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乐业县1994年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70例分析。结果病例呈散在分布于58个村屯,其中丘陵地区34个,石山地区24个,属外县及县内外回归30个,占52.63%;16-50岁55例,占78.57%,15岁以下15例,占21.43%,男女之比为2:1。县内感染65例,占92.85%。其中有外出回归史32例,占45.71%,提示本县今后疟疾防治应抓好到外县打工及在本县异地开荒的青壮年人群的疟疾监测及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白沙县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为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减少疟疾发病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及农场医院门诊医生、防保人员和乡村医生卫生员对3年来在县内流动和进入本县的外来流动人口的血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4.29%(536/12501),占全县疟疾阳性病例总数的44.12%(536/1215)。其中县内流动人口血检7349人次,阳性356例,阳性率4.84%;省内、县外流动人口血栓2311人次,阳性40例,阳性率1.73%;省外流动人口2841人次,阳性140例,阳性率4.93%。结论流动人口是疟疾传播的高危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防治措施是白沙县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全州县1997—2005年疟疾发病特点,为疟疾控制后期防治、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7-2005年疫情报告。疟疾病人个案调查表,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流行病学分析总结等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9年间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167例,其中海南回归占51.50%(86/167),贵州回归占30.54%(51/167),广东回归占6.59%(11/167),外国回归占2.99%(5/167);在外滞留一个月以上的占94.41%(161/167);从事挖煤(矿)的占42.51%(71/167),种植的占26.95%(45/167);发病后1周内就诊的占88.62%(148/167)。结论 全州县9年闻共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167倒,以男性为主,大多数病人在疫区野外作业1个月以上,发病后能及时就诊和得到及时治疗,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应继续加强对从高疲区回归人员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加强疟防知识宣传教育,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白沙县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以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减少疟疾发病和传播。方法收集2007年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及农场医院门诊在全县内的流动人口血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4.197%(119/2835),占全县疟疾阳性病例总数的36.39%(119/327)。其中县内流动人口血检1775人次,阳性16例,阳性率0.9%,省内、县外流动人口血检503人次,阳性46例,阳性率9.15%,省外流动人口血检557人次,阳性57例,阳性率10.23%。结论流动人口是疟疾传播的高危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防治措施是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西大化县1990-2007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0-2007年大化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年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362173人次、病灶点居民5562人次,外出回归3864人次,外来流动人群2425人次,检出当地感染疟疾病例23例,输入疟疾病例333例,当地居民发热病人,外出回归和外来人群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分别为0.003%,8.39%和0.37%,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91.01%(324/356),外来病例占2.53%(9/356)。结论大化县疟疾发病率连续18年控制在1/万以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原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腾冲县2008年出境回归人员疟疾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腾冲县三个乡(镇)的出境回归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1267人中,有227例(21.86%)患过疟疾,其中在境外治疗的病人占0.72%,在国内卫生院治疗的占24.91%,在国内个体诊所治疗的占1.08%,在医院治疗的占73.29%;疟疾病人中规范治疗,用药1d、3d、4d、5d、6d、7d、8d的分别占0.72%、0.36%、6.14%、4.33%、2.17%、0.72%、85.5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境务工类别、务工时间、性别三个变量进入影响因素。结论腾冲县出境务工人群疟疾患病率较高,是重点防治人群,应开展对疟疾传播途径、预防和患疟疾要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等健康教育,提高出境回归人群的及时就诊和规范治疗意识。  相似文献   

7.
