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Graves病( GD)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52例GD患者( GD组)及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以ELISA法检测血清Th1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γ-干扰素( 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以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促甲状腺素( TSH)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上述两类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GD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NF-α/IL-4、TNF-α/IL-10、IFN-γ/IL-4和IFN-γ/IL-10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GD组血清IL-4、IL-10与FT3、FT4均呈明显正相关,与TSH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结论 GD患者存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Th2细胞因子介导的体液免疫可能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Th1、Th2、Th17淋巴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FN-γ、IL-4、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原发未治疗的NSCLC6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IFN-γ、IL-4、IL-17为代表分别测定Th1、Th2、Th17淋巴细胞因子。首先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分别检测两组外周血Th1、Th2、Th17淋巴细胞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两组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17水平含量。同时分析比较两组外周血Th1、Th2、Th17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IFN-γ、IL-4、IL-17水平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实验组外周血Th1、Th2、Th17淋巴细胞的水平分别为(44.57±20.32)%、(3.08±1.28)%和(1.74±1.18)%;对照组外周血中Th1、Th2、Th17淋巴细胞的水平分别为(49.04±12.30)%、(2.67±1.36)%和(0.89±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肺癌患者Th1淋巴细胞的水平(41.1±23.6)%、(44.6±20.3)%低于Ⅰ—Ⅱ期肺癌患者(46.2±19.1)%(P<0.05),Ⅲ、Ⅳ期肺癌患者的Th2、Th17淋巴细胞水平高于Ⅰ—Ⅱ期肺癌患者(P<0.05)。鳞癌患者外周血Th2、Th17淋巴细胞水平高于腺癌患者。结论: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及其细胞因子IFN-γ、IL-4、IL-17水平含量对判断病情、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与扩张型心肌病(DCM)之间的关系。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DCM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FN-γ、IL-2、IL-4和IL-10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DCM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IFN-γ、IL-2、IL-4及IL-10mRNA的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DCM组Th1/Th2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IL-4和IL-1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IFN-γ和IL-2较对照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DCM组存在Th1细胞向Th2细胞漂移现象,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DCM发病机理中起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y)、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疗效作相关性分析。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药物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1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而Th2细胞因子IL-4及IL-10水平在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Th1/Th2比例升高。ITP患者Th1细胞因子IL-2、IFN.叮水平在治疗显效组表达均明显高于良效及进步组和无效组(P〈0.05),良效及进步组与治疗无效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患者的疗效与IFN-γ、IL-2均呈正相关。结论:ITP患者药物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γ表达升高,且Th1与ITP患者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宫颈癌患者、宫颈上皮瘤变患者(cervical intrepithelium neoplasia,CIN)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h1/Th2水平变化及相关炎性因子IL-2、IFN-γ、IL-6、IL-4、IL-10的表达水平变化,为宫颈癌及宫颈上皮瘤变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40例子宫颈癌患者、40例子宫肌瘤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细胞的比值变化。结果宫颈癌组及宫颈上皮瘤变组与对照组比较,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表达均升高(P0.05),Th1细胞IL-2、IFN-γ表达均下降(P0.05),Th1/Th2比值下降(P0.05)。随着宫颈癌分化程度的降低,Th1细胞因子的降低和Th2细胞因子的升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中可见Th1细胞因子降低,Th2细胞因子升高,Th1/Th2比值下降,且与肿瘤分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提示其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水平的检测将有助于宫颈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Th1/Th2类细胞因子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意义. 方法:以IFN-γ和IL-2代表Th1类细胞因子,IL-4和IL- 10代表Th2类细胞因子.