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临床观察 88例VA患者 ,均采用标准 18导联心电图或CM5/CMavF导联系统进行Holter监测 2 4小时 ,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明确VA发作时ST段抬高导联的分布特点、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无、病变范围及程度的关系。结果 :8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冠状动脉狭窄 <5 0 %者占 3 9 8% ,冠状动脉狭窄在 5 0 %~ 10 0 %者占 61 2 %。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VA患者发作时痉挛部位在右冠状动脉 (RCA)的占 82 9% ,与在左前降支 (LAD)的占 11 4% ,在左回旋支 (LCX)的占 5 7%比 (P <0 0 0 1) ;存在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的VA患者发作时痉挛部位在LAD的占5 4 7% ,与痉挛部位在RCA的占 2 2 6% ,在LCX的占 2 2 6%比 (P <0 0 1)。结论 :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VA患者中 ,RCA痉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AD ;而对于存在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的VA患者 ,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以LAD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 ( 3D FIESTA)序列在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 (CMRA)中的可靠性。材料和方法 :67例受检者 ,采用心电触发的三维FIESTA序列 ,呼气末屏气采样 ,在 8个不同层面方向定位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 ,包括右冠 (RCA)、左主支 (LM)、左前降支 (LAD)和左回旋支 (LCX) ,以 0 -IV级图像质量体系为参照 ,评分II级以上作为可接受标准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 (AHA)的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其显示的长度和范围。结果 :67例受检者能够屏气配合完成检查的 65例 ,检查适用率为 97.0 % ;对AHA 18、19段 (RCA近段和中段 )、AHA 1、2 (LM)、AHA 3、5、7段 (LAD近段和中段 ) ,AHA 10段 (LCX近段 )的显示可重复性为 10 0 % ;对AHA 9、14、2 1段 (LAD、LCX和RCA的远段 )的显示可重复性分别为 95 .3 8%、72 .3 1%、96.92 %。结论 :此三维FIESTA序列可以稳定显示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近段和中段 ,初步具备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47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2年余,再发胸痛1月入院。2年前患者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我院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支架植入术,术中显示LAD自近段完全闭塞;LCX近段狭窄约90%,RCA近中段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约40%,未见侧枝循环,TIMI 3级。植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定位方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摸索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MRCA)的扫描定位方法。方法 89例受检者,用快速平衡稳态成像(FIESTA)序列获得标准四腔心位、左室和右室长轴位的电影图像并确定舒张中期触发延迟时间,在此基础上用脂肪抑制的三维FIESTA序列在呼气末屏气定位扫描冠状动脉右支(RCA)、左主干(LM)、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以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冠状动脉解剖分段法评价定位显示的可重复性。结果 86例受检者能够屏气配合完成检查,适用效率为96.63%;9个位置可以稳定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各位置综合对RCA近段和中段(AHA-18、19段)、LM全长(AHA-1、2)、LAD近段和中段(AHA-3、5、7段),LCX近段(AHA-10段)的显示可重复性为100%;对LAD、LCX和RCA的远段(AHA-9、14、21段)的显示可重复性分别为94.19%、72.09%、96.51%。结论 MRCA定位方法简单实用,可以稳定显示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近段和中段,初步具备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元平  于恺  薛莹  王磊  宋兆伟  刘静  张军 《临床军医杂志》2023,(11):1117-1120+1124
目的 探讨血清Caspase-3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水平变化,以及其与PCI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自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行急诊PCI的124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再灌注损伤将患者分为两组,再灌注损伤组39例,无再灌注损伤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Caspase-3水平,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术前Caspase-3水平对再灌注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术前脑钠肽、术前心肌肌钙蛋白Ⅰ、术前低密度脂蛋白、缺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损伤组术前白细胞计数高于无再灌注损伤组,术前血钾低于无再灌注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损伤组和无再灌注损伤组术前即刻血清Caspase-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损伤组术后即刻、术后6 h血清Caspase-3水平均高于无再灌注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按患者体重设计的分期注射造影剂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中的应用,并与传统注射法比较。