经损伤侧标本湿质量及骨痂量较对侧多.③2周及4心时,神经损伤盐水组、神经损伤神绎生长因子组骨痂均较对侧多,但类骨质多,缺乏正常骨小梁结构.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组骨痂相对少而质密,骨小梁排列规则.结论:伴有或不伴有神经损伤的骨折,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都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使成骨能力增强,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5.
背景: AO技术存在许多的缺陷,如"应力遮挡"产生的负面效应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弹性固定法最合理,是最有利于骨折愈合的治疗理念.目的:观察小夹板外固定对兔长管状骨骨折断端成骨活性的影响,并与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方法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6-04、2007-04在湖北中医学院骨伤实验室完成.30只家兔随机分成小夹板固定组、钢板固定组,每组15只.自制小夹板,由具有较好弹性的杉树皮制成.分前后、内外侧四块夹板,夹板上宽下窄,在前后侧夹板靠近胫骨结节部刺一小孔.钢板由江苏金鹿集团医疗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在左胫骨中下1/3处造成3 mm骨缺损横行骨折模型,小夹板 固定组用石膏固定5 d后换成小夹板外固定,钢板固定组用4孔钢板 内固定.术后14,24,34 d时分批处死各组动物,通过肉眼观察骨折 处骨痂生长情况,并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形态学及骨生成细 胞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期兔胫骨骨痂肉眼观察,骨痂组织形态学和骨 生成细胞情况.结果:小夹板固定组骨痂形成早,早期成骨细胞丰富且活跃,34 d时骨折全部骨性连接.钢板固定组:14 d时骨折端见少量的纤维骨痂,仍有肉芽组织,24d时见少量的软骨连接,34d时骨痂已跨过骨折端,但未完全连接.小夹板外固定组与钢板固定组比较,骨折各期形成的骨痂量多,骨折愈合快结论:小夹板外固定能促进骨折处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血肿的吸收、骨痂的钙化、骨小梁的生长改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接骨续筋口服液主要成分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中BMP-2、TGF-β1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8个月龄长耳新西兰大白兔80只,随机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60只制作骨折模型后再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对照组、接骨续筋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余8只预留意外死亡。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动物灌等容量的蒸馏水;接骨续筋口服液按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灌胃给药;对照组以云南白药灌胃给药。每组分批于术后1、2、4周各处死3只,以检测接骨续筋口服液对不同时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中BMP-2、TGF-β1表达影响。结果:在家兔骨折造模后愈合中1W,2W,4W接骨续筋口服液高剂量组骨痂中BMP-2、TGF-β1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结论:接骨续筋口服液能通过提高骨折后骨痂内BMP-2、TGF-β1的表达,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卵巢去势后雌激素缺乏状态下,由于骨质疏松时全身及局部骨结构发生骨量减少和骨微细结构以及生长因子基因定位分布变化,无疑会对骨折愈合产生明显的影响。目的:观察雌激素对骨折愈合过程超微结构变化和骨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表达及定位分布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云南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象:实验于1999-07/2002-07在云南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2月龄雌性SD大鼠96只,平均质量160~200g。方法:①取96只大鼠腹腔麻醉后,其中48只作双侧卵巢切除术为骨质疏松组,余48只行假手术为对照组。所有大鼠1个月后,在麻醉状态下于双侧胫骨骨干中段行手法折断,任其自行修复,制作成骨折愈合模型。两组动物分别于骨折后1,3,5,7,14,28,56,112d麻醉后处死取骨痂和周围软组织,每个时间点取6只。②大鼠胫骨骨组织超微结构采用电镜下观察。③骨痂组织和软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观察,杂交液中不加标记探针作为阴性对照。选取两组1,3d时间点原位杂交阳性表达切片各6张,每张在25倍物镜下随机选取3个视野,统计每个视野所有阳性表达颗粒数。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胫骨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②骨痂和软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结果。结果:9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胫骨骨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结果:骨折28d以后,对照组骨性骨痂、骨胶原纤维性排列致密,骨陷窝中见骨细胞,体积小、胞质少,但体积小骨小梁周围见破骨细胞。骨质疏松组:纤维性骨痂、骨基质中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成骨细胞数量多、体积大,破骨细胞多见。