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力月西)与芬太尼联合用于局部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150例局部麻醉病人分为A、B、c3组,分别在局部麻醉后,使用咪达唑仑与芬太尼(A组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O.75μg/kg,B组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0.75μg/kg,C组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1.0μg/kg)至OAA/S镇静深度Ⅱ、Ⅲ、Ⅳ级,观察用药前后病人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对病人术中烦躁的发生率及术中事件的遗忘率进行评估,并统计各组病人咪达唑仑平均用量。结果:A组病人完全遗忘率为50%,B组为88%,C组为96%。C组SpO2在用药后3、5min有明显下降,共有11例降至93%以下,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联合用于局部麻醉镇静的深度以OAA/SⅡ级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硫酸镁对瑞芬太尼致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56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8例。B组诱导前5min静脉注射硫酸镁40mg/kg,并以10mg/(kg·h)的速度输注至手术结束,A组输入等剂量生理盐水。维持麻醉:瑞芬太尼0.4μg/(kg·min),丙泊酚4mg/(kg·h)。记录术后30rain、1h、4h、12h、24hVAS评分,24h内追加芬太尼的量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30min至4h之间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停瑞芬太尼后第一次应用芬太尼的时间比B组明显提前(P〈0.05),且术后24h应用芬太尼的总量也明显较多(P〈0.05)。A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高于B组(P〈0.05)。【结论】硫酸镁可以缓解瑞芬太尼.致妇科腔镛丰来患者未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丙泊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氯胺酮用于人工流产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需要无痛人工流产的病人随机分两组(A组和B组),A组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1~2mg/kg)与瑞芬太尼(0.5-1.0μg/kg);B组:丙泊酚(1~2ms/kg)与氯胺酮(0.2~0.4mg/kg)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麻醉、手术及恢复情况、循环和呼吸变化。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诱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较B组呼吸循环抑制明显,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下降显著,呼气末CO2上升(P〈0.05)。结论两组镇静镇痛程度相仿,效果优良,均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麻醉,但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应注意呼吸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脑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采用瑞芬太尼1μg/kg,异丙酚2.0mg/kg,司可林1.5mg/kg,气管插管成功后机械通气。微泵持续输注异丙酚4.0—6.0mg/kg·h,瑞芬太尼0.1~0.2μg/kg·min维持麻醉。采用经颅多普勒脑血流监测仪,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注瑞芬太尼后、静注异丙酚后、气管插管后、手术维持中,测定一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MCA),同时监测记录MAP、HR的变化。结果 麻醉诱导后,MAP、Vm—MCA均低于诱导前水平(P〈0.05),气管插管后二者与诱导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Vm—MCA也低于诱导前水平(P〈0.05)。结论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可降低脑血流量,适用于神经外科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及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在甲状腺肿瘤患者无肌松药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甲状腺肿瘤患者40例,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10min注射完毕,以七氟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记录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min(T2)及插管后3min(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及Narcotrend指数,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采用VibyMogensen评分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结果睫毛反射消失时间(76±6)s,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7%,气管插管条件优良率100%;与T0时比较,T1、T2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及Narcotrend值明显降低(P〈0.05),T3时平均动脉压及Narcotrend值明显降低(P〈0.05);T1、T2、T3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及Narcotren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及瑞芬太尼麻醉诱导迅速而平稳,可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用于甲状腺肿瘤患者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分为3组,每组10例,在静注咪唑安定0.04mg/kg,异丙酚1mg/kg,维库溴铵0.1mg/kg后,3组分别予芬太尼3μg/kg(F组)、瑞芬太尼1μg/kg(A1组)、2μg/kg(A2组)后插管,观察围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三组患者诱导后BP下降、HR减慢,与诱导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F组插管后3min内各项参数明显升高,与诱导前及A1、A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1组患者插管后各项参数变化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差异,与A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插管后血压降低与诱导前无显著差异。【结论】瑞芬太尼1.0μg/比2.0μg/kg的效果好,更能维持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7.
