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芜湖市县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系统报告质量进行评估。方法使用单位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审核及时率、常见编码错误分布等指标对芜湖市2012年县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全市单位报告率100.00%;报告及时率为93.59%;审核及时率为100.00%;有明显编码错误的比例为11.06%,其中症状或体征类型报卡比例为5.75%,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报卡比例为3.69%。结论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死因报告和编码质量有待提高,根本死因确定和编码培训工作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三明市第一医院死亡病例报告质量.方法 利用三明市第一医院2011-2015年死因监测个案库,评价死亡病例报告质量.结果 2011-2015年该院共有1 398张死亡报告卡,“死亡录入”为4.0 d(P50),7d及时率为69.8%;“录入审核”为2.0 d(P50),24h及时率为49.0%,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类别死因中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居多(87.6%).根本死因编码错误34例(2.4%).结论 应加强人员培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督导检查,切实提高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天津市2009年院内死亡病例信息报告质量,为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天津市2009年死因监测网络直报数据及2008年现场漏报调查数据。结果 2009年院内死亡病例前5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与户籍人口中的前5位死因构成顺序有所不同。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率为0.41%,76.9%的死亡病例其根本死因诊断依据科学、可靠,77.7%的患者死亡后7 d内能够通过网络直报进行报告,99.7%的报告卡能够在网络直报后7 d内得到审核。院内死亡病例存在漏报,漏报率为4.5%,门、急诊漏报率高于住院。结论天津市住院死亡病例死因报告准确、有效,可以正确评估我市住院死亡人群的死因模式;但也存在不足,院内死亡病例的报告和管理仍是今后死因监测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福建省医疗机构死因监测信息登记报告质量。[方法]利用福建省2008年医疗机构死亡病例通过国家死因网络专报系统报告的传染病个案库,分析死亡病例监测报告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实际报告数占全省应报告单位数的51.8%,全省县区报告率为94.2%,2008年全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数较2007年增加159.9%;医疗机构通过国家死因网络专报系统报告的死亡个案约占同期全省死亡总数的18.4%。从医生填写死亡卡到实行网络报告7 d的及时率为88.9%。当天审核及时率为75.7%;死亡病例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率为12.1%。[结论]2008年全省医疗机构死因报告比2007年有较大改善,应进一步加强临床医生和编码人员的培训,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报告质量应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优化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系统,疾控机构加强医疗机构技术指导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芜湖市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系统报告质量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12年芜湖市网络直报死亡病例,使用报告及时率、审核及时率、常见编码错误分布等指标对芜湖市2012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012年芜湖市共报告死亡病例8263例,院内死亡病例所占比例为43.30%,院外死亡病例56.70%;报告及时率为84.04%,院内死亡病例报告及时性高于院外死亡病例(χ2=374.27,P<0.01);审核及时率为99.66%;有明显编码错误的比例为24.01%,其中院外死亡病例编码错误率为33.66%,院内死亡病例为1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90,P<0.01)。结论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死因编码质量普遍偏低,根本死因确定和编码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了解死亡报告卡的填报情况,制订措施进一步提高填报质量。方法调查某院2009年5月全部死亡病例的死亡报告卡。结果必填项目漏填,主要死亡疾病诊断及根本死亡原因概念不清,填写错误多,迟报现象严重及部分医生责任心不强造成姓名填写错误。结论加强责任心和对填卡知识的学习,尽快建立院区局域网络,改进填报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唐县死亡原因监测网络系统报告质量,并进行分析评价。方法收集2012年死亡原因网络直报死亡信息,利用诊断依据、报告及时率、根本死因确定和编码错误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全县的死亡病例报告率为99.99%,审核率为100.00%,审核及时率为100.00%。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死亡病例占居民死亡总数的96.63%,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数占死亡总数的92.77%,临床、理化和临床诊断的比例占95.68%,死因编码正确率达99.64%,报告及时率为86.31%。结论 2012年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系统报告质量较好,医疗机构报告及时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根本死因自动编码工具在对死亡个案进行根本死因编码时正确编码和错误编码的原因,以改进根本死因自动编码工具的性能,提高编码的准确性。方法在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抽取死亡个案,比较根本死因自动编码工具的编码结果与编码专家所编的正确编码的异同。结果根本死因自动编码工具的编码正确率达到84.76%,同时也存在不能正确反映出死因链上各疾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不能得出正确根本死因编码的问题。结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死因链上各疾病填写顺序是否规范及反映各种疾病之间映射关系的编码策略表完整与否是提高根本死因自动编码工具编码正确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河南省2009年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系统报告质量进行评估.