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成祥 《中医研究》2005,18(1):16-17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相似文献   

2.
《万育仙书》与《万寿仙书》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育仙书》与《万寿仙书》是明代很有影响的两部养生书,其中导引图种类之多,在明代同类书中首屈一指。这两书之名只有一字之差,在各种书目记载与近年的出版物中,经常互为混淆。笔者经考证,得出以下结论:《万育仙书》.曹无极辑校,约刊行于17世纪初。该书2卷,其卷下为导引,有图97幅,其中56幅辑自明·朱神仙授(1561年)罗洪先传(1565年)《卫生真诀》。《万寿仙书》则是明末佚名氏在《万育仙书》卷下基础上,再增补养生内容,厘为4卷,改名而成。该书的明刻版本至清道光间重印,仍题罗洪先秘传、曹无极增辑。实际上罗洪先秘传的《卫生真诀》只占该书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故《万育仙书》与《万寿仙书》虽有承继关系,但两书内容仍有较大的差别,当分别作为不同的书。  相似文献   

3.
杂谈偶记     
(一) 下虚上实张××,男,年已花甲,形体丰腴,红光满面,半年来血压偏高,波动于200~160/110~9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深秋停服西药,来我处求诊。主诉头昏而胀,腰痠腿软,牙齿松浮,难于咀嚼,尿后余沥不尽,视其舌质较红,舌苔根部微黄,察两脉寸关有力,而两尺弱不应指,明是肝肾亏虚之证。余曰:人年四十,  相似文献   

4.
杂谈偶记     
早年就学于无锡闽籍名医魏翥观先生门下,见先生治小儿中寒吐泻,多用《福幼编》逐寒荡惊汤,屡获良效。余行医后,循此法亦验。一九六六年曾治一杨姓男孩,龄甫十五月。因夏天多食瓜果,交秋以后贪凉受寒,遂致泄泻,日行四、五次,进食稍多,即恶心呕吐。迭经中西医诊治,效果不显。转余诊时,患儿形瘦,四肢欠温,大便色黄稀溏,夹有不消化物,脉细,舌淡苔薄。此脾胃虚寒,乏纳运之权也。盖胃之纳谷与腐熟,赖阳气之温煦;脾之运化与敷布水谷精微,亦赖阳气之振奋升腾。今中阳既虚,寒邪内盛,水谷难以腐熟,精微难以运化,故呕吐泄泻,完谷不化。甘温扶中虽属良法,然中寒不散,难免扬汤止沸;化湿和中,则恐隔靴搔痒。乃以逐寒荡惊汤加炒白术温中驱寒为治。处方:公丁香1.5克,肉桂、胡椒、炮姜各2克,灶心黄土30克(先煎),炒白术6克,二剂。药后呕恶即止,  相似文献   

5.
杂谈偶记     
叶秉仁老中医现年72岁,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遂后又从无锡闽籍名医魏翥观先生临证数年。叶老治学态度严谨,不尚清谈,重在实效。4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有幸随叶老学习三载,临证之余,叶老每与我娓娓长谈,所述治验颇有深义。今特录记数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7.
诊余偶记     
肠:古之肠,不等于今之兰尾炎也。考肠之名,首见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发赐,不可治。”经文对肠症状无描写。《金匮要略》第十八云:“肠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脓,苡薏附子败酱散主之。”又云:“赐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后,由于工作关系,得到很多会診机会,而在业余时間,亦有踵門求診者,其中有不少病例,非一般常见疾患。由于病情复杂,症状特殊,或經中西医治疗,收效不彰,前来就診。茲择其疗效較为滿意者,陆續介紹,借以交流經验。自維簡陋,既不成一家之言,倚望海內同道,不吝賜教。 (一)瘖哑病二例 1.施××,女,年44岁。已婚,农民,住江苏省震泽鎮。夫为震泽公私合营布店职工,已生儿女,均有工作。1961年7月31日来南京市精神病院診治,門診号115821,住院号13590。初次入院,不会讲話,由伴送人代訴,据云四年前曾与婆母嫂子吵架、精神不愉快,常生悶气,性情孤独,不爱讲話。又因其夫收入不多,每次要钱,只給二、三元,时感经  相似文献   

