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胎儿房室瓣畸形的三维表面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三维表面成像观察胎儿房室瓣畸形的立体形态结构,分析其三维图像特征。方法 分别获取58胎中晚孕期房室瓣畸形及97胎中晚孕期正常胎儿的心脏容积数据;房室瓣畸形胎儿中,完全型或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26胎,单心室共同房室瓣15胎,三尖瓣下移畸形2胎,瓣膜闭锁15胎。应用表面成像模式进行成像分析,对比观察房室瓣畸形及正常胎儿房室瓣的三维图像特征。结果 ①表面成像显示房室瓣畸形胎儿瓣环与正常胎儿相比存在明显不同。②表面成像模式可显示房室瓣畸形的立体形态,如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时,其共同房室瓣有5个瓣叶:前、后桥瓣,左、右壁瓣以及右前上瓣,开放时呈花瓣状。结论 三维表面成像能够逼真显示胎儿房室瓣畸形时的立体形态和活动特征,弥补二维超声观察胎儿房室瓣视野不足的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对胎儿心律失常时胎儿心肌结构力学及形变学影响的应变与应变率研究,评价胎儿律失常时心肌应激状态、运动传导及功能状态.方法 对检出的54例胎儿心律失常(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SVT)9例、45例为频发性房性早搏(PAC)进行VVI成像技术分析,检测心律失常时胎儿心肌运动速度向量变化及对应变与应变率影响,对照组50例心率正常胎儿.结果 胎儿SVT 9例中4例持续发作48 h者治疗前心室率250~310次/min,均合并心力衰竭并出现水肿,VVI速度向量振幅明显降低,其应变与应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阵发性SVT 5例VVI速度向量振幅一过性降低,心肌应变与应变率无变化;频发PAC组示早搏时速度向量振幅改变,且运动方向同步,心肌运动三维数据定量可显示早搏及代偿间期的三维模式,应变与应变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VVI成像通过心律失常心肌结构力学变化解析胎儿心律失常,特别足对胎儿心动过速时的快速心率可进行实时动态分析.即应用M-型扫描法确认心动周期使胎儿心肌应变与应变率分析成为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评估胎儿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右心室功能,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Ⅰ组为56胎HLHS胎儿:分为Ⅰa组(心室腔狭小,30胎)和Ⅰb组(心室腔不可见,26胎),Ⅱ组为147胎正常胎儿(正常对照组)。通过Syngo US Workplace VVI工作站处理胎儿标准四腔心二维动态图,获得右心室心肌的运动参数,包括应变(S)、收缩期应变率(SRs)、舒张期应变率(SRd)、收缩期达峰速度(Vs)、舒张期达峰速度(Vd)。 结果 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右心室心肌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和Ⅰb组比较,右心室心肌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Vs与孕周呈正相关(r=0.835,P<0.05),Vd与孕周无显著相关性(r=0.013,P>0.05)。 结论 HLHS胎儿右心室收缩功能增强,舒张功能受损,孕中晚期Vs随孕周增加的程度高于正常胎儿。VVI为探讨胎儿心肌发育的生理及病理学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福臣  朱慎清 《临床荟萃》1996,11(23):1097-1097
1 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机制 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了,但主要是由于激动折返所引起的。如心房激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传到心室,然后经附加旁路纤维使激动折返到心房,正值后者处于易损期则可触发心房纤颤,一旦发生心房纤颤后,折返便停止,心房激动便只沿附加纤维下传到心室,很少数是只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究竟沿哪一条途径到心室,要取决于不应期的长短。激动多沿不应期短的一条途径下传。当激动是沿附加纤维下传时,则QRS波有预激波,QRS波增宽,同时P波消失。所以,从心电图上常误认为心房纤颤伴束支传导阻滞。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反之,如激动只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则QRS波形正常,无预激波,无P波。预激综合征并发的心房纤颤常是阵发性的,很少是持久性的,心率快,多为140~240次/分。如处理得当可迅速缓解,预后良好。但也有突然死于心室纤颤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主动脉瓣置换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的价值。 方法 应用Siemens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及VVI技术,于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对23例主动脉瓣置换同期接受CABG患者(手术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其左心室16节段心肌长轴方向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应变、应变率进行定量分析;选取20名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手术组左心室长轴各节段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应变和应变率术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2周左心室长轴基底段及中间段收缩期平均速度、应变和应变率较术前减低(P均<0.01),术后3个月各节段平均收缩期速度、应变和应变率较术前明显好转(P均<0.01)。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VVI技术能较常规超声技术更加客观、敏感地评价主动脉瓣置换同期CABG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1])。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对心室收缩的辅助泵作用丧失,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意识模糊,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症、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等并发症。如抢救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生命~([2-3])。通过分析认为: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双源射频发射技术在提高3.0TMR心脏局部射频场均匀性和心脏成像质量中的优势.方法 对14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行双源和单源射频发射左心室短轴位射频场匀场和电影成像(B-TFE序列),其中双源电影成像采用不同TR/TE和FA分别得到3组图像.利用配对t检验评价射频场的均匀性,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心室腔-室间隔信号对比度(CR)之间的差异.由2名医师对图像伪影进行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评分差异,对评价者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 双源射频发射技术显著改善了B1场的均匀性,提高了B-TFE序列心室腔-室间隔的CR(P<0.05),应用短TR双源射频发射技术图像伪影明显减少(P<0.05),评价者间的一致性均高度一致.结论 双源射频发射技术在3.0TMR心脏成像中有一定优势,可以提高射频场均匀性,增加血池-心肌CR,减少伪影.  相似文献   

8.
