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胸背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两组各30人。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镇痛(加巴喷丁);TPV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的差异,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PVB组治疗后4周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均少于C组(P<0.05),随访的第6,8,12周的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TPVB组明显优于C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时可以减少口服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的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8例行单侧胸廓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P组(全身麻醉+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和G组(单纯全身麻醉组)。P组患者于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于开胸侧切口所在肋间的胸椎旁间隙单次泥射0.5%罗哌卡因2mg/kg,阻滞成功后开始全麻诱导插管;G组常规全麻诱导插管。结果:P、G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椎旁阻滞;于G组相比,P组术中及术后12h内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P组术后2、6、12h安静时和咳嗽时的疼痛评分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操作成功高,镇痛效果好,可减少术中及术后(12h内)静脉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调神止痛针法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疼痛(VA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70例PHN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予以调神止痛针法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GQOL-74评分)、负性情绪(HAMD、HAMA评分)及治疗前和治疗1 d、1个月VA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 d及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GQOL-74评分、HAMD及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QOL-7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AMD、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止痛针法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PHN患者,可有效强化治疗效果,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缓解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高能量激光(high intensity laser therapy, HILT)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100例确诊为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A组(对照组)和B组(试验组),每组5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营养神经和止痛药物及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在此基础上,B组病人每日行高能量激光(high intensity laser therapy, HILT)治疗,A组病人接受假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睡眠质量评分(self-ratingscaleofsleep,SRSS)的差异,治疗总体有效率,治疗期间平均每日盐酸曲马多使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1周(1 w)、1月(1 m)、2月(2 m)和3月(3 m)的VAS评分和SR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B组病人治疗后各时间段VAS评分和SRSS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 <0.05);B组治疗期间平均每日盐酸曲马多使用量明显低于A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高能量激光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30例/组。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维持麻醉,术毕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 h(T1)、12 h(T2)、24 h(T3)和72 h(T4)安静状态下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和T1、T2、T3、T4的CD3+、CD4+、CD8+的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P组患者在术后6、12 h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G组(P < 0.05);两组患者CD3+、CD4+、CD8+、CD4+/CD8+在T1、T2、T3、T4时间点较术前均有下降(P < 0.05);P组患者CD3+、CD4+、CD8+、CD4+/CD8+在T1、T2时间点较G组患者高(P <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轻肺结核患者开胸术后早期疼痛,并可减轻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在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在全身麻醉下手术,观察组则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后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和48 h等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放射式体外冲击波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门诊足底筋膜炎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组(S组)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组(U组)各20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断疼痛程度。采用足功能指数量表(FFI)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足部疼痛及功能变化,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2、4、8周V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均<0.05),且U组治疗第1、2、4周VAS评分较S组下降明显(P<0.05);U组治疗第1、2、4、8周后FFI总分、活动受限评分较S组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第2、4周后FFI疼痛评分较S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4、8周后FFI残疾评分较S组下降显著(P<0.05);两组未出现出血、感染、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有效治疗足底筋膜炎,且在治疗8周内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疗效优于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早期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74例,年龄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I~II级,随机分为椎旁阻滞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椎旁阻滞组: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椎旁阻滞,第一胸椎到第五胸椎(T1~T5)每个节段注射3ml,总共注射0.5%罗哌卡因15ml;对照组未进行椎旁阻滞。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24小时恢复质量(QoR-40评分)、患者术后24小时静息状态疼痛程度(平均VAS评分、最高VAS评分和累积舒芬太尼追加剂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椎旁阻滞组患者术后24小时QoR-40评分升高[183分(172~189分)vs.168分(154~182分)];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平均VAS评分和最痛VAS评分降低,累积舒芬太尼追加剂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提高。以上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椎旁阻滞可提高全身麻醉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质量,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胸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对照组予以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组予以胸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致炎因子水平、肺功能指标、麻醉阻滞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药物安全性。结果:两组术前各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点、不同状态下,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炎症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最大每分钟通气量(VEmax)、最大摄氧量(VO2max)均出现降低又升高,观察组术后各时点VEmax、VO2max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至T5时心率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苏醒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低于对照组的25.7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胸神经阻滞麻醉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后者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镇痛效果更佳,可减轻术后疼痛,抑制炎症反应,保护患者肺功能,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部分或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痛点注射组 43例和超声注射组43例(最终脱失7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痛点注射组加行肩关节局部痛点注射,超声注射组加行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肩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CMS)各分项评分及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中的自理能力评定,并比较3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评分均更低(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低于痛点注射组(P<0.05);3组患者CMS各项评分和FIM的自理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上述评分均更高(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总有效率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较痛点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能更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威伐光照射联合胸椎旁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胸椎旁阻滞组(A组,n=30),威伐光照射联合胸椎旁阻滞组(B组,n=30)。