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颔动脉超声测定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乐、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同醇(LDL—C)、空腹糖(FB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按照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并对两组年龄、病程、血压值及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MT增厚组较IMT正常组年龄较大,高血压病程较长,收缩压(SBP)、TC、LDL—C、FBG、hsCRP较高,HDL—C较低;随着IMT的增厚,高LDL—C、高FBG、高hsCRP的检出率增加。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测定颈动脉 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脂、血糖、身高、体质量、腰围及c反应蛋白(CRP)。按照颈动脉 IMT 厚度分为 IMT 正常组和 IMT 增厚组,并对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CRP 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结果 IMT 正常组与 IMT 增厚组比较,随血压、血糖、LDL-C、CRP 水平升高,颈动脉 IMT 加重(P<0.05);并随颈动脉 IMT 增厚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 LDL-C 血症检出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 IMT 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脂、血糖、身高、体质量、腰围及C反应蛋白(CRP).按照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并对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CRP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结果 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比较,随血压、血糖、LDL-C、CRP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加重(P<0.05);并随颈动脉IMT增厚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LDL-C血症检出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斥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糖、总胆同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身高、体重、腰围及C反应蛋白,按照颈动脉IMT将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对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结果IMT增厚患者与IMT正常组比较,SBP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BP、BMI、WC、HDL—C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C、TG、LDL—C在α口0.05水平上,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可见血压、血糖、TC、TG、LDL—C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增厚。随颈动脉IMT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高CRP异常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5例老年(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依照IMT检查结果分为IMT正常组(n=36)、IMT增厚组(n=38)和斑块形成组(n=41)。分别测定各组血压和血脂及HCY和hs-CRP,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hs-CRP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IMT与年龄、SBP、TC、LDL-C、HCY及hs-CRP成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hs-CRP为IMT影响因素。结论血清HCY水平、hs-CRP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全身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1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并与高血压病程、脉压、血压、体质指数(BMI)、合并症(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与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关,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糖尿病的发病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要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就应重视早期强化降压及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性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中老年高血压组129例和健康体检对照组116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压、高血压病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低密度脂蛋白(HDL、LDL)、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同时对两组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IMT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及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患者IMT增厚高血压组119例(92.3%),对照组24例(20.1%);斑块形成高血压组106例(82.2%),对照组25例(21.6%);血管狭窄高血压组49例(38.0%),对照组5例(4.31%);高血压组颈总动脉血流及各项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动脉病变者发病率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延长而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结论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病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早期干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预知颈动脉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抽样方式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入院的年龄60岁及以上的脑梗死患者450例,平均年龄(70.86±6.82)岁。入院当天进行病史采集,记录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并于次日清晨对其血液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的浓度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斑块组及狭窄组。结果三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C及FPG水平差异显著(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年龄、吸烟、LDL-C为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其他三组比较,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患病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积分均较高(P<0.01)。结论年龄、吸烟、LDL-C、高血压及糖尿病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及发展有明显相关性,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以控制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亚临床甲减对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本院干部病房及心内科老年患者128例,分为3组:单纯高血压组43例;高血压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高血压合并亚甲减组)45例;正常血压对照组40例.所有病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FT3、FT4、s-TSH、动态血压、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BMI,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做相关分析.