房室传导阻滞,简称房室阻滞,指激动从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中,因房室传导系统某一部位(有时是几个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引起激动,出现传导延缓、部分传导中断,甚至全部传导中断的现象。房室阻滞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任何部位发生激动异常或激动传导异常,有时两者同时存在。心脏病人,如突然出现心率过快、过慢、不齐并伴有明显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血压下降、心功能减退、神志改变、抽搐甚至昏迷者,均揭示有心律失常出现,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 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为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心室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常见而危重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一、早搏:偶发性早搏不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而不  相似文献   

10.
房室传导阻滞即指当房室结未处于不应期时心房激动向心室传导延迟或完全不能传至心室。依其严重性可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最严重的类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活动不能传至心室,心房与心室被不同的起搏点控制,造成完全性房室分离,心室率慢于心房率。临床表现不一,最严重的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即急性心脑缺氧综合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收缩减慢,心输出量明显减少,造成心脏及其他组织发生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突然晕厥,肢体抽搐,患者意识丧失甚至死亡,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卒中负担国。随着卒中医疗质量的进步,我国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在卒中教育、研究和护理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提升、溶栓及新的治疗方法探索、中国卒中建设发展等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展望了中国卒中管理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照云  杨雨强  李汝昌 《疾病监测》2011,26(7):560-561,5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祥云县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祥云县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导出的2010年数据信息,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祥云县2010年共报告死亡2759例,报告年平均死亡率为6.02,男性1648例,年死亡率为7.05,女性1111例,年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死亡2001例,占总死亡例数的72.53%;前4位死因顺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共死亡2384例,占总死亡例数86.41%。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17.
张玉龙  张一英 《疾病监测》2011,26(6):491-49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伤害发生状况,为伤害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上海市嘉定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伤害监测点医院,对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 日到医院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 共报告伤害病例17 391例,男女性别比为2.27 ∶ 1;伤害病例以15~39岁年龄组最多(50.55%);本区户籍占44.67%,外地户籍占55.33%;7月发生的伤害人数最多(12.12%),发生时间多在08:11-16:37;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前5位伤害发生原因是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66.28%)、跌倒/坠落(22.07%)、非机动车交通事故(6.47%)、机动车交通事故(1.86%)、烫伤(1.59%)。 结论 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跌倒/坠落、交通事故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应重视外来人口的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抗Hp治疗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54例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Hp治疗方案1、4C-UBT结果等,分析其感染率及治疗效果。对调查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未抗Hp的患者中14C-UBT阳性率为53.7%,经抗Hp的患者中14C-UBT的阳性率为25.9%(P〈0.001)。在70例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14例(20%)患者经过2次或2次以上抗Hp治疗,治疗方案以含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三联治疗为主。4周后随访,77.1%患者14C-UBT转阴,其中19例患者在8周以后复查,其阳性率较低(15.8%)。7例四联治疗患者Hp全部根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4C-UBT的结果与抗Hp的次数和处方医师是否是消化科医师显著相关(P〈0.05)。29.6%的患者有不良反应。结论:常用的抗Hp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在77.1%左右,含铋剂的四联治疗方案有较高的根除率;患者的再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碘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中碘的存在形态。 方法 采集部分高碘地区的水样,采用碘-淀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离子体质谱法鉴别水中碘的形态和测定水碘含量。 结果 在172份水样中,161份以碘离子(混含少量的碘分子)形态存在,10份以碘酸根和碘离子混合形态存在,1份以单纯的碘酸根形态存在。 结论 我国高碘地区存在碘离子和碘酸根两种形态的高碘水源,碘离子是主要存在形态,其次是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形态,单纯的碘酸根形态较少。在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的水源中,碘酸根为主要形态。尚未发现以高碘酸根形态存在的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