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16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辨证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自身免疫失调性疾病,已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属中医学“顽痹”、“历节病”范畴。由于其病势缠绵难愈,病机本虚标实,证候寒热错杂、痰瘀互结,给中医临床辨证带来殊多困难。笔者通过累计316例活动期RA的科研病历分析,以期探讨中医证候分型与ESR、ASO、CRP、  相似文献   

2.
丁吉 《国医论坛》2019,34(5):33-34
目的:观察血脉通2号颗粒治疗肾阴亏虚、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肾阴亏虚、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血脉通2号颗粒治疗,经治6月后,观察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情况。结果:治疗组在IMT厚度、血脂方面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脉通2号颗粒可改善肾虚痰瘀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增强调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不同证型与各种炎性指标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间的相关关系。方法:确诊的RA患者113例,先按中医分型标准辨证分型,再分别检测ERS、hs-CRP、RF、以及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比值,研究其中医证型的分布及与各种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13例患者中风寒湿痹型29例,风湿热痹型52例,痰瘀互结型17例,肝肾亏虚型15例。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患者的病程较痰瘀互结型和肝肾亏虚型为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患者的关节疼痛指数、压痛指数和肿胀指数均较痰瘀互结型和肝肾亏虚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肿胀指数较风寒湿痹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患者的ESR、hs-CRP和RF均较痰瘀互结型和肝肾亏虚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hs-CRP较风寒湿痹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患者外周血CD4+/CD8+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1),肝肾亏虚型患者外周血CD4+/CD8+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0.01)。结论:风湿热痹型RA的炎症程度最高,风寒湿痹型的炎症程度次之,而痰瘀痹阻型和肝肾亏虚型的炎症程度相对较低,hs-CRP和CD4+/CD8+比值可能可以作为RA湿热证候分类的微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痰瘀互结证和肝肾亏虚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NLR)、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比(LMR)水平,分析证候程度与NLR、LM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OA痰瘀互结证和肝肾亏虚证患者共计89例,其中痰瘀互结证37例,肝肾亏虚证52例.测定患者NLR、LMR数值,比较两种证型患者年龄、体温、血压等人口学资料和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应用中医证候量表量化证候程度,分析NLR、LMR与中医证候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痰瘀互结证和肝肾亏虚证KOA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K-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证患者NLR水平显著高于肝肾亏虚证患者(P<0.01),肝肾亏虚证患者LMR水平显著高于痰瘀互结证患者(P<0.05).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与NLR水平呈正相关(r=0.688,P<0.05),肝肾亏虚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与LMR水平呈负相关(r=-0.727,P<0.05).结论:KOA肝肾亏虚证和痰瘀互结证患者NLR、LMR特点不同,此两项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中医证候的严重程度,为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膝关节骨关节炎不同证候间患者的关节液氧自由基特点及其与证候间的相关性。方法:痰瘀互结证23例,肝肾亏虚证31例,检测关节液SOD、MDA浓度,证候量表评估证候的程度。结果:痰瘀互结证MDA、SOD浓度较高,痰瘀互结证积分与MD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肝肾亏虚证积分与SOD浓度成显著正相关。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不同证候间MDA、SOD浓度特点不同,反映了证候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安徽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不同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小板活化关系。方法根据安徽地区100例RA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检测患者血小板参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液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ESR)、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等指标,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 hematocrit,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A患者血小板活化物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及E26转录因子-1(E26 transformaction specific-1,ETS-1)。结果安徽地区100例RA患者常见证型依次为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血小板参数异常数最多的为湿热痹阻证。不同证型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湿热痹阻证血小板参数较其他3个证型均升高(P<0.01或P<0.05)。血小板活化物GMP-140、PAF、ETS-1在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患者GMP-140、PAF较其他3个证型均升高,肝肾亏虚证、痰瘀痹阻证患者PAF较寒湿痹阻证升高,痰瘀痹阻证患者ETS-1较寒湿痹阻证升高(P<0.01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MP-140与PLT、CRP、ESR呈正相关,PAF与RF呈正相关,ETS-1与CRP呈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安徽地区RA中医证候以湿热痹阻为主,伴有痰瘀痹阻,且血小板活化参与RA湿热痹阻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膝关节镜术后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且行关节镜下清扫术后辨证为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止痛健骨方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美国特种外科医...