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6月-2004年6月所做的78例腰椎手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改变及临床表现,找出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改变。结果78例患者随访24~72个月,平均(40.0±8.5)个月,25例出现新的临床症状(32.1%),18例有影像学改变(23.1%),其中骨赘形成或加重9例(11.5%),小关节增生所致阶段性椎管狭窄3例(3.8%),邻近节段不稳(椎体Ⅰ度滑脱)3例(3.8%),椎间盘突出2例(2.6%),腰椎侧弯1例(1.3%)。结论腰椎内固定手术引起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改变,增加了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术前准确地分析和评价邻近节段的不稳定因素、尽可能缩短融合节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保护后方结构(棘突、棘上韧带等)和邻近关节突关节的完整性、保护脊柱矢状位和冠状位的平衡等对预防和减少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34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内固定手术。结果 34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根据术后X线片和CT,融合固定节段椎体间均发生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结论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①总结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X线与CT影像学表现;②探讨老年性腰椎退行性改变导致临床症状的原因。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共检查、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60例,就其腰椎X线平片与CT影像学表现分析。结果60例老年性腰椎骨质疏松有35例(53.33%),60例90节椎间盘中检出退变83节(92.22%),各椎小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100%)。结论需重视影像学与临床方面对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的改变表现,尤其是对于椎间盘变性、椎小关节病变、继发性椎管狭窄导致老年性腰腿症状因素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Co flex)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对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手术减压,Co flex行动态非融合固定.结果 8例患者均随访,近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腰椎后路Co flex可以有效维持椎间高度与活动度,预防和减少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腰椎融合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对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腰4-5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组(A组),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组(B组)。分别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的影像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效果变化。结果:A组患者中ASD的发生率为83.9%(73/87),B组患者中ASD的发生率为39.5%(32/81),患者的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半椎板切除术后。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预防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月收治53例腰椎滑脱患者,其中I度滑脱10例,II度滑脱43例。均行减压复位、椎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症状改善、滑脱复位程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min,出血量平均为280mL。术后切口无感染,均甲级愈合。随访12~51个月,平均33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47例,良5例,可1例。I度滑脱完全复位率:100%(10/10);II度滑脱完全复位率:95.3%(41/43)。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X线片证实所有病例椎间融合,末次随访时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可取的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不同改变,进一步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7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L4~5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2例(试验组),年龄相仿的L4~5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例(对照组),按Weishaupt等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分级对L4~5小关节进行分级;通过CT测定L4~5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比较两组L4~5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分级、L4~5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双侧对称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L4~5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均无0级病例,试验组1、2、3级分别为4、20、18例;对照组1、2、3级分别为21、14、2例,两组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L4~5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矢状角不对称性偏差角度、L4终板下关节角(26.62°±1.67°、8.79°±4.28°、116.92°±6.86°)与对照组(45.07°±7.32°、5.14°±4.28°、104.95±4.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板下关节角不对称性偏差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小关节趋于矢状化、终板下关节角增大对腰椎发生退变性滑脱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节段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有慢性腰痛或神经症状的青壮年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采用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节段内固定+峡部植骨治疗.结果 13例患者随访(2.00±0.52)年,患者下腰痛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优8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术后腰椎CT、X线正斜位片均提示峡部裂已植骨融合.结论 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节段内固定+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壮年腰椎峡部裂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力性固定装置Dynesys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Dynesys治疗1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28(20.3±2.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0%(12/15).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的(9.5±1.2)分上升至术后的(15.2±0.8)分(P<0.01).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8.0±0.4)分下降至术后的(1.2±0.5)分(P<0.01).术后 12例患者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腰椎活动度增加,皮肤感觉功能恢复,双下肢活动良好.术后影像学检查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椎体后缘移位距离无增加,邻近椎体无退变迹象.结论 Dynesys保留腰椎固定节段的活动性,维持节段间稳定性,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加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分析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策略.方法 对2003年5月至2009年5月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7例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患者均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其中18例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9例因存在腰椎滑脱采用360°融合.结果 27例患者随访12个月,主观满意度为88.9%(24/27),Oswestry评分为(21.54±1.95)%;22例患者随访24个月,主观满意度为86.4%(19/22),Oswestry评分为(24.26±2.32)%.术后12、24个月Oswestry评分较术前的(57.83±2.71)%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弯冠状位Cobb角矫正率为47.2%;腰椎前凸角度从术前的23.6°±8.3°改善至术后的43.8°±9.1°.围手术期1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1例术后3个月出现螺钉松动.