方法 使用县区零缺报率、单位报告率、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审核率、根本死因编码准确性等指标对河南省2009年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县区零、缺报率为11.24%;单位报告率为68.48%;审核率为99.21%;根本死因编码不准确性的比例为13.41%.结论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极大地提高了数据报告的及时性,但仍然存在不足,如及时性和医疗机构死因编码准确性还有待提高,相关知识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合肥市死亡病例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6年合肥市医疗机构网络报告死亡信息及质量,为提高报告信息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网络直报死亡信息,利用死因顺位、死因构成、死亡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根本死因确定和编码错误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网络报告死亡病例占全市居民死亡总数的25.42%,网络死亡报告率93.04%,婴儿死亡报告率93.18%,报告及时率69.00%,网络报告死因根本死因确定或编码错误率12.72%。结论2006年网络报告的报告质量虽好于全国总体水平,但医疗机构根本死因确定和编码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发现和了解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此项工作的不断完善提供对策性研究。方法对2004年以来"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平顶山市报告病例卡片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纳分类,结合对错误卡片的核查结果和审核订正记录资料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结果在含有错误(或瑕疵)的报告卡片中,死因诊断不明的占10%,因既往史资料收集不全导致报告错误的占15%,诊断明确但死亡报告卡填写错误的占75%;ICD-10死因分类知识培训不到位,临床医生不了解死亡证明书填写规则,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影响死因报告工作质量的主要原因。结论对临床医生和疾病控制机构死因报告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考评机制,是降低错误率、提高报告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徽省居民健康状况,分析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卫生规划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软件,根据死因的ICD-10编码对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日期在2009年,生前常住地址在安徽省10个全人群死因监测县区的已终审死亡个案资料进行疾病分类和分析。结果 2009年10个县区报告总死亡率为614.3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婴儿粗死亡率为5.16‰。慢性病死亡是全人群死亡中最主要的死因。在不同年龄组人群中,死亡水平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婴幼儿多死于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传染病,中青年多因伤害致死,老年人多因恶性肿瘤等慢性病致死。10县区全人群前五位的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累计构成占总死亡的89.85%。结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是导致全人群死亡最主要的死因,应加强慢性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死亡率已居我市全死因的首位。为了摸清我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和特征 ,现将 1998~ 2 0 0 0年我市疾病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并与1974~ 1976年的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比较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资料  1998~ 2 0 0 0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来自疾病监测点监测资料 ,1974~ 1976年的资料来自站综合档案室。2 方法 监测资料由监测点内乡村医生与乡镇防疫医生填写死亡卡 ,每月一次由乡镇防疫医生对死亡报告卡填报质量进行核实并补充登记后上报市站 ,市站核对后按ICD 9进行死因编码后输入电脑 ;1974~…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传染病死亡网络直报状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完善传染病及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居民死亡回顾性调查传染病死亡率为7.71/10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死亡率1.48/10万,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传染病死亡率2.79/10万,与居民死亡调查传染病死亡率相比差异显著;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与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传染病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漏报率80.85%,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漏报率63.8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传染病死亡漏报、缺报病种不同。结论两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传染死亡均存在不完善之处,不能如实反映居民传染病死亡状况;应继续加强传染病及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管理,加强死亡病例根本死因判定的培训,正确、规范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和编制根本死因ICD10编码,加强督导检查,提高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及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泰安市大汶河流域居民2002-2004年心脑血管疾病死因状况,为深入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基线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现况调查方法,对该区域共200余万居民2002-01/2004-12全部死亡病例进行登记、填卡和死因推断;死亡者全部进行ICD-10编码。采用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对全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337.53/10万,居死亡原因之首。