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附100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对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资料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呈现虚实夹杂、痰瘀互结的临床特征,具体表现为虚证以气血亏虚、脾胃虚弱为主;实证之痰湿壅盛在风寒湿邪证候中占主要成分:瘀血痹阻关节经络贯穿于疾病的始末。淡红、胖大、瘀点瘀斑舌,白腻、黄腻苔,细滑脉是本病的主要舌脉象。除关节疼痛以外,关节晨僵、肿胀也占较大比例。提示气血亏虚、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研究(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中医周痹范畴 ,其多系统损害为中医的五脏痹。在本病的治疗上 ,刘完素《宣明论方》提出 :“……本痹不痛 ,能上下周身 ,故名之 ,大豆蘖散主之。”周痹的病机及其变化规律为“一本一标五痹” ,因此在治疗上应固本祛邪宣痹。但本虚为素体不足 ,五脏亏虚 ,而其中有各脏器亏虚的主次 ,及气血阴阳的多寡 ;标实为痰瘀互结 ,阻滞三焦 ,而其中痰瘀各类 ,及滞有轻重。五痹为气血闭阻 ,形成脏痹 ,而其中各脏的痹阻情况不一。在治疗中要主次分明 ,根据临床证候分型治疗。在主病一本一标的病机中常见的证型有痰瘀阻滞 ,热毒壅盛 ;肝肾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阳亏虚、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肾阳亏虚、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独活寄生汤加减及补血通络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ESR水平、CP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ESR水平、CPR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阳亏虚、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22、MMP-7、C-myc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RA-IL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0例健康者(正常组),30例单纯RA患者(RA-n ILD组),120例RA-ILD患者(RA-ILD组),其中寒湿痹阻证、痰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肺肾两虚证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IL-22、MMP-7、C-myc在RA-IL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RA-n ILD组和RA-ILD组IL-22、MMP-7、C-myc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RA-ILD组MMP-7表达水平高于RA-n ILD组(P<0.05);痰瘀阻络证患者中IL-22、C-myc表达水平高于寒湿痹阻证、气血亏虚证及肺肾两虚证(P<0.05);寒湿痹阻证及痰瘀阻络证患者中MMP-7表达水平高于气血亏虚证和肺肾两虚证(P<0.05)。结论:IL-22、MMP-7、C-myc在RA-ILD及RA-n ILD患者中均升高;IL-22、C-myc与痰瘀阻络证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活血通痹膏外用联合特定电磁波(TDP)治疗仪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痰瘀痹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9例RA痰瘀痹阻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298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活血通痹膏外用组29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活血通痹膏外用治疗;联合组296例在活血通痹膏外用组治疗基础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3组均治疗15 d。比较3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RF、抗-CCP抗体、CRP及ESR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 3组治疗后RF、抗-CCP抗体、CRP及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治疗后DAS28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活血通痹膏外用组、联合组治疗后DAS28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联合组治疗后DAS28评分低于活血通痹膏外用组(P 0. 05)。3组治疗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活血通痹膏外用组、联合组治疗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联合组治疗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及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活血通痹膏外用组(P 0. 05)。结论活血通痹膏外用联合TDP治疗仪治疗RA痰瘀痹阻型,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关节肿胀、压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门诊和住院的257例男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5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并收集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感染及其他炎性疾病。结果 在痛风患者中存在痰瘀互结、湿热瘀阻、脾虚湿困、气血亏虚4个证型,其中痛风急性期痰瘀互结证53例,湿热瘀阻证41例,气血亏虚证25例,脾虚湿困证17例;痛风非急性期气血亏虚证41例,脾虚湿困证40例,湿热瘀阻证24例,痰瘀互结证16例。 不同证型痛风患者血液常规(WBC、GR、LY、MO)及血生化指标(UA、Ur、Cr、ALT、AST、ALB、GLOB、TG、HDL C、VLDL C、apoA、apoB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不同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存在不同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 在痛风的急性期以痰瘀互结证、湿热瘀阻证2个证型为主,而在痛风非急性期多见气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2个证型。在痛风痰瘀互结证与湿热瘀阻证2型患者中炎症与免疫反应较为明显,提示对该类患者若采用清热化瘀等相关抗炎与调节免疫反应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痛风气血亏虚证与脾虚湿困证2型患者中肾功能受损较为显著,提示对该患者以健脾补肾为主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灵芝功能因子对气血亏虚型、痰瘀互结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养生康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气血亏虚组、痰瘀互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化疗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放化疗基础上予以灵芝胶囊口服。比较治疗前后的KPS评分、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生活质量。结果:服用灵芝类产品对三组KPS评分有明显影响,其中,气血亏虚型患者改善情况最优;对三组白细胞指标无明显影响;对三组血红蛋白有明显影响,但与中医证型无相关性;对气血亏虚型患者的血小板指标有一定影响;对三组生活质量评分有明显改善,但与中医证型无相关性。结论:灵芝功能因子可以明显提高气血亏虚型宫颈癌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燕萍 《新中医》2021,53(15):91-95
