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和50例同年龄组健康体格检查人群进行对照研究。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cy,同时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血液黏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浆Hcy水平、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血液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例组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e)患者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Hcy水平、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血液黏度与Hcy水平正常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He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并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的表达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同期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患者的昏迷程度;测定患者的脑梗死面积和血压情况;对所有患者行3个月随访,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NIHSS评分、GCS评分、脑梗死面积和高血压显著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16例,存活49例;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能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热时间段、血清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接受血浆CRP水平测定并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依据血浆CRP测定结果,将48例血浆CRP水平<8 mg/L患者作对照组,50例血浆CRP水平≥8 mg/L患者作研究组,分析2组的不同时间段发热例数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入院24、48与72 h时,研究组发热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48与72 h时,发热后的NIHSS评分均比发热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浆CRP水平与治疗前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CRP水平与24~72 h内发热可作为独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急性LAA脑梗死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病情是否进展,对可能影响患者病情进展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51例患者,其中进展组112例(31.91%),非进展组239例(68.09%)。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高血压病史、饮酒史、空腹血糖、白细胞总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入院时NIHSS评分、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闭塞、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电解质紊乱有明显差异(P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收缩压、白细胞总数、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闭塞、纤维蛋白原水平、肺部感染、相较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的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是进展性LAA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收缩压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闭塞、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肺部感染、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是进展性LAA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观察梗死灶大小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含量变化,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越高,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6个月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U)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是否有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用免疫比浊法测量患者的24 h尿白蛋白,根据有无MAU分为两组。用美国国立卫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表示残疾程度。于发病48 h内和治疗后14 d时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的程度是否有差别。mRS≤2分为残疾较轻,表示预后好,mRS>2分为残疾较重,表示预后差。应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来探讨MAU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入院时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并无明显差异(Z=-1.566,P=0.117),MAU阳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重于MAU阴性的患者(Z=-2.878,P=0.004)。尿中白蛋白的含量与发病时NIHSS评分(rs=0.175,P=0.046)和治疗后14 d时NIHSS评分(rs=0.393,P=0.004)均呈正相关。应用偏相关分析控制入院时NIHSS评分分析尿白蛋白与出院时NIHS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尿白蛋白量与出院时NIHSS评分依然呈正相关(rs=0.194,P=0.027)。MAU阳性患者的预后较MAU阴性患者差,主要表现在无变化的患者较多(χ2=8.614,P=0.004),而进步的患者较少(χ2=8.893,P=0.002)。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MAU阳性患者预后差的风险要高于MAU阴性患者3.073倍(P=0.025)。结论MAU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 2012-01—2012-04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病例50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并比较。根据入院24h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否升高,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2组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结果血同型半胱氨酸观察组(17.60±8.98)μmol/L,对照组(10.71±4.4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梗死患者发病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对比,观察组(9.95±3.63),对照组(7.92±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对急性脑梗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控制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对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抑郁状态对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 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的192例患者.观察前后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 1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抑郁状态诊断者60例,占31.25%;不符合抑郁状态者132例占68.75%.抑郁状态组入组时NIHSS评分(8.18±2.46),Barthel指数为(53.33±16.46);非抑郁状态组NIHSS评分(8.15±2.48),Barthel指数为(54.51±17.8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病程第90天(研究终点时间)抑郁状态组NIHSS评分(6.97±2.95),Barthel指数(61.83±18.48);非抑郁状态组NIHSS评分(4.78±2.87),Barthel指数(77.12±17.8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急性脑梗死抑郁状态对NIHSS与Barthel指数产生不良影响.结论 急性脑梗死抑郁状态明显影响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44例。降纤酶首次、第2次、第3次剂量分别为10U、5U、5U,发病24h内,治疗组进行降纤酶治疗,对照组则按相同方式予以安慰剂治疗。对2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PT及PA及发病3个月和1a后的病死率及脑卒中复发率等统计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9%和54.5%,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治疗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3个月的Barthel评分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a后随访,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卒中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由治疗前的5.10g/L下降至治疗后的2.57g/L(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降纤酶是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安全、有效的药物,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72h内S-100b蛋白及NSE的水平变化,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判断是否为进展性卒中。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RS评分)及颅脑MRI/MRA扫描。结果 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30例(20%)于入院后3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进展组患者入院后24h、36h、48h、72h血清S-100b蛋白、NSE明显高于无进展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b蛋白、NSE与NIHSS评分、mR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65~0.75,P0.01;r=0.59~0.69,P0.01),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狭窄的患者血清S-100b蛋白、NSE的水平较无血管闭塞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NSE水平可能是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且S-100b蛋白及NSE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神经功能评分以及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 paraoxonase 1,PON-1)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血清PON-1和ox-LD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非脑梗死对照组52例。