方法 100例拟接受MSCTCA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注射组(共50例,先注射造影剂85 mL,后注射生理盐水30 mL)和分期注射组(50例)。分期注射组按患者体重(<60,61~74,>75 kg)又分为3个亚组。3亚组患者均接受3期注射:1期,均注射生理盐水16 mL;2期,分别注射造影剂70,75和80 mL;3期,分别注射造影剂与生理盐水(3∶7)混合物30,30和40 mL。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盲法评价冠状动脉各分支(15节段)显示情况与图像质量,并比较两种注射方案的差异。结果分期注射组中右冠状动脉(RCA)远段、右后降支(RPD)、左前降支(LAD)远段、第一第二对角支(D1、D2)、左回旋支(LCX)远段、左室后支(LVP)及左后降支(LPD)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注射组(P<0.05),但是两组间RCA近段、RCA中段、左主干(LM)、LAD近段与中段、LCX近段及钝缘支(BE)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MSCTCA中,分期注射方案较传统注射法明显提高了冠脉动脉远端分支的强化程度,提供了更好的图像质量,因而能更好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将增强扫描图像传送到Wizard图像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技术(VRT)及平带多平面重组(RMPR)。并将VRT及MIP重组像为参照,用平扫图像对冠状动脉各支段进行钙化积分。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中段(LAD1、LAD2)、第一对角支(D1)、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近段(RCA1)显示均45例(100%),左前降支远段(LAD3)23例(51%),第二对角支(D2)30例(67%),第三对角支(D3)24例(53%),第一左缘支(M1)36例(80%),第二缘支(M2)28例(62%),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41例(91%),右冠状动脉远段(RCA3)43例(96%)及后降支(PDA)34例(76%)。左冠状动脉主干钙化12例(27%),左前降支近中段钙化有29例(64%),左回旋支钙化例数22例(49%),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钙化有24例(53%)。结论:16层螺旋CT可对冠状动脉进行钙化积分并准确显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筛选和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判断梗塞相关动脉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静息心肌显像的缺血缺损部位对于判断梗塞相关动脉 (IRA)的价值。方法对 44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CAG提示IRA 44支 ,其中左前降支 (LAD) 2 7支 ,左旋支 (LCX) 9支 ,右冠脉 (RCA) 8支。当IRA是LAD时出现间壁受累 ,IRA是LCX时出现侧壁受累和IRA是RCA时表现下后壁受累的意义较大 (χ2 =8.98和 8.96 ,P均 <0 .0 5 ;χ2 =43.82 ,P <0 .0 0 5 )。前壁、心尖部、间壁和广泛前壁稀疏缺损对于判断IRA LAD的灵敏度较高 ,分别是 89% ,86 % ,80 %和 89% ;特异性以间壁最高 ,达 80 % ;侧壁和后侧壁判断IRA LCX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 75 % ,6 7%和 85 % ,83% ;下后壁病变判断IRA RC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 71%和 91%。结论 心肌灌注显像对于判断心肌梗死的IRA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PMR)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监测作用。方法 4例经PMR治疗的病人于治疗前后各1周内,进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由计算机固有程序重建断层图像,以心肌各节段灌注缺损作为定性分析,以靶心图缺损范围和缺损心缺占冠脉供血心肌的百分数作为定量分析指标。结果:除1例3支病变患者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外,其它3例缺损百分比均显著下降,1例3支病变术后LAD,LCX和RCA缺损心肌范围分别降低45.2%,59.4%和5.10%,1例2支病变LCX和RCA分别降低39.8%和65.4%。另1例2支病变患者LAD和RCA分别降低40.9%和37.3%。结论: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PMR治疗监测作用可准确显示冠脉供血区域缺血范围和治疗后恢复程度,是临床观察疗效,评价预后的可靠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心动过缓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接受PCI治疗的71例STEMI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发生心动过缓,分为发生组(n=19)与未发生组(n=52)。仔细阅读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STEMI患者PCI术中心动过缓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病变血管完全闭塞、病变血管位置为右冠状动脉均是STEMI患者PPCI术中发生心动过缓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STEMI患者PCI术中心动过缓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病变血管完全闭塞与病变血管位置为右冠状动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予以关注,并积极实施相关防治措施,以期降低STEMI患者PCI术中心动过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心肌梗死(MI)患者左心室重构的临床价值及其对左心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MI患者,包括左前降支(LAD)病变组21例、左旋支(LCX)或右冠支(RCA)病变组23例、多支病变组32例,选择7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GMPI。应用QGS 2009软件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自动分析,获得左心室重构指标:舒张末期球形指数(SIED)和收缩末期球形指数(SIES);并获得心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充盈率(PFR)。