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化痰通络汤辨证加减治疗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疗效。方法:筛选我院收治的114例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电脑抽取法分组,分为各为57例的两组,两组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化痰通络汤辨证加减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CRP和Hcy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降幅更显著,(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基于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下,结合化痰通络汤辨证加减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患者的中医证候,抑制炎性因子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MS)中经络不同证型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方法106例IMS患者于入院始发状态下进行辨证分型,抽血采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等炎性因子的水平,比较不同证型间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IMS始发状态下各证型中风痰瘀阻证所占比例最高(43.40%),实证所占比例为78.30%,实证炎性因子水平高于虚证(P<0.01)。结论 IMS中实证炎性反应较虚证更为强烈,炎性因子可以作为辨证分型和愈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哮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性因子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选取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和哮病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设健康对照组,检测其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观察其差异性。结果支气管哮喘不同分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in等炎性因子水平存在差异性。结论可尝试将血清及诱导痰中的CRP、IL-8和Eotaxin作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推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及统一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符合SAE诊断标准的患者200例,采用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对纳入病例进行分型,根据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肌酐(Scr)、尿酸(UA)、胱抑素C(Cys C)水平,探讨SAE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上述肾脏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肾精亏虚型的GFR、UA、Scr、Cyc C水平与其他各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阳上亢型的UA水平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窍型的Scr水平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FR、Scr、UA、Cyc C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SAE诊断及辨证分型上可起到提示作用,GFR、UA、Scr水平与SAE疾病进展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1月20日本院收治的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共200例,根据标准对入院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患者进行NT-proBNP、UA、Hcy、Fib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中脏腑与NT-proBNP有一定的相关性(P 0.05),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中脏腑组的NT-proBNP水平较非中脏腑组高9.142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UA、HCY、Fi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中脏腑与NT-proBNP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UA、Hcy、Fib与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理璞 《河北中医》2005,27(5):335-33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方法对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风火上扰证和痰湿蒙神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最高,并与其它证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中脏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高于中经络患者(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一定的相关,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全面评价脑梗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现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303例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及头颅MR-DWI检查,观察患者梗死病灶部位、大小及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125例,风火上扰证49例,气虚血瘀证64例,阴虚风动证38例,痰热腑实证27例。不同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死病灶在基底节区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干部位以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叶部位以痰热腑实证多见,梗死病灶在小脑部位以风火上扰证多见(P<0.05)。不同梗死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腔隙性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居多,局灶性脑梗死中气虚血瘀证多见,大面积脑梗死中痰热腑实证多见(P<0.05)。不同中医证型梗死病灶ADC值之间,以及各组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梗死病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P<0.001)。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MR-DWI成像表现中梗死病灶部位及大小有显著差异,MR-DWI可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式,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PCT、CRP、IL-6、TNF-α炎症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诊疗急性脑梗死提高新思路并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组,辨证其中医证型,并调研其炎症指标,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依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型分为5个,本研究中选取1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病人,其中肝阳上亢证35例,气虚血瘀证51例,风痰瘀阻证41例,痰热腑实证26例,阴虚风动证15例。本研究中以气虚血瘀证最多(P0.05)。风痰瘀阻证与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证比较差异显著(P0.05);IL-6、CRP水平肝阳上亢证明显高于痰热腑实证,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TNF-α水平痰热腑实证高于其它各组,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T、CRP、IL-6、TNF-α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可量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颈部CT灌注成像(CTP)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接受CT平扫、CTP检查,记录其病灶分布、面积、数量和患侧脑组织与对侧镜相区脑组织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等头颈部CTP参数。结果:纳入的70例脑卒中患者以气虚血瘀型(37.14%)和风痰阻络型(30.00%)最为常见。不同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在半卵圆区和基底节区的病灶分布差异显著(P<0.05),其中半卵圆区病灶多见于气虚血瘀型,基底节区病灶多见于风痰阻络型;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脑卒中患者缺血面积、病灶数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痰热腑实型脑卒中患者病灶面积最大,风痰阻络型脑卒中以多发病灶为主;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脑卒中患者rCBV、rCBF、rTTP和rMTT等头颈部CT灌注成像参数差异显著(P<0.05),其中痰热腑实型、风痰阻络表现为rCBV、rCBF降低和rTTP、rMTT延长。结论: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琼芳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967-1968
目的探讨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5例健康体检者和105例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对照。结果中风病人特别是中脏腑组多项指标均高于(P<0.05)或明显高于(P<0.01)对照组;中经络组中,气虚血淤型、肝阳上亢型、风痰淤阻型的多项指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中风病的各组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194例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秋汇 《山西中医》2007,23(4):54-56
目的:在观察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观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趋势。方法:将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2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4例)予以头针治疗为主,对照组为尼莫地平组(92例)。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9例,显效64例,有效9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0.7%;对照组基本痊愈5例,显效22例,有效38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7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流变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在改善全血黏度(各切变率)与红细胞变形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红细胞刚性指数的改善情况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例发病3 d以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100例(治疗组)与卒中单元组10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目前一般卒中单元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规范化中医辨证论治疗.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为82.5%,治疗组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为83.75%,治疗组为96.2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一般卒中单元比较急性脑卒中患者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医疗模式下的中医症候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临床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3.