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ox-LDL血清水平,采用乙酸苯酯法测定血清PON-1水平,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和Glasgow昏迷评分。结果 与非脑梗死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和Glasgow昏迷评分上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危险因子上具有显著差别,脑梗死患者ox-LDL 血清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N-1血清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分数随着ox-LDL血清水平的增高而增加,随着PON-1血清水平的降低而增高。脑梗死患者Glasgow评分分数随着ox-LDL血清水平的增高而降低,随着PON-1血清水平的增高而增高。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清PON-1和ox-LDL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有着密切的关系。ox-LDL血清水平的越高,神经功能缺损就越重,相反PON-1血清水平的越低,神经功能缺损就越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塞不同疗程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51例,随机分为巴曲酶常规剂量治疗组(24例)和大剂量延长疗程组(27例),观察两组治疗后7天及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大剂量延长疗程组患者治疗后7天及14天ESS评分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改善。但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无明显差别。各组治疗后7天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14天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巴曲酶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用葛根素注射液静滴,对照组48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2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Fibulin-5、miR-210表达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Fibulin-5、miR-210表达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9-06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健康老年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Fibulin-5、miR-210水平检测,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2组Fibulin-5、miR-210水平,相关性检验急性脑梗死患者Fibulin-5、miR-210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Fibulin-5水平高于对照组,miR-2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NIHSS量表评估后显示,NIHSS评分≥15分20例(重度组),8~14分30例(中度组),4~7分14例(轻度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Fibulin-5水平相比,重度组最高,后由高至低依次为中度组、轻度组,3组miR-210相比,重度组最低,后由低至高依次为中度组、轻度组(P0.05);经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Fibulin-5与NIHSS呈正相关(r0,P0.05),miR-210表达与NIHSS呈负相关(r0,P0.05);绘制ROC曲线,Fibulin-5、miR-210单独及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AUC分别为0.980、0.905、0.983,均0.9,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Fibulin-5、miR-21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普遍呈异常表达,其中Fibulin-5过表达、miR-210低表达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程,且对预测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检测,并根据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分为低T3组(T3值1.34nmol/L,21例)和正常T3组(T3值1.34~2.73nmol/L,25例)。对2组患者的甲状腺水平进行观察统计,并对2组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神经功能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低T3组在入院时和发病后90d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T3组(P0.01),总T3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情况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与总T3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对2组预后结果进行评价,低T3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正常T3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T3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显著负相关,说明低T3水平的神经功能预后与正常T3水平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相比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浓度变化,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对LPA和Fig水平的影响,并作临床预后评估。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各90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3组间性别、年龄、合并症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测定入院时、治疗后3d、7d、14d的血浆LPA和Fig的浓度,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估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纤维蛋白原(Fig)的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治疗组和巴曲酶组血浆LPA水平治疗后3d和7d逐渐下降,14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但前者较后者下降更明显。3组患者血浆Fib浓度治疗后都逐渐下降,但联合治疗组和巴曲酶组治疗后3d、7d比常规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联合治疗组与巴曲酶组比较有显著差异,14d基本恢复正常水平。3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但联合治疗组>巴曲酶组>常规治疗组,组间比较治疗3d、7d和14d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浆LPA和Fig增...  相似文献   

17.
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估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GM1治疗,60 mg GM1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共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2组内及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2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GM1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疗效,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加氯吡格雷组35例(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35例(对照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 HSS),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NI HSS,ADL评分在治疗后7 d、14 d、21 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能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病因、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ACI患者设为ACI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ACI患者为发病24~48 h内血样本)血样本检测NT-proBNP水平,记录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试验)病因分型资料,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量表)评分评价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采用改良Rinkin Scale(MRS)量表评价入院后3 m时的预后,并比较不同一般资料、心脏指标的患者血NT-proBNP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CI患者血NT-proBNP水平与TOAST病因分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ACI患者血NT-proBNP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②TOAST病因分型心源性脑损栓塞(cardiac embolism,CE)型、NIHSS评分≥7分、mRS≥3分、合并房颤、室间隔厚度增厚的ACI患者血NT-proBNP分别显著高于TOAST分型非CE型、NIHSS评分0~6分组、mRS 3分、无房颤、室间隔厚度正常患者(P 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OAST病因分型CE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NIHSS评分)、入院3 m后mRS与血NT-proBNP密切相关(P 0.05),另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2、0.545、0.452。结论 ACI患者起病24 h~48 h时的血NT-proBNP与TOAST病因分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度及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方法 ,2 8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中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评估指标包括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安全性及治疗一年后患者卒中复发率。结果  ( 1)治疗 14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 ,降纤酶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年后两组卒中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降纤酶组没有增加出血事件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 2 )用药后降纤酶组与同期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降纤酶是降解纤维蛋白原安全有效的药物 ,可改善急性期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