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9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1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系统将CT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图像,测量肝脏体积、肿瘤体积、预切除肝脏体积、剩余肝脏体积,并在三维图像上制订预手术方案,模拟肿瘤切除,按照根治理念进行手术,术后比较实际手术方案与预手术方案的区别.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三维重建,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1496±162) ml,肿瘤平均体积为(67±18) ml,预切除肝脏平均体积为(335±241)ml,剩余肝脏平均体积为(1140±197)ml.预切除肝脏体积的平均误差率为6.4%.本组患者按照根治性切除原则进行手术方案制订,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2例、局部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1例.模拟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9/10.实际行R0切除7例、R1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2例,其中l例行限制性门静脉动脉化.根据术中探查证实,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对重要血管、胆管及肿瘤的解剖学评估结果与术中所见大致相符.术前三维可视化对肿瘤分型诊断准确率为8/10.实际切除肝脏平均体积为(325±258) ml,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呈正相关(r=0.902,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4例行联合肝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术前行三维规划(观察组),19例未行三维规划(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分析观察组依据三维重建确定的肿瘤分型与实际手术结果的相符度,以及二维及三维图像对肝体积评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525.4 m L vs.676.3 m L)、手术时间(5.0 h vs.5.8 h)、拔管时间(8.9 d vs.11.4 d)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4、P=0.020、P=0.037),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根据重建结果对肿瘤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与实际结果比较符合度为86.7%(13/15);术前二维与三维计算出的平均肝切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4.9 m L vs.411.2 m L,P0.05)。结论:三维重建可以完成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精确评估,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例不同Bismuth分型的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①术中情况:4例病人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616.2 min(480~72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67.5 ml(360~540 ml)。②术后情况:4例病人中1例术后发生胆汁漏,经保守治疗5 d后痊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4.25 d(12~17 d);术后随访时间1~4个月,随访期间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在严格选择病人的基础上,经过术前准确评估受累胆管情况,由腹腔镜技术熟练及手术经验丰富的团队开展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可以达到R0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具有病人创伤小、痛苦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沧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解剖性肝切除术78例肝肿瘤及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上腹部增强CT扫描数据导入Slicer三维软件,构建肝脏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明确肝内血管走行及解剖分型,肿瘤所处的肝叶与肝段,肿瘤的大小、数目,肿瘤与血管的三维空间比邻。计算全肝体积、肿瘤体积、拟切除标本体积、残肝体积、功能性肝体积、残肝体积比。术前判断切除的肝叶/肝段及切除的血管,根据残肝体积评估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准确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术中根据肿瘤实际侵犯情况,纠正影像学的偏差,再决定切除范围。结果 78例患者术前均完成三维可视化图像重建,均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完成解剖性肝切除术。术前虚拟切除肝体积(1 020±264)mL,实际切除肝体积(1 125±267)mL,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手术时间(210±54)min,术中出血量(671±231)mL,术后住院时间(18.5±3.2)d,术后并发症率15.4%,围手术期死亡1例。解剖性肝切除术中,按照术前模拟方案完成手术69例(88.5%),9例因肿瘤侵犯血管或实际残肝体积与手术规划方案有偏差更改切除范围。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精确判断肿瘤侵犯血管、胆管情况,确定安全的肝切除量和范围,优化手术方案,提高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病人术前二维CT图像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通过观察肿瘤与腹腔脏器、腹部大血管之间的关系及测量肿瘤体积、手术模拟进行术前评估。对实施手术的病人,比较重建结果与实际手术的区别,对模拟切除肿瘤体积与实际切除肿瘤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例病人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图像清晰立体地显示肿瘤组织、腹腔实质脏器、腹腔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12例评估后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三维重建肿瘤的解剖关系与术中大致相符。12例手术病人术前模拟切除肿瘤体积(1117.50±690.35)m L,实际切除肿瘤体积(1189.92±737.74)m 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具有相关性(r=0.81,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对腹膜后肿瘤术前进行精准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完成的3例增强现实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导航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病人薄层CT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后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前24~72 h根据肝功能情况经外周静脉注射ICG,术中利用腹腔镜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采集实时手术影像,再通过视频采集卡输入笔记本电脑,在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中实现将三维模型投影到手术视频,实现术中情况与术前三维模型实时融合导航,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3例病人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后,均成功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指导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Bismuth-Corlette三维可视化分型Ⅲb型2例、Ⅳa型1例,1例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缺如变异。Ⅲb型2例行左半肝切除联合左侧尾状叶切除术、Ⅳa型1例行右半肝联合全尾状叶切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420、410、38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0、310、25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8、8 d。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经内科治疗后康复出院,围手术期无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术中应用效果良好、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CT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CT三维重建,分析肿瘤的位置与毗邻关系以及Bismuth分型,从而进行手术的可切除性评估。结果:1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探查,其中Bismuth分型Ⅱ型1例,Ⅲ型5例(Ⅲa型2例,Ⅲb型3例),Ⅳ型9例,其中根治性手术11例,姑息性切除术4例。CT三维重建在术前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肿块与门静脉及肝动脉比邻关系、肿块体积的准确率分别为93.3%、86.7%、53.3%、93.3%;术前模拟手术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80%。