收集45例胰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蜡块,以免疫组织化学PV-9000通用型二步法染色, DAB显色试剂盒显色,检测胰腺癌组织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IFN-γ和IL-2在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Th1类细胞因子在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IL-4和IL-10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22<0.05;P=0.023 <0.05),说明Th2类细胞因子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 结论:胰腺癌组织中Th2类细胞因子呈优势表达状态,这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合型人工肝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IL-4、IL-6、IL-10)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肝功能衰竭患者、肝损伤患者、正常人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检测肝功能衰竭患者行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吸附(DPMAS)、PE+DPMAS治疗前后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肝损伤及正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DPMAS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治疗前、后IL-2、IFN-γ、IL-6、IL-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TNF-α比较无差异(P0.05);DPMAS组治疗前、后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细胞因子无差异(P0.05)。PE组、DPMAS组、PE+DPMAS组治疗前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E+DPMAS组与PE组、DPMAS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E组与DPMAS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肝功能衰竭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IL-4、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肝损伤患者。PE+DPMAS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清除率明显优于单纯PE或DPMA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CC16与气道炎症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5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和33例健康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ELISA测定血浆中CC16、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的水平;用RT-PCR法检测PBMC转录因子T-bet和Gata-3mRNA表达水平。结果 1.哮喘组CC16及IFN-γ分别为(21.96±7.31)ng/ml,(118.73±22.59)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4.88±25.27)ng/ml和(145.53±29.50)pg/ml,(均P〈0.01)],哮喘组IL-4(425.22±4.37)pg/ml高于对照组(69.72±10.15)pg/ml,(P〈0.01)。2.哮喘组T-betmRNA、T-bet/GATA-3表达水平(0.12±0.01,0.25±0.04)显著低于对照组(0.48±0.12,1.894±0.65)(均P〈0.01),GATA-3mRNA表达(0.45±0.05)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30±0.08)(P〈0.01)。3.CC16与T-betmRNA表达水平、T-bet/GATA-3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2,0.761,均P〈0.01);与GATA-3mRNA无明显相关性(r=-0.146,P=0.551)。结论 CC16参与哮喘气道炎症反应,并以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为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与辅助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关系。方法 57例老年SLE感染患者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SLE感染组30例和SLE非感染组27例,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记录纳入对象的性别、年龄和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入院第2天,检测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10、IL-4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细胞因子与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细胞因子对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SLE非感染组血IL-2、TNF-α和IFN-γ/IL-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6、IL-10和IL-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LE感染组血IL-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NF-α、IL-6和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LE感染组血TNF-α、IL-6、IL-10和IFN-γ/IL-4明显高于SLE非感染组(P0.05),IL-4明显低于SLE非感染组(P0.05);老年SLE患者血TNF-α、IL-6、IL-10和IFN-γ/IL-4与感染呈明显正相关(r=0.476,0.352,0.287,0.324;均P0.05),血IL-4与感染呈明显负相关(r=-0.318,P0.05);血TNF-α、IL-6、IL-10、IL-4、IFN-γ/IL-4和联合检测诊断老年SLE患者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881、0.812、0.730、0.688、0.683和0.942。结论老年SLE患者血TNF-α、IL-6、IL-10、IFN-γ/IL-4和IL-4水平与感染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均对感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另选取20名正常居民作为正常组。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以及常规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慢性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与血清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8.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FN-γ、IL-4、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γ表达水平、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3组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IFN-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IL-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FN-γ/IL-4比值也显著降低(P0.05)。