②骨痂和软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结果:骨折后1~3d,对照组<骨质疏松组(23.7143±5.0568,21.7143±5.0238比51.2857±8.1387,49.5714±9.0711,P<0.01)。表达局限于骨折周围骨痂形成区的软组织内。结论: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组大鼠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表达增多,并呈现一定的区域性,即局限于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内。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基质的形成和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汤对骨折愈合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从而调控成骨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8在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将24只SD大鼠胫骨中段闭合骨折骨髓内克氏针固定制成骨折模型,随机分为活血化瘀汤组(n=12)及生理盐水组(n=12);于骨折后4,7,14,21d收集骨痂样本,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后7,14,21d所有骨痂样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mRNA表达增强,骨折后14d达到峰值,活血化瘀汤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骨折后7,14d骨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显著性增强(P=0.0037)。结论:活血化瘀汤可能通过增加早期大鼠骨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源性一氧化氮,影响骨细胞增殖功能,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接骨胶囊促进家兔骨折愈合及对小鼠的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12在河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择日本大耳家兔56只,分为接骨胶囊高、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4只,造成双侧桡骨骨缺损后分别给予接骨胶囊0.8,0.4g/kg、麝香接骨丹0.5g/kg和生理盐水10mL/kg。于给药20,40d后,取双侧桡骨样本,应用X射线片及组织学观察评价骨折愈合程度。②选择昆明种小白鼠120只,用于3个实验(毛细血管通透性、耳郭肿胀实验及镇痛实验),每个实验40只。各实验中小鼠分别分为接骨胶囊高、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接骨胶囊0.8,0.4g/kg、麝香接骨丹0.5g/kg和生理盐水1mL/只。检测小白鼠腹腔注射醋酸后毛细血管通透性通过测定伊文思蓝吸光度。小白鼠右耳涂抹二甲苯致耳郭肿胀,3h后与左耳对比,以左右两耳片质量差值作为耳肿胀度。小白鼠腹腔注射醋酸后15min内观察疼痛所致扭体次数。结果:家兔56只及小白鼠1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X射线改变:术后各组家兔均较空白对照组改变明显(H=58~92,P<0.05~0.01)。用药40d,各药物组骨折端已由骨痂所充填,进入骨痂改建期,空白对照组的骨折愈合进程明显慢于各药物组。②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应用伊文思蓝吸光度表示,空白对照组小鼠高于接骨胶囊高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0.46±0.09,0.28±0.07,0.37±0.10,(t=4.84,2.14,P<0.01,0.05)]。③耳廓肿胀度:接骨胶囊高、低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小鼠均低于空白对照组[(8.51±1.82),(10.42±1.57),(9.72±1.68),(15.89±2.71)mg,(t=7.15,5.52,6.12,P<0.01)]。④扭体次数:空白对照组小鼠高于接骨胶囊高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35.6±6.6),(17.1±5.2),(28.7±7.1)次,(t=6.92,2.25,P<0.01,0.05)]。接骨胶囊高、低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组的镇痛率分别为51.9%,17.4%和19.4%。结论:接骨胶囊能明显促进家兔骨折愈合;显著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二甲苯所致的小白鼠耳郭肿胀,证明其有抗炎作用;接骨胶囊又可以明显抑制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小白鼠扭体反应,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性腺切除对家兔骨代谢及骨量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切除家兔卵巢、睾丸后骨丢失情况。方法:选择48只家兔,20只切除卵巢,20只切除睾丸,对照组各4只家兔。手术后4,7和10周分别测定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肌苷、骨钙素含量和尿内羟脯氨酸,10周后处死家兔,测定胫骨骨矿含量,骨沉积速度、骨皮质宽度和类骨质宽度。结果:卵巢切除组(OVX)与睾丸切除组(ORX)比较,血清肌苷(μmoL/L)在4周时分别为82±4,66±6;7周时分别为78±4,4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尿内羟脯氨酸和骨钙素含量OVX比ORX降低。OVX骨沉积速度、类骨质宽度大于ORX,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骨质丢失与雌激素之间有密切关系;睾丸切除后对骨质影响时间较短,7周后对骨质影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