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是较少见的泌尿系畸形.该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在正常排尿同时兼有滴尿,寻找输尿管异位开口是一项仔细的事情;由于大多并发有肾输尿管畸形,手术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1996年1月~2003年4月,我院共收治28例输尿管异位开口患儿,经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输尿管囊肿又称输尿管疝或输尿管口膨出,是指输尿管末端在膀胱内形成的囊性扩张,囊肿外覆膀胱黏膜,内衬输尿管黏膜,中间为发育不良的薄层肌肉和胶原纤维.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其形成是由于输尿管口先天性狭窄或功能性挛缩及输尿管壁发育不全,导致输尿管下端各层形成一囊性结构突入膀胱内.输尿管囊肿临床表现各异,最常见的表现为尿路感染,亦可出现排尿障碍,尿流中断等症状,囊肿较小时可无任何症状.女性患者偶可出现囊肿脱垂至尿道.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往多采用开放手术方式,现今可行经尿道电切、等离子电切、HO∶YAG激光、Nd∶YAG激光等输尿管囊肿切开术;较大输尿管囊肿及异位输尿管囊肿需采用开放输尿管囊肿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相似文献   

3.
64层CT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CT在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2007年7月~2009年4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诊断为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64层CT表现. 结果 32例输尿管癌中位于输尿管上段5例,中段9例,下段16例,其中2例为多发,病变长度1.3~22.0 cm,平均5.9 cm.输尿管肿瘤的部位、范围、形态、周围情况以及肿瘤上方肾盂输尿管的扩张程度均得以清晰显示. 结论 64层CT成像对于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更加准确,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有力帮助,可作为目前临床检查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输尿管占位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输尿管癌、4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和3例输尿管息肉的CT资料。结果 16例输尿管癌的CT表现为管壁增厚3例、腔内充盈缺损7例和腔外肿块6例,合并后腹膜淋巴结肿大5例。4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者CT表现为腔外软组织肿块3例、腔内充盈缺损1例,合并附件囊性灶2例。3例输尿管息肉均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结论 MSCT在鉴别输尿管占位性病变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局限性输尿管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疾病, 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输尿管癌相似。本文报道1例中年男性患者, 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CT与MRI尿路造影检查提示肿瘤征象, 行输尿管活检, 病理诊断为淀粉样变性。行腹腔镜下输尿管部分切除术联合膀胱瓣代输尿管术。术后肾功能正常。术后随访1年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输尿管癌的轴位CT和螺旋CT尿路造影(CTU)表现,探讨CTU对输尿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由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尿癌患者组成.患者在术前接受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将CTU图像与横断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横断面图像与横断面图像结合CTU重建图像对各种输尿管癌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和100%(χ^2=6.67, P〈0.05).结论 CTU结合轴位CT改善了对输尿管癌变引起的输尿管的异常改变的识别,为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输尿管长段撕脱伤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输尿管长段撕脱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输尿管撕脱伤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2~45岁.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3例,患肾轻至中度积水;上尿路血尿1例,患肾无梗阻表现.术前IVU检查患肾均显影.4例分别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输尿管镜取石和检查手术,术中发生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和输尿管上段至膀胱的全层袖套状撕脱,长20~25 cm,平均24 cm.结果 4例患者均急诊改全麻下手术,行回肠输尿管替代术2例,撕脱输尿管复位吻合、大网膜包裹术1例,患肾切除术1例.2例回肠输尿管替代术患者术后恢复满意,无肾功能受损、代谢性酸中毒及反复尿路感染和排尿不适,1例随访13年,患肾形态及功能正常;1例随访3年,术后2年近端吻合口狭窄,行经皮肾狭窄扩张后好转;1例输尿管复位吻合患者,拔出支架管后3个月复查B超见患肾萎缩,肾图检查示功能丧失,行肾切除;1例伤后即行肾切除患者定期随访,血压、肾功能正常.结论 输尿管镜手术发生输尿管长段撕脱伤在无可用的尿路进行重建时,回肠输尿管替代是-可选择的术式,其疗效可靠,预后好.  相似文献   

8.
