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使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效果,并探讨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quantitative 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QCVM)中的变量与矫治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一科进行面具式前方牵引矫治的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比较患者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并将矫治效果与QCVM中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相较于矫治前,矫治后测量结果中SNA角(由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角(由上齿槽座点、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FMA角(眼耳平面与下颌平面的交角)和U1-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交角),以及Co-A(髁顶点到上齿槽座点的距离)、A-Y(上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U1-Y(上切牙切点到Y轴的距离)、PNS-X(后鼻棘点到X轴的距离)、B-X(下齿槽座点到X轴的距离)、Co-Gn(髁顶点到颏顶点的距离)、ANS-Me(通过前鼻棘点和颏下点做水平参考平面的平行线间距离)、Wits值增大,SNB角(由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IMPA角(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和L1-Y(上切牙切点到Y轴的距离)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矫治前后A-X(上齿槽座点到X轴的距离)、ANS-X(前鼻棘点到X轴的距离)和B-Y(下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4/W4(第四颈椎颈椎体上缘中点到最前下点和最后下点连线距离与第四颈椎颈椎体前缘中点到最后上点和最后下点连线距离的比值)与矫治前后A-Y、U1-Y的变化量呈负相关(P < 0.05)。结论 对于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面具式前方牵引矫治能有效促进上颌骨生长;患者第四颈椎越细长,矫治难度越大,前方牵引上颌骨的效果可能越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前方牵引器联合Hass快速扩弓器矫治骨性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丹东市玉乾口腔诊所收治的乳牙期或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56例,应用前方牵引器联合Hass快速扩弓器矫治前牙反牙合,比较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    矫治后56例骨性前牙反牙合患儿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Wits值明显增加,上颌骨矢状向有明显的骨性生长,上颌牙槽骨也有明显增长。面中长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体长度以及下颌平面与鼻底平面的交角均增加(P < 0.05)。结论    前方牵引器联合Hass快速扩弓器治疗骨性前牙反牙合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侧貌,促进上颌骨的唇向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上颌快速扩弓前方牵引联合固定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早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21例,利用上颌快速扩弓前方牵引后,全口进行固定矫治,平均治疗时间为24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 21例患者矫治后反(牙合)关系解除,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侧貌面型得到明显改善。上颌骨有明显的矢状向生长,其中SNA角、ANB角、Wits值及L1-MP的变化差异显著(P<0.01),SNB角、SN/MP、FH/MP、APDI及ODI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早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通过上颌快速扩弓前方牵引联合固定矫治技术可以促进上颌骨的唇向生长,有效改善患者侧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并分析西安地区正常牙合青年颅颌面硬组织Steiner和Tweed分析法三维及二维测量值差异。方法    招募120名18 ~ 40岁符合个别正常牙合标准的西安籍志愿者拍摄锥形束CT(CBCT)及头颅侧位片。选择Steiner和Tweed分析法相关24个标志点及18个测量项目,应用Invivo Dental 5.2和WinCeph 8.0 软件分别定点测量,应用SPSS 19.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BCT三维数据采用多平面重建法定点,精确性和稳定性均较高,但B(下齿槽座点)、U1crowN_R(右上中切牙切点)在X轴上定位欠佳(ICC < 0.90);(2)同二维测量值相比,三维测量角度值偏小,线距值偏大。在角度指标中,男性及女性SNA(蝶鞍点和鼻根点连线与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SNB(蝶鞍点和鼻根点连线与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ANB(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连线与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GoGn-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FMA(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和下颌平面的夹角)及男性SND(蝶鞍点和鼻根点连线与鼻根点和骨性下颌联合中点连线的夹角)的二维测量值较大;在线距指标中,男性及女性SL(颏前点向前颅底平面作垂线的交点与蝶鞍点的距离)、SE-L和SE-R(左、右两侧髁突顶点向前颅底平面作垂线的交点与蝶鞍点的距离)及女性Pog-NB(颏前点到下齿槽座点和鼻根点连线的距离)的三维测量值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三维定点在X轴上个别标志点精确度欠佳,在Y轴及Z轴上精确度较好;三维测量结果不受二维影像放大率及重叠误差影响,准确度更高。二维头影测量指标并不完全适用于对立体图像的三维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与颌间Ⅲ类牵引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微种植体组15例(A组):骨性Ⅲ类错[牙合]重度病例(垂直高角)选择配合微种植体支抗;颌间Ⅲ类牵引组20例(B组):骨性Ⅲ类错[牙合]轻、中度病例(垂直低角、均角)选择配合颌间Ⅲ类牵引,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矫治后颅颌面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pramental angle,SNB角)减小(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角)增大(P<0.05);B组SNB角减小(P<0.05),蝶鞍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bspinale angle,SNA角)、ANB角、下颌平面角(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mandibular plane angle,SNMP角)增大(P<0.05)。