罗小燕  谢文喜  章华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080-208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甲状腺手术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本院68例甲状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48例。患者分别用瑞芬太尼0.1μg/(kg·min)(A组23例),0.15μg/(kg·min)(B组24例),0.2μg/(kg·min)(C组21例)复合异丙酚输注诱导并维持。比较三组围麻醉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苏醒情况以及咳嗽发生率。【结果】甲状腺切除时,与A组相比,B组和C组MAP和HR均明显降低(P〈0.05);拔管时,与A组相比,C组HR值明显降低(P〈0.05)。C组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甲状腺手术均安全有效,0.2μg/(kg·min)瑞芬太尼术中维持可减轻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及咳嗽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吕沛林  陈果 《华西医学》2010,(9):1701-1703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丙泊酚、艾司洛尔用于支撑喉镜手术气管插管时患者的心血管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13月就诊的60例拟于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艾司洛尔组和瑞芬太尼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丙泊酚,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琥珀胆碱。1min后各组分别给予丙泊酚2mg/kg、艾司洛尔1mg/kg和瑞芬太尼1μg/kg。30s后进行气管插管。记录患者诱导前及插管前、插管后1、3、5min的心率和血压水平。结果各组插管前的收缩压和心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插管后1、3min的收缩压和心率较插管前升高(P〈0.05)。丙泊酚组和艾司洛尔组插管后的收缩压较瑞芬太尼组升高(P〈0.05)。丙泊酚组插管后心率较瑞芬太尼组增加(P〈0.05)。结论对行支撑喉镜手术的患者,气管插管前30s给予1μg/kg瑞芬太尼较2mg/kg丙泊酚和1mg/kg艾司洛尔能更有效地减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辅助椎管内麻醉适宜靶浓度。方法:妇科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比较不同靶浓度舒芬复合咪唑辅助镇静效果。结果:与Ⅰ组比较,Ⅲ组、Ⅳ组OAA评分降低(P〈0.05);Ⅰ组、Ⅱ组恶习呕吐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Ⅳ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舒芬太尼Ce0.1ng/ml复合咪达唑仑Ce40ng/ml为辅助镇静时适宜靶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病人42例,ASAⅠ~Ⅱ级、年龄18~72岁,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21例)、芬太尼组(F组,21例);诱导方法:丙泊酚2mg/kg、罗库溴胺0.6mg/kg,其中R组用瑞芬太尼2μg/kg,F组采用芬太尼3μg/kg快速诱导;记录以下各时点的SBP、DBP、HR,麻醉诱导前1min(T0),诱导后1min插管前即刻(T1)及插管后1min(T2)、3min(T3),5min(T4)。结果R组SBP、DBP、HR在T1、T2、T3与基础值及与F组比较降低,差异分别为P〈0.01、P〈0.05,插管后5min回升至插管前水平。F组SBP、DBP在T1降低,T3恢复至插管前水平,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瑞芬太尼均能维持患者麻醉诱导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优于芬太尼,但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亦比芬太尼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对老年男性病人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60~75岁择期全麻下手术的男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麻醉诱导后静注右美托咪啶,配成4μg/mL浓度以1μg/kg剂量缓慢静注,输注时间超过10min。B组:麻醉诱导后静注等剂量生理盐水。术前用药为长托宁0.5mg静脉注射,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3mg/kg、舒芬太尼0.3~0.5μg/kg、罗库溴铵0.6mg/kg、依托咪酯0.3mg/kg缓慢静注,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持续泵注丙泊酚,吸入七氟烷,间断静注罗库溴铵、舒芬太尼维持。术终均给予托烷司琼5mg静注预防恶心呕吐。术中应用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术前及术后3h MMSE评分。结果两组老年男性病人术后POCD发生率分别为32%和28%,术前及术后MMSE评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MSE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应用于老年男性病人,不增加老年男性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求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用于小儿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45例行择期手术的全麻患儿,按不同剂量瑞芬太尼随机均分4组:R1组2.0ug/kg,R2组2.5ug/kg,R3组3.0ug/kg。