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动静脉内瘘侧上肢功能,分析动静脉内瘘对肢体功能的影响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规律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67例,评估其上肢功能:双手握力、指捏力、腕关节活动度和简易上肢功能评分。结果①握力:MHD患者内瘘侧握力与非内瘘侧相比偏低[(24.22±12.54)比(26.05±11.01)N,t=-2.075,P=0.04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蛋白、内瘘侧被动背伸异常为内瘘侧握力水平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β分别为-0.364、0.408、-0.231,P值分别为0.002、0.001、0.044),动静脉内瘘是利手握力的独立危险因素(β=-0.345,P=0.006)。②指捏力:内瘘侧指捏力与非内瘘侧相比无明显差异[拇指-食指:(6.24±3.78)比(6.19±2.13)N,t=0.104,P=0.918;拇指-中指:(4.69±1.70)比(4.83±1.57)N,t=-0.820,P=0.417;拇指-无名指:(2.97±1.35)比(3.10±0.99)N,t=-0.808,P=0.423]。③腕关节活动度:内瘘侧的被动掌曲活动度异常的比例较非内瘘侧高(38.6%比19.3%,x^2=5.160,P=0.023)。④简易上肢功能评分:评分异常者在内瘘组和非内瘘组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6%比9%,x^2=0.437,P=0.509),内瘘侧肢体与非内瘘侧肢体相比粗大动作评分(49比47,Z=-1.371,P=0.170)、精细动作评分(49比48,Z=-1.126,P=0.260)和总分(96比96,Z=-1.285,P=0.199)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HD患者内瘘侧肢体与非内瘘侧肢体相比存在握力下降和被动掌曲功能异常,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尽早开展内瘘侧手部的抓握运动及腕关节的掌曲、背伸、旋转活动,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开展定期握力监测的最佳测量时间。方法 112例患者:青年组18例;中年组63例;老年组31例。分别测量最大透析间期和最小透析间期的透析前、透析后的握力值,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1全部患者透析前握力均值为30.90±12.63kg;透析后握力均值为28.95±12.08kg;(t=5.999;P=0.000)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全部患者最大透析间期透析前握力值30.90±12.63kg;最小透析间期透析前握力值31.62±12.17kg;(t=-2.388;P=0.019),具有统计学差异;3分年龄组后,青年组最大透析间期握力44.56±13.63kg;最小透析间期握力42.81±13.25kg;中年组最大透析间期握力31.11±10.31kg;最小透析间期握力32.24±10.56kg;老年组最大透析间期握力22.55±9.04kg;最小透析间期握力23.84±8.93kg;(F值分别为24.087,17.948;t均=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4全部患者中100例为主力侧手臂测量握力,均值32.44±12.22kg;12例为非主力侧手臂测量,占全部样本量的10.7%,均值为24.13±9.59kg,(t=2.105,P=0.038)。结论 MHD患者握力测量的最佳时间为最小透析间期的透析前测量更利于管理,同时反映其相对较好的营养状况达到个体握力峰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19年3月~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MHD治疗的146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运动能力(握力、6分钟步行试验、Berg平衡试验、腰背痛伤残指数)及生活质量(the short from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现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①运动能力:146名MHD患者主力手握力(28.14±10.12)kg,非主力手握力(24.78±8.74)kg(t=-9.669,P0.001)。其中,内瘘在主力手侧患者18例,主力手握力为(21.90±5.53)kg,非主力手侧握力(22.41±5.32)kg(t=0.808,P=0.430);6分钟步行试验为(465.68±85.88)m;平衡试验为(53.51±3.92)分;腰背痛伤残指数得分为(3.38±3.05)分,经换算得分后显示127人轻度功能受损,10人中度功能受损,5人重度功能受损,3人极重度功能受损。②SF-36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总分为(61.23±16.29)分,其中情感职能得分最低,其次为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得分最高,各维度得分均低于一般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046、8.241、5.195、6.828、10.286、2.800、2.624、2.785,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0.001、0.005、0.009、0.005)。MHD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与6分钟步行试验(r=0.390,P=0.022)、平衡功能(r=0.269,P=0.001)呈正相关,与腰背痛伤残指数呈负相关(r=-0.549,P0.001)。结论 MHD患者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下降,应予以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定期监测患者体能,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上肢康复操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12月于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上肢康复操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分别比较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两组的双手握力、肩关节活动度、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及非内瘘侧头静脉直径。 结果 试验组36例、对照组38例完成研究。