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TBTPPW)减小(P<0.05);B组上气道矢状径鼻咽第一段(PNSR)增大(P<0.05)。矫治后A组SNB减小、ANB增大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气道TB-TPPW减小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对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唇挡对替牙期牙性Ⅱ类错(牙合)伴轻中度拥挤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大庆总医院集团五官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就诊的替牙期牙性Ⅱ类错(牙合)伴拥挤患者30例,所有患者上颌均采用唇挡功能矫治器矫治,矫治前、后均取石膏模型,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矫治前后的模型数据及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完成后,模型测量结果显示:拥挤度变小,牙弓弧形总长度(TAL)、牙弓长度(AD)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SNA角(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角(由上齿槽座点、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变大,ptm-6距(翼上颌裂点与上第一恒磨牙颊沟点在FH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挡对替牙期牙性Ⅱ类错(牙合)伴轻中度拥挤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牙合)垫式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在恒牙早期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18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用(牙合)垫式快速扩弓器加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许多标志点在水平方向上都有明显变化,上颌骨明显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77;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牙合)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牙合)。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176;,ANB角平均增大2.8&#176;;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牙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后咽腔的改变。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门诊收治的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30例,行上腭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并测量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上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A)增加,下齿槽座点到Y轴的距离(Y-B)和颏前点到Y轴的距离(Y-Pog)减小,上咽腔宽(UPW)、中咽腔宽(MPW)增加,鼻咽部面积(nasopharynx)和口咽上部面积(oropharynx1)增加(均P<0.01);下咽腔宽(LPW)、口咽下部面积(oropharynx2)及头位角(SN-CV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颌前方牵引能改变咽腔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Pitchfork分析法研究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骨性和牙性矫治效果,为早期矫治的时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9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非治疗观察6个月后(观察期),应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早期矫治6个月(治疗期),随后直接进入固定矫治器治疗.应用Pitchfork分析法对比观察期和治疗期功能性(牙合)平面上骨骼及牙齿的位置改变.结果 在功能性(牙合)平面上早期矫治造成磨牙关系改变了7.9 mm,包括骨性改变4.2 mm、牙性改变3.7 mm;骨性改变中上颌骨贡献了0.7 mm,下颌骨贡献3.6 mm,牙性改变中上磨牙贡献了1.5 mm,下磨牙贡献2.2 mm.结论 恒牙早期阶段开始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早期矫治Ⅲ类错(牙合)可取得较大的牙(牙合)关系改善,但对上颌骨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4例(28侧关节),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颞下颌关节MRI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髁突高度及相关头影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测量显示: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74 ± 0.98)mm(P<0.001)。28侧髁突均有新骨形成,主要位于髁突的顶端和前后缘(占84.61%)。头影指标测量显示: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软组织鼻根点到经额点且垂直于前颅底平面直线的垂直距离(Sn-G)、Y轴角(Y-Axis)、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及上下中切牙角(U1-L1)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比术前增加(1.83±1.56)°(P<0.001),下颌颏前点(Gn)术后前移(2.18 ± 3.13)mm(P = 0.028),前牙覆盖(overjet)比术前平均缩小(3.55 ± 1.86)mm(P<0.001)。