诱导使用8%七氟醚半紧闭吸入,待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维持2.5%七氟醚吸入15min后分别静脉注射3个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辅助气管插管。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min(T2)、3min(T3)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对插管条件进行评估。结果R1组气管插管条件满意率低于R2、R3组(X^2=6.71,P〈0.05),但R2、R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P〉0.05);与T0时比较,各组患儿在T1时HR、MAP均明显下降伊分别=7.56、6.35,P均〈0.05),R1组在T2、T3时HR、MAP较T1明显升高限分别=13.34、11.75,P均〈0.05),且与R2、R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伊分别=8.59、7.81,P均〈0.05),但R2、R3组在R、B时HR、MAP与.r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3.65、4.12,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2.5~3.0ug/kg复合2.5%七氟醚用于小儿无肌松药气管插管时,可提供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和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镇痛在急诊下肢骨折手术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拟行腰硬联合麻醉下股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A组):摆放体位前30S内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1mg/kg、瑞芬太尼1ug/kg,然后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1;对照组(B组):摆放体位前不给任何镇痛药物,每组30例。记录入室后15min(T1)、摆放体位前(T2)、摆放体位后即刻(T3)及穿刺结束时(T4)MAP、HR、SpO2;每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体位摆放过程中VAS评分;评估患者满意率。结果:与T1时比较,A组T2~3时MAP、HR均下降(P〈0.05),B组T3~4时MAP、HR均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T3~4时MAP、HR均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SpOz未见明显变化;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体位摆放过程中VAS评分则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能有效缓解股骨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疼痛,提高麻醉穿刺成功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此类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患者清醒状态下实施气管插管的可行性,以及插管过程中,插管操作对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4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施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芬太尼丙泊酚组;B组为瑞芬太尼-丙泊酚-利多卡因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采用常规诱导插管方法:给予咪达唑仑0.05~0.10 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0~1.5 mg/kg,阿曲库铵0.6~0.9 mg/kg,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B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利多卡因复合液缓慢静脉泵注,复合环甲膜穿刺的方法行气管插管。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和呛咳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气管插管,A组患者循环改变以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心动过缓、低氧血症及呛咳反应发生率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利多卡因复合液能够安全用于患者清醒状态下实施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氯胺酮能否降低咪达唑仑诱导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急诊危重呼吸衰竭成年患者,随机分成咪达唑仑+芬太尼(MF)组和咪达唑仑+氯胺酮(MK)组,气管插管前咪达唑仑0.05mg/kg静脉注入,然后MF组芬太尼2μg/kg静脉注入,MK组氯胺酮O.5mg/kg静脉注入,待患者达镇静状态后实施气管插管。记录用药前和插管后1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观察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药物诱导气管插管后血压下降以MF组更明显(P〈0.01)。低血压发生率MF组为51.7%,MK组为1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15,P=-0.01)。结论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应用氯胺酮可减少咪达唑仑所致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利多卡因气雾剂表面麻醉对声带显微手术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组(C组)20例,气管内全身麻醉联合表面麻醉组(B组)20例。C组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异丙酚1.5mg/kg,阿曲库铵0.5mg/kg,芬太尼4μg/kg快速麻醉诱导,插入6.5号加强型气管导管。