心脑血管疾病列死因顺位前3位的是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脑病和肺原性心脏病及肺循环疾病,这3种病占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的93.02%。结论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肺原性心脏病及肺循环疾病是泰安市大汶河流域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9年福建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资料,探索导致居民死亡的疾病及影响因素,了解死因构成,分析变化趋势,为制定政策与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9年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经审核有根本死因编码的个案,作相关研究与因素分析.结果 全省共报告死亡病例33 922例,男女比为1.68:1.70岁以上占49.2%,家中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善医疗机构死因报告工作水平,为更好开展死因监测,准确分析相关数据,确定当地重点防治的重大疾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搜集2010—2013年网络报告的死亡病例个案资料,依据《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及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Diseases,ICD)第10版编码规则的相关要求,判定根本死因和编码的正确与否,所有资料录入数据库清洗完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 022例研究对象中,根本死因项填报正确的占总数的86.25%,填报错误的占13.75%。其中,症状或体征出现频率最高,在所有错误项中构成比为49.19%,其次为各类衰竭,在错误项中构成比为30.74%。只填写死因链a行的死亡病例数占53.38%,填写a、b两行的死亡病例数占20.81%,死因链的填写较为简单。根本死因的ICD-10编码,错误率较高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分别为9.13%、8.22%、5.83%。结论根本死因的正确推断及ICD-10编码的正确填写需要医疗机构相关工作人员扎实的基本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耐心的工作,需要加强业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填报和审核工作人员需及时沟通和交流,才能共同做好死因监测工作,为决策分析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安福县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安福县2007-2010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所有死亡病例个案,使用根本死因编码进行死因构成及顺位分析。结果 2007-2010年安福县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共报告死亡病例692例,排在前10位的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25.14%)、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2.83%)、肿瘤(18.06%)、呼吸系统疾病(8.96%)、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5.50%)、消化系统疾病(4.77%)、传染病(3.90%)、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3.0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6 0%)、内分泌及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2.31%)。各年龄组的死因构成不同。0岁组的主要死因为围生期疾病(51.35%),1~39岁组的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54.78%),≥40岁组的主要死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73.36%)。结论安福县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主要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及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各年龄组的死因构成有很大差别,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质量环在提高医院死因监测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我院自2013年开始在全院临床科室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居民死亡报告卡"填写质量和"死亡登记本"登记情况的管理,并统计在采用PDCA管理前(2012年以前)后居民死亡报告卡填写的合格率,由医院专门负责死亡监测的质控小组进行评价。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居民死亡报告卡"填报的不合格率及死亡病例的迟报和漏报率较PDCA实施前明显下降(P﹤0.05)。"居民死亡报告卡"漏报、缺项、错项、死因链推断、直接死因和根本死因的确定以及迟报和漏报死亡病例等各项得分和总得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均﹤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理论可以显著提高死因监测工作质量,有效地杜绝漏报和迟报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兰州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年龄、性别和季节分布情况,为制定疾病防控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兰州市常住居民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按照国际通用的ICD-10编码进行死亡病例原因分类。人口资料来源于兰州市公安局,对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χ2检验比较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和季节分布差异。结果 2014年和2015年兰州市分别报告死亡病例11 031例、13 494例,居民粗死亡率为3.03‰和3.70‰;2014年男性死亡率3.62‰,女性死亡率2.43‰;2015年男性死亡率4.25‰,女性死亡率3.10‰。死亡病例比例男性高于女性,与年龄呈正相关,60岁及以上者2015年较2014年上升(P<0.05);循环系统疾病高居死因疾病首位,其他依次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与2014年比较,2015年死亡比例循环,内分泌疾病上升,损伤、中毒和外因下降(P<0.05);男、女性居民两年主要死因疾病均同总顺位;各年龄组居民两年主要死因疾病顺位相同,(0~14)岁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5~44)岁为损伤、中毒和外因,45以上为循环系统疾病;四季中春季死亡病例最多,主要死因疾病均同总顺位,与2014年比较,2015年夏季死亡比例循环系统疾病上升,损伤、中毒和外因下降(P<0.05)。结论慢性病是威胁兰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但存在性别、年龄及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