HBV DNA为3 lg IU/mL组患者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而HBV DNA为3~6 lg IU/mL组患者IFN-γ表达水平高于6 lg IU/mL组,IL-4表达水平低于6 lg IU/mL组,IFN-γ/IL-4比值高于6 lg IU/mL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显示:血清HBV DNA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526,P0.05),与IL-4呈正相关(r=0.417,P0.05)。结论 (1)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能有效改善Th1/Th2类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缓解患者的病情;(2)Th1/Th2类细胞因子中,血清HBV DNA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与IL-4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肝硬化(LC)、乙肝肝癌(HCC)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慢性乙型肝炎至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变化研究提供线索,并为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免疫学指标。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40例CHB患者、40例LC患者、53例HCC患者,用Luminex技术检测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水平,并将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除TNF-α外,CHB组、LC组和HCC组Th1类IL-12、IFN-γ和Th2类IL-4、IL-6、IL-10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CHB组中大部分Th1类和Th2类细胞因子都高于LC组和HCC组;HCC组中TNF-α细胞因子水平要高于CHB组、LC组。结论 CHB、LC和HCC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受到抑制,Th1/Th2平衡发生漂移,对HBV病毒的清除作用受到抑制。TNF-α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IL-17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中对抗体及Th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在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前后,连续多次腹腔注射rm-IL-17细胞因子(实验组1)或PBS(对照组1),连续多次腹腔注射anti-IL-17中和抗体(实验组2)或同型抗体(对照组2)。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表面分子、胞内因子同时染色的三色标记法,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淋巴结中的Th17、Th1和Th2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观察;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血吸虫抗原特异性总IgG及亚类IgG1和IgG2a的水平。结果实验组1 CD4+T细胞中的Th17、Th1和Th2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是对照组1的1.09倍(P(0.05)、1.17倍(P(0.05)和1.15倍(P(0.05);实验组2 CD4+T细胞中的Th17、Th1和Th2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是对照组2的1.01倍(P(0.05)、1.11倍(P(0.05)和0.98倍(P(0.05)。rm-IL-17注射后仅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特异性IgG1水平显著下降(P(0.05)、可溶性成虫抗原(SWA)特异性IgG2a的水平升高(P(0.05),其他抗体水平均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Tim-3mRNA的表达水平及IFN-7、IL-4的含量,初步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鼠Th1/Th2细胞的动态变化及Tim~3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滴鼻感染建立肺炎支原体肺炎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分别于感染后3d、5d、7d、14d、21d取材,应用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和脾脏Tim-3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结果实验组IFN-γ于3d出现升高(t=2.309,P〈0.05),5dIFNY开始下降,而IL-4于3d开始升高并一直持续到7d(t-6.436,P〈0.05),之后逐渐恢复正常,肺组织和脾脏Tim-3mRNA的表达均于5d达到峰值(t=4.727,P〈0.05;t=7.962,P〈0.05),且肺组织和脾脏Tim-3mRNA表达量与L-4呈正相关(r=0.561,P〈0.05;r=0.462,P〈0.05),从5d开始与IFN-γ呈负相关(r=0.379,P〈0.05;r=0.431,P〈0.05)。结论小鼠感染肺炎支原体后Th1/Th2失衡,以Th2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主;Tim3可能参与了感染后对Th1细胞的负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l7)的比例及白介素-17(IL-17)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CHF住院患者作为CHF组(n=30),同时设置对照组(n=30),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中Thl7细胞比例和IL-17的水平。结果CHF组外周血中Thl7/CD4+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83±1.04)%比(2.25±0.78)%,P〈0.05];CHF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97±3.06)ng/L比(6.12±2.34)ng/L,P〈0.05]。结论老年C/IF患者外周血中Thl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升高,调节Th17细胞的治疗可能为CHF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2)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及γ干扰素(γ-IFN)随患者体内病毒含量变化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通过荧光定量方法检测86名慢性HBV携带者体内的病毒载量,而后根据病毒载量值将患者分为HBV DNA阴性组、HBV DNA低载量组、HBV DNA高载量组;通过ELISA方法检测86名慢性HBV携带者及39名正常人血清中IL-2、IL-4及γ-IFN的含量。结果:各患者组外周血清中IL-2的含量比正常组增高,且HBV DNA低载量组、HBV DNA高载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5,P=0.031);各患者组外周血清中IL-4的含量比正常组增高,HBV DNA高载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6,P=0.064);各患者组外周血清中γ-IFN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3,P=0.976)。