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Brunnstrom技术治疗脑梗死偏瘫病人的肢体恢复情况及对临床疗效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偏瘫病人3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康复技术治疗: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能力训练、下肢分离运动、牵张训练、神经促进技术、骨盆控制训练。每日2次,每次2h。试验组给予Brunnstrom技术治疗,进行Ⅰ~Ⅵ阶段患肢(上下肢)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ADL的Barthel指数(BI)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病人NIHSS积分降低,FMA评分及ADL的BI评分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NIHSS积分较低(P0.05),FMA评分、ADL的BI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Brunnstrom技术能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病人的肢体康复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神经发育疗法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恢复期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接受相同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以Bobath法为主,配合Brunnstrom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法(PNF)的综合康复运动治疗,采用改良Barthel(MBI)指数对日常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应用Fugl-Meyer(FMA)评分,Brunnstrom分级评定运动功能。结果康复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康复组和对照组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Brunnstrom分级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康复治疗4周后,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Brunnstrom分级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应用神经发育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ADL及运动功能,康复运动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探讨中频脉冲电疗的最佳刺激强度。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66例,分为低频率组、中频率组、高频率组各22例。在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对各组均使用YKL-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中频脉冲电疗,低频率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20~30 Hz,中频率组给予31~40 Hz,高频率组给予41~50 Hz。各组共治疗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runnstrom分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运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其变化值(⊿NIHSS、⊿Brunnstrom、⊿FMA、⊿MBI)。结果总体患者治疗后的Brunstrom分期、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NIHSS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中频率组Brunstrom分期、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NIHSS均低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P均<0.05)。结论中频脉冲电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且31~40 Hz的脉冲电强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病人应用针灸推拿康复对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96例老年脑梗死病人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推拿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疼痛数字法评估量表(NRS)评分、Ashworth痉挛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老年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康复者,能对肢体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37例,在发病3d内完成常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使用MRI自带软件勾画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分为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比较皮质脊髓束不同损伤程度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使用Fugl-Meyer评分(FM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及影响FMS的危险因素。结果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P0.05)。Ⅰ级运动功能恢复最好,评分最高,Ⅲ级最差,评分最低。与入院时比较,Ⅰ级、Ⅱ级、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6个月FMS明显改善[(90.00±4.30)分vs(85.00±4.50)分,(78.40±3.80)分vs(73.00±3.90)分,(72.50±3.80)分vs(67.00±4.00)分,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脑白质病变等级及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运动功能评分的相关因素(P0.01)。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以评估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30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讨组,每组1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研讨组给予分期康复护理,对两组临床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干预后,研讨组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研讨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良好,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Bold)法对脑卒中患者短期康复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患者行功能磁共振Bold法检查,研究它与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Brunnstrom Ⅰ或Ⅱ级的患者在患手被动和主动运动中,表现为偏瘫同侧单侧感觉运动区激活的有5例,康复治疗3周后仍为Ⅱ级,1例双侧感觉运动区激活的患者3周后恢复为Ⅲ级。Brunnstrom Ⅲ或Ⅳ级的患者有5例为单侧激活,康复治疗3周无变化,而双侧激活的9例在康复治疗3周后,3例为Ⅵ级,6例为Ⅴ级。Brunnstrom Ⅴ级和Ⅵ级患者均为双侧感觉运动区激活,康复3周后,Brunnstrom分级为Ⅴ级4例中的2例恢复Ⅵ级,2例恢复为正常。而Ⅵ级6例中有5例恢复为正常,1例恢复仍为Ⅵ级。结论偏瘫Bold法显示双侧激活的患者,短期内康复效果明显,脑皮质激活区为同侧激活者在短期内康复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运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120例早期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纽和对照组2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功能分级法测评。结果:应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康复治疗的治疗组,其FMA指数及吞咽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活动及吞咽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调跷通督益精法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综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调跷通督益髓汤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能力、神经营养因子指标及胃肠道功能障碍。结果治疗4 w及8 w后,试验组ASIA运动评分(MS)、ASIA感觉指数评分(SIS)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 w后,试验组神经营养因子指标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 w后,试验组排便时间、每周漏便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跷通督益髓汤配合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增加神经营养因子指标NGF、BDNF水平,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健脑素胶囊与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健脑素胶囊2粒,每日3次,舒血宁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输注,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丹参合用治疗.