干预前两组双手握力、肩关节活动度、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及非内瘘侧头静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内瘘侧握力(t=-2.350,P=0.022)、非内瘘侧握力(t=-3.693,P<0.001),内瘘侧肩关节外展(t=-2.468,P=0.016)、外旋(t=-5.167,P<0.001)、内旋(t=-2.059,P=0.043),动静脉内瘘血流量(t=-2.020,P=0.047)、非内瘘侧头静脉直径(t=-5.229,P<0.001)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上肢康复操训练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上肢功能及维护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侧(AVF组)和无动静脉内瘘侧(NAVF组)肱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内皮舒张功能(EDD)随透析时间增跃有无改变及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应用动静脉内瘘行MHD患者42例,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测AVF组、NAVF组肱动脉和健康志愿者右侧肱动脉基础内径、反应性充血后内径的变化以及肱动脉IMT进行测定.结果 本研究显示透析时间小于12个月的MHD患者AVF组与NAVF组的肱动脉IMT、EDD均无差异(P>0.05);透析时间大于12个月的MHD患者AVF组肱动脉IMT、EDD均低于NAVF组,差异显著(P<0.001);无论透析时间长短,两组的ED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NAVF组的肱动脉IMT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MHD患者动静脉内瘘侧与无动静脉内瘘侧肱动脉IMT、EDD因透析时间不同,有不同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动静脉内瘘锻炼握力检测装置的应用对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且留我中心行维持性血透患者58例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12月在我中心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且留我中心行维持性血透患者49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在术后2周拆线后,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握力锻炼:挤压握力器15秒,缓慢放松,重复上述动作,10imin/次,5~10次/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握力器进行锻炼;观察组:采用带有握力检测装置的握力器进行锻炼,在锻炼前患者预先通过输入装置输入标准参数(包括标准握力值、标准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锻炼结束后通过查看显示屏或语音提示和指示灯提示,对未达到标准握力的锻炼次数进行重新设定和补充锻炼。观察2组患者术后第4、8、12周头静脉血管内径、血流量检测,内瘘成熟率和成熟时间,实施握力锻炼依从性。结果术后第4周、8周、12周,观察组头静脉血管内径分别为(4.73±0.51)mm,(4.89±0.65)mm,(5.15±0.95)mm,高于对照组的(4.30±0.65)mm,(4.41±0.71)mm,(4.65±0.89)mm(t=-2.970,P=0.004;t=-2.298,P=0.025,t=-2.928,P=0.041);观察组头静脉血流量分别为(501.12±125.32)ml/min,(568.13±183.39)ml/min,(675.33±213.04)ml/min,高于对照组的(443.64±112.21)ml/min,(496.88±164.74)ml/min,(538.84±190.08)ml/min(t=3.003,P=0.005t=2.932,P=0.006t=2.765,P=0.001)。观察组内瘘成熟率为97.96%,与对照组87.9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1,P=0.049),且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比对照组提前1.75周。观察组握力锻炼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5,P=0.002)。结论握力检测装置的使用,能让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握力锻炼,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锻炼的规范性,提高锻炼的有效性,促进内瘘提早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营养现状、人体成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MHD患者123例,应用人体成分检测仪(body composition monitoring,BCM)、人体测量和生化指标评估患者营养和人体成分分布。结果 36.6%的MHD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组患者瘦组织指数(1ean tissue index,LTI)显著低于营养良好组(11.598±2.700比12.958±2.531,t=-2.801,P=0.00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升高是患者低瘦组织指数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1,95%CI=1.136~5.201,P=0.022);而握力是瘦组织指数的保护因素(OR=0.219,95%CI=0.097~0.497,P0.001)。结论营养不良MHD患者的人体成分表现为瘦组织量不足。瘦组织量的下降可能与炎症有关;握力可作为MHD患者肌肉量下降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健康素养与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并探索二者相关性,为有效管理MHD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血液透析中心240例MHD患者进行健康素养及治疗依从性现状调查并探索其相关性。结果 MHD患者健康素养总分为(19.36±3.82)分,低于国内常模(t=-3.968,P0.001);治疗依从性总分为(96.22±9.32)分,高于国内常模(t=9.822,P0.001),其中透析方案依从性低于国内常模(t=-61.225,P0.001);MHD患者健康素养与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r=0.386,P0.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素养与治疗依从性之间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医护人员可通过提高MHD患者健康素养水平来促进其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改善MHD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营养、炎症状态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iosclerosis disease,CAD)的关系。