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慧光 《中医教育》2000,19(2):49-50
陈念祖(公元1753~1823年),字修园,福建长乐人,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南雅堂医书全集>(即<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是清代优秀丛书之一,其内容丰富,包括了从中医经典著作、基础理论、诊断学、方药学到临床各科治疗学.其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美,深入浅出,从博返约,切于实用.100多年来流行广泛,影响深远,是中医自学与教学的重要书籍.本文试将陈修园的医学教育思想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试论陈修园     
陈念祖,字修园,福建长乐人,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清代著名医家,著述及注释医书十六种,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在“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借批林批孔之名,歪曲历史,大搞“儒法斗争”之时,陈修园也被推上了“审判台”。当前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有必要还陈修园的本来面目,因试论陈修园的功过,以就正于同志。  相似文献   

3.
陈逸民,字英明,号华良。生于1922年。福建省长乐市江田镇人。系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的宗亲,长乐市名医陈兰湘后裔。他从医50余年,对疑难杂证颇有独道之处,擅长治疗丝虫病、橡皮腿、肾结石、甲状腺肿瘤、子宫及卵巢肌瘤等。陈逸民原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副主任医师、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特聘中医临床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4.
张瑞  宋建平 《中医研究》2010,23(8):74-76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内容,首创脏腑经络辨证体系,为医方之祖,治杂病之宗,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医家陈修园认为:“其深文奥义与《伤寒论》同。”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著成《金匮要略浅注》。  相似文献   

5.
因为《伤寒论》辨证、立法、组方、用药精确严谨,正如清代医家陈修园谓其:“字字皆法”、“非此方不能以治此病,非此药不可以名此方”,所以只有对《伤寒论》理解准确,用药准确,才能收到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汗出与否"在中医临床中极受重视,清代医家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十问歌写道:"一问寒热二问汗",其将"问汗"排在第二位,可见前人早已认识到了汗的重要性。通过询问汗之有无,可了解津液之盈亏与存亡,病性之寒热虚实和机体的阴阳盛衰,并直接指导临床治  相似文献   

7.
张晓艳 《中医研究》2011,24(7):15-17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历代注家甚多,其中清代医家陈修园所注之《伤寒论浅注》,因其深入浅出,论注精辟而为后世推崇。他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故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删去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等篇,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医文献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传播面广,是古代中医文献流传至今保存量最大者,使得后人可以最大限度地从中了解清代医学发展的信息,这是其它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纵观清代中医文献特点与医学发展,可谓互为相长。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著作的产生,医书的问世与传播有力地推动医学前行。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著作.清代医家陈修园谓其:"字字皆法"、"非此方不能以治此病,非此药不可以名此方".笔者现就临床运用《伤寒论》方的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葛琳仪,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其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学验俱丰,临证60年,以擅治肺系、脾胃、内分泌及老年病、疑难病而著称。在治疗脾胃病方面,葛老谨守仲景"保胃气,存津液"之法,又强调中焦气机升降合宜,同时灵活运用"清"法~([1])。此三法临证多验,现详呈如下,以飨读者。1保全胃气,留存津液"保胃气,存津液"源自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是其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陈修园的<女科要旨>一书在论述外治法方面介绍了十余种方法,如探吐法、坐药法、药布缠渍法、熏洗法、烟熏法、外涂法、敷贴法、敷脐法、艾灸法等等.所载方药简便效捷,颇切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俞慎初教授运用陈修园时方的经验刘德荣清代医家陈修园撰著的《时方歌括》和《时方妙用》,收录了唐、宋以后的临床常用方108首,此两书议论中肯,选方精良,文字通俗,备受后世医家和学者的欢迎。著名老中医俞慎初教授对陈修园极为尊崇,且善于灵活运用陈氏选载的时方...  相似文献   

13.
清代灸疗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威  马小丽 《中国针灸》2002,22(3):21-29
本文通过对清代主要的灸疗专著和记载有灸疗内容的针灸学及综合性医书的介绍,大致勾勒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指出灸疗发展至清代,实践充分,灸法丰富,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给后世留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者辑佚古书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学习、分析、总结他们的辑佚经验,可作为古医书辑佚的借鉴。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和已有的辑佚古医书成果,将古医书辑佚的方法、步骤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医家陈修园《南雅堂医案》是一部研究价值较高的医案著作,从书中中焦寒积、心胸寒积、中虚寒饮、积饮冲逆、胃阳不布等胃脘痛医案可见,陈氏诊治胃脘痛经验丰富,活用温通,善用经方,对当今临床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姝琛  崔为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86-1287
《家藏心典》是清代医家陈修园先生一生治疗杂症的心得体会.书中对脉诊非常重视.他以《内经》为论脉之本,广集众家之议,阐述了脉学理论;同时纠正了后世对七表八里九道、男女脉位不同等问题的错误理解,提出了特殊脉象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为脉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中医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入学知识背景与中医特殊的学科特点,学生学习中医难以很快入门,从而导致兴趣缺乏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体会,提出从树立中医科学性认识、凸显中医特色和优势、体现理论应用价值和启发思考中医发展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中医兴趣,为中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新版医古文教材《标准医古文》的编排特点,从选文内容、编排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具体评析了它的创新之处及学术价值。主要特点是:打破了以往各版本注重古代医学文献体裁的全面展示,着重突出中医经典的阅读和目录入门的引导;在每篇文选之后安排了"医经诵读"与"阅读体验"专栏,将古代文化知识和医学知识紧密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选内容的认识;兼顾了语言、专业和文化三要素。  相似文献   

19.
近得陈大舜教授及其学生周德生博士合著新书《中国历代医论选讲》(以下简称《医讲》),初览即觉入趣,遂细读全书,大有收获,令人振奋,试评之。1 纵横千年 广聚中医之精华中医学自《黄帝内经》始成体系,至汉张仲景、华佗,临床医学成就空前,后世医家代有发展,著述颇多,有谓汗牛充栋。而今学医者,欲不断提高自我,则不可不读古医书,欲开启创造之悟性,亦不可不读古医书,但又不可能尽读古医书。陈大舜教授长期研究中医各家学说和内科学,学博术精,成就卓然。其遍选隋唐至明清诸家之论著,精取名家、名著、名篇、名论于一书,倾心尽力,完成编辑,更加讲…  相似文献   

20.
王一花  杨悦娅 《新中医》2016,48(8):244-246
<正>不孕症指妇女在育龄期有正常性生活,其伴侣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经2年以上未生育的妇科疾病[1]。中医对不孕症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代《素问·骨空论》中就已提出“督脉为病……其女子不孕”[2]。清代医家陈修园在《女科要旨·种子》中高度概括了不孕的内外之因,指出:“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经水所以不调者,皆内有已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或气血偏盛,阴阳相乘所致”[3],认识到妇人无子与体质、情志及感受外部之邪等都有密切关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