结论 关节盘锚固联合术后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可以促进其髁突生长,减轻牙颌面畸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颌扩弓前方牵引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采用上颌扩弓前方牵引矫治器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2010—2015年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15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代偿性治疗,并对其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15例患者治疗后面型改善,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SNA角增加(2.87 ± 1.08)°,SNB角减小(0.61 ± 0.8)°,ANB角增加(3.47 ± 1.05)°,SN/MP增加(2.17 ± 1.34)°,OP/FH增加(2.97 ± 0.29)°,U1/SN增加(5.09 ± 3.43)°,L1/MP减小(2.29 ± 3.02)°,结论    上颌扩弓前方牵引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可有效治疗恒牙早期中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寻求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头影测量的敏感指标,有助于临床诊断的参考和计划的设定,预测矫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生长发育阶段处于CVs Ⅰ -CVsⅡ期的骨性Ⅰ类、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各50例(男25例,女25例),确定30个软组织测量指标和54个硬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 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方法,检测出34项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的指标,并通过计算方差均数筛选出NA-PA、AB-NP、Wits、Po-Np、A-NPo、ODI、APDI 7个硬组织敏感指标;Z角、H角、N'NsPog’、Sn:sto/sto:Me'4项软组织敏感指标.结论 参考以上软硬组织的敏感指标结合病例的临床表现,更有助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牙期不同类型骨性安氏Ⅲ类错的矫治设计要点。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骨后缩为主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20例,根据患者的下颌平面角度及下颌能否进行部分功能后退分成2组。第1组12例,下颌平面角为均角或略偏高角,下颌不能进行部分功能后退,采用前方牵引刺激上颌骨发育、恒牙期综合治疗调整关系的方法;第2组8例,下颌平面角为均角或低角,下颌能够部分功能后退,此类患者多存在不良口腔习惯或咬合干扰、替牙障碍,治疗中采取纠正不良习惯,使用牙合垫配合颌间牵引改变下颌矢状向位置、去除干扰,适当扩大上牙弓,矫治替牙障碍,诱导上颌骨正常发育的方法。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病例治疗后均取得较满意疗效。第1组治疗后SNA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增大,表明上颌骨获得了更明显的生长;第2组治疗后S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减小,表明下颌矢状向位置后移。两组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均增大,表明治疗后下颌骨均发生顺时针旋转。结论结合病因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是正确治疗替牙期不同骨性安氏Ⅲ类错的关键。合理的早期矫治,可降低恒牙期综合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多曲唇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黑龙江省口腔病防治院正畸科就诊的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13~16岁,平均14.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进行矫治,对比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前牙反牙合解除,达到正常覆牙合和覆盖关系,所有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下颌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1 mm,下颌切牙平均舌向移动2.8 mm,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增加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矫治,适用于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正常,下颌牙弓有拥挤需要拔牙且有开牙合倾向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影响的三维变化。方法:选择53例伴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先采用 Hyrax 矫治器进行上颌快速扩弓,然后前方牵引矫治。平均扩弓16 d,前方牵引平均5个月。分别于扩弓前(T0)、扩弓结束时(T1)及前方牵引结束时(T2)拍摄锥形束 CT 并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结果:扩弓结束时鼻咽段最小截面积、最小截面积处冠状径和鼻咽段容积显著增大(P <0.05);前方牵引矫治后鼻咽段4项指标与扩弓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大(P <0.05)。结论:上颌骨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可显著增加鼻咽段上气道容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方牵引在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应用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9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正畸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SNA角增大4.2°,ANB角增加5.4°,NA-PA增加5.0°,A-VL增加6.1mm,SNB角减少1.2°,B-VL减少0.2mm,1-SN增加6.2°。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骨生长,同时可导致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上前牙唇倾,下切牙轻度舌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 ANB角、 1-SN角、 MP-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19.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 ,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 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 ,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ANB角、1-SN角、MP -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 ,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 ,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ANB角平均增大2.8°;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