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骺牵拉分离延长肢体是一种新方法。从1958年Ring首次动物实验到1969年苏联学者用于临床、1981年意大利学者临床应用成功,不过10多年的历史。骨骺牵拉分离只要做个经皮穿针小手术,肢体延长后功能良好,值得研究推广。长骨骨骺的结构与功能长骨的骨骺包括骨骺软骨及其骨化中心、骺板(即生长板)和干骺端。生长板位于骨化中心与干骺端之间。成年之前,生长板通过软骨内化骨,逐渐向干骺端推延,使骨干增长;成年后,生长板完全骨化,在长骨纵剖面上仅留下线状痕迹,称为骺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诊治方法,分析造成误诊的原因.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27例,按照DeLee分型,Ⅰ型1例,Ⅱ型21例,Ⅲ型5例.采用患肢外展水平皮肤牵引26例,2~3周后干骺端有明确骨痂后改石膏托外固定2~3周拆除;手术治疗1例.结果 本组27例,随访1个月~2年,平均1年,肘关节外形及功能均正常,X线显示肱骨远端形态基本正常.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属Salter-HarrisⅠ型或Ⅱ型骨骺损伤,多见于婴幼儿,在肘关节的屈伸平面上塑形能力强,因此不必强调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外展水平皮肤牵引常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尚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羊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后外固定时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建  柳凤轩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2):108-112,T001
本研究采用羊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动物模型以确定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后外固定的最佳时间。X线片、组织学、骨矿含量测定及生物力学技术被用来评定延长区骨组织的修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治疗后期,外固定架将产生不利于新生骨组织改建和再塑的应力保护作用。在本模型中,当延长率为15%时,去除外固定的最佳时间是停止延长后第8~10周,即当延长区骨强度和刚度分别达到对照组的50%和100%时。  相似文献   

4.
胫骨延长术48例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我院骨科开展的胫骨上端骨骺牵开延长术及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 48例患者X线表现进行分析 ,供临床参考。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致下肢短缩畸形 ,男 32例 ,女 16例。年龄 11~ 2 4岁。肢体短缩 3~ 4cm 6例 ,4~ 5cm2 3例 ,6~ 8cm 19例。其中胫骨上段骨骺牵开延长术 38例 ,延长长度为 4~ 8cm ,平均延长 6 .5cm。 10例行胫骨干骺端截骨术 ,延长长度 3~ 6cm ,平均延长 5cm。2 X线观察结果2 .1 术后X线观察 ,手术后 1周内延长区为空白 ,7d后观察 ,见延长区均显示分离约 1~ 1.3cm不等 ,分离区…  相似文献   

5.
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研究了解颅面部牵拉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将12 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下颌骨第一磨牙前完全截骨后用牵拉器固定,左侧不做手术为对照侧。1周后以每天一次0.9 m m 的速度逐步牵拉,连续10 天。牵拉完成后1 天,2、4 和8 周每组处死3只兔,取下完整下颌骨进行大体测量,X线摄片,新骨组织学观察。结果 12只兔右侧下颌骨平均延长8.3 m m ,与对照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无骨不连及畸形愈合。X线摄片发现,延长完成后2周牵拉间隙已被骨痂桥接,8 周时,X线片上很难分辨新骨和正常骨。组织学观察牵拉早期即有胶原束形成,随后钙化成骨,未发现软骨中介体。结论 运用牵拉成骨技术可成功地延长兔下颌骨,无骨不连和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新骨以膜内成骨方式生成  相似文献   

6.
胡军  郭祥 《临床外科杂志》1995,3(5):255-256
针对儿麻后遗症下肢短缩,我院开展了肥骨骺牵伸分离延长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22例。本文讨论了其延长机理、方法,并提出骨延长中同时行跟腿延长,不缝合跟腿,使之相互重叠搭接,术后石膏托固定至停止延长后2个月,再开始行关节锻炼,具有能一期纠正术前及术后延长过程中所并发的一系列畸形,且骨愈合快,也不影响关节功能等优点。本组均采用此方法,随诊一年后临床效果均满意。  相似文献   

7.
小腿延长术包括胫骨骨干截骨、骨骺牵伸、干骺端截骨和骺板下截骨延长四种术式。胫骨干截骨延长作为下肢延长的代表术式,已有60余年的历史,我国起步晚,70年  相似文献   