比较MI组与对照组左心室重构指标和心功能参数,分析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MI组SIED、SIES、EDV、ESV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LVEF、PF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AD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之间SIED、SIES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较LCX/RCA病变组明显升高(P<0.05);LAD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发生左心室重构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 P>0.05),但两组发生左心室重构的概率明显高于LCX/RCA病变组(χ2=6.502、10.166, 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SIED值增高,LVEF、PFR呈下降趋势(F=43.231、15.642, P<0.01)。左心室重构定量指标 SIED 和 SIES 在同一操作者及两名操作者之间的处理分析结果均呈高度相关(r=0.881~0.926, P<0.01)。结论 GMPI定量分析技术可准确评价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LAD病变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致心肌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左心室重构且程度重,左心室重构会严重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从而导致整个左心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行完全血运重建的131例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血运重建时机(非梗死相关血管重建时机)将研究对象进一步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干预梗死相关血管后同台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MV-PCI,n=21)、7 d内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7 d stagedPCI,n=82)以及8~60 d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60 d staged-PCI,n=28)。比较3组的主要研究终点,包括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包括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年的随访,MV-PCI组、7 d staged-PCI组与60 d staged-PCI组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0 d staged-PCI组的MACE(7.1%比19.0%、20.7%)、缺血驱动血运重建(7.1%比19.0%、15.9%)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0比4.8%、4.9%)的发生率在数值上显著低于MV-PCI组和7 d staged-PCI组,且60 d staged-PCI组MACE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其他两组。结论对STEMI多支病变患者在急诊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8~60 d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有使MACE、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在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2例受检者,采用外周门控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3D FIESTA),呼气末屏气扫描.扫描获得图像按照0~Ⅳ级评分标准评价图像质量,评价冠状动脉的显示范围以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解剖分段标准为参照.结果:图像质量Ⅱ级以上占98%.RCA近段和中段(AHA 18、19段)、LCX近段(AHA 10段)、LM全长(AHA 1、2段)及LAD近段和中段(AHA 3、5、7段)的显示率为100%,RCA远段(AHA 21段)、LCX远段(AHA 14段)及LAD远段(AHA 9段)的显示率分别为83.3%、75%、91.6%.结论: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在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N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病变部位及心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左回旋支罪犯血管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1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n=74)、有N波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n=51)及无N波NSTEMI组(n=73)。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入院至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管病变部位及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无N波NSTEMI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水平低于STEMI组与有N波NSTEMI组(P<0.05)。有N波NSTEMI组无复流发生率高于STEMI组与无N波NSTEMI组(P<0.05)。无N波NSTEMI组左回旋支病变部位在近段与中段发生率明显低于STEMI组与有N波NSTEMI组,而左回旋支病变部位在远段与钝缘支发生率较高,且平均血管狭窄程度低于STEMI组与有N波NSTE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N波NSTEMI组射血分数、心排血量、每搏输出量明显低于STEMI组与无N波NSTEMI组(P<0.05)。结论心电图发生N波的NSTEMI梗死部位更容易在左回旋支近中段发生,且梗死面积较大,无复流发生风险较高,心功能指标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以确定不同梗塞部位的运动负荷试验引起局部室壁运动异常为目的,进行了没有残存缺血的单枝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塞的运动负荷试验心血池闪烁显像,以定量评价梗塞部位和非梗塞部位的室壁运动。对象为健康组12例,心肌梗塞组35例。后者又分为左前下枝病变组(LAD)13例,右冠状动脉病变组(RCA)10例,多枝冠状动脉病变组(MV)12例。