治疗14 d后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对照组总有效率78.3%,且全部病人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健脑素胶囊合用舒血宁注射液可促进脑梗死病人早期和恢复期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等速训练仪配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37例)、上肢组(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疗法,37例)、下肢组(常规康复治疗+等速训练仪治疗,37例)及联合组(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疗法+等速训练仪治疗,37例)。对比治疗前后4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评分、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上肢及下肢肌张力,康复效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上肢肱二头肌、下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及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总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后上肢组和联合组患者上肢肱二头肌肌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下肢组(P<0.05),治疗后下肢组和联合组患者下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上肢组(P<0.05);联合组、上肢组、下肢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总评分高于上肢组、下肢组(P<0.05);治疗后4组上肢、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上肢、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在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4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均高于其余3组(P<0.05),上肢组和下肢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等速训练仪配合镜像疗法能够提高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增强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肢体与电针患侧肢体治疗脑梗死偏瘫临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指导临床康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电针患侧肢体组,B组为电针双侧肢体组。两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及患侧肢体康复治疗,发病3d左右病情稳定不再进展后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分别予以记录简式Fugl-Meyer评定值(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值(MBI)以及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值。电针一个疗程10d后再次记录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FMA,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差值,两组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BI,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差值、血清NSE浓度,两组治疗后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双侧肢体组较电针患侧肢体组对患侧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明显。电针双侧肢体组较电针患侧肢体组治疗后血清NSE浓度低。脑梗死偏瘫在临床电针治疗中,对健侧肢体治疗很重要,电针双侧肢体较传统的电针患侧肢体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反应与Brunnstrom分期之间的相关程度,量化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联合反应的神经肌肉控制和运动的协调模式。方法54名脑卒中患者通过联合反应诱发患侧下肢的运动,实时采集双下肢臀中肌和内收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肌点积分值的拮抗比。结果随着Brurmstrom等级的升高,联合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脑卒中患者中的交互抑制机制受到抑制,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存在共同激活。Brunnstrom Ⅲ期~Ⅳ期患侧的拮抗比小于健侧(P〈0.05),Brunnstrom Ⅴ期-Ⅵ期时健患侧拮抗比无差异。结论联合反应与Brunnstrom分期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脑卒中后患侧肢体主动肌运动神经元兴奋降低而拮抗肌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是自主运动功能受损的可能原因。联合反应的神经肌肉控制是病理性的,交互抑制机制受到抑制,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存在共同激活,是脑卒中患者运动控制障碍的主要原因。联合反应是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可靠、便捷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方案优化在脑梗死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脑梗死后遗症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肢体功能锻炼与针灸干预,持续干预4周。结果:干预治疗后,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有效治疗率分别达到82.9%和95.7%,治疗组的有效率经过卡方检验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眩晕和不稳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治疗组的眩晕和不稳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都明显高于干预前,同时干预后治疗组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干预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方案优化在脑梗死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的恢复,安全性好,从而提高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通里穴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讨通里穴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试图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针刺通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失语症评分、失语严重程度分级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失语症总分、复述、说及读得分均有增高(P0.01);治疗组失语症评分说及读得分增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激通里穴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通里穴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有效的穴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XⅢ(FXⅢ)、IL-17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程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①对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cm3),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健康对照组20例,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按照NIHSS进行评分。分别在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采集脑梗死组抗凝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XⅢ、IL-17含量。②根据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进行近期预后分型比较。结果:①大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小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大梗死组FXⅢ、IL-17水平与小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梗死病情好转,FXⅢ、IL=17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④脑梗死组患者近期预后与FXⅢ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3),与IL-17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FXⅢ、IL-17水平与病程及预后呈正相关,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行直接PCI后无复流现象的效果及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CI出现无复流者48例,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硝酸甘油组(24例)和替罗非班组(24例)。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血小板GPⅠb、GPⅡb/Ⅲa、GPⅢa。结果与用药前比较,两组术后均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硝酸甘油组患者TIMI血流为(1.61±0.38)级vs(1.85±0.42)级(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TIMI血流为(1.59±0.40)级vs(2.15±0.65)级(P<0.01)。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24 h血小板GPⅠb、GPⅡh/Ⅲa、GPⅢa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冠状动脉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较安全。能更有效改善TIMI血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