8.
<正>外固定支架骨痂牵伸成骨术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肢体延长的治疗技术,现代骨痂牵伸成骨术主要被用来纠正因外伤、肿瘤、骨病和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的肢体不等长和骨缺损、侏儒症的肢体延长等,其方法是在下肢股骨或胫骨干骺端截骨后,以0.5~1mm/d的速度逐渐牵拉截骨端间隙,新生的骨痂沿着牵伸方向生长以达到逐渐矫正肢体畸形和等长肢体的作用,周围的肌肉、神经、血管也发生顺应性牵伸。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胫骨下端骨骺牵伸及股骨粗隆下和胫骨上、下端干骺端截骨延长的新方~~  相似文献   

10.
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干骨不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观察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效果 ,评价加压外固定对骨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骨外加压固定治疗胫骨干骨不连 49例 (男 37例 ,女 12例 ) ,骨不连时间为 7~ 132个月。其中 7例感染性骨不连偏侧性骨缺损者 ,行病灶清除开放性植骨 ;5例感染性骨不连行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小腿皮瓣转位 ;10例骨不连、骨缺损伴伤肢短缩者 ,行胫骨干骺端截骨或骨骺牵伸延长。结果 :植骨全部成活 ,创面植皮获Ⅰ期愈合 ,肢体延长幅度 4.5~ 13 .5cm ,平均 7.5cm ,达到预期目标 ,49例患者均于术后 2 .5~ 10个月 ,获得骨愈合 ,平均 5 .4个月。结论 :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干骨不连不仅具有确实的效果 ,而且有以下优点 :(1)方法简便、创伤小、局部血运干扰少 ;(2 )在局部感染的条件下仍可使用 ;(3)骨端始终保持有均匀的压应力和肢体功能锻炼时产生的生理应力刺激 ,有利于促进骨愈合 ;(4)可配合肢体延长联合使用 ,既治愈了骨不连 ,又均衡了双下肢长度 ,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长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的84例儿童长骨干骺端骨折资料,均采用闭合复位(开放性骨折除外)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于长骨干骺端接近骨骺的骨折端垂直骨干长轴置入1枚直径2.5~3.5 mm的全针固定,连接半环弓,而后置入适当数目的半钉与连接杆连接固定。结果术后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8周,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骨骺生长障碍及肢体畸形。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长骨干骺端骨折,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可早期功能训练,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骨痂牵拉术延长肢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Codivilla首次报道了股骨粗隆下截骨与跟骨牵引延长下肢。1939年,Abbott和Sauders开始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肢体延长,但因并发症太多,未能得到普遍应用。1963年,Wagner介绍了皮质骨截骨后牵拉延长,其间隙以松质骨移植并内固定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Ilizarov于五十~六十年代,设计了一种环形外固定器用于骨延长,并倡导了骨膜下皮质截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7年,意大利学者De Bastiani首先提出了骨痂牵拉(Callotasis)的概念,即在骨干截骨后延迟一段时间,待纤维骨痂形成后再行牵拉延长,加速了骨愈合时间,降低了骨不连的发生率。目前,截骨后逐渐牵拉骨痂,即高频率、小幅度牵拉骨痂已成为当今骨骼延长的最常用技术,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姚  王斌 《实用骨科杂志》2013,19(4):335-338
1905年Codivilla首次介绍了牵拉成骨的概念,通过延长股骨,纠正下肢短缩[1].之后,虽然很多学者做了研究,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未能得到推广.直至19世纪50年代Ilizarov提出了"张力-应力"学说以及骨牵引术的生物力学原则,即给活体组织持续而稳定的缓慢牵拉,可刺激某些组织、细胞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即有效地控制牵拉的张应力,骨与软组织也可再生,简称牵拉成骨技术[2];Ilizarov又将全环式外固定延长器成功应用于临床,为牵拉成骨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3-4],使牵拉成骨术成功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骨骺的转移性骨生长术在儿童骨肉瘤保肢手术中的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用保留骨骺的转移性骨生长术治疗3例骨肉瘤患儿。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10~14岁。病程2周~3个月。肿瘤位于股骨远端1例,胫骨近端2例。按照San-Julian影像学肿瘤分型均为Ⅱ型,Enneking骨肿瘤外科分型均为ⅡB型。行新辅助化疗,手术截除部分骨骺,保留关节面下部分骨骺,予以Ilizarov支架外固定并进行转移性骨生长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认手术边界是否安全,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骨转移生长长度、速度、轴线、骨愈合,患肢长度、功能。