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减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 对ICU收住的92倒机械通气病人进行了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方法、抗茵药物使用、感染致病茵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92例机械通气病人中,26例患者发生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8.3%,发生原因与年龄、基础疾病、抗生素的联用、人工气道使用有关,采取综合性措施后取得较好效果.结论 了解VAP发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呼吸道护理路径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为2011年3月-2012年9月ICU的人工气道患者325例,应用传统护理干预方法预防VAP的发生;观察组为2012年10月-2014年2月人工气道患者486例,由护士采用呼吸道护理路径表专门负责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预防VAP的发生。观察二组患者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院内VAP为61例(12.55%),对照组发生VAP为95例(29.23%),二组院内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天数,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呼吸道护理路径管理人工气道患者,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270例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头高位、加强口腔护理、加强人工气道管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经积极采取综合防护措施,79例VAP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了VAP感染率,减少了医疗费用。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行临床护理研究,以观察新型护理模式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从2010年7月~2011年9月所收治的50例重症ICU中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则进行我院参考文献和实践总结所制定的护理方法,参考陈秀霞的相关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ICU时间以及VAP的发生率以对疗效进行判定.结果护理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ICU时间以及VAP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机械通气时间、入ICU时间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所新制定的人工气道护理干预措施对ICU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良好,能有效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是今后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上蔡县人民医院诊治的56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各28例,对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均明显缩短,VAP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机械通气患者,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VAP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患者100例,其中50例进行常规护理,标记为对照组,另外50例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标记为治疗组。比较两组的VAP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VAP发生率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相对危险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机械通气天数、ICU内住院时间、总住院天数均多于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16例,其中发生VAP共50例,对VAP的发生进行相关单因素分析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实施气管切开与否、抗生素的联合应用种类及基础疾病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3 d及意识障碍、抗生素联合应用≥2种为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较多,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预防VAP发生的重要途径,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 ICU)收治的重症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ICU收治的124例建立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24例重症患者分为常规性护理组及综合护理组各62例。对比分析两组口腔病原菌、痰液病原菌检出情况, VAP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综合护理组VAP发生率、病死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有效降低重症患者VAP发生率,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预后,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邱云  王蕾 《四川医学》2011,32(9):1398-1400
目的观察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使用不同气囊放松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VAP)的影响。方法选择89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48h以上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传统组和改进组,定期收集下呼吸道深部分泌物进行培养,记录发生VAP的例数、时间及病原体。结果改进组的VAP发生率(31%)低于传统组(54%)(P〈0.05),改进后的气囊放松法可降低革兰氏阳性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所引起的VAP的发病,而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各种肠杆菌及白色念珠菌引起的VAP发生率无明显影响。改进组的VAP发生时间(14±8)d迟于传统组(6±4)d(P〈0.05)。结论改进后的气囊放松法简单易行,可延迟VAP的发生,降低VAP的发生率,特别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ICU的166名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抬高床头、加强气道护理、重视胃肠营养、加强呼吸机管道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干预组发生VAP的发生率为12.9%,对照组发生VAP为45.6%,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化干预,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降低VAP发生率。我院ICU对机械通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获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减少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分成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方法进行口咽部护理;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了口腔冲洗方法进行口咽部护理,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比较,采用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的方法进行口咽部及人工气道护理后,VAP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可以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和缩短机械通气患者的上机时间。  相似文献   

12.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柳军  黄家宙 《吉林医学》2010,31(22):3666-3667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探讨VAP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行人工机械通气的ICU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VA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A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意识状态、误吸、H2-受体拮抗剂或酸剂、激素、抗菌素联合应用与VAP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抗菌素联合应用≥2种、机械通气时间≥3d、误吸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抗菌素联合应用≥2种、机械通气时间≥3d、误吸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预防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VA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864例机械通气时间≥48 h患者的相关住院资料,以同期726例非VAP为对照组,分析VA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VAP发病率为15.9%。单因素分析发现,机械通气>5 d、侵入性操作、留置胃管、APACHEⅡ评分>15分、意识障碍、口腔护理、抬高床头、每日唤醒排痰与发生VAP有关(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15分、意识障碍、留置胃管、机械通气>5 d和神经损伤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口腔护理、患者抬高30°、每日唤醒排痰是VAP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机械通气具有较高的VAP发病率,合理的护理策略与尽早撤机缩短机械通气有利于防止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9年11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1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将患者按相关危险因素自然分组,比较VAP发病率,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有77例发生VAP,发病率为48.1%。机械通气≥5d、仰卧位、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进行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白蛋白〈30g/L、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与各自对照组比较,其机会比(OR)及OR值95%可信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机械通气较长时间、仰卧位、应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制酸剂)、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白蛋白〈30s/L、发生MODS是影响VA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声门下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观察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结果:B组2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B组VAP发生时间明显延缓于A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联合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效果。方法:24例连枷胸合并严重肺挫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当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降至1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降至2cmH2O时,序贯组拔除气管插管,行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纽仍然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逐渐降低通气频率至5次/min,后减低PSV至7cmH2O、PEEP降至0cmH22O,再脱机拔管。记录序贯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前、序贯组拔管前0.5h与无创通气2h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值(pHa)、收缩压(SBP)、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记录两组资料接受机械通气总时间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例数。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纽比较,vAP的发生例数差异有显著性(5vs11,Y〈0.05),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5±3)dvs(18±2)d,P〈0.05],入住ICU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7±3)dvs(20±2)d,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可用于;台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可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并减少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对3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后,随机分为序贯通气治疗组20例和常规通气组16例,序贯通气组治疗方法: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d)治疗;常规通气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随后以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等.结果: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2例(10%)和6例(37.5%)(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3±2.3)d和(11.8±5.3)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2 +9)d和(25±14)d.结论:在PIC窗指导下的有创与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月1月间在我科进行机械通气的38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出现“ARDS控制窗标准”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序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序贯组持续气道正压(CPAP)无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则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患者的转归。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各19例,出窗时间和出窗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1±5)d和(18±7)d(P〈0.05);ICU住院时间为(16±3)d和(24±7)d(P〉0.05);VAP发生率分别为15.8%和42.1%(P〉0.05);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1.1%和47.4%(P〈0.05)。结论对ARDS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以“ARDS控制窗标准”为切换时机,采用有创一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