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稳定的MHD患者,根据是否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CAD组和非CAD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透析前取血,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及血液学指标的差异,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CAD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MHD患者68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32人,年龄(61.3+14.0)岁,CAD组19人(27.94%),非CAD组49人(72.06%),CAD与非CAD组患者之间年龄(72.21±7.64比57.04±13.69,t=4.549,P0.001)、糖尿病患病率(63.16%比26.53%,χ2=7.901,P=0.010)、血白蛋白(33.42±4.22比36.19±3.38,t=-2.825,P=0.007)、血肌酐(754.05±216.86比963.06±240.15,t=-3.305,P=0.002)、高敏C反应蛋白(11.26±17.05比4.29±5.23,t=2.588,P=0.013)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65±1.61比2.72±0.90,t=3.027,P=0.002)统计学差异显著。而性别、血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50,95%CI 1.042~1.257,P=0.010)、糖尿病(OR=9.721,95%CI8.006~11.436,P=0.009)与CAD患病独立相关。结论在MHD患者,合并CAD及未合并CAD者营养及炎症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不是影响CA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糖尿病与CAD患病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生理功能、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规律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123例,调查其生理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握力、6分钟步行试验)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①生理功能:能独立完成所有日常生活活动项目的患者仅35人(28.5%)。MHD患者普遍存在握力下降(20.8±9.1)kg。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MHD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MHD患者握力下降密切相关(标准化系数β值分别为0.283、-0.772、-0.096、1.544,P值分别为0.001、0.001、0.022、0.001)。MHD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ing test,6MWT)为(413.6±111.3)m,显著低于普通成年个体。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MHD患者年龄每增加10岁,6MWT下降58.4m;血白蛋白每增加10g/L,6MWT增加191.8m。②生活质量评分:MHD患者普遍存在生活质量评分的下降,机体功能44.92±11.11、工作能力59.7±35.73、躯体疼痛74.38±19.47、一般健康状况48.38±11.41、活力57.71±10.01、社会功能66.56±21.94、情感角色41.38±35.96、精神健康36.87±7.81、SF-36总分53.91±6.30。结论 MHD患者普遍伴随着生理功能障碍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下降。早期关注MHD患者的生理功能下降,及时采取康复干预,对延缓MHD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评分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丽娟  石丹  王茜  陈丽 《全科护理》2021,19(27):3866-3870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握力下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血液透析培训基地的198例MH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握力测试器、Fried衰弱表型(FP)、透析客观营养评价法(OSND)对病人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MHD病人握力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MHD病人握力水平为(23.11±9.26)kg,其中男性为(26.66±9.55)kg,女性为(18.40±6.33)kg,握力下降率为42.4%(84/198).多因素Logic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衰弱和活动量下降是MHD病人握力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模型似然比χ2=150.560,P<0.001).结论:MHD病人握力水平不佳,男性病人更易发生握力下降,临床应加强病人透析充分性指标、营养情况和衰弱状态的监测,鼓励病人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北京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20年间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构成,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及非DN患者临床表现及首次透析原因差异,及血管通路使用情况。方法收集1994-2015年间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患者。记录患者原发病及导致首次透析的直接原因,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情况及首次透析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DN和非DN患者及前后10年间上述指标差异。结果共收集289例患者。肾小球肾炎、DN和高血压肾病是前三位主要病因,DN患者比例近10年明显上升(16.000%上升至21.296%)。DN患者开始MHD时血肌酐水平低[(659.036±350.533)μmol/L对比(877.452±386.593)μmol/L,t=3.789,P0.001],贫血严重[(86.839±18.890)g/L对比(93.092±22.795)g/L,t=2.064,P=0.041]、血磷[(1.648±0.481)mmol/L对比(2.006±0.753)mmol/L,t=3.865,P0.001]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236.150±203.332)pg/ml比(460.647±480.166)pg/ml,t=2.766,P=0.007)低,但酸中毒不明显(t=-2.483,P=0.014)。DN患者进入MHD的原因以心力衰竭/水肿为主,非DN患者以尿毒症症状为主。近10年所有患者血尿素氮明显升高(30.427±14.519mmol/L比24.865±7.517mmol/L,t=-1.312,P=0.036),但血钾[(4.676±0.945)mmol/L比(5.200±0.745)mmol/L,t=1.880,P=0.037]、血钙[(2.154±0.369)mmol/L比(2.395±0.270)mmol/L,t=2.033,P=0.037]、i PTH[(399.920±435.836)pg/ml比(968.000±705.377)pg/ml,t=2.399,P=0.020]控制明显优于10年前。