两组患者所用消炎镇痛药物均为:复方倍他米松、盐酸利多卡因、盐酸罗哌卡因、甲钴胺每周1次,共3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e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值,是否存在痛觉超敏以及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值和PSQI均显著降低(P0.05);三次治疗后威伐光照射联合胸椎旁阻滞组(B组)的VAS评分及PSQI均较胸椎旁阻滞组(A组)低(P0.05);两组患者痛觉超敏均显著改善(A组85%,B组85.71%),两组患者治疗中和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威伐光照射联合胸椎旁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疼痛门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开胸手术治疗时选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麻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肺癌老年患者分为2组,麻醉前,观察组(n=40)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n=40)行硬膜外阻滞,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状况等。结果:T2~T5几个时间点,观察组患者MA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T1时MAP、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停药后,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吞咽、呼之睁眼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6h、12h、24h及48h时VAS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48h时MMSE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h、6h、24h时,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癌患者开胸手术治疗时,选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保持良好稳定性,镇痛效果较理想,且不会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对神经血管性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神经血管性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炎症反应、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75.00%)更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医学结局研究用疼痛量表(MOSPM)评分及疼痛频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调查简表(SF-36)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为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血管性头痛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置管连续阻滞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疼痛情况,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和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HZ)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PHN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治疗,B组采用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共治疗3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24 h睡眠时间来评价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两组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3周住院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疼痛评分随时间下降,睡眠时间均增加(P <0.05);A组的VAS评分下降大于B组,24 h睡眠时间增加大于B组(P<0.05);两组未出现并发症及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结论】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及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 PHN,均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沙娟娟  翟洁敏  姚力  苏航  郭强 《中国康复》2020,35(6):321-32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加巴喷丁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5例PTN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A组)、rTMS组(B组)、rTMS联合加巴喷丁组(C组)各55例,A组患者给与加巴喷丁胶囊口服治疗,B组患者给与rTMS治疗,C组患者给与rTMS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并记录疼痛缓解率和加巴喷丁使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4周后及治疗后1、3、6个月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均P<0.05);与A组同时间点比较,B、C组治疗4周后及治疗后随访1、3及6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C组VA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3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A、B组(均P<0.05),且C组加巴喷丁使用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 B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C组(均P<0.05),C组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低于A组(P<0.05)。治疗后,3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B、C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C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rTMS联合加巴喷丁能够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减少加巴喷丁的使用剂量,改善患者睡眠,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名亚急性期PHN患者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A组,n=20)、加巴喷丁组(B组,n=20)和联合治疗组(C组,n=20),A组给予SGB治疗,每天1次;B组口服加巴喷丁1200mg/d;C组每天行SGB一次,并口服加巴喷丁900mg/d,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强度(PI)变化,疼痛缓解度(PAR),镇痛有效率,不良反应及3月内的预后.结果:三组治疗后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B、C两组的NRS评分均较A组低(P<0.05);在相同时间点,B、C组的镇痛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三组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局部血肿和眩晕、嗜睡,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B组遗留为长期PHN的遗留率要明显高于A、C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头面部PH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夏鹏  林强  程凯  杨婷  王晓菊 《中国康复》2019,34(7):372-374
目的:研究超声联合加巴喷丁治疗骨折术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5例上肢骨折术后CRPS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丁治疗组、超声治疗组、超声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组各15例,分别进行加巴喷丁、超声、超声联合加巴喷丁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同时评估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超声+加巴喷丁组低于加巴喷丁组,加巴喷丁组低于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超声+加巴喷丁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加巴喷丁组,加巴喷丁组高于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联合加巴喷丁治疗骨折术后CRPS的疗效优于单一超声或加巴喷丁治疗,且加巴喷丁治疗效果优于超声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加巴喷丁对颈源性头痛(CHE)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我院CHE患者76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加巴喷丁+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VAS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21%(32/38)高于对照组60.53%(2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CHE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TPVB)联合持续TPVB在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联合持续TPVB复合全麻,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静息及咳嗽时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观察组针道调整次数、遇到骨质次数,平均穿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静息状态与咳嗽状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TPVB联合持续TPVB应用于肺癌开胸肺叶切除术安全性高,术后疼痛程度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