超声检查在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992年7月至2005年1月我科超声诊断87例输尿管肿瘤的声像图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输尿管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评价MRI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珐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T2加权成像(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脂肪抑制技术和MR尿路造影(MRU)检查,观察分析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MRI表现。结果2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中,5例表现为输尿管上端结节状病灶,4例表现为输尿管中段结节或条状病灶,12例表现为输尿管下段或下端结节或条状病灶。T1WI为等、略低信号,T2WI为等、高信号,增强扫描有轻、中度强化。MRU显示输尿管截然中断13例,鼠尾状狭窄中断4例,管壁不规则狭窄僵硬4例,与术中所见梗阻部位及程度完全相符。结论MRI结合MRU能清晰显示输尿管肿瘤的梗阻部位、梗阻程度以及累及范围、周围结构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序列加做增强扫描,是诊断输尿管肿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例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患者资料。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8、38、68岁。1例体检B超发现右肾积水,临床无症状,2例表现为下腹隐痛。病变位于输尿管中段1例,下段2例。3例均经MRU结合输尿管镜检查诊断,行病变输尿管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3例术后病理报告均证实为输尿管炎性变,镜下表现为输尿管黏膜坏死组织及炎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肌层肥厚,纤维组织增生。术后随访2年,2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IVU示尿路通畅。结论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病因不明,临床无典型表现,输尿管镜结合MRU检查有助于诊断,病变输尿管部分切除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小儿输尿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患儿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5~13岁,平均6.5岁.输尿管上段结石1例,中下段6例.左侧4例,右侧3例.结石直径0.5~0.9 cm.均伴中、轻度肾积水.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腹疼痛和/或血尿,无泌尿系畸形、感染和血、尿生化、电解质异常.结果 全部手术一次成功,无并发症,2例并发输尿管息肉同时处理.手术时间6~15 min,平均12min.术后1~3天拔除导尿管,2~5天后出院,2周拔除双"J"管.术后复查结石排净6例,另1例再过2周排净.随访1~12个月无结石复发,肾积水均恢复正常.结论 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小儿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但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病例,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12.
癌症转移到输尿管不常发生。从1909年Stow首次报告后,文献中仅有160例。转移性输尿管癌都在尸解中被诊断。作者报告两例胃癌转移到输尿管的病例,以尿路症状作为其最初表现。转移性输尿管癌应与侵犯输尿管的后腹膜肿瘤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女性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平均年龄39(28~49)岁.病史6个月~3年.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尿路刺激症、下腹部坠痛不适感,其中伴肉眼血尿1例.B超、CT检查提示膀胱占位病变直径2.0~3.5 cm.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左侧4例,右侧2例.临床表现为腰腹部不适4例,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查体B超偶然发现肾积水1例.B超检查肾盂分离2.0~4.5 cm,输尿管中上段扩张1.0~2.0 cm,其中1例输尿管下端占位伴肾重度积水;CT检查输尿管下段狭窄5例,长度2.0~3.0 cm;输尿管下段占位病变1例.结果 10例均行手术治疗.膀胱部分切除4例,其中同时切除双卵巢、子宫1例;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吻合术3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2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9例服用17α-乙炔睾丸酮200 mg,2次/d,持续6~12个月.10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8例恢复良好;2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18、24个月复发,予内置输尿管支架管,分别口服17α-乙炔睾丸酮及注射戈舍瑞林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结论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无特异性表现,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病灶效果好,辅助药物治疗可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女性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平均年龄39(28~49)岁.病史6个月~3年.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尿路刺激症、下腹部坠痛不适感,其中伴肉眼血尿1例.B超、CT检查提示膀胱占位病变直径2.0~3.5 cm.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左侧4例,右侧2例.临床表现为腰腹部不适4例,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查体B超偶然发现肾积水1例.B超检查肾盂分离2.0~4.5 cm,输尿管中上段扩张1.0~2.0 cm,其中1例输尿管下端占位伴肾重度积水;CT检查输尿管下段狭窄5例,长度2.0~3.0 cm;输尿管下段占位病变1例.结果 10例均行手术治疗.膀胱部分切除4例,其中同时切除双卵巢、子宫1例;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吻合术3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2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9例服用17α-乙炔睾丸酮200 mg,2次/d,持续6~12个月.10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8例恢复良好;2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18、24个月复发,予内置输尿管支架管,分别口服17α-乙炔睾丸酮及注射戈舍瑞林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结论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无特异性表现,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病灶效果好,辅助药物治疗可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巨大输尿管纤维上皮息肉合并输尿管套叠的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例左输尿管下段巨大输尿管纤维上皮息肉合并输尿管套叠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分析治疗过程,随访疗效.结果 腹腔镜手术中松解套叠段输尿管,切除输尿管息肉及息肉蒂部附着段输尿管,放置输尿管支架管,端端吻合.术后随访2年,息肉无复发,肾盂及输尿管形态正常.结论 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较大输尿管息肉的可行方法.如输尿管息肉合并输尿管套叠,腹腔镜手术应为首选.术前明确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女性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平均年龄39(28~49)岁.病史6个月~3年.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尿路刺激症、下腹部坠痛不适感,其中伴肉眼血尿1例.B超、CT检查提示膀胱占位病变直径2.0~3.5 cm.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左侧4例,右侧2例.临床表现为腰腹部不适4例,间断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查体B超偶然发现肾积水1例.B超检查肾盂分离2.0~4.5 cm,输尿管中上段扩张1.0~2.0 cm,其中1例输尿管下端占位伴肾重度积水;CT检查输尿管下段狭窄5例,长度2.0~3.0 cm;输尿管下段占位病变1例.结果 10例均行手术治疗.膀胱部分切除4例,其中同时切除双卵巢、子宫1例;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吻合术3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2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9例服用17α-乙炔睾丸酮200 mg,2次/d,持续6~12个月.10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8例恢复良好;2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18、24个月复发,予内置输尿管支架管,分别口服17α-乙炔睾丸酮及注射戈舍瑞林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结论 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无特异性表现,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病灶效果好,辅助药物治疗可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7.