梁松 《右江医学》1998,26(4):247-248
为了解疟疾流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1986~1995年对百色市12个乡镇发热病人311837例,进行采血涂片检查,结果常住人口的疟疾检出率为0.022%(67/300582),流动人口的疟疾检出率为0.960%(108/11255),前者低于后者;年度检出率显示常住人口疟疾检出率逐年下降,而流动人口的疟疾检出率则居高不下。又对该市1986~1997年疟疾病人中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进行比较,发现农村居民疟疾病人所占的百分比(75.776%)高于城市居民疟疾病人所占的百分比(24.224%)。认为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是疟疾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分析218例手足口病( HFMD)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2008~2010年接到本县县医院报告的218例HFMD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危重程度及转归进行监测。结果:流行病学:男女比例1.45:1,发病年龄1~3岁居多(占61.0%),春夏季高发(占60.6%),生活环境农村高于城市(分别占56.0%、44.0%);临床特征:发热患者占54.6%,皮肤粘膜损害占99.1%,并发症发生率31.2%;危重程度及转归:危重23例(占10.6%)、其中死亡18例(占78.3%),重型49例(占22.5%)、其中死亡8例(占16.3%)。结论:本县HFMD发病符合HFMD流行的一般规律,以春夏季节1~3岁农村散居男孩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普遍较重,并发症多,重型及危重型死亡率高,值得重视。对于高发人群积极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河南商丘市2000~2005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商丘市2000~2005年的疟疾疫情,为当地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商丘市2003~2005年疟疾疫情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商丘市2000~200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028例,全部均为间日疟,平均年发病率为2.09/万,2003~2005年疟疾发病比上年分别增加23.00倍、7.04倍和3.17倍。位于东部地区的永城和夏邑两县市发病数占疟疾病例总数的93.68%(963/1028)。青壮年发病为主,10~50岁发病623例,占发病总数的60.60%。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27:1。学生和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3.54%和67.70%。夏秋季节发病为著,8~10月发病占总数的78.21%,其中9月发病290例,占28.21%。结论商丘市部分县市近3年疟疾疫情快速回升,应当加强各项疟疾防治措施,尽快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0.
广西1995~2004年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1995~2004年输入性疟疾监测和控制结果,评价输入性疟疾对疟防工作的影响,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5~2004年广西全区92个市、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全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血栓阳性率为0.009%、0.049%,外出回归和外来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39%、0.32%,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21,22%(1140/5372),输入性病例占78.78%(4232/5372)。结论 广西连续17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最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但传播指数较低,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2年广西疟疾流行状况,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广西2012年中国疾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及各市县监测数据,并采用Excel2003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图表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在广西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人共220例,其中当地居民间Et疟病例1例,恶性疟占78.64%(173/220)。219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中有191例在非洲7个国家感染,恶性疟占87.44%(167/191),28例在东南亚6个国家感染,恶性疟占21.43%(6/28),其中南宁市上林县病例占总病例的52.73%(116/220)。2012年全区疟疾死亡病例为3例。全区123个市县中有疟疾病例报告共27个市县,受威胁人群占总人口的36.67%。全年每月均有病例出现,人群年发病率为0.42/10万。结论2012年广西疟疾病例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96.43%,加强对非洲务工返乡人员的疟疾监测,预防疟疾危重和死亡病例增多是其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小儿假性胰腺囊肿。方法:总结近10年来我们收治经B超、钡餐、CT和MRI以及手术证实的假性胰腺囊肿15例。结果:发现15例中男11例、女例,年龄最小1岁4个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9.4岁。而且7例有明显外伤史(7/15,占40%),恶心呕吐(14/15,占93%)、腹痛(11/15,占73%),腹部肿块(10/15,占66%)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有发热、消瘦、贫血。此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统计分析1995年通什市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全年发现病例201例,占全市疟疾病例的81.05%(201/248),发病以本市流动人口严重,占67.66%,而外省流动人口的血片阳性率最高9.00%.由于其流动性大,难于执行防治措施,成为播散疟疾的主要来源,是当前我市疟疾防治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制定制度或条例,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00年3月~2002年3月住院治疗的Wallenberg综合征15例,占同期急性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15/700)。