目的:观察温经蠲痹法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120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加小剂量醋酸泼尼松片,观察组给予温经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加小剂量醋酸泼尼松。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水平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水平及寒湿痹阻证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6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R、RF、CRP、CC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4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关节冷痛、肢冷、晨僵、关节屈伸不利、畏寒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观察组5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SOD、TA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MD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SOD、TA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D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经蠲痹汤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氧化应激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A)在中医学中属于“痹病”范畴,是临床中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且呈年轻化趋势,迁延难愈。目前现代医学对RA的发病病因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素问·痹论》提出风寒湿三邪致痹,还有学者提出痰瘀致痹、肝肾亏虚等观点。李彦民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RA的病机关键是络脉痹阻,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亏虚型等五型。分别采用祛邪通络和补虚通络等不同治则,辨证施法。李老师善用川乌、鸡血藤以及乌梢蛇等药以通络止痛,并主张辨证用药,内外兼治,多取良效。临床采用经验方仙龙汤,配合外用舒筋活络洗剂,且取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湿热瘀阻证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水平与其他证候RA患者及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分析湿热瘀阻证与R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RA患者66例,其中湿热瘀阻组27例,痰瘀互结组39例;其他风湿病组26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GPI的浓度。结果 GPI浓度湿热瘀阻组为(4.78±4.07)mg/L,痰瘀互结组为(2.07±6.26)mg/L,其他风湿病组为(0.075±0.037)mg/L,对照组为(0.059±0.038)mg/L。RA患者血清GPI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05),湿热瘀阻组和痰瘀互结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PI与RA活动性有关,湿热瘀阻证是RA活动期的证候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肾亏虚证和痰瘀互结证膝骨关节炎患者证候程度评分与关节液TIMP-1及MMP-9炎性指标的典型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测定53例肝肾亏虚证和痰瘀互结证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TIMP-1及MMP-9浓度水平,应用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量化X线影像学分级,应用中医证候量表通过评分量化证候严重程度,对证候程度评分与关节液炎性指标TIMP-1及MMP-9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膝骨关节炎肝肾亏虚证和痰瘀互结证患者在K-L分级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TIMP-1浓度水平与中医证候评分之间具有典型相关性(R=0.516)。膝骨关节炎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炎性指标水平间具有典型相关性(R=0.523)。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TIMP-1浓度水平能更敏感反映中医证候程度,膝骨关节炎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证候严重程度与炎性指标水平的关系密切。炎性指标与证候程度评分的典型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膝骨关节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属中医"骨痹"范畴,多因脏腑经络失调,阴阳气血亏损,气机阻滞,痰瘀互结,热毒内蕴所致。其病位在骨,病本在肾,为本虚标实之证;以五脏亏虚为本,气滞、痰阻、血瘀、毒结为标;早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临证时宜辨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热毒炽盛、痰毒瘀阻、脾肾阳虚5型,分别以骨痹系列方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痹宁熏蒸联合西医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活动期RA湿热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通痹宁熏蒸。2组疗程均28 d。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关节症状及功能评价、风湿四项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各关节症状及功能评价指标均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除晨僵时间及双手平均握力外其他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风湿四项各指标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ASO、ESR低于对照组(P0.05),2组RF、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TNF-α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IL-1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痹宁熏蒸联合西医治疗能有效改善活动期RA湿热瘀阻证患者临床症状,下调炎症相关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