结论:慢性HBV携带者体内存在Th1/Th2平衡紊乱,且可能Th1存在免疫功能障碍是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网络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和疾病进程中起关键作用,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肠黏膜免疫细胞方面。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结Th1、Th17细胞在模拟人类UC的小鼠DSS结肠炎模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饮用5%DSS溶液7 d诱导实验性结肠炎,实验过程中每天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于第8 d处死小鼠,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IL-1β含量;分离肠系膜淋巴结细胞,以CD3/CD28单抗诱导淋巴细胞活化并以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h1、Th17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F4/80+CD11b+巨噬细胞和CD4+T细胞内Th1、Th17细胞因子表达。结果:结肠炎模型组DAI随实验进程而逐渐增加,于第7 d达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IL-1β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肠系膜淋巴结巨噬细胞浸润增加(P<0.001),淋巴细胞IL-17A分泌水平显著增高(P<0.05),IFN-γ分泌水平亦呈增高趋势(P>0.05),CD4+T细胞内IL-17A、IFN-γ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肠系膜淋巴结Th1、Th17细胞过度激活可能通过释放效应细胞因子诱导巨噬细胞等浸润、活化,参与介导小鼠DSS结肠炎模型的肠黏膜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流式微珠阵列法评价IFN-γ、IL-4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Th1/Th2平衡状态与其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集结脑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和脑脊液以及健康人的外周血,流式微珠阵列法检测其中IL-4和IFN-γ的浓度,比较各检测指标在各组中差异,并分析差异的意义。结果:结脑患者外周血的IFN-γ浓度较正常对照组低,IL-4浓度无差异;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的IFN-γ、IL-4和脑脊液中的IL-4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前后脑脊液中IFN-γ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前后相比较,Th1细胞因子IFN-γ在结脑患者的体液中有显著性变化,提示其参与结脑的病理生理过程;流式微珠阵列法能准确检测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中Th17等免疫细胞的变化,分析脾切除于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采取脾切除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术前1 d、术后7 d、1个月、3个月,以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Th17细胞比率,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的变化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LSD-t检验进行。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前CD3、CD4、CD8、CD4/CD8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Th17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7 d、术后1个月、3个月的CD3、CD4、CD8、CD4/CD8值均先降低后升高,术后7 d的CD3、CD4、CD8、CD4/CD8值低于术前水平(P均0.01),但术后3个月CD3、CD4、CD8、CD4/CD8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7 d、术后1个月、3个月的Th17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7、IL-23水平均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脾切除术可以下调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h17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7、IL-23,使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人体内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8比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2、IL-4和IL-5。结果试验组外周血CD4^+T细胞和CD4/CD8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血清中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L-4和IL-5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布鲁杆菌感染后T细胞免疫主要表现为Th1功能增强,这可能对机体清除病原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香炯烟雾暴露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大鼠Th1/Th2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GATA-3表达的变化,探讨吸烟加重哮喘的免疫学机制。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烟雾暴露组、哮喘组、哮喘+烟雾暴露组;建立慢性哮喘大鼠模型和哮喘大鼠香炯炯雾暴露模型,普通病理观察气道壁厚度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和肺组织γ干扰素(INF-γ)和白介素4(IL-4)含量;免疫印迹检测肺组织GATA-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哮喘+烟雾暴露组气道壁厚度[(18.34±0.87)μm^2/μm]较哮喘组[(15.72±0.82)μm^2/μm]和对照组[(8.52±0.58)μm^2/μm]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②哮喘+烟雾暴露组血浆和肺组织IL-4含量[(34.07±6.11)ng/L]、[(1.41±0.31)ng/L]较哮喘组[(22.57±4.32)ng/L]、[(0.80±0.14)ng/L]和对照组[(11.38±2.90)ng/L]、[(0.27±0.08)ng/L]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哮喘+烟雾暴露组血浆INF-γ含量[(9.53±3.28)ng/L]较哮喘组[(58.83±19.57)ng/L]和对照组[(150.87±55.54)ng/L]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组织INF-γ含量[(0.48±0.10)ng/L]较哮喘组[(0.58±0.23)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哮喘+烟雾暴露组GATA-3蛋白表达(1.29±0.08)较哮喘组(0.87±0.04)和对照组(0.45±0.06)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香烟烟雾暴露可以通过上调转录凶子GATA3蛋白表达,进而调控Th1/Th2偏移,在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吸烟加重哮喘的免疫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