输尿管囊肿的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输尿管囊肿的X线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尿管囊肿18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18例输尿管囊肿中,发生在单侧者16例,双侧2例。15例出现膀胱内边界清晰的充盈缺损,16例显示“光晕征”,12例显示“蛇头征”。结论输尿管囊肿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静脉尿路造影可明确诊断,为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8.
输尿管镜在输尿管梗阻中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在输尿管梗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输尿管镜对52例非结石性输尿管梗阻进行诊治.结果输尿管狭窄35例(行输尿管镜硬性扩张19例,气囊扩张13例,腹腔镜下输尿管成形术3例),输尿管息肉13例行钬激光切除,输尿管癌3例改行开放手术,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改行输尿管成形术.手术并发黏膜明显裂伤或黏膜下假道2例,输尿管穿孔1例,其它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术能明确输尿管梗阻的病因,并能采取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后输尿管平滑肌超微结构、收缩功能和自律性的改变.方法 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4组:8周实验组、8周对照组、16周实验组、16周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大鼠左侧输尿管上1/2段腰大肌包埋造成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的动物模型,对照组仅分离左侧输尿管.成模后于不同实验点分离大鼠输尿管进行离体肌条实验,测定肌条的收缩幅度和频率的改变,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梗阻后平滑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8周实验组输尿管收缩力和收缩频率分别为(0.62±0.38)g、(18.52±6.70)次/min,8周对照组分别为(0.38±0.36)g、(14.80±4.98)次/m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 周实验组输尿管收缩力和收缩频率分别为(0.15±0.10)g、(12.84±3.32)次/min,16周对照组分别为(0.41±0.38)g、(16.48±3.44)次/min.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实验组均高于16周实验组(P<0.05),8周对照组与16周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8周实验组平滑肌细胞胞质中线粒体数增多,而16周实验组平滑肌细胞胞质中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化、细胞间质中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输尿管梗阻8周的大鼠输尿管肌条自律性和收缩力增加,输尿管平滑肌细胞胞质中线粒体增多,可能是机体代偿所致.输尿管梗阻16周后输尿管平滑肌自律性和收缩力均降低.平滑肌细胞胞质中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化,细胞间质中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呈失代偿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头孢曲松导致胆囊、上尿路结石病例的超声影像表现,结合输尿管镜下所见尿路结石的特点,总结头孢曲松药物结石的超声影像特点。方法:患者,女,43岁,因静滴头孢曲松2天后出现一过性右上腹痛,双侧腰部疼痛、无尿10小时就诊,超声检查提示胆囊泥沙样结石,双侧输尿管下段泥沙样小结石形成石阶。结果:行输尿管镜检见膀胱腔内、输尿管、肾盂内多发性白色小结石,直径1~2mm。双侧输尿管开口被结石堵塞,放置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术后当天患者腰痛症状缓解,尿量恢复正常,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5天复查胆囊结石消失。结论:总结头孢曲松药物结石的超声表现,单个结石可以表现为高回声光点,多个结石松散的聚集在一起可表现为泥沙样地毯样回声灶后方无声影,当聚集紧密时表现为强回声光团。结合使用头孢曲松病史,超声影像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