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诊断价值。方法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67例疑似IFI患者的标本,了解其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比较健康和确诊IFI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 G试验动态浊度法和传统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7.8%和2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P〈0.01);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475.3±375.6)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6.2±5.6)pg/ml(t=8.94,P〈0.01);血浆(1,3)-β-D葡聚糖使用临界值为20.0 pg/ml,诊断真菌感染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0%、100.0%和91.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是反映IFI的一个良好指标,可用于IFI的早期诊断,又可为IFI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1,3)β-D glucan,BG]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1M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BG的含量,将其与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 112例可疑IFI患者,真菌培养法46例阳性,阳性率41.07%;血浆BG检测法阳性65株,阳性率58.04%,后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前者(χ^2=39.95,P〈0.05)。IFI培养阳性组、IFI培养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BG含量分别为(62.32±19.56)、(30.82±18.86)和(3.02±1.88)pg/ml,前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G检测与真菌培养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等特点,可用于IFI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6月一2011年4月IFI患者254例:确诊组64例,临床诊断组78例,拟诊组112例;细菌感染者57例,健康体检者68名;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l,3-β-D葡聚糖的含量,用ROC曲线进行评估,并确定G试验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结果 IFI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致病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IFI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中位数28.9 pg/ml,明显高于细菌感染组的9.1 pg/ml( Z=-2.818,P<0.05)和正常对照组的7.5 pg/ml(Z=-6.261,P<0.001);拟诊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中位数7.5 pg/ml,明显低于确诊组的103.6 pg/ml(Z=-8.398,P<0.001)和临床诊断组的44.4pg/ml(Z=-7.488,P<0.001);由ROC曲线分析可得,以9.35 pg/ml为cutoff值,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达最佳状态,分别为69.0%、64.0%、68.9%、64.0%,与培养法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0.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完全可以用作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以及不同部位真菌培养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38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中确诊患者35例,血培养阳性仅1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3%、84.5%、61.9%、90.6%;真菌培养计数>105 CFU/ml或>2个部位同时培养阳性后,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99.0%、95.8%、89.5%;真菌培养联合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7%、100.0%、100.0%、84.4%;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阴性预测值较好,与真菌培养联合应用后阳性预测值高.结论 真菌培养计数> 105 CFU/ml或>2个部位同时阳性时,以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时可提高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减少假阳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或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18例及同期无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66例。结果 以≥50pg/ml为阳性诊断标准时BG结果阳性者334例,阳性率42.60%,以≥20pg/ml为阳性诊断标准时BG结果阳性者408例,阳性率52.04%,以≥20mg/ml为阳性标准时该试验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50pg/ml为阳性标准,两种标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标准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1,3-β-D葡聚糖检测可以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进行早期诊断,而且医师可以根据经验以不同的阳性界值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调节,即减少预防用药造成的毒性和增加的费用,又避免了侵袭性感染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6.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真菌培养法28例阳性,阳性率为46.7%;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38例,阳性率63.3%,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24.7620,P<0.05).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68.84±21.28)pg/ml,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31.94±10.6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统计学处理表明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6040、2.0978,P<0.05),而且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2.347,P<0.05).结论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传统真菌培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0例高危患者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23例,占28.75%,1-3-β-D-葡聚糖含量正常57例,占71.25%;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12例,占52.17%,1-3-β-D-葡聚糖含量正常组真菌培养阳性2例,占3.5%,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1-3-β-D-葡聚糖含量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菌培养为标准,G试验的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52.17%,阴性预测值为96.49%。结论 G试验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侵袭性真菌病(IFI)诊断中血清(1,3)-β-D葡聚糖(BDG)的阈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3月ICU 52例IFI患者及200例非IFI患者的血清,将52例确诊和临床诊断患者设为IFI组,200例非IFI患者设为对照组,测定BDG含量,并绘制ROC曲线,分析BDG的最佳诊断值。结果 IFI组的BDG浓度均值为216.91pg/ml,对照组的BDG浓度均值为27.70pg/ml,IF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最佳诊断阈值为50.0pg/ml,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94.5%、79.2%和95.0%。结论 BDG是诊断IFI的良好指标,在以50.0pg/ml为阈值时,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祁双宝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2009-2010,2017
目的总结临床方面资料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测定在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院自2009年6月~2010年2月所收治的血液科、呼吸内科、ICU及神经内科住院患者98例,均为肺部感染。将其分成用药组与非用药组,依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肺真菌病诊断"为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行血浆1,3-β-D葡聚糖测定即(G试验,正常参考值为小于10pg/ml)。比较两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值,同时行痰真菌涂片,后比较这两种测定方法的特异与灵敏性,同时再比较阴性与阳性预测值,以此评定血浆1,3-β-D葡聚糖测定效果。对测定后高于正常值,则需要给予患者行抗菌治疗,治疗时间为6~11d,后行复查。结果非用药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值明显高于用药组(P﹤0.05)。经G试验与痰真菌涂片测定后,G试验的灵敏与特异性及阴性和阳性预测值都要明显高于痰真菌涂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测定在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危重症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BG)及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联合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ICU确诊为IFI的危重症患者75例和非真菌感染患者15例.分别采用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BG和血清GM,比较BG试验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BG试验的敏感度97.3%,特异度46.7%,阳性预测值90.1%,阴性预测值77.8%; GM试验的敏感度78.7%,特异度93.3%,阳性预测值98.3%,阴性预测值46.7%; B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93.3%、90.1%和46.7%.BG试验的敏感度高于GM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92,P< 0.05);BG试验的特异度低于GM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34,P< 0.05),而B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可同时提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 血浆BG及血清GM的联合检测,能明显减少试验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更有效地用于危重症患者IFI的早期快速、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拟诊肺部真菌感染的31例患儿,取咽部吸出物做真菌培养、涂片,真菌、白色念珠菌PCR检测,取全血做G试验,比较检测的准确性。结果研究组31例中,白色念珠菌PCR检测阳性12例,G试验阳性15例。对照组11例标本PCR检测、G试验均阴性。PCR与G试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一致性中等(Kappa=0.512),研究组与对照组检测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可用于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与G试验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学工程》2017,(9):1331-1332
