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黄柏从汉代至今的临床用量特点。方法采用Excel表建立历代黄柏剂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录入含有黄柏方剂的方名、总药量、黄柏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统计黄柏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并结合文献分析历代黄柏用量特点。结果历代黄柏用量规律大致为汉唐时期用量最大,唐代每方用量最高可达220g;至宋代仍然维持着较大剂量,常用剂量范围为8~40g;但从金元至近代、当代,其用量大幅下降,每方最大量在30g左右。结论黄柏汉唐时期用量最大,金元至当代用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桃仁从两汉至今的临床用量特点。方法 建立历代桃仁剂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将含桃仁方剂的方名、总药量、桃仁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逐一录入。统计桃仁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并结合文献分析历代桃仁用量特点。结果 桃仁用量以汉唐时期最大,尤其在唐代日服量最高可达69 g;至宋代略有降低,但仍维持较高水平,达到40 g;金元时期用量最小,最大用量仅为4 g;明清直至当代,其用量略低于宋代,最大用量为30 g。结论 桃仁历代用量呈现广剂量、宽范围的特点,桃仁大剂量(≥20 g)适用于急危重症。  相似文献   

3.
傅延龄  张林  刘绍永 《中医杂志》2014,(20):1773-1776
目的总结葛根从两汉至今的临床用量特点。方法采用Excel软件建立历代葛根剂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录入含葛根方剂的方名、总药量、葛根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统计葛根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并结合文献分析历代葛根用量特点。结果在宋朝以前葛根的用量呈现出"剂量大、范围宽"的特点,而自宋朝始,葛根的临床用量明显下降,表现出"剂量小、范围窄"的特点。结论葛根常规剂量应用有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的作用,大剂量应用葛根能增加其解肌退热、通经活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黄芪从两汉至今的临床用量特点。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历代黄芪剂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录入含有黄芪方剂的方名、总药量、黄芪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统计黄芪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并结合文献分析历代黄芪用量特点。结果黄芪历代用量规律除最大用量波动较大(清代达峰值,日服量约为298.4 g)外,其余用量大致规律为汉唐至宋明显下降后基本保持稳定。结论黄芪用于肌表肢体病证及中风后遗症偏瘫痿痹属虚证者一般用量较大,用于其余病证时则根据病症不同,用量或大或小,随症变化。  相似文献   

5.
傅延龄  张林  陈丽名 《中医杂志》2014,(14):1230-1233
目的总结桂枝从汉代至今两千多年的临床用量特点,为桂枝临床用量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从汉代至今桂枝剂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将含桂枝方剂的方名、总药量、桂枝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逐一录入。统计含桂枝方剂中桂枝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结果整个汉唐宋时期,桂枝的用量范围很大,平均用量均在20g以上;金元以后桂枝用量逐渐减少;至明清以后,由于温病学说盛行,桂枝作为一味辛温药物,其平均用量和最常用量都处于一个低剂量范围,但仍有一些医家在治疗某些病例时应用大剂量的桂枝,最大用量达298.4g。结论桂枝超大剂量使用,发汗解肌力量较强,可治疗风寒表虚感冒久不能解者;大剂量主要用于温经通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汉代以来白术的临床用量特点。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从汉至今白术用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录入含有白术方剂的方名、总药量、白术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统计白术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并结合文献分析白术用量特点。结果从汉至唐,白术的常用量范围有所变小,然其平均用量基本不变,且其最常用量呈上升趋势,剂量范围明显增大。从唐至宋金元时期,白术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并且变化较大。在宋金元期间用量基本保持小剂量的特点。当代白术的用量延续着明清时期的特点,依然以小剂量为主,但当今医家亦不乏大剂量使用白术者。结论从汉代至今白术的临床用量一直较大。白术大剂量使用,偏于取其苦温燥湿之意;小剂量使用偏于取其甘温益气之旨,轻清外浮以助表阳。  相似文献   

