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自拟方"茵陈虎蛇汤"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26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6例患者,男11人,女15人;年龄最大者45岁,最小者7岁;病程最长者3个月,最短者1周;合并胆囊炎者8例,合并乙型肝炎者6例。2治疗方法自拟茵陈虎蛇场基本方:虎杖、白花蛇舌草、郁金、茵陈、大青叶、板兰根、鸡内金、焦山植等,其功效以清热利湿行气健脾为主。随证加减:湿热明显者加大黄、桅子、木通;防实者加芒硝、积实;气滞者加青皮、柴胡;脾虚者加获本、白术;黄疽消失较慢者加金钱草、乌梅;瘀…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导致黄疸的发生尤为常见。《内经》已有黄疸之名,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症状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1]指出目黄为其重要特点。《伤寒杂病论》已认识到,黄疸可由外感、饮食和正虚引起,病机有湿热、瘀热、寒湿等,相关脏腑有脾胃肾等,创制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多首方剂,体现了泻下、解表、清化、温化、逐瘀、利尿等多种退黄之法,《金匮要略》将黄疸立专篇论述,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以"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初步确立黄疸的基本病机和治疗大法,把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本文在《金匮要略》黄疸篇的基础上论述了茵陈蒿汤的作用特点,并列举了现代医家临证的不同发挥。  相似文献   

3.
茵陈蒿汤利胆退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是治疗阳黄证的效方之一,由茵陈、栀子、大黄3味药物组成。主要介绍茵陈蒿汤中产生利胆退黄作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总结,综述了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及其利胆退黄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茵陈蒿汤复方利胆退黄的作用并非单味药材的物质成分的简单的叠加。  相似文献   

4.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方中以麻黄汤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桑白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连轺,即连翘根。无桑白皮则以茵陈代之。笔者临床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日光性皮炎、多形红斑等,每获佳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刘殿池主任医师,师从名医王大经,从医40余年,精通内科杂病,尤擅于治疗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等,对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证辨别精准,遣方用药轻灵。结合脏腑六经辨证,以少阴虚寒为基础,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糖尿病。1 少阴证与糖尿病《伤寒论》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三阴病[1],因其阳气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对水气病论述颇详,治法明晰井然。笔者依据有关条文内容,归纳浅析如下。1利水解表法"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外感表证,邪气首犯太阳,循经人里,使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常,邪与水结,致小便不利而表证难解。五苓散能利水发汗,使里证和而表证得解,下窍通而上窍宣,表解溲利,其证自愈。2利水退黄法"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1)。内经云:"湿热以行,民病黄疽"。黄疽之成,以湿为凭。利温之法,以利小便为佳。茵陈蒿汤可通泄瘀热,清利湿热…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探讨温阳化湿中药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大黄煎剂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阴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即阴黄证大鼠表现为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符合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术附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8.
麻黄连招赤小豆汤.见《伤寒论》262条(赵本,下同)。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招赤小豆汤主之。”对本条是否兼有表证,麻黄是否为表证而设,历来存在分歧。笔者愚见,方中麻黄为发越郁热、祛湿退黄而设,本条证为里热发黄而不兼表证。1张仲景爱用汗法治疗里热《索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张仲景继承了《内经》这一治法,常用麻黄发汗达到发越郁热的目的。《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本条方后注云“汗出愈”。本条的证候是上热下寒、正…  相似文献   

9.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乃医圣张仲景所创,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功效,治疗湿热黄疸。后世多墨守经方中分量最多为君,次之为臣,佐使又次之。笔者认为君药当为针对主病或主证而设,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活血祛瘀、泻火凉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效,较符"瘀热在里"之主证。所述浅陋,以望指正。  相似文献   

10.
发汗法在重型肝炎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汗法治疗黄疸古人早有论述,如《伤寒论》载:“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伤寒发热,身黄,瘀热在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金匮要略》说:“黄疸……脉浮者,当以汗解”。说明治黄疸用汗法早已有之,细思之,发汗退黄,取效迅速,正合重型肝炎变化迅速之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