缺血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脑动脉血流速度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丽  黄亮  黄燕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188-119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中风患者发病后中医证候与脑动脉血流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调查性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进行研究。按病灶侧血流速度分为血流速度减慢组、增快组、正常组。以血流速度为应变量,以证侯积分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多因素采用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缺血中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有影响的证候。结果:风证、火热证积分是血流速度增快的重要影响因素,痰证和气虚证的积分是血流速度减慢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缺血中风患者的证候与TCD所测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存在相关性。表现为风证、火证的积分越高,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可能性越大,痰证、气虚证积分越大,血流速度减慢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患者认知损害的脑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金洲  盛彤  刘峘  王永炎 《中医杂志》2004,45(2):132-134
目的:调查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脑影像学改变的关系,确认卒中后认知损害的临床测定值,为卒中后认知损害的中医危险因素的干预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定与头颅CT检查,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各个证候出现率按概率大小排列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腑滞浊留证、热毒内盛证,以及气血亏虚证.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腑滞浊留对基底节梗塞后认知损害的相对危险度较高, 热毒内盛对梗塞伴脑萎缩后认知损害的相对危险度较高, 肾精亏虚证对左半球或双侧梗塞后认知损害的相对危险度较高, 但气血亏虚对放射冠梗塞后认知损害的影响呈负相关. 结论: 卒中部位和性质的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候有显著相关性,提示肾虚、痰浊、血瘀,以及腑滞、热毒可能是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 但与气血亏虚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风病急性期证候与基础病病史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56例中风病患者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大基本证候加以辨证,并根据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病病史不同进行基本证候发生频率的分析比较。结果:中风病患者的某些基础病对于其中风证候表现有明显的影响,高血压病史中风患者的阴虚阳亢证有着显著增高的发生率(P=0.04),冠心病史的中风病患者的血瘀证发生率较无冠心病病史者高(P=0.03)。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的基础病状况对其证候表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清胰汤治疗重症胰腺炎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104例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清胰汤鼻饲。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炎症指标和安全指标。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腹痛、口干口渴和恶心呕吐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白细胞(WBC)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后的IL-2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WBC和IL-6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的IL-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清胰汤能有效改善重症胰腺炎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重症胰腺炎的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7.
辨证治疗中风病2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248例中风病临床分型分析,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38.31%,其次为阴虚风动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本组病人不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均采用中药辨证治疗基础上,口服中成药及静脉滴注活血化瘀针剂以加强活血化瘀、涤痰通络这一治疗法则,总有效率为84.27%,其中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95%和83.24%,对血液流变学、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脑CT对照观察,认为 一  相似文献   

18.
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口服脑立苏冲剂,对照组予口服维脑路通片,两组均配合吸氧、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及临床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改变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证候积分改变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变比较及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显著且优于维脑路通片,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体质学说的典籍论述入手,对体质因素在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体质因素对脑卒中辨证具有一定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以中医体质手段对脑卒中进行干预能够增强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阐述中风病的辨治方略,提出中风急性期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治疗当从脑论治,并从"脑为元神之府"学说来论证"通府以复元神"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补气活血法、化瘀通腑法、豁痰开窍法等皆属于"通法"的综合应用,是治疗中风病的最佳选择。从"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钩玄、中风病因病机及复元醒脑汤组方治疗三方面来阐述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辨治方略,讨论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并论证了"通府以复元神"的理论依据,以期为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