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医学技术在颞下颌关节下颌运动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颞下颌关节下颌运动数字医学技术的磁共振特点和意义。方法:对30名健康志愿者用1.5T磁共振运动扫描技术和口腔支撑器获得颞下颌关节斜矢状位的磁共振运动图像。结果:颞下颌关节下颌运动磁共振成像显示,髁突横嵴自下颌窝内的12点逐渐向前下转动至9点并向前滑出下颌窝位于关节结节下方,关节盘为双凹形,随着张口运动,关节盘的形态和厚度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以关节盘中带较明显。结论:斜矢状位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扫描可清楚地显示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颞下颌关节内紊乱症(TMJID)的价值.方法:20例(40侧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使用GE Signa ExciteⅡ 1.5T超导型MR扫描仪,采用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在斜矢状闭口位、开口位和斜冠状闭口位上应用自旋回波(SE)T1WI、T2WI、PDWI及快速梯度回波(FSPGR)序列进行扫描,确定有无TMJID.结果:40侧关节均获得清晰的MR图像,其中13侧(32.5%)关节盘的位置和形态表现正常,21侧(52.5%)关节盘有前移位,6侧(15.0%)关节盘有旋转移位.15侧关节盘在移位的同时存在变形改变,4侧关节髁状突存在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SE T1WI、T2WI能清晰地显示关节盘的位置、形态和关节的骨性结构及翼外肌结构,可作为TMJ检查的常规扫描序列.PDWI和FSPGR序列可作为辅助扫描序列,斜矢状闭口位能清晰地显示盘前移位和后移位,斜矢状开口位能清晰地显示可复性和不可复性盘前、后移位,斜冠状闭口位能清晰地显示关节盘侧方移位.结论:MRI是诊断关节内紊乱症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20例。完成40侧颞下颌关节斜冠状位、斜矢状位(coronal Pd+T2tse,Me2d)成像,观察颞下颌关节盘的MRI表现。结果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27侧,关节盘均呈蝶结状或双凹形;不可复性前移位10侧,关节盘为不规则形,6侧伴有关节积液,8侧张口受限,5侧髁状突骨质磨损。结论 MRI能全面地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情况,是检查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重要、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功能位颞下颌关节盘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颞下颌关节盘在关节运动中的动态变化,为临床影像诊断提供形态依据.方法筛选11具牙列整齐、磨牙完整的新鲜中青年尸头及2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分别行大张口位、下颌前移位、侧移位及闭口位MR扫描.采用Plastination技术将闭口位标本制成横断、斜矢状及斜冠状位三个方位的连续薄层断面标本,比较不同功能位关节盘的断层影像表现.结果大张口位、下颌前移位及下颌侧移位的平衡侧关节盘不同程度地向前移位,关节盘后带变为凹盘或三角状以适应关节结节的形态;下颌侧移位的工作侧关节盘移位不明显.结论颞下颌关节不同功能位时关节盘与髁突、关节窝的关系表现不同.关节盘后带形态变化较大,但关节盘双凹形特征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颞下颌关节内紊乱症(TMJ ID)患者关节盘移位改变的范围,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7例(34个颞下颌关节)TMJ ID患者(病例组),使用GE Signa Excite Ⅱ1.5T超导型MR扫描仪,采用颞下颌关节MRI表面线圈对病例组双侧颞下颌关节进行斜矢状闭口位、开口位和斜冠状闭口位自旋回波(SE)T1WI、T2WI、PDWI扫描,与15例(30个颞下颌关节)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MR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64个关节均获得清晰的MR图像,T1WI和PDWI图像斜矢状闭口位时,病例组关节盘前缘位于关节结节最低点垂直线前约0.42mm,而正常对照组则位于其前约0.14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关节盘后带与双板区交界处约位于髁状突12点位垂直线14.4°处,而正常对照组则位于其3.19°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盘分界线角及盘前分界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进行MRI扫描能非常清晰地显示关节盘位置、形态及相关组织的结构状态,可准确诊断TMJ ID。TMJ ID患者在斜矢状闭口位时关节盘前后缘均有明显前移,关节盘移位是判断TMJ ID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6.