7.
王倩  张林  傅延龄 《世界中医药》2015,10(4):624-628
目的:分析总结防己自汉代至今的临床用量变化轨迹及特点,为该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汉代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建立防己历代用量数据库,分别按各历史朝代对其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及常用量上限、下限进行统计,并结合文献对结果进行阐释与分析。结果:防己用量在汉唐时期呈现“广剂量,宽范围”的特点。从唐末开始,由于散剂普及,防己用量也随之大幅缩减。直至明代,汤剂又开始成为中药的主要剂型,防己用量也渐次回升,但常用量范围仍较为狭窄。结论:防己的平均用量随所处朝代呈现显著变化,但对于病属风湿、水肿重症者,历代医家均有大剂量、超剂量使用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细辛在《本草别说》完成之前的历代临床汤剂中的用量特点,为细辛临床汤剂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建立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至宋代的《本草别说》(公元约200年至1092年)细辛汤剂用量数据库,选取各个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包括细辛汤剂的方名、细辛药量、加水量、服法等。统计汤剂中细辛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结果 :整个汉代、两晋、隋唐时期,汤剂中细辛的用量范围很大,平均用量均在20g以上,最常用量在13g至41g之间;至北宋时期,由于煮散剂的普及应用,与其他药物一样,细辛用量明显下降,其在汤剂中的使用频次也显著减少。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本草别说》以前800多年中含细辛方剂的分析,得出细辛在汤剂中的用量远大于李时珍所说的"不过钱"和《药典》中的1~3g。  相似文献   

9.
滕占理  樊巧玲 《中医杂志》2018,(10):887-889,892
目的总结汉代至清代间含细辛内服散剂中细辛的用量特点。方法收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细辛的内服散剂,建立方剂数据库,统计整方药量、细辛药量、方药味数、日服量及细辛用量比重。结果细辛入散剂无单独使用案例,常为7~15味药复方形式,常用日服药次数3次,常用细辛药量占比为3.80%~10.39%,治疗外科疾病时药量占比可适当增加,历代平均药量占比呈增加趋势。入散宜小剂量使用,历代常用剂量范围分别为汉唐时期0.33~1.19 g、宋元时期0.61~2.00 g、明朝0.48~1.92 g、清朝0.72~2.71 g,呈增长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1~3 g常用量的标准更符合细辛在散剂中的用量规定。结论用药味数的减少和细辛药量占比的增加是导致历代散剂中细辛日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把控细辛用量时应考虑不同的剂型因素,直言细辛用量范围而忽视剂型条件较为不妥的。  相似文献   

10.
整理历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麦冬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为6~756 g。其中经典名方为12.42~756 g,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及现代医家常用量为6~140 g,最常用量为10~3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麦冬不同剂量及配伍:清肺润燥,治疗咳嗽、咳血、咽炎、肺痿、口腔黏膜白斑、慢性胃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为9~140 g,常配伍阿胶、桑叶、人参(党参)、天冬、半夏;益胃生津,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为10~30 g,常配伍沙参、生地黄、玉竹。  相似文献   

11.
采用传统文献研究及数理统计方法,对明代13位医家临床应用黄连的剂量特点以及适应证进行研究。总结出黄连是明代医家临床常用的清热之品,黄连在明代的平均用量约4.8 g,最常用量约3.7 g,最大用量约18.5 g,常用剂量范围为0.7~18.5 g,且不同医家呈现不同的剂量特点。黄连在明代主要用于治疗痞证、痰证、血证、下痢、泄泻、消渴、呕吐、鼓胀以及痈疽疮疡、时疫热毒等各科疾病。应用广泛、配伍灵活是明代医家应用黄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郁金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0.04~48 g,常用剂量范围为6~2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925~21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肝理气、行气解郁治疗肝胆系疾病(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和情志病、心胸痛,常用量为0.04~37 g、21 g(丸剂);清心凉血、醒神开窍治疗神志疾病(昏厥、失眠、癫狂等),常用量为12~48 g、0.925~1.07 g(散剂);行气止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呃逆、腹胀等),常用量为6~20 g;行气宽胸、降气平喘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哮喘等),常用量为8~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疏肝理气、行气解郁常配伍柴胡、黄芩、威灵仙等;清心凉血、醒神开窍常配伍石菖蒲、白矾、天麻等;行气止痛常配伍吴茱萸、柴胡、厚朴等;行气宽胸、降气平喘常配伍紫苏、贝母、核桃仁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拟从历代医籍中记载包含山茱萸的方剂的剂量信息入手,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均值及中位剂量的历代折线图。结果发现,汉晋时期对于山茱萸的应用处于探索时期应用较少,用药剂量也有较大波动;唐宋元时期应用逐渐增多,而且后期因战乱散剂盛行;至明清时期转为较多应用汤剂,用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自民国以来用量趋于平稳,平均剂量31.1 g,但医家临床应用仍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推荐剂量。藉此,望为医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知母自汉代至今两千多年的临床剂量特点,为知母临床应用选择安全、合理、有效的剂量提供文献依据。方法选取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采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并建立各朝代知母临床用量数据库,统计知母在不同朝代出现的频次、最常用剂量、常用剂量范围上限、常用剂量范围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以及平均用量,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统计结果发现,汉唐时期知母临床用量较大且用量范围较广,最大量可达82.8g。自宋代推行煮散之后,知母临床用量显著下降,但仍有大剂应用的医家。至现当代,知母的临床用量多限于药典所规定的范围,但也有超药典用量应用的报道,使得知母的临床应用长期以来呈现大小剂量并存的现象。结论知母大剂量应用(≥30g)常见于白虎汤及其类方,主要用于瘟疫、温疟等急性热病的治疗,而通过辨证小剂量应用知母(≤6g)也会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另外,汉唐时期知母常用于治疗痹证及水湿肿满等证,而此功效在宋代之后则应用较少。  相似文献   

