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雷丰,字少逸,生于1833——1888年。晚清医家。祖籍福建浦城,自幼承父志家学,精研医籍,好学勤读,医术颇精,著《时病论》流传后世。 1987年是《时病论》刊行100周年,笔者特就雷丰论医德修养加以介绍,聊为纪念。雷氏认为:“医者依也,人之所依赖也。”指出:为医者肩负着“苏人之困。拯人之危”的神圣职责,故当以“性命为重,功利为轻。”大声疾呼:“医毋自期”、“毋怀妒意”!指明:“医之为道,死生攸系,一有欺心,即药饵妄投,存亡莫卜,奈何济人之方,竟视作欺人之术也;”或者“妒心一起,害不胜言……不顾他人之性  相似文献   

2.
时代和社会需要大批中医临床学家,国家二部一局制定的有关“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文件,对现代中医临床学家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论述如下。l好学善思,仁术皆备,方为大医医为仁术,以愈人疾苦为职业,此乃中医界同仁所共识。“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孙思迫在《大医精诚》中指出:优秀的医生,一要“精”,即技术精湛;二是“诚”,指品德高尚。医德中包含着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医术中又体现着医德的高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医德和医术之兼备,是成为中医临床学家的必要条件。二者之兼备,当勤于读书。史…  相似文献   

3.
《医医小草》自序开首一句“医学之难,难于无偏,无偏者仲景一人而已”,颇得我心。我素以为高明的医生必定是一位杂家,无门户之见,有苦学之心,如仲景那样“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相似文献   

4.
名医熊魁梧     
1 论医 医有医德、医术之分.为医者,既要有高超、的医术,亦当有救人于水火之仁心.医术高超,医德败坏,乃医中之大患;医德虽好,术技不精,为庸医也.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文明古国。历代医家都有良好的道德传统,这种道德观念被称为“医德”。所谓“医德”,就是医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它包括医生从思想意识到态度作风等各个方面的品质。隋唐时代的孙思邈是一位值得推崇的伟大医学家,他积极提倡医德,不慕名利,不愿做官,坚持在民间为广大群众医伤治病,为后世的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医德即医学道德,它是医学领域中人们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的一门科学。[1]医德教育是指为了使医务人员及医院职工践行医德义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道德教育。医德教育概括起来可分为:医德认识的提高、医德情感的培养、医德意志的锻炼、医德信念的树立和医德行为的践行5方面。[2]社会主义医务人员医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从根本上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只能通过教育从外部才能逐步形成。因而医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1医德教育的社会功能1.1医德教育是医生为人类健康和幸福服务的必备条件加强医德教育是医学伦理学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郑旭锐  文颖娟 《河南中医》2012,32(10):1288-1289
明代医家李梃所著《医学入门》一书除包含历代医家传记、保养、运气、经络、脏腑、诊断、针灸等内容外,亦阐明了李梃的医德观.其立志有恒者,才可学医;学医先当读书明理;行医要讲求各种规矩;治病救人是医者本分;行医不宜自欺欺人等观点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遵从医德,服务于患者的良好医生典范.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医德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历来重视医德,自<黄帝内经>已有丰富论述.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以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医人格和医德修养,不仅是祖国医学伦理学的先声,也是后世医家的楷模.本文从医生必须具有高明医术、仁爱医心、严谨医风几方面探析<内经>医德观.提出当代临床医生应将<内经>医德要求落实到实际医疗行动中,使祖国医学遗产中的优良道德更加发扬光大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阅读景岳“论治”一文,颇受启示。他以诊病论治为中心,阐述己见,他尊重《内经》旨义,主张医生临证须“精辟专一”,治病必求其本,尽管病情变化多端,只要溯本求源,“一拨其本”,可迎刃而解;同时也批判了某些医生茫开主见,诸如当补者不补,当消者不消,进而以补制消,以消制补,寒热虚实不辨,用药不专,皆医之过也。余回首以往,以此庸庸者,亦恒有之,  相似文献   

10.
王孟英是清代温病之集大成者,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氏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家,高尚的医德是先决条件之一。袁凤桐曾题诗曰"仕心古谊继忠州",盛赞其医德。通过分析王孟英医案,剖析其医德,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人品高洁,正直豁达,不趋于时;竭思济世,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不计名利;肠热胆坚,勇于承担,对病人一片热诚;对于疑难病证,谆谆劝谏,详析病情,以坚定患者信心;在医医关系上,又能胸怀坦荡,不毁谤前医。其德确为大医风范,为后世乃至今天医德的培养,以及良好医医关系、医患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1.
历代旴江医家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以治病救人济世为已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后世树立了德医双馨的光辉楷模。旴江医籍中有大量关于医学道德的精辟论述,旴江流域流传着许多旴江医家医德医风的动人故事,对后世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内容。本文从仁心仁术、生命至上、精术立德、谦和辞让、求真求实、贫富同视、贵义贱利、同行相亲、奉方献术等九个方面介绍旴江医家的医德风范,以冀当代医生从中得到启迪并加以弘扬。  相似文献   

