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腰椎椎间孔作为腰神经根的出口通道,其周围多种组织结构病变可造成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即腰椎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en stenosis,LFS),是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1]。然而,对该疾病认识不充分造成的误诊或治疗失败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方式的革新,椎间孔狭窄症的诊断更加准确[2],治疗方式也更加微创[3]。笔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神经根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 MR 扫描定位诊断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6 年 6 月至 2011 年 6 月共 21 例腰椎椎间孔狭窄患者的相关资料,男 10 例,女 11 例;年龄 36~65 岁, 平均 45.6 岁。病史 6~36 个月,平均 9.4 个月。5 例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痛,16 例为单侧下肢痛。根据腰椎侧位 X 线片测量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并行腰椎神经根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 MR 扫描检查,了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结构的改变,定位诊断神经根受压部位;并通过手术证实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21 例患者中 9 例为椎间盘突出导致椎间孔狭窄,12 例为椎间盘弥漫性膨出合并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导致椎间孔狭窄;21 例均为下腰椎椎间孔横向狭窄,20 例为 L4,5 椎间孔狭窄,造成 L4 神经根受压;1 例为 L5S1 椎间孔狭窄,造成 L5 神经根受压。经手术探查证实与术前定位诊断完全符合,符合率为 100%(21/21)。术后 20 例患者下肢疼痛症状完全缓解,1 例下肢疼痛症状缓解不满意。结论 腰椎神经根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 MRI 扫描方法能准确定位诊断椎间孔狭窄,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间孔神经根阻滞联合微创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诊治腰椎间孔狭窄症的有效性和优点。[方法]2013年7月~2015年2月采用椎间孔神经根阻滞术诊断并确认病变责任节段,微创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17例。术中观察出口神经根是否卡压以及术后腰腿痛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发现病变责任节段的神经根都有不同程度的卡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98±0.76),较术前明显降低;末次Mac Nab评分显示,优1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采用椎间孔神经根阻滞术诊断椎间孔狭窄症及确认病变责任椎间孔,经术中证实其诊断方法可靠;mi-TLIF是一种治疗椎间孔狭窄症的有效方法,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因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而施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1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测量术前侧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椎体关节线的位置,评估该节段椎间隙狭窄程度.分别测量术前CT(二维重建矢状面)及MRI(T2W1矢状面)上病变节段双侧椎间孔面积,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并比较CT及MRI上所测的椎间孑面积.对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其中VAS评分分为腰痛VAS评分和腿痛VAS评分.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6.8个月(7~42个月).在21例患者的26个病变节段中,12个节段椎间隙为严重狭窄,14个节段椎间隙呈轻度狭窄.在术前MRI上进行的椎间孔面积测量显示,6例患者为2级狭窄,15例患者为3级狭窄,但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别.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的结果显示,CT上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较健侧狭窄约16%,MRI上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较健侧狭窄约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453,P<0.05).将CT和MRI测得的椎间孔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T测量的椎间孔面积均大于相应节段MRI测量的椎间孔面积.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影像学检查结合椎间孔封闭术对于确定腰椎间孔狭窄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软性压迫(如椎间孔横韧带及增生肥厚的关节囊等)可能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重要促进因素,后路椎间孔减压加椎间融合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对侧神经根性症状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行TLIF的34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20例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60例无对侧神经根性症状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记录神经根性症状发生节段,调查对侧椎间孔面积、术后疼痛评分、节段前凸角、腰椎(JOA)评分,螺钉位置、对侧椎间孔狭窄情况、对侧侧隐窝狭窄情况等,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螺钉位置不良、对侧椎间孔狭窄、对侧侧隐窝狭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侧椎间孔面积、节段前凸角、腰椎(JOA)评分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螺钉位置不良(OR=7.456)、对侧椎间孔狭窄(OR=9.532)、对侧侧隐窝狭窄(OR=8.553)是腰椎TLIF术后对侧神经根性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LIF术后对侧神经根性症状以单节段为主,螺钉位置不良、对侧椎间孔狭窄、对侧侧隐窝狭窄均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腰椎间孔狭窄症的病理解剖、临床特征、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对1991年至1998年间42例腰椎间孔狭窄症病人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对其中的38例病人进行了0.5~5.5年,平均3.5年的随访,手术优良率达92.7%。结论:引起腰椎间孔狭窄并导致根本性卡压征的原因有腰椎间盘退变狭窄,小关节增生内聚,黄韧带肥厚内陷,椎间孔内间盘突出和腰椎滑脱等。诊断依赖于根性损害表现和可靠的腰椎CT扫描或MRI检查。手术包括腰椎间孔的探查和减压,术中注意保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并防止神经结构误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术中观察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间孔区韧带结构,分析病理情况下椎间孔区韧带结构改变与腰腿痛的相关性,为椎间孔区减压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科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0例,在开放性后入路减压手术时常规行椎间孔区探查,其中42例腰椎间孔狭窄患者进行直视下观测椎间孔韧带的形态学特征及与神经根的解剖关系.结果 术中观测到椎间孔内口区韧带主要由黄韧带和关节囊韧带组成,椎间孔外口区韧带主要由体横韧带、橫孔韧带和横突间韧带组成.椎间孔区韧带复合体形如拱桥,个体间大小、厚薄及形态差异较大;在椎间失稳和滑脱等情况下,韧带复合体出现肥厚、增生及钙化等病理改变导致神经根卡压.结论 病理情况下,椎间孔区韧带复合体常出现肥厚、增生、钙化并伴有栓系作用,导致椎间孔内正常的解剖空间结构改变,椎间孔韧带可能会导致神经根卡压而引起患者出现腰腿痛症状.在椎管减压术中,需常规探查椎间孔区出口神经根,并沿神经背侧松解韧带复合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椎间孔的病理变化规律,探讨腰椎间孔狭窄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00例无下腰痛病史及腰椎畸形的人群(正常组)和59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突出组)拍摄标准腰椎X线侧位片。在侧位片上分别测量L3~4及L4~5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上部宽度;采用"同身法"处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L4~5突出组病变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上部宽度均较正常组明显变小(P<0.001);椎间孔高度与椎间隙高度变化正相关;椎间孔上部宽度与椎间孔高度变化正相关。结论 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变节段骨性椎间孔高度和上部宽度明显变小,腰椎间孔有效空间明显减少;椎间孔的高度随腰椎间盘退变的加重而减小;腰椎间盘退变对腰椎间孔上部宽度无直接影响;腰椎间孔高度和上部宽度的变化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21例腰椎间孔狭窄病人术前硬膜外腔造影X线影像中神经根受压的椎间孔段单独取出,采用图像块处理方法。经高通滤波,中值滤波,灰度变换等措施处理后,归纳造影征象为4型,1,3,4型椎间孔狭窄多为软组织因素,2型多为骨性因素引起。所显示椎间孔狭窄程度经手术证实,此对腰椎间孔狭窄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孔狭窄的定位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纬洲  夏时中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4):206-209,T001
本文报告了腰椎间孔狭窄12例的定位诊断与治疗结果。压力下硬膜外腔磺苯酯造影所显示受累节段的椎间孔狭窄程度经手术证实,定位诊断符合率100%。采用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对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多个椎间孔狭窄,压力下硬膜外腔造影术可显示受累节段神经根的每个椎间孔段的形态特点,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有效保护了腰椎小关节,可防止术后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