深静脉置管在进入MHD时最常用。动静脉内瘘的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北京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的原发病构成中第1位为肾小球肾炎,但DN比例明显上升。DN患者进入MHD的时机更早,常因顽固心力衰竭/水肿开始首次血液透析。与10年前相比,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并发症控制更佳。但需重视CKD患者AVF的建立时机及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通过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89例,应用超声检测内瘘是否存在并发症(狭窄和血栓),记录临床及生化检查数据,并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结局指标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超声显示72(80.9%)例内瘘结构正常,17(19.1%)例存在并发症。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性别(t=9.108,P=0.003)、甲状旁腺素(t=-2.456,P=0.016)、白蛋白(t=3.297,P=0.001)、前白蛋白(t=2.068,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OR=11.474,95%CI(2.388~56.311),P=0.003]为内瘘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白蛋白[OR=0.683,95%CI(0.493~0.947),P=0.022]为其保护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与性别、白蛋白水平相关,应增加对女性、低白蛋白患者内瘘的关注,加强健康宣教,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pressure,CAP)特点及大动脉弹性的变化。方法对40名因终末期肾脏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MHD治疗的患者进行肱动脉血压、CAP和增益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的测量,并与40名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非慢性肾脏病患者群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无论在非肾脏病患者还是MHD患者,肱动脉收缩压与CAP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14和0.926,均P0.01),但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8.9mmHg(1mmHg=0.133kPa),变异大(95%可信区间达28.6mmHg)。年龄50岁和年龄≥50岁的MHD患者CAP分别为(125±21)mmHg和(138±15)mmHg,均低于相应肱动脉收缩压,但高于非慢性肾脏病患者CAP(均P0.05)。两年龄组MHD患者AI分别为86%±19%和85%±12%,与非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0岁以下MHD患者AI升高比例高于非慢性肾脏病患者(82%vs35%,P=0.008)。MHD患者AI与CAP相关(r=0.523,P=0.001),与年龄、肱动脉收缩压无相关性。透析后CAP和肱动脉收缩压均降低,而AI不变[(90%±19%)比(86%±16%),P0.05]。使用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患者AI高于颈内静脉半永久置管者[(91%±15%)比(76%±10%),P=0.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CAP高于同年龄的非肾脏病患者群,中青年MHD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的比例明显增高。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动脉僵硬度高于颈内静脉半永久置管者。降低MHD患者CAP和改善大动脉弹性的措施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血管通路类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全因死亡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31日~2016年12月31日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始接受长期MHD患者310例,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7月31日,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血管通路并发症事件和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组(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组(tunnel-cuffed catheter,TC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参数及全因死亡差异。结果共纳入310例MHD患者,男性184例(59.4%),年龄(65.69±13.11)岁。2组患者开始透析年龄及原发病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4,P=0.002;χ~2=11.792,P=0.007)。TCC组肾性贫血发生率高于AVF组(χ~2=5.120,P=0.024),AVF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发生率高于TCC组(χ~2=4.696,P=0.030);经过50.00(25.00,73.25)月随访,219例患者死亡,男性(HR=1.384,95%CI:1.042~1.839,P=0.025)、开始透析年龄(HR=1.036,95%CI:1.023~1.049,P=0.001)、心血管疾病史(HR=1.698,95%CI:1.244~2.318,P=0.001)、使用TCC血液透析(HR=2.264,95%CI:1.703~3.009,P=0.001)、糖尿病肾病(HR=1.734,95%CI:1.322~2.275,P=0.001)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VF组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更高,TCC组肾性贫血发生率较高,使用TCC透析、开始透析年龄、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原发病糖尿病肾病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的差异,为透析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60例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60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通过物理性检查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2组内瘘成熟度,回顾性分析2组内瘘的成熟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①观察组内瘘成熟时,平均内瘘成熟时间为(88.25±7.30)d,头静脉平均内径为(4.85±1.31)mm,血流量为(586.49±78.33)ml/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1,P0.001;t=3.385,P=0.001;t=4.667,P0.001)。