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前移位是颞下颌关节疾病中常见的关节囊内病变,虽然有大量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病理研究,但目前对关节盘前移位的病因、发病机理仍不清楚,临床上根据关节盘前移位的情况可分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其临床表现为疼痛、杂音和功能障碍.现从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学特点,关节盘前移位的病理学改变、病因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关节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病的检查及诊断目前对于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标准众多,如Trace标准,胡氏标准等,亦可通过测量相关角度进行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但对于关节盘前移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和临床标本的超微结构改变 ,了解关节盘前移位的病理变化过程。方法 :手术使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在术后 2 ,4 ,8,12周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实验动物关节盘的病理性改变同时在临床上取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标本进行相同研究。结果 :在关节盘前移位早期的标本中 ,关节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纤维断裂 ,软骨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后期出现软骨细胞的坏死 ,细胞胞浆内有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大量微丝、空泡 ,关节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并出现弹力纤维。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早期出现关节盘的退行性改变 ,后期关节组织病变与修复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的患者手法复位移位的关节盘,然后对患者进行2-4周行为训练。结果开口度恢复正常,最大开口度由原来平均(24.22±0.12)mm增大到(47.43±1.36)mm;开口疼痛症状消除,视觉模拟疼痛分值由(6.21±0.45)分下降到(0.32±0.05)分;开口运动下颌偏向由治疗前的偏向患侧到治疗后的无偏向;下颌向无病变侧运动由原来的(3.51±0.81)mm增大到(7.82±0.38)mm;关节区触痛视觉模拟疼痛分值由(5.24±0.24)分下降到(1.43±0.03)分;MRI报告显示关节盘位置由移位到正常。结论手法复位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9-22
目的研究关节腔内摩擦系数对颞下颌关节(TMJ)系统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摩擦系数改变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自主建立的颞下颌关节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系统进行力学分析,观察摩擦系数改变时的关节系统应力分布及大小变化。结果当移位侧关节盘摩擦系数增大时,相应该侧的关节盘、髁突所受应力也随即增大。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关节腔内摩擦系数关系密切,关节紊乱会导致关节摩擦系数增大,摩擦系数增大会促进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颞颌关节的磁共振(MR)扫描技术及扫描参数。方法28例受检者行颞颌关节MR检查,分别扫描颞颌关节闭口位和开口位的斜矢状位和斜冠状位,扫描序列包括:T1W-Atse、T2W-TSE、T2-SPAIR、PDWI。结果受检者均能够得到很好的图像,其颞下颌关节的解剖形态显示清晰完整,所有成像序列均能够显示关节盘、关节窝、关节间隙、髁突骨质形态、盘周组织以及翼外肌等。结论3.0TMR扫描序列及参数的优化组合、病人体位及扫描方位的正确选择均有助于检测引起临床症状或体征的颞颌关节盘及周围组织的解剖与病变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指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牙厶因素、免疫等多种因素导致颞下颌关节及周围咀嚼肌群出现功能、结构与器质性的改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分咀嚼肌疾病、结构紊乱疾病、炎性疾病和骨关节病。咀嚼肌紊乱疾病包括筋膜疼痛、肌炎、肌痉挛、不能分类的局部痛以及肌纤维变性挛缩。结构紊乱疾病主要是指颞下颌关节盘移位。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是关节盘与关节窝、关节结节以及髁状突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并影响下颌运动功能。颞下颌关节盘移位、骨关节病及关节炎。骨关节病是指颞下颌关节组织发生磨损与变质并在关节表面形成新骨非炎症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无髁突骨折的颞颌关节即刻损伤后的潜在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无髁突骨折的颞下颌关节损伤患者36例,共72侧关节纳入研究。所有的患者锥形束CT结果均显示髁突及关节窝无骨折且伤后髁突表面骨质“完整”。患者伤前均无关节疾患,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区疼痛和张口受限及弹响,其中24例合并有面部及其他部位的骨折。通过MRI对纳入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MRI检查显示有关节48侧关节发生不同程度损伤,发生率为66.7%。损伤类型为骨髓水肿12侧(25%),关节盘后区损伤撕裂27侧(56.25%),关节盘移位33侧(68.75%)以及关节腔积血、积液36侧(75%)。关节盘后区损伤撕裂,关节盘移位,关节腔积血(积液)与骨髓水肿的发生率相比较,前3者发病率明显高于骨髓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MRI在无髁突骨折的颞颌关节即刻损伤后,能清楚的显示出关节软组织的损伤部位和类型。此外,在这些损伤中关节盘后区损伤撕裂,关节盘移位,关节腔积血(积液)与骨髓水肿的发生率相比较,前三者发生率明显高于骨髓水肿。