15.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鲜皮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5~30 g,常用量为5~10 g,丸、散剂用量为0.508~7.080 g,外用剂量为15~1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燥湿止痒治疗皮肤科疾病(湿疹、荨麻疹等),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508~7.080 g...  相似文献   

16.
通过传统文献研究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13位明代著名医家临床应用黄芩的剂量特点以及配伍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得出黄芩是明代医家临床最常用的清热之品,黄芩在明代的平均用量为4.8 g,最常用剂量为3.7 g,最大剂量为37 g,常用剂量范围为2.2~11.1 g,且不同医家呈现不同的剂量特点。明代医家应用黄芩常与解表药、养阴清热药、理气化痰药、淡渗利湿药和益气健脾药相配伍。  相似文献   

17.
段莹莹  王青  韦宇  卫若楠  连凤梅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06-150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瞿麦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60 g,汤剂常用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076~1.03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疾病(泌尿系感染、小儿尿频等)和肾系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肾结石、肾囊肿、肾盂肾炎等),常用汤剂剂量为3.7~60 g(丸散剂为0.076~1.035 g);清热解毒,利水消癥治疗妇科疾病(卵巢癌、卵巢囊肿、闭经)和男科疾病(前列腺肥大、勃起功能障碍),常用量为10~30 g;渗泄行水治疗肝胆系疾病(肝硬化腹水),常用量为10~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车前子、萹蓄、木通、石韦等;清热解毒,利水消癥常配伍茯苓、猫爪草、车前子等;渗泄行水常配伍茯苓、滑石、茵陈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传统文献研究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选取的明代13位医家临床应用麦冬的剂量特点以及配伍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得出麦冬是明代医家临床最常用的滋阴之品,麦冬在明代的平均用量为9.9 g,最常用剂量为3.7 g,最大剂量为185 g,常用剂量范围为2.6~11.1 g,且不同医家呈现不同的剂量特点。明代医家应用麦冬常与解表药、清热药、养阴药、益气生津药、收敛固涩药相配伍。  相似文献   

19.
金德  于同月  安学冬  邵蒙苏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661-1664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文献,总结出三棱具有以下特点:三棱的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60g,常用量为4.5~9g,丸散剂常用量为0.75~11.25g.临床根据不同的疾病,证型,症状可选择不同的剂量,如行气化瘀,治疗肺胀、咳血等肺系疾病以及瘀血阻滞,心脉痹阻所致的心悸,应用剂量为18~30g(汤剂);消癥止痛,治疗以妇科为主的疾病(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常用量6~30g(汤剂),4.68~11.25 g(丸剂);化瘀消积,治疗新生儿黄疽兼肝脾肿大、小儿疮积、食滞、血小板减少等,常用量10~15 g(汤剂),0.75g(散剂);行气化瘀,治疗男子不育症、阳痿、黄褐斑等,常用量6~30 g(汤剂);破血行气,治疗脏器纤维化、肝硬化、反复发作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症等疾病,常用量3~60g(汤剂).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行气化瘀,用三棱配伍金荞麦、枳实、厚朴、薤白等;消癥止痛,配伍莪术、紫石英、淫羊藿、花椒、川芎、丹参;化瘀消积,配伍莪术、旱莲草、青皮;行气化滞,配伍萆薢、黄芩、熟地黄、莪术等;破血行气,配伍郁金、三七、赤芍、莪术、猫爪草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石决明具有以下特点:石决明的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5~80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74~8.28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治疗高血压、眩晕等循环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2~80 g;如治疗偏头痛、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20~50 g;如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0~30(丸剂0.74 g);如治疗麻痹性斜视、角膜炎或角膜病等眼科疾病,可使用石决明清肝明目,临床用量12~30 g(丸散1.25~8.28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生地黄、钩藤、怀牛膝等,清肝明目配伍决明子、菟丝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