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弓根钉联合枢椎椎板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病例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0~61岁,平均41岁.术前颈椎矢状位CT提示枢椎椎动脉孔高跨3例;C2、3分隔不全,枢椎椎弓根狭小4例.其中4例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体征.分别行颈后路经双侧寰椎侧块、一侧枢椎椎弓根钉、一侧楸椎椎板钉寰枢固定4例;经一侧枢椎椎弓根钉、一侧枢椎椎板钉与枕骨行枕颈固定3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手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的病例.本组7例得到随访,随访1~3年,平均1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钉板断裂病例.3例脊髓功能改善明显,1例略有改善.[结论]寰楸椎不稳或脱位,术前枢椎CT提示楸椎椎弓根发育异常,无法采取螺钉固定时,可通过枢椎椎板置钉,实施寰枢融合或枕颈融合术,此技术操作简便,风险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2003-06-2008-12运用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18~76岁,平均45.3岁.横韧带损伤3例,Jefferson骨折3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脱位29例,齿状突发育异常伴寰枢关节不稳3例.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21例寰枢椎不稳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与融合术。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3个月,神经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螺钉位置良好,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术后8个月JOA评分(13.9±2.1)分。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是寰枢椎后路固定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5例枢椎椎弓根细小的寰枢椎脱位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了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枢椎椎板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棘突两侧椎板交界处,交叉置人对侧椎板内;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中线上,距寰椎后弓上缘最少3 mm,内斜10°,上斜5°.螺钉直径3.5 mm,枢椎椎板螺钉长26~32 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8~32 mm,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效果满意,是又一可供选择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随访10~2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在3~6个月寰枢椎融合,未见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情况.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加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枢椎棘突椎板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6~62岁,平均39岁;单侧椎动脉高跨畸形伴寰枢椎不稳定7例,枢椎单侧关节突破坏累及椎弓根致寰枢椎不稳定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及疼痛,VAS评分1~8分,平均(3.70±2.11)分,其中3例伴肌力下降及感觉异常。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术后7 d及1、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中无一例发生颈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除1例颈部肌肉肥厚者需另开软组织通道置入螺钉外,其余均一次性置钉成功。1例术后第3天切口出现渗液,考虑为同种异体骨排异反应,对症换药后5天停止渗液,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VAS评分(1.01±0.89)分,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CT示1例患者寰椎椎弓根钉道内侧皮质破损,椎管未侵犯,余螺钉位置正常;术后6个月X线片及CT检查均见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8-12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寰枢椎不稳,术中稳定寰枢椎复合体,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植骨。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中、术后均未发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根损伤,颈部疼痛、僵硬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7.7±0.8)分,术后3个月改善为(14.6±0.7)分,术后1年为(15.3±0.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6.3±5.4)%,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83.5±7.3)%。本组寰椎、枢椎各置入64枚椎弓根钉,术后复查寰椎60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枢椎64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寰椎4枚椎弓根钉穿入椎动脉孔内侧约1 mm,考虑与内倾角度不足,但按置钉标准位置仍属于良好。27例行后路植骨者均骨性融合,5例因枢椎骨折脱位行C1~3固定且未植骨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物。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能显著增强寰枢椎稳定性,且复位满意、固定节段短、植骨融合率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王超  王圣林  闫明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0):1557-1561
目的 探讨以枢椎椎板置钉法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用以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对枢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以枢椎椎板置钉的方法 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如果一侧枢椎椎弓根是大致正常的,就在该侧用椎弓根钉固定,在对侧用枢椎椎板钉固定.在寰椎以侧块螺钉固定,在枕骨以短螺钉固定.用连接棒在寰枢或枕枢间连接.在寰枢后弓间或枕骨与枢椎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结果 共完成了9个病例,其中寰枢固定2例,枕颈固定7例.使用一侧枢椎椎弓根钉固定、另一侧枢椎椎板钉固定6例,两侧均为椎板钉固定3例.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病例均得到骨性融合.有神经症状的8例中,症状改善情况为:优3例,良1例,可2例,无变化2例.1例椎板钉进入了椎管.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症状.结论 枢椎椎板置钉操作简便、安全,固定效果可靠.可以作为枢椎椎弓根置钉固定的后备方法 ,适用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后路手术治疗的一种方式。方法用北大第三医院王超教授设计的钛制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器,改良的椎弓根钉螺钉和侧块钛板相结合治疗寰椎前弓游离并寰枢关节不稳5例。结果探所有螺钉均成功植入,复位固定满意。5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21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没有神经、血管损伤,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病例。所有患者颈部前屈后伸及旋转功能良好,结果满意。结论探该型骨折并寰枢关节不稳后路选择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使治疗变的安全、确切、稳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