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自体软骨移植在动脉岛状皮瓣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腹部用一侧的腹壁浅动静脉形成 2 .0cm× 3.0cm岛状合叶皮瓣 ,并在其中植入自体耳软骨 (0 .8cm× 1.2cm) ,与植入对侧皮下的相同大小的耳软骨比较 ,进行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软骨移植后 ,其面积大小无明显变化 ,软骨经过退行性变和新的软骨形成过程 ,逐渐恢复其原有结构。移植后 8周 ,岛状皮瓣内的移植软骨中有大量的新软骨形成 ,12周恢复正常的软骨结构 ,而植入皮下的移植软骨 ,移植后 12周的表现相当岛状皮瓣的第 8周水平。结论 在岛状皮瓣中 ,移植软骨的结构恢复较快 ,岛状皮瓣中丰富的血管床和特有的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有助于移植软骨的血运恢复和新的软骨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自体软骨移植在动脉岛状皮瓣中糖胺多糖含量及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在24只新西兰大白兔腹部用一侧的腹壁浅动静脉形成2 cm×3 cm岛状合页皮瓣,并在其中植入自体耳软骨0.8 cm×1.2 cm(皮瓣组),与植入对侧皮下的相同大小的自体耳软骨(皮下组)比较,进行移植后不同时期GAG定量测定及分类和胶原定量测定.结果软骨移植后,皮瓣组中细胞外间质中GAG的含量,在术后2~4周明显下降,从4~8周开始,逐渐恢复,到12周GAG含量及HA所占的比例接近正常水平.皮下组较实验组变化晚4周,表现与移植软骨内软骨细胞的变化相类似.结论岛状皮瓣内起支撑作用的自体移植软骨细胞间质GAG恢复正常的时间,在移植后12周左右,这样,软骨的物理性状的恢复,也在12周左右,皮下组较实验组晚4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自体软骨移植在动脉岛状皮瓣中糖胺多糖含量及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腹部用一侧的腹壁浅动静脉形成 2cm× 3cm岛状合页皮瓣 ,并在其中植入自体耳软骨 0 .8cm× 1.2cm (皮瓣组 ) ,与植入对侧皮下的相同大小的自体耳软骨 (皮下组 )比较 ,进行移植后不同时期GAG定量测定及分类和胶原定量测定。结果 软骨移植后 ,皮瓣组中细胞外间质中GAG的含量 ,在术后 2~ 4周明显下降 ,从 4~ 8周开始 ,逐渐恢复 ,到 12周GAG含量及HA所占的比例接近正常水平。皮下组较实验组变化晚 4周 ,表现与移植软骨内软骨细胞的变化相类似。结论 岛状皮瓣内起支撑作用的自体移植软骨细胞间质GAG恢复正常的时间 ,在移植后 12周左右 ,这样 ,软骨的物理性状的恢复 ,也在 12周左右 ,皮下组较实验组晚 4周  相似文献   

4.
岛状皮瓣修复瘢痕性睑外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与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瘢痕性睑外翻中的应用,提高睑外翻矫正后所致皮肤缺损的美学修复效果.方法 自1998年2月以来,对18例瘢痕性睑外翻, 采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旋转180°移位修复13例,皮瓣最大面积2.7 cm×3.6 cm; 采用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经面部皮下隧道转移修复5例,皮瓣最大面积 3.1 cm×5.4 cm.结果 1例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对症处理后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Ⅱ期植皮后治愈,其余17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矫正,皮瓣颜色、质地与眼周皮肤相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 根据睑外翻程度,可制备颞部岛状皮瓣或耳后岛状皮瓣转移.前者适用于修复较小面积的皮肤缺损,后者适用于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定,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耳后乳突区预制岛状筋膜皮瓣,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自1999年以来,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部黑痣2例,面部血管瘤2例,面部瘢痕5例。颞顶筋膜岛状皮瓣蒂长5.5~7cm,平均6.2cm,筋膜瓣面积4cm×3cm~7cm×7cm,平均5.7cm×4.9cm,预制筋膜皮瓣面积为5cm×5cm~8.0cm×7.5cm,平均6.4cm×6.1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5例,另行皮片移植修复者4例。结论颞顶筋膜皮瓣血管蒂长,转移方便,血运丰富,耳后乳突区皮肤在质地、色泽、厚度等方面均与面部皮肤最为接近,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与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瘢痕性睑外翻中的应用,提高睑外翻矫正后所致皮肤缺损的美学修复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以来,对18例瘢痕性睑外翻,采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旋转180°移位修复13例,皮瓣最大面积2.7cm×3.6cm;采用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经面部皮下隧道转移修复5例,皮瓣最大面积3.1cm×5.4cm。结果1例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对症处理后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Ⅱ期植皮后治愈,其余17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矫正,皮瓣颜色、质地与眼周皮肤相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根据睑外翻程度,可制备颞部岛状皮瓣或耳后岛状皮瓣转移。前者适用于修复较小面积的皮肤缺损,后者适用于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7.
岛状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腹股沟及会阴部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皮瓣修复会阴部及腹股沟创面的方法。方法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岛状股前外侧皮瓣,掀起皮瓣后经过皮下隧道将其转移至会阴部及腹股沟创面。结果临床治疗12例,皮瓣面积为8cm×11cm~18cm×20cm。除1例皮瓣靠近肛门处部分表皮坏死外,其余成活良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岛状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会阴部及腹股沟创面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有关问题.方法应用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为3cm×4cm~8cm×12cm.设计的皮瓣面积为4cm×8cm~10cm×13cm.结果 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患者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Ⅱ期愈合,术后随访患者6~24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充分,蒂长,皮瓣切取面积大,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9.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应用吻合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下段骨外露、踝周瘢痕、溃疡共 12例。皮瓣切取面积 8cm× 6cm~ 15cm× 10cm。 结果 全部皮瓣成活良好 ,切口Ⅰ期愈合 ,术后经 1~ 3年随访 ,皮瓣外观良好 ,恢复了触、温、痛觉 ,两点辨别觉为 3 5mm左右 ,行走和体力劳动时皮肤无磨损。 结论 该皮瓣切取简便安全、吻合了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 ,静脉血回流通畅、感觉功能恢复快 ,可有效地修复小腿下段及踝周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应用。方法 采用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臀部、窝及股内、外侧创面共 11例 12个创面 ,皮瓣最大面积 8 3cm× 16 6cm ,最小面积 4 0cm× 7 8cm。结果  11例 12个创面中 ,9个创面皮瓣完全成活 ,创面一期愈合 ,3个因静脉回流障碍 ,皮瓣远端出现皮肤坏死 ,但皮下成活 ,经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 ,随访 8~ 19个月不等 ,皮瓣质地、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 这一皮瓣的动脉血供可靠 ,不牺牲主干血管 ,解剖恒定 ,充分利用“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系统” ,皮瓣蒂部保留“彗星尾”状皮肤组织是转移后皮瓣成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