9.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10.
诊余偶记     
回忆一九五四年冬,在本县箬溪行医。东山大队一位贫农女社员李××,年26岁,素来多病,体质虚弱,怀孕早产,分娩两天,头昏腰胀,阴道流血,血色墨黑,量多不止,曾延  相似文献   

11.
<正>阳根於阴,阴本於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是故春时气温,当将理以凉;夏月盛热,当食以寒。君子扶阴气以养阳之时也。……秋时气凉,当将息以温;冬时严寒,当食以热。君子扶阳气以养阴之时也。  相似文献   

12.
孟向阳 《西部中医药》2011,24(10):110-111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珍藏着几本陈旧却很古朴的线装书。那时候因为我看不懂,用铅笔在上面乱画,常遭父亲训斥,但也由此知道这几本书是父亲心中挚爱之物。  相似文献   

13.
邱立新 《光明中医》2009,24(8):1546-1547
介绍了<福寿丹书>中贴敷法等九种外治法,其特点有适应病种广泛,涉及多种养生,遣方有单有复,外治内治理同法异,外治与内治、气功治疗结合,脏腑经络理论定给药途径,药遣厚味,重视补肾,大量使用动物药,以雌雄动物药分治阴阳,守方缓图,制剂、剂型独特多样,成药贮存有法.  相似文献   

14.
《扁鹊心书》为综合性医书,宋·窦材撰,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目前所见为清代胡念庵参论,王琦刊刻的版本。现代目录学中均有记载,《中国医籍通考》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均提到《扁鹊心书》有十多个版本。作者经过实地调研,对所到图书馆的藏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和考证。  相似文献   

15.
《针灸神书》是古代针灸著作,其具体年代著者均存争议,全书以歌诀及问答形式论述针刺手法及诸病针法、腧穴主治应用等内容。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成书年代及著者、版本,从医理、针具、手法、穴位及其他等5方面对该书学术思想进行研究。书中对于针法、穴位等论述多有发挥,颇具医学价值。该书虽存争议,瑕不掩瑜,值得研究发挥,整理《针灸神书》学术特色,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针灸神书》盘法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对盘法的定义、分类、操作要领、主要作用、适应病症、注意事项等进行探析,以期理清盘法的源流,阐明其学术内涵,为盘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1758—1836),名瑭,字配珩,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人。为有清一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其著《温病条辨》(1798)创造性地提出以三焦辨治温热病的理论,在温病学派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备受当时及后世医家所推崇。《医医病书》是吴氏晚年所写的医学杂文集,成书于1831年。全书以医论、医话形式谋篇,计70余则,约3万余字。内容涵盖医德修养、学医门径、医者弊病、读书心得、诊病技巧、学术观点、治则探讨、方剂研究、用药经验等等,说理明白晓畅,又不乏精警之句。值此吴氏诞生240周年之际,研究这部医学杂文集,特别是其中每篇…  相似文献   

18.
《十药神书》是元.著名医家葛可久所著,书中仅列十方,篇幅虽不大,但内容丰富,方药完备,疗效精确,对后世影响很大。1首论肺痨病因病机,重视内在因素中医学对肺痨的病因病机早有认识,诸多古籍称其为传尸、痨瘵,对其传染性及危害性有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针对当时某些时医俗医之谬妄,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于晚年著成《医医病书》七十二篇,内容涉及医德医术,杂病证治和方药运用。评其弊端,参以己见,颇多精论。推崇良好医德痛斥专谋私利吴氏认为作为医生,贵在为病人着想,若“只为自己打算,不为人命打算,恶在其为医者也。”并反对门户之见,鲜明地阐述了为医而立门户之见,褒己贬人,轻视同行,或明知有错,也隐忍不说,导致杀人的不道德行径。只氏还谴责售伪药者,用黑壳野树子冒充石莲子,荠苨当党参,广中野豆当赤小豆,茯苓系安苓,白术作种术等,以假冒真,以劣充优,欺人取利的卑鄙行为。还对“时医多骄且吝,妄拾身分,重索谢  相似文献   

20.
《万寿丹书》是明代龚居中撰写的养生专著。本文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为线索,对该书版本进行实地调研,在文献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作者进行田野调查,最终考证出作者故里,阐述了现存版本状况,证实了其版本有六卷本和五卷本之分,补充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记载的内容,并订正了部分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