B组在C组基础上,于插管前沿舌面、会厌至声门及咽后壁喷入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4揿(4.5mg/揿),并在气管导管套囊表面均匀喷洒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比较2组麻醉、手术、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手术前、插管后1min、术始、术始5min、术毕、自发呼吸恢复、警觉/镇静评分4分及拔管后1min平均动脉压、心率,自发呼吸恢复、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1min呛咳评分及拔管后30min麻醉不适评分。结果:B组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心率较C组降低(P〈0.05);自发呼吸恢复时间、警觉/镇静评分4分、拔管后呛咳评分较C组降低(P〈0.05),患者麻醉不适评分低于C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质量分数为7%利多卡因气雾剂表面麻醉用于声带显微手术效果优于单纯气管内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在胃癌根治术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2013年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A、B、C组,每组各15例。A组术中应用0.4μg/(kg · min)瑞芬太尼+丙泊酚进行麻醉;B组应用0.2μg/(kg · min)瑞芬太尼+丙泊酚;C组应用0.04μg/(kg · min)芬太尼+丙泊酚。观察患者在手术前(T0)、插管前(T1)、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后(T4)5个时刻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收缩压(SP)、舒张压(DP)等生命体征变化及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变化。结果(1)三组患者SP、DP及HR水平在T1时刻低于其他时刻(P<0.01);T2时刻A组SP、DP、HR水平明显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SP、DP、HR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B组与C组T1、T2、T3 HRV水平明显高于同组T0时刻(P<0.05);(2)术后24 h 3组患者在CD3+、CD4+、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P<0.05);术后48 h A组患者CD3+、CD4+、CD4+/CD8+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60 h A组、B组患者CD3+、CD4+、CD4+/CD8+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应用剂量为0.4μg/(kg · min)瑞芬太尼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麻醉及术后镇痛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咪达唑仑用作清醒盲探插管的辅助用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40例颌面外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在行盲探插管操作前予不同的药物,Ⅰ组静注芬太尼4μg/kg和咪达唑仑0.15~0.04mg/kg,Ⅱ组静注芬太尼4μg/kg。连续监测两组在用药前(T1)、操作开始前即刻(T2)、气管导管就位时(T3)、气管导管进入气管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数值变化、镇静评分以及对插管过程的遗忘情况。结果Ⅰ组在1、2时间上出现MAP下降(P〈0.05),Ⅱ组在B以后MAP和HR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两组在T2以后RR较T1有明显下降(P〈0.05);Ⅰ组在12时间上已趋于嗜睡,在他及以后各时间点上镇静评分(Ramsayscale)有明显上升(P〈0.05),Ⅱ组指标在各时间点上未见明显变化(P〉0.05);术后随访Ⅰ组对插管操作过程遗忘的发生率为65%,Ⅱ组为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具有较强的顺行性遗忘作用,适于作为清醒插管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芬及阿曲库胺全凭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及阿曲库胺全凭静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诱导量分别为1μg/kg和1mg/kg,阿曲库胺为0.5mg/kg。瑞芬太尼以0.2μg/(kg·h)速率输注。麻醉中通过增减瑞芬太尼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丙泊酚按5:4:3方案输注,即5mg/(kg·h)输注10min,4mg/(kg·h)输注20min后,3mg/(kg·h)恒速输注。阿曲库胺以1mg/(kg·h)恒速输注。观察两组气管插管反应、麻醉效果、苏醒质量。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Ⅰ组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Ⅱ组插管后及术中各观测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清醒时间Ⅰ组较Ⅱ组显著缩短(P〈0.01),但麻醉诱导期不良反应发生率Ⅰ组较Ⅱ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及阿曲库胺实施全凭静脉麻醉,采用负荷量加两种以上速率输注简便易行,术中情况平稳,管理方便,苏醒迅速,但诱导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在复合咪达唑仑、氯氨酮、阿曲库铵麻醉诊导,泵注瑞芬太尼和泵注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恢复期安全性。【方法】200例病人分为两组,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期间,分别记录4个时间点的无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有无肌肉僵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咪达唑仑复合泵注瑞芬太尼较芬太尼能更好地抑制插管对心血管应激反应,患儿术毕清醒早、清醒度高,并发症少。【结论】咪达唑仑复合泵注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是安全可行的,其较芬太尼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