MRI是无髁突骨折的颞颌关节即刻损伤后重要检查和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4.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主要类型是关节盘移位或称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cnt),也有研究认为关节盘移位是TMD的主要病理机制。但是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关节盘移位不一定有关节症状,或只有一过性症状;在正常人群中存在较高比例的关节盘移位。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双板区在关节盘移位后发生重构,即适应性改建,但尚无定论,改建的机制也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关节内窥镜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45例颞下颌关节内紊乱与骨关节病的病例,在结合临床和X线检查的基础上,利用关节内窥镜观察关节腔内的病理改变并同时进行关节腔内生理盐水冲洗,纤维粘连剥离,关节盘的手法复位等外科治疗术。结果表明:关节内窥镜对颞下颌关节内紊乱和关节盘移位、骨膜炎症、纤维粘连、关节盘穿孔以及骨关节病的关节结构退行性变均有特殊的诊断价值。关节内窥镜的外科治疗其近期疗效是肯定的,但还需进行长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收集了45例颞下颌关节内紊乱与骨关节病的病例,在结合临床和X线检查的基础上,利用关节内窥镜观察产节腔内的病理改变并同时进行关节腔内生理盐水冲洗,纤维粘连剥离,关节盘的手法复位等外科治疗术,结果表明:关节内窥镜对颞下颌关节内紊乱和关节盘移位,骨膜炎症,纤维粘连,关节盘穿孔以及骨关节病的关节结构退行性均衣特殊的诊断价值,关节内窥镜的外科治疗其近期疗效是肯定的,但还需进行长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mrders,TMD)的主要类型是关节盘移位或称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也有研究认为关节盘移位是TMD的主要病理机制。但是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关节盘移位不一定有关节症状,或只有一过性症状;在正常人群中存在较高比例的关节盘移位。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双板区在关节盘移位后发生重构,即适应性改建,但尚无定论,改建的机制也不清楚。1.为了探讨关节盘移位后双板区的适应性改建,本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再定位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取21例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共36侧关节盘发生移位,戴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6.8±1.4)个月,评价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拍摄MRI,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拍摄CBCT,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盘形态、位置和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关节弹响(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90.48%)和疼痛(有效率均为88.89%)均改善。治疗后部分关节盘恢复正常形态(双凹型占66.67%),部分(72.22%)关节盘完全复位;盘-髁距离减小(1.87±2.05) mm、盘-髁角度减小(17.75±11.57)°(P<0.05)。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关节前间隙较治疗前均减小,上、后间隙均增大(P<0.05);治疗结束时关节前间隙较治疗1周增大,后间隙减小(P<0.05),关节上间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关节盘形态和位置,进而协调颞下颌关节盘-髁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在颞颌关节盘移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使用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检查的颞颌关节MRI,熟悉颞颌关节MRI的扫描方法,分析颞颌关节盘移位的MRI特征。结果 48例颞颌关节MRI检查中,分别行双侧颞颌关节闭口斜矢状T1、压脂T2,冠状压脂T2以及双侧颞颌关节张口斜矢状T1、压脂T2,冠状压脂T2扫描。48例有35例阳性(72.9%),阴性13例(27.1%);35例中,单侧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8例(22.9%),不可复性前移位9例(25.7%),一侧可复性、一侧不可复性前移位7例(20.0%),双侧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5例(14.3%),不可复性前移位6例(17.1%);其中合并一侧关节盘内侧移位3例(8.6%)。结论 32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在颞颌关节MRI检查中,能发挥良好作用,对颞颌关节盘移位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代替颞颌关节专用线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颞下颌关节灌洗术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200ml乳酸钠林格液对56例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行颞下颌关节灌洗术,在治疗的同时配合被动张口训练.治疗后随访记录患者疼痛、张口度等相关情况.将颞下颌关节灌洗术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疼痛指数、下颌双侧向运动度、最大开口度进行统计分析,通过MRI检查治疗前后关节盘位置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不同时期的下颌运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5),特别在治疗后1个月内增加明显,疼痛亦有显著缓解(P﹤0.05).结论 颞下颌关节灌洗术能改善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张口度,能有效地减缓疼痛,能有效改善下颌健侧侧向运动度,关节上腔灌洗术所需器械价廉易得,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