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对提高肛瘘病灶检出率及降低复发率的意义。方法:将11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直肠腔内超声组(以下简称常规组)、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组(以下简称H2O2组),分别观察常规组和H2O2组主瘘管显影率、支瘘管显影率、内口显影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常规组与H2O2组的主瘘管显影率分别为90.9%和92.7%,P>0.05;支瘘管显影率分别为63.2%和85.4%,P<0.05;内口显影率分别为49.1%和80%,P<0.05;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8.2%和5.5%,P<0.05。结论:肛瘘患者术前行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对于提高肛瘘诊断准确率、微小病灶(支瘘管)检出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肛管腔内三维超声联合H2O2瘘管造影对肛瘘患者的诊断价值。60例肛瘘住院手术患者,术前均行肛管腔内三维超声及H2O2瘘管造影检查,以手术结果为准,对照分析两者在肛瘘分类、分型及内口位置的诊断准确率。术后随访1年,记录治愈率及复发情况。结果显示,H2O2瘘管造影对肛瘘临床分类及肛瘘内口判断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肛管腔内三维超声(P<0.05);两者对肛瘘Parks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均较高(P>0.05)。60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1年,2例复发。结果表明,肛管腔内三维超声联合H2O2瘘管造影检查能够对肛瘘进行准确的分型、分类,并进一步提高肛瘘内口定位的准确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3D-EAUS)检查在肛瘘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第二炮兵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连续收治的诊断明确、拟行手术的100例肛瘘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号的方法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超声组术前采用3D-EAUS检查,对照组术前常规检查、采用指诊或探针探查,比较两组肛瘘内口定位、肛瘘分型及是否存在分支瘘管的准确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的内口定位准确率较高,超声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6.0%(48/50)和82.0%(41/50)(P=0.02)。超声组与对照组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分别为96.7%(29/30)比74.1%(20/27)(P=0.021);对肛瘘分型的诊断分别为96.0%(48/50)比78%(39/50)(P=0.01);对是否存在分支瘘管的诊断分别为94.0%(47/50)比84.0%(42/50)(P=0.025)。但对于简单性肛瘘,两组内口定位准确率相当[95.0%(19/20)比91.3%(21/23), P=1.000]。结论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在内口定位、瘘管分型及分支瘘管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复杂性肛瘘患者,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经直肠超声联合高频超声(简称联合超声)在肛周脓肿、肛瘘诊断中的价值,回顾术前行联合超声检查的肛周脓肿(72例)和肛瘘(48例)患者资料,将联合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联合超声诊断肛周脓肿、肛瘘显示内口的敏感度分别为97.2%(70/72)和86.7%(52/6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4.5%(52/55);联合超声诊断单纯性、复杂性肛瘘的敏感度分别为90.3%(28/31)和70.6%(12/1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6%(28/29)和92.3%(12/13)。结果表明,联合超声对肛周脓肿的诊断、肛瘘内口及瘘管数目和位置的显示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Li T  Ding K  Wang JX  Lü YF  Zhao ZL  Bei SS  Yu HL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10-1213
目的 探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定位肛瘘内口、显示瘘管走行的价值.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肛瘘患者127例,在三维立体模块中根据声像图特征进行内口定位、瘘管走行追踪.结果 定位内口116例,准确率91.3%(116/127),其中112例患者内口开口于齿线处,4例发现内口于直肠壶腹;127例患者定位主管,准确率100%(127/127),其中经括约肌瘘75例,括约肌间瘘47例,括约肌上瘘2例,括约肌外瘘3例;定位支管37例,准确率100%(37/37).结论 应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肛瘘,能够准确定位内口、显示瘘管走行,能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必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三维肛肠超声扫描结合瘘管双氧水造影在肛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14例肛瘘患者进行,三维肛肠超声检查,将术前获取的三维超声重建图像资料与肛瘘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4例均经三维肛肠超声检查,10例为单纯性肛瘘,4例为复杂件肛瘘;其中低佗肛瘘5例,高位肛瘘9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三维肛肠超声检查括约肌间瘘7例,经括约肌瘘4例,括约肌上瘘3例(而手术证实为括约肌间瘘6例,经括约肌瘘5例,括约肌上瘘3例)。三维肛肠超声结合双氧水造影能准确提高瘘管内口及支管的显影,14例患者存在15个肛瘘内口及2例存在支管,其中1例存在1个潜在内口。结果表明,三维肛肠超声瘘管三维图像重建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具体位置(内、外口)、形态、走行特点及其与肛管内外括约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的关系。三维肛肠超声结合瘘管双氧水造影可以精确地对肛瘘进行定位、分型诊断,为手术提供最直观、立体、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讨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DPTRUS)诊断肛瘘患者的临床价值。