结论 在充分减压、改善腰椎前凸角度情况下,采用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样本数量为72例,研究对象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患者,研究时间段为2017年2月—2018年5月,对本次选择的研究对象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使用常规手术治疗方式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将使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设定为试验组,每组样本数均为3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后,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治疗有效比例相对于对照组明显较高,且统计学显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患者在就医时,通过后路手术内固定术干预方式,可使其临床效果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后路椎管减压、提拉复位内固定、小关节突植骨术治疗高龄患者腰椎退行性滑脱的疗效.方法 选取高龄(年龄≥65岁)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共28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提拉复位内固定、小关节突植骨术治疗.随访6~24个月,根据Lenke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根据Henderson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8例患者术后均接近或达到解剖复位,按Henderson标准评价疗效:优8例(28.6%),良18例(64.3%),可2例(7.1%),差0例.脊柱植骨融合情况按Lenke 标准评价结果:A级25例,B级3例.按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15分评分法评价腰痛程度:术前(4.2±1.3)分,术后( 12.8±2.1)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提拉复位内固定、小关节突植骨术治疗高龄患者腰椎退行性滑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内固定、椎间融合方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67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29例患者应用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式,并与同期应用其他术式的38例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应用内固定、椎间融合的29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后疗效优良率达92.6%。结论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增加了术后腰椎的稳定性,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降低了病情复发可能,但亦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围关节胫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某院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胫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治疗32例胫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选择小腿胫前外侧弧形切口,通过锁定钢板楔形尾端插入式固定骨折部位,32例均获得解剖复位并骨性愈合.结果 32例患者获得12个月的随访,患肢皮缘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无大血管损伤,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膝关节无卡压及退行性改变,骨折处均骨性愈合,临床治愈率达100%.结论 围关节胫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具有高度稳定性及创伤小等优点,可加速骨折处骨性愈合,减少关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对6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改良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滑脱7例.累及单节段48例,累及双节段14例.通过观察融合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0(22.77±3.82)个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椎体间融合率为96.8%.依据JOA评分,优34例,良2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3.5%(58/62).术后VAS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充分减压同时能减少进入椎管带来的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持续增高,既往多采取Wiltse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对患者予以治疗,但整体效果不佳,需探讨新治疗措施。本研究探讨Wiltse入路动态稳定中和系统(dynamic stable neutralizationsystem for wiltse entry,Dynesys)内固定术对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questionnaire,OD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11-01-2017-10-31舞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研究组采取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对照组采取Wiltse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腿及腰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I评分、手术节段和手术下位邻近节段和手术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vement,ROM)。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11.24±11.62)min,短于对照组的(153.32±17.96)min,t=12.285,P0.001;术中失血量为(149.41±24.26)mL,少于对照组的(198.17±28.52)mL,t=8.133,P0.001;术后引流量为(50.04±10.11)mL,少于对照组的(61.18±11.71)mL,t=4.497,P0.001。术后6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降低;研究组腰痛VAS评分为(1.32±0.51)分,低于对照组的(1.98±0.63)分,t=5.085,P0.001;腿痛VAS评分为(1.46±0.72)分,低于对照组的(2.11±0.69)分,t=4.071,P0.001;ODI评分为(14.69±3.51)分,低于对照组的(20.27±5.02)分,t=5.689,P0.001。术后6个月两组手术节段ROM较术前缩小、手术下位及上位邻近节段ROM较术前增大,但研究组手术节段ROM为(5.18±0.41)°,大于对照组的(0.10±0.04)°,t=77.011,P0.001;手术下位为(8.29±0.51)°,小于对照组的(9.68±0.69)°,t=10.117,P0.001;上位邻近节段ROM为(8.18±0.61)°,小于对照组的(9.14±0.83)°,t=5.820,P0.001。结论采取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可对部分ROM予以保留,减少邻近节段过度活动,缓解术后疼痛感,促使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临床腰椎手术固定主要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其可为腰椎手术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但也具有费用昂贵、术后腰痛及相邻节段退变等缺点。随着临床手术的微创化,近年许多学者对内固定方式进行了改变,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作为一种传统的内固定技术又被重新考虑使用,具有创伤小、置入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势。我们将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关节突切除、前路固定治疗颈椎关节突交锁的方法.方法 18例颈椎滑脱合并关节突交锁闭合复位失败的患者,先采用后路交锁节段的下位颈椎的上关节突部分切除,然后再行前路交锁节段椎间盘刮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 18例患者颈椎序列全部恢复,经过6~12(8.12 ±2.23)个月的随访,交锁节段椎体间全部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交锁节段的关节突切除、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颈椎关节突交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截瘫患者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7~55岁,平均34岁.37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70~14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200~1000 ml,平均470 ml.31例获得随访,随访1~3年,平均15.6个月.本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占相邻上下椎体平均高度分别为37%(22%~52%)、91%(78%~100%)、89%(76%~96%);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分别为(35°±8°)、(38°±9°)、(38°±10°);术前CT椎管内占位面积为57%(33%~92%),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为5%(0~9%);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自术前至末次随访时提高1~3级;本组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9%.结论 椎板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