运动负荷试验用电力制动型脚踏车行多级运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56-MSCT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婴儿(1岁内)心脏成像时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方法从789例行256-MSCT检查的<1岁的患儿中随机抽取100例,评价冠状动脉节段的成像情况(按10个节段计算),包括检出的节段数目及血管清晰度。结果总节段检出率为51.7%,左主干(LM)及右冠状动脉(RCA)近段检出率分别为96%和99%,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RCA各支血管的节段检出率分别为53.33%、33.67%、53.33%。左、右冠状动脉近段血管清晰度评分(4分/3分/2分/1分)分别为LM(62例/22例/12例/4例)和RCA(56例/20例/17例/7例)。患儿平均接受的有效剂量为(0.898±0.282)mSv。结论 256-MSCT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婴儿(1岁内)心脏成像时的冠状动脉检出情况较为满意,尤其对左、右冠状动脉近段检出率很高,且血管清晰度明显提高,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同时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分析不同程度、类型、部位的冠状动脉狭窄的病理解剖学改变与心肌灌注缺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的检查流程.资料与方法 应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及Siemens e.cam+双探头SPECT,对51例行CTCA检查及SPE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51例患者共计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153支,其中正常45支,冠状动脉狭窄108支.狭窄<25%者24支、26%~50%者30支、51%~75%者33支、>75%者21支.SPECT心肌灌注显像51例,按照LAD、LCX、RCA三支动脉所供血范围统计,灌注正常73支;灌注减低80支.轻度减低34支、中度减低36支、严重减低10支.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灌注缺损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完全闭塞难治病变介入治疗技术(TO I)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6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1±14)岁,完全闭塞的病变血管中,前降支(LAD)61例,回旋支(CX)31例,右冠状动脉(RCA)57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小于3个月、3~6个月和大于6个月3组,均采用TO I支架植入技术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血管血运重建术。结果:149例完全闭塞的血管,支架植入血管完全重建134例,成功率89.9%,其中LAD失败7例,CX失败8例,其中钢丝未通过闭塞病变者8例,球囊未通过闭塞病变者6例,血管未充分扩张,支架无法植入1例,均发生在3~6个月和大于6个月组,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中,采用TO I介入治疗技术可显著提高完全闭塞冠脉的再通率,且并发症未增加;CTO发生的时间和部位不同也影响冠脉血管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LM)的X线解剖特征与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近段狭窄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搜集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00例,分别测量其LM的直径、长度、分叉角度、LAD及LCX近段病变的狭窄程度,根据狭窄程度≥50%和<50%将所有患者分别分为LAD、LCX、LM分支显著狭窄组和非显著狭窄组,并引入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等临床指标。分析LM分支近段显著狭窄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及显著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中,LM直径(4.28±1.04) mm, LM长度(11.90±5.52) mm, LM分叉角度(73.20±37.83)°,男性患者LM分叉角度明显大于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分支近段狭窄发生率男性(175/240,72.92%)高于女性(100/160,62.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CX及LM分支近段有显著狭窄与无显著狭窄患者年龄及LM直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传统的因素外,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时相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各支冠状动脉的最佳时相,以提高前瞻性冠状动脉CTA在窦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lex Padding技术对4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多时相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检查.数据采集中心时相设为40%,以相对时相40%重组图像后,在180 ~320 ms间期内再以10 ms的间隔重组15个绝对时相.选择显示各支冠状动脉的最佳时相并进行后处理.分析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单时相和多时相重组的图像质量,并记录辐射剂量.结果 46例窦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最佳重组时相不一致.71.7%的RCA最佳重组时相位于280 ~300 ms;52.2%的LAD最佳重组时相位于210~230 ms,82.6%的LAD最佳重组时相位于200~ 250ms;63.1%的LCX最佳重组时相位于240~260 ms.40%的单时相重组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为2.81±0.62,合格率为57.6%;经过多时相重组后,图像质量评分平均达到3.57±0.55,合格图像达到92.6%.单时相与多时相重组的RCA、LAD、LCX图像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为(2.46±0.55) mSv.结论 窦性心动过速患者RCA、LAD、LCX的最佳重组时相不一定相同,单时相重组难以获得满意的图像,多时相重组可以提高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前瞻性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