1临床资料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50~78岁。其中急性起病10例,占67%(10/15);慢性起病5例,占23%(5/15)。活动中起病12例,占80%(12/15);安静状态起病3例,占20%(3/15)。症状:眩晕、倾倒7例;倾倒3例;眩晕2例;吞咽困难1例;呃逆1例;眩晕伴肢体麻木1例。眩晕和(或)倾倒起病者占87%(13/15)。15例发生呃逆及构音、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湖北省输人性疟疾发病态势,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1999~2012年全省输人性疟疾网报疫情、个案调查、主动监测资料,对病例进行人群、时间、地点分布及发病与就诊、防控效果分析。结果1999~2012年全省报告输入疟疾457例,其中恶性疟占60.17%(死亡7例)、间日疟占38.95%、卯形疟占0.44%、三日疟占0.44%。发病年龄17~69岁,男女比为24:1。全年各月都有发病,春节前后发病占40.49%。从非洲输入病例占62.39%、东南亚占27.43%,务工人员输入疟疾占93.36%。输入疟疾发病地分布中武汉市占51.99%、宜昌市占9.29%、恩施州占7.96%。主动监测同行回归人员带虫率为19.96%。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8.91d,当天就诊率占15.27%,对病人及疫点监测未发现继发病例。结论输入性疟疾逐年呈上升态势;健全防控网络和建立医疗救治中心是减少输入性重症疟疾发生的有效措施;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同行回归人员主动监测,规范治疗现症病人及时处置疫点是遏制继发病例的有效手段;加强务工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健全防护措施是降低务工人员感染疟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汉基  王桂充 《海南医学》2003,14(11):92-93
目的 为加强白沙县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87年—2002年全县各个乡(镇)卫生院、农场医院防保人员及乡村医生(卫生员)对进人本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上山住宿者,登记造册。采血送检统计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从1998年的2.25%(103/4581),逐年上升到2002年的7.65%(488/6379),占全县居民疟疾发病例总数的60%(1200/2000)。其中县内流动人口血检16775人次,阳性693例。阳性率4.13%;省内、县外流动人口血检4404人次,阳性60例,阳性率1.36%;省外流动人口血检6139人次。阳性447例,阳性率4.39%。结论 流动人口是感染、传播流行疟疾的主要来源,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当今白沙县防治疟疾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我国中部地区五省疟疾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疫情报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栓、血清学调查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五省200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2744例,占全国疟疾发病的67%,平均发病率1.13/万,比2005年上升109.8%。病例主要分布于安徽和河南两省,报告病例40008例,占五省病例总数的93.6%。输入性疟疾病例458例,其中输入性恶性疟56例。2006年传播休止期治疗9.4万人,流行李节服药治疗11.6万人,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51907人次,实施药物滞留喷洒或杀虫荆浸帐灭蚊保护人口13,6万人。血栓发热病人161.22万人次,阳性者21889人,阳性率1.36%,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1.2l%。抗体阳性率1.79%(24/13454);居民带虫阳性率0.32%(134/41534)。结论五省尽管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但疟疾疫情仍呈回升态势,疟防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清怒江峡谷疟疾流行情况,了解疟疾防治现状,研究干预措施。方法:以回顾性调查与收集防治资料相结合,进行必要的疟疾流行病学访问。结果:1996-2000年累计发病1190例,累计发病率为8.53/万,比1991-1995(1883例),下降693例,其中、间日疟发病1039例,占发病总数的87.31%;恶性疟发病40例,占3.36%;未分型111例,占9.33%;病例主要分布于1650米以内的怒江沿岸。5-9月为流行季节。结论:怒江峡谷疟疾发病以内源性为主,而恶性疟的发病则属外源性。病灶点以内源性为主。微小按蚊、中华按蚊是主要的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9.
德宏州1951~2001年疟疾流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捷 《中国热带医学》2004,4(5):756-758
目的:分析云南德宏州疟疾流行的空间、时间、人群分布规律,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根据全州疟疾疫情资料,统计分析疟疾发病空间、时间、人群及在传染病中的分布特征。结果:1951~2001年全州各县、市疟疾发病386677例,平均发病率113.16/万,死亡835例,平均死亡率0.23/万,病死率0.22%,年际发病在建国初和革期间出现了两个流行高峰,发病率高达717.65/万和1128.28/万,6.11月发病数占76.04%,5.40岁发病数占83.32%,农民发病数占64.18%,男性发病数占64.42%,原虫种类为恶性疟占63.33%,间日疟占43.82%,三日疟和混合感染占1.85%。疟疾病例占全州传染病报告数的44.16%。结论:德宏州是云南省的高疟区。6~11月为流行高峰季节,5~40岁人群为高危人群,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以农民为多发,在大流行年代恶性疟为主,疫情控制后以间日疟为主。流行强度与防治措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深圳龙岗区的疟疾流行特征,并对疟疾防治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收集自1993年来龙岗区疟疾流行资料及采取的防控措施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疟疾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以外来暂住人口发病为主(80.98%),15~44岁人群发病人数占病例报告总数的88.43%;经连续多年采取各种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控制后期,疟疾发病率(x^2=4120.415,P=0.000)和“四热”病人的血栓阳性率(x^2=4644.65,P=-0.000)均显著低于疟疾控制期。结论龙岗区疟疾发病已维持在较低水平,需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与监测以巩固疟疾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