肛瘘患者126例,术前接受DPTRUS检查,分析DPTRUS对主瘘管、分支瘘管、内口、外口检出率与手术中所见的检出率。结果显示,126例肛瘘患者,经手术中检查发现主瘘管156个、分支瘘管78个,内口142个、外口148个;DPTRUS对主瘘管、分支瘘管、内口、外口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78.21%、90.14%、4.05%。结果表明,DPTRUS诊断肛瘘患者对其瘘管检出率、内口检出率均较高,对于瘘管走行具有良好的判断价值,但是对外口的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临床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相控阵列线圈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术前指诊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有25例患者诊断为复杂性肛瘘,1例为骶前囊肿合并与直肠相通的瘘道,2例肛瘘伴癌变。25例肛瘘Parks分类显示:经括约肌肛瘘3例,括约肌间肛瘘10例,括约肌外肛瘘5例,括约肌上肛瘘7例;MRI与术前指诊检查结果比较,内口检出符合率为84%比48%;原发主管、支管或脓腔检出准确率为100%比76%、94.7%比57.9%;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MRI相控阵列线圈能准确定位复杂性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排除肛瘘伴其他肛管直肠周围病变具有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9.
直肠腔内超声在肛瘘手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直肠腔内超声提高肛瘘,尤其是复杂肛瘘的手术成功率。方法:对7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检查治疗组、对照治疗组,并对两组瘘管,及内口与手术符合率作回顾性比较分析、总结。结果:检查治疗组手术成功率100%,对照治疗组手术成功率86.7%。结论:直肠腔内超声对提高肛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过氧化氢增强瘘道造影下动态3D直肠腔内超声诊断复杂性肛瘘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前常规行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观察组采用过氧化氢增强瘘道造影下动态3D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观察2组内口、主管、支管的位置及数量和与括约肌的关系,并与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轻术后肛门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将12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采用主灶切开挂线支管开窗对口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挂线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68例一次性手术治愈66例,2例行二次手术后治愈,一次性治愈率97%;对照组60例一次性手术治愈55例,经二次手术治愈5例,一次性治愈率91.7%。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8例。治疗组平均疗程28.6d,对照组平均疗程39.5d(P〈0.01)。治疗组术后出血3例,对照组11例;治疗组无肛门功能障碍,对照组有肛门功能障碍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主灶切开挂线支管开窗对口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出血少、疗程短,无肛门功能障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针对一个内口的复杂性肛瘘,采用狭长U形切口处理内口和主管,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支管,治疗复杂性肛瘘106例,结果治愈率100%,无并发症。随访1~6年,复发3例,复发率2.8%。结果表明,该方法治疗复杂性肛瘘,愈合快,瘢痕小,对肛门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内口接力高位变低位肛瘘术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将69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内口接力高位变低位肛瘘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创面大小、瘢痕面积、肛门失禁、肛门畸形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果表明,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内口接力高位变低位肛瘘术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治疗高位肛瘘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采用改良探针挂线结合过氧化氢灌洗治疗高位肛瘘46例,并与传统挂线手术治疗的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挂线组与改良组术后均获近期治愈,改良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0.3±0.3)d,对照组为(28.4±0.5)d(P〈0.05);对照组肛瘘复发2例,改良组无复发(P〈0.05)。结果表明,改良探针挂线结合过氧化氢灌洗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优于传统挂线手术。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开放式瘘管全剔除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证实瘘管盲端处理不到位也是高位肛瘘复发的原因,回顾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开放式瘘管全剔除术(31例,治疗组)或切开挂线术(40例,对照组)治疗的高位肛瘘患者资料,并就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中1例患者切除的瘘管组织病理切片发现已经恶变,为黏液腺癌。其余均随访6个月以上,治疗组复发1例(1/30,3.3%),对照组复发5例(5/40,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开放式瘘管全剔除术治疗高位肛瘘疗效优于切开挂线术,进一步说明瘘管盲端处理不到位也是高位肛瘘术后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回顾采用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引流术(306例,治疗组)与传统切开挂线术(304例,对照组)治疗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肛门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治愈率高,创面愈合快,对肛门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