②观察组术前桡动脉内径小于对照组,至成熟期时最终扩张程度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29;t=-3.134,P=0.002)。对照组术后2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接近成熟期的数值,观察组术后4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才接近成熟期数值。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成熟度及血流动力学与非糖尿病患者有差异,准确判断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状态,对于适时开展透析治疗、维持血液透析的顺利开展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ERPs)P300变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MCI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P300检查,应用MoCA评定受试者的知能状态。结果 MoCA中除命名及定向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外(t=-1.180,P=0.246;t=-0.380,P=0.700),其它亚项评分在MCI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MHD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367.25±34.14比304.30±18.82)、波幅降低(7.85±2.56比11.14±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2,-4.40,P均0.01);MCI组P300潜伏期延长,与MoCA总分及亚项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0.831、-0.802、-0.856(P0.01);其波幅下降与之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0.896、0.864、0.881(P0.01)。结论 P300、MoCA检测对MHD患者认知功能障评估较为全面,有助于发现亚临床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作用.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失功率、患者舒适度、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内瘘失功率和对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0.0%、98.0%,对照组分别为26.0%、7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36,8.797;P<0.05);舒适度比较,观察组得分为(8.73±0.29)优于对照组的(7.13±0.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9,P<0.05);观察组患者QLQC-30总分为(79.55±17.29),对照组为(65.36±15.5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8,P<0.015).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护理之中,可降低动静脉内瘘失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及其达标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规定血清铁蛋白500μg/L为铁蛋白过高,血清铁蛋白13~500μg/L为铁蛋白正常,将MHD患者分为铁蛋白正常组和铁蛋白过高组。HGB110g/L~130为HGB达标。比较2组MHD患者(1)人口统计学及一般资料;(2)HGB水平;(3)HGB达标率。结果本研究共入选MHD患者110例,铁蛋白正常组50例,铁蛋白过高组60例,男性64例(58.181%),女性46例(41.818%)。(1)铁蛋白过高组患者透析龄明显长于铁蛋白正常组(120.960±68.148比73.920±61.104,t=3.780,P0.001),但年龄小于铁蛋白正常组(54.300±13.421比62.180±12.110,t=3.204,P=0.002);(2)铁蛋白过高组患者HGB高于铁蛋白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300±14.575比107.060±18.323,t=1.033,P=0.304);铁蛋白过高组患者的HGB达标率也高于铁蛋白正常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6.667%比70.000%,x~2=0.624,P=0.429)。结论 MHD患者血清铁蛋白过高(500μg/L)不能提高HGB水平及达标率;应合理应用铁剂,避免铁蛋白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与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4例行肘部改良内瘘术患者及79例传统内瘘术患者进行4年的随访研究。比较各组透析期间血管直径、可用血管长度、平均血流量及内瘘通畅率情况。并统计2组患者血栓、动脉瘤、前臂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此来判定2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2组患者内瘘成熟后均可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术后3月传统内瘘术组内瘘平均血流量高于改良内瘘术组(1101.66±189.66ml/min比1199.46±197.23ml/min,P=0.002),改良内瘘术组可用血管长度明显高于传统内瘘术组(15.24±1.17cm比20.59±1.63cm,P0.001),2组术式血管直径无显著差异(6.30±0.59mm比6.20±0.62mm,P=0.284)。2组前2年内瘘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3年改良内瘘术组内瘘通畅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45)。在并发症方面传统内瘘术组血栓发生率高于改良内瘘术组(P=0.047),改良内瘘术组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37),两组患者在心力衰竭、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组动静脉内瘘术式血流量均较好且通畅率高,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较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可显著延长穿刺用血管长度,但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有待于进一步对术式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