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示3例患儿均获得安全手术边界。1例股骨远端伤口Ⅰ期愈合;2例胫骨近端伤口愈合不良,换药4周愈合。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12、18、24个月。随访期间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发生。2例外支架固定10个月后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抗感染治愈。转移性骨生长长度分别是18.0、9.5、16.0 cm,延长速度分别是2.57、2.07、1.20 cm/月。1例出现延长偏移,给予麻醉下调整。2例于停止延长8个月后获骨性愈合,拆除外固定支架;1例转移性骨生长欠佳,给予回缩促进骨痂生长。末次随访时,3例患儿下肢全长较健侧短缩1.0~1.5 cm,骨盆取骨区无异常;2例膝关节屈曲度分别达90°和120°,1例仍有外支架,功能测量不满意。结论采用保留骨骺的骨转移性生长术治疗儿童骨肉瘤,通过自体骨段延长的方式修复骨缺损,为儿童保肢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肢体延长总的进展已有报道,根据生物力学原理,运用骨端多平面的坚强固定,患肢早期功能锻炼和延长速度为1mm/日的逐渐延长法,我们对下肢不等长的320例患者施行干骺端牵伸和干骺端切骨延长术,纯延长长度为3~26cm.延长率为原骨长的9~85.3%,均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另就不同的延长速度对肢体全部组织的影响,对117只羊和115只兔进行研究,发现最适合肢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速度是1mm/日,由此得出结论,适当的延长部位,缓慢的延长速度,稳固的外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大幅度肢体延长术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损伤骨骺早闭短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4年10月对7例桡骨远端损伤骨骺早闭短缩畸形患者应用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治疗,将组装好的外固定支架按照Ilizarov技术理念及穿针原则安装在前臂设定位置,桡骨截骨后通过旋转螺母延长矫正桡骨远端短缩畸形,恢复桡骨高度及下尺桡关节和掌倾角与尺偏角,然后固定前臂中立位8~12周,前臂及腕关节康复训练。[结果]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6个月。拆除外固定后腕关节功能依据Lidstrom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1例,可1例。[结论]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是治疗桡骨远端骨骺损伤早闭后短缩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胫骨远近端骨膜外截骨延长修复胫骨缺损的临床X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环形外固定架对胫骨远近干骺端进行骨膜外截骨延长成骨的临床影像学研究.方法 收集临床治疗的44例患者并分为两组,A组经胫骨近干骺端骨膜外截骨延长,B组经胫骨远干骺端骨膜外截骨延长,术后第7天开始延长外固定架,分别于不同时段拍摄X线片观察延长区成骨,比较两组间的差异.运用Enneking系统对两组下肢功能进行评分比较,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在X线片上观察胫骨近干骺端截骨延长较远干骺端截骨延长早期有更为明显的成骨现象,随着时间推移,牵张间隙新生骨密度影像也由低向高增加,两组差异性逐渐减小.下肢功能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环形外固定架胫骨近干骺端骨膜外截骨延长有利于早期活跃性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肢体延长术是矫正下肢短缩的积极治疗方法。我院自1982年开始集中研究下肢长骨端延长术,在牢稳固定和功能锻炼条件下,每日延长1~1.25mm,观察骨骺牵伸与干骺端截骨延长268例,全部达治疗需要。其中超过8cm 的有33例,无一例并发神经与血管损伤或骨不连。肢体大幅度延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治疗的成功是医、护、患三方面紧密配合的结果。现就护理方面有关问题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9.
骨折愈合,必须具备良好血运及稳定固定两个基本条件。了解骨折愈合过程中新生血管的生理及病理机制,对促进骨折愈合及骨修复、防治骨折不连接具有重要意义。1 骨折血运病理生理长干骨由6组血管提供血运,即:近端骨骺动脉、近端干骺端动脉、骨干营养动脉、远端骨骺动脉、远端干骺端动脉及骨膜动脉。临近的血管互相分支吻合,防止单一血管丛阻塞而发生骨坏死。绝大多数Haversian管内含单根毛细血管,其与骨髓内的血管窦连接,保证了骨折愈合所需要的营养供给及成骨前体细胞、成软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补充[1 ] 。骨折时骨断端及附近的骨膜和血管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后不同式疗效差异及其多发项目,发生机制及对肱骨远端形态的影响,背景:目前对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进行切开复位后的内固定方法很多,哪种较好有待比较;牵拉骨骺损伤后对局部骨形态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探讨,方法:(1)对13例切开复位缝合固定的运动员和14例切开复位双克氏针内固定的运动员的术后长期疗效进行比较(2)对27例运动员中的14例进行肱骨远端形态的X线测量。结果:(1)切开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