12.
试探《医门法律》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学术精湛赅博,于晚年写成《医门法律》六卷。此书问世后,脍炙人口,蜚声医林,使临床医者有法可循,有律可绳。兹就其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索,以向同道请教。强调医德重视基础翻开《医门法律》,读其“自序”,首先使人强烈感到的是喻氏对于医生品德的严格要求。他认为医之为道,死生攸系,绝不可草率从事。恃聪明者必不虚心,守门庭者故步自封,工邪僻者心粗识劣,如此焉能解除人民的疾苦!为医者定要具有“视人犹己”的思想,审证周详,一丝不苟。如草草诊过,不得其情,便用药无据。他告诫学生要“明以律己,诚以动人”。呼吁大  相似文献   

13.
孙思邈是崇佛医嗣代表人物之一,在其医学思想观点中,佛医理论对其医学水平、医风医德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其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中,可以看到佛医的影子,通过研究其代表著作,可以看到佛医对中医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到佛医在医生的医德以及临床技能提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佛医学的思想观点丰富了中医学的内涵,对于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的解决以及中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研究其著作,可以更好地研究佛医的发展历程以及佛医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4.
榴园医话     
<正> 人面疮白石老人恒以瓜果菜蔬、鱼虫虾蟹,平素常见者,挥毫作画,格调清新悦目,神态活灵活现,乃写实也,未尝以鬼怪,龙螭为题材,意谓:“未见,勿敢妄涂。”绘画艺术每以夸张、虚构……为手法,犹且崇尚真实。医籍,乃活命之书,当据实载录,必目睹其验,始著于篇,岂容荒诞胡诌,相互抄籍,以谬传谬乎!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具有高尚道德观念的文明古国,历代医学家都具有良好的道德传统,他们将这种道德观念称为“医德”。所谓“医德”,就是医生应具有的职业品德,包括医生从思想意识到态度作风等各方面的问题。隋唐时代的孙思邈,是一位值得推崇的伟大医学家。孙氏积极提倡医德,不墓名利,不愿做官,坚持在民间为广大人民医伤治病,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岁。孙氏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用尽家产,因而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从事医学研究。由于其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博鉴群书,20岁时便精通诸子百家。除研究医学  相似文献   

16.
刘志明教授(1924年~)出身湖南湘潭一中医世家。15岁时拜湘潭名中医杨香谷先生为师,颇得其传。杨先生于仲景之学造诣颇深,临床以善治“外感证”闻名,尤崇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主张治外感须“急以除秽为第一要义”,善用杨氏“升降散”等15方。他不仅医术精湛且为人正派,医德高尚,其医术、医德影响了刘老一生,所以刘老回忆自己的医林生涯时,总是深有感触地强调“读书明理在师承”。  相似文献   

17.
先祖景庭字守文,原籍江苏吴县,寄籍成都。有清末叶至三十年代初,悬壶蓉城,与沈绍久、顾饧卿、王朴臣被誉为当时之“四大名医”。束发受书,曾祖即外出游幕,曾祖母体弱多病,故研岐黄以事亲。后中甲辰乡试,指省山西,握篆浑源等地,以丁母忧返蓉。故旧以其知医,咸造求治,日久名噪,遂以医行。其治医也,上穷灵素,下究历代诸贤之说,博采广纳,汇其真谛,不囿一家之言,不抱门户之见,故临证每有效验,以善疗‘温病’为医林所重,然亦不掩其对内、妇诸疾擅手之盛誉。二十年代曾任温病学教席于成都“中医讲  相似文献   

18.
徐坤三 《光明中医》2004,19(3):37-37
书者宗“书德”,医者宗“医德”。书艺精练如缺“书德”,难被社会公认为书家;若医术高明却缺“医德”,成不了苍生大医。故而,书道曰:“书为心画”,医道云:“医为心术”。书家作点画,是用“心”刻画出来的,医生治病,是用“心”诊断治疗的。两者情缘同“心”相印。书家柳公权说得好“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至论精辟,一言道出了学书前题,先要“正心”、“正人”。医家孙思邈则以“人命至重,以贵千金,一方济之,德于此”,告诫后世土医要做到“术精”和“心诚”。仔细想来,学中医与习书法,不仅刻苦勤奋磨技巧,更要注重自身修练人品;从…  相似文献   

19.
"医乃仁术"是中华医德的核心内涵,其正式提出最早见于明代戴思恭所著的《推求师意》,这一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医学历史之中,医学与"仁术"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不仅仅在于二者共有的文化内涵,还在于中华文化中特有的"身国同治"思想的外在影响,从而形成了以"医乃仁术"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医德文化,对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医学生的培养、医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提出以"医乃仁术"构建当代医学职业核心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20.
医生本来就应该具备技术 (医术 ) 、品德 (医德 ) 和懂得摄养 (保健养生 ) 三位一体的本领。且看《内经》里就明确指出 ,以《素问·征四失论篇》为代表的言医德 ;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为代表的言养生。而《灵枢》及《素问》所有内容 ,都是言医术。中华民族一向重视道德的 ,在未有成熟医学之前 ,《易经·坤》早就提出“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的道德观念。孟夫子轲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见《孟子·离娄下》) ,把道德更具体化而绘形绘色地指导我们。至于“医”和“德”的结合而成为“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