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的测定(G实验)利用了真菌细胞壁特异性成分1,3-β-D葡聚糖,在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方面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为临床提供了较好的临床依据。本文从G实验的检测原理、影响因素、临床价值、预期发展等方面对其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为临床快速、准确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普外科患者深部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普外科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84例及40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感染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传统真菌培养结果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 (1,3)-β-D-葡聚糖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阳性43例,阳性率为23.37%,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为17.40%,(P=0.03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系数K=0.617(P<0.001);(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8.82%;当以(1,3)-β-D-葡聚糖=16.59pd/ml为临界值时,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达到最大,灵敏度为92.03%、特异度为83.17%。结论 (1,3)-β-D-葡聚糖可作为普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效率,可为其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于尿路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同时分析尿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尿路真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4月临床诊断为尿路真菌感染93例患者,81例非真菌感染者,5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的含量,用ROC曲线评估G试验的诊断价值,同时用Kappa值检验G试验结果与培养结果的一致程度,用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尿路真菌感染组BG 18.4 pg/ml,显著高于非真菌组的7.5 pg/ml和健康对照组的7.5 pg/ml,ROC曲线分析显示,G试验临界值定为14.4 pg/ml时,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是91.00%、75.00%、0.66,可达最佳效果;G试验与培养一致性的Kappa值为0.583;单因素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菌<0.5×109/L、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BG含量与尿路真菌感染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BG阳性、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为其预测因素.结论 血浆BG可作为尿路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避免高危因素的发生,可有效减少尿路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诊断、疗效预测价值.方法 检测179例有并发IPFI高危因素的COPD患者的血浆G值,计算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对G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抢先的抗真菌治疗,动态监测G值的变化.结果 G试验对COPD患者并发IPFI的灵敏度为81.7%,特异性为89.7%,阳性预测值为89.1%,阴性预测值为82.5%,准确性为85.6% ;70例G试验阳性患者40例完成抗真菌的抢先治疗,37例治疗有效,3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92.5%;抗真菌治疗前G值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保持在较高水平;抗真菌治疗有效患者的G含量呈下降趋势,无效患者中G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G试验灵敏度、特异度较高,高危患者结合临床表现,G试验检测阳性应立即抗真菌治疗,动态检测G值变化可有效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IFI患者,40例细菌感染患者,40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并对IFI患者的血液和可疑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同时检测IFI患者抗真菌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结果 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细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细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IFI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优于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好转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病情稳定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病情加重组第7天和第14天血浆(1,3)-β-D-葡聚糖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1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诊断组)和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并将两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有8例为支气管-肺真菌感染,6例为真菌血症;真菌菌种分别为念珠菌感染11例(混合感染1例),曲霉感染2例,卡氏肺孢子菌感染2例(其中1例为临床诊断无病原学证据).诊断组血浆(1→3)-β-D-葡聚糖平均浓度为(105.02±82.2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6.65±1.01)ng/L(P<0.01).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阈值为≥20 ng/L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2.86%、89.58%、72.22%、97.73%.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可作为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1010例住院患者资料,免疫比浊法检测1-3-β-D葡聚糖(G试验)含量,联合真菌培养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36例患者确诊为DFI,真菌培养阳性率为100%,G试验阳性率(>20μg/L)为92.65%。539例患者疑诊为DFI,真菌培养阳性率为66.23%,G试验阳性率为33.77%。335例患者排除诊断为DFI,真菌培养阳性率为0,G试验阳性率为0。1 010例怀疑DFI的患者中,G试验阳性患者为308例,包括确诊DFI和疑诊DFI患者,确诊DFI患者BG含量中位数,最小值和最大值均明显高于疑诊DFI患者BG含量。G试验阴性(<20μg/L)患者为702例,确诊DFI患者,疑诊DFI患者和排除诊断DFI患者B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能用于准确确诊和排除诊断DFI,并且BG含量能反映诊断DFI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300例,其中200例为深部真菌感染者,100例属于细菌感染者,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观察深部真菌感染者真菌培养情况及阳性检出率及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价值。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非真菌感染组及对照组,非真菌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真菌培养为金标准,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疾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4.78%、72.03%、81.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具有理想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疾病检出率较高,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联合痰真菌培养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ICU)有高危IFI因素的住院患者,根据IF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3组:IFI组(包括确诊及临床诊断)、拟诊IFI组、非IFI组。分析三组患者血清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的结果,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IF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共调查ICU住院患者264例,其中IFI组56例,拟诊IFI组43例,非IFI组165例。56例诊断IFI患者中,血清G试验阳性46例,GM试验阳性39例,真菌培养阳性34例;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98.2%、特异性82.4%、阳性预测值65.5%、阴性预测值99.3%、阳性似然比5.58、阴性似然比0.02、Youden指数0.98。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的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单独检测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试验、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ICU患者IF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从而指导临床医生早期治疗IF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