结果 颈动脉IMT与s-TSH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胆固醇显著增高;高血压合并亚甲减组颈总动脉IMT、s-TSH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亚甲减患者IMT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亚甲减和高血压同时存在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33例老年人群临床资料,分为高血压组98例和对照组35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以标准差代表BPV的值。根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的第50百分位数将高血压组分为昼间高BPV组48例和昼间低BPV组50例,比较2组的危险因素、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微量白蛋白尿。结果高血压组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昼间高BPV组IMT、LVMI明显高于昼间低BPV组[(1.09±0.44)mm vs(0.94±0.17)mm,P<0.05;(239.97±52.87)g/m~2 vs(208.41±46.10)g/m~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昼间收缩压变异性与颈总动脉IMT、LVMI独立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BPV较高,昼间收缩压变异性是颈总动脉IMT增厚和左心室肥厚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脉压(P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方法对106例老年EH患者进行hs-CRP浓度测定,同时测量血压,并使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根据IMT及斑块将患者分为非IMT增厚组(32例)和IMT增厚组(74例),结合hs-CRP及PP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IMT增厚组hs-CRP及PP显著高于非IMT增厚组(P<0.05,P<0.01),粥样斑块Ⅰ、Ⅱ、Ⅲ级hs-CRP及PP显著高于粥样斑块0级(P<0.05,P<0.01),并且IMT与hs-CRP及PP呈显著正相关,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和0.638(P<0.05,P<0.01),非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425(P<0.05,P<0.01),所有患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和0.538(P<0.05,P<0.01)。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PP、收缩压与IMT增厚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s-CRP及PP水平与老年EH患者AS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003 ̄2004年来我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共72例(男68例女4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即杓型组(n=37,男35例女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即非杓型组(n=35,男33例女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右侧颈总动脉(RCCA)、颈内动脉(RICA)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内径(D),并计算各自的IMT/D值,测定右侧颈动脉分叉处(RBIF)的IMT,观察并记录双侧颈动脉系统斑块的大小、数量。结果(1)两组年龄(Age)、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全天平均收缩压(24hMSP)、全天平均舒张压(24hMD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的RCCA及RICA的IMT、D、IMT/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颈动脉分叉处IMT,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P<0.001)。(3)两组总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多发性斑块检出率非杓型组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 h血糖(1 hPG)升高与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126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OGTT结果分为1hPG正常的正常糖耐量组、1 hPG升高组、糖耐量异常组和糖尿病组,比较不同组间各代谢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1 hPG升高组1 hPG(12.0±1.1)mmol/L与糖尿量异常组(11.1±1.8)mmol/l,相似,高于正常糖耐量组(9.1±1.4)mmol/L(P<0.01),低于糖尿病组(P<0.01);IMT值在4组内递增(P<0.05),1 hPG升高组IMT值为(1.02±0.12)mm;1 hPG为颈动脉IMT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结论 男性高血压人群1 hPG升高较糖耐量异常更早出现,与动脉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瘦素(Leptin)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取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11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血压、血糖、血脂、血清瘦素的测定并测定腰臀比(WHR)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使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IMT,把研究对象按IMT分为两组:IMT<1.0 mm(n=54)组和IMT≥1.0 mm(n=57)组,比较两组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MT≥1.0 mm组年龄、体质量、BMI、SBP、WHR、Leptin、TC、TG、HDL-C、LDL-C均显著高于IMT<1.0 mm组,leptin与IMT具有相关性(r=0.85,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leptin与IMT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HR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210例,其中单纯高血压组4l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65例、伴肾功损害者53例、伴颈动脉IMT增厚患者51例;选择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对人选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肌酐。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HRV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LVH组HRV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伴肾功损害及IMT增厚者HRV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岁。’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患者的HRV减低,即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减弱;可通过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来评估靶器官受损的程度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高血压病患者246例,通过两种分组方法,1.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mill),分为IMTI(IMT≤0.8),IMT2(0.8〈IMT〈1.2).IMT3(IMT≥1.2)三组,2.根据糖尿病状况分为三组,高血压无糖尿病组(组1)、高血乐伴糖耐量减低组(组2)、高血压伴糖尿病组(组3),分析IMT与年龄、收缩乐、脉压、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血脂、尿酸、平均心率、空腹血糖的相关性,结果1.IMT1,IMT2及IMT3i组间的体重指数、即测血乐、高血乐病程、总胆同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血尿酸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2.IMT与年龄、收缩乐、脉斥相关(P〈0.001);3.高血压无糖尿病组患者空腹血糖与IMT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IMT与年龄、脉乐密切正相关:无糖尿病的高血晤患者空腹血糖可能与IMT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型抑制剂1(TIMP-1)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35例作为高血压组,并按24 h动态脉压分为4个亚组,脉压≤4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A组14例、41~60 mm H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