结论:术前CT三维重建可以准确、直观、动态的显示肝门部胆管癌及三维毗邻关系,对于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完成的3例增强现实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导航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病人薄层CT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后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前24~72 h根据肝功能情况经外周静脉注射ICG,术中利用腹腔镜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采集实时手术影像,再通过视频采集卡输入笔记本电脑,在增强现实手术导航系统中实现将三维模型投影到手术视频,实现术中情况与术前三维模型实时融合导航,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3例病人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后,均成功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指导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Bismuth-Corlette三维可视化分型Ⅲb型2例、Ⅳa型1例,1例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缺如变异。Ⅲb型2例行左半肝切除联合左侧尾状叶切除术、Ⅳa型1例行右半肝联合全尾状叶切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420、410、38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0、310、25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8、8 d。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1例,经内科治疗后康复出院,围手术期无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在肝门部胆管根治性术中应用效果良好、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5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及术后情况,并随访观察。结果 15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中13例行完全腹腔镜手术,2例病人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404.3±62.8)min,术中出血(502.0±133.8)mL,术后住院时间为(9.6±2.7)d,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2±0.8)d。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为(9.5±2.6)枚,1例发现N2淋巴结转移。术后发生胆漏1例,大量腹腔积液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截至2018年5月,随访时间为6~60个月,死亡4例。结论通过术前充分评估及术中探查制定相应手术策略,并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由具备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医生主持操作,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相对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肿瘤术前评估及指导精准肝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10例入住我院的肝脏肿瘤患者术前64排螺旋CT亚毫米原始扫描数据,再运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进行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观察重建模型进而仿真手术,计算残肝体积百分比,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手术风险,将仿真手术与真实手术全过程,术前风险评估及真实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3DVS对腹部脏器及其脉管系统三维重建的模型结构清晰、直观、形象逼真。10例患者功能肝体积介于(1335.28±293.72)ml;肿瘤体积介于(399.06±276.26)ml;残肝体积介于(770.12±226.77)ml;结合患者临床资料,10例患者术前测得的残肝体积百分比均能满足术后肝功代偿要求,仿真手术与真实手术全过程一致,术前利用MI-3DVS手术风险评估与真实手术风险一致。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指导肝脏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肝脏肿瘤切除率,评估手术风险,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切除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方法及意义。方法单治疗组手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72例。比较通过靛氰绿(ICG)检测、三维成像(3D)重建评估后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2例患者中,67例患者行ICG检测,56例ICG 15分钟滞留率(R15)10%,11例ICG R1510%。3D重建评估预留肝体积为(860.32±235.41)cm3,预留脏脏体积/全肝体积为38%~75%。32例患者术前采用ICG联合3D重建。术后并发胆漏5例,腹腔积液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各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悲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ICG检查联合3D重建评估可定量评价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做出准确手术规划,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肿瘤术前评估及指导精准肝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集10例入住我院的肝脏肿瘤患者术前64排螺旋CT亚毫米原始扫描数据,再运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进行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观察重建模型进而仿真手术,计算残肝体积百分比,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手术风险,将仿真手术与真实手术全过程,术前风险评估及真实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3 DVS对腹部脏器及其脉管系统三维重建的模型结构清晰、直观、形象逼真.10例患者功能肝体积介于(1335.28±293.72)ml;肿瘤体积介于(399.06±276.26)ml;残肝体积介于(770.12±226.77)ml;结合患者临床资料,10例患者术前测得的残肝体积百分比均能满足术后肝功代偿要求,仿真手术与真实手术全过程一致,术前利用MI-3DVS手术风险评估与真实手术风险一致.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指导肝脏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肝脏肿瘤切除率,评估手术风险,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静脉栓塞术在肝胆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所有诊断为肝胆肿瘤且术前行门静脉栓塞术(PVE)的病例,比较患者行PVE前后残余肝体积(FLR)及残余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SLV)比值(FLR/SLV)的变化,分析门静脉栓塞术对手术相关指标及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了12例病人,他们PVE术前平均FLR为374.96±48.77 mL,术后平均FLR为518.47±102.98 mL,平均增加了145.70±75.81 mL(P0.001);术前FLR/SLV平均为(32.06±4.01)%,术后FLR/SLV平均为(44.45±8.54)%,平均增加了(12.44±6.3)%(P0.001)。病人PVE后等待时间平均为31.2±9.53天,其中9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7例达到了R0切除,共1例病人出现了术后并发症(Ⅲa级)。结论门静脉栓塞术可以显著增加患者残余肝体积,使原本无法耐受手术的肝胆肿瘤患者获得手术机会,提高根治性手术率及R0切除率,减少术后肝衰竭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后狭窄修复手术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选择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0例医源性胆管损伤后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工作站对上腹部增强CT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和评估。利用增强CT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脉管变异情况、胆管狭窄的位置、肝脏萎缩情况、有无肝门旋转、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并测量肝门深度等,比较依据三维可视化评估制定的手术规划与实际施行的手术方式的一致性,随访远期胆管再狭窄情况、肝功能状况与生活质量。结果 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胆管狭窄Bismuth分型与术中评估完全一致,增强CT评估将2例Bismuth Ⅰ型胆管狭窄误认为Bismuth Ⅱ型,1例Ⅱ型误认为Ⅰ型。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发现增强CT不能发现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变异,测量20例病人的肝门深度值范围为(-10.1~+21.1)mm,左肝管横部长度为(15.2±4.6)mm。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制定的手术规划与实际手术方式完全符合,术中无血管损伤和大出血的发生。结论 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能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路径与方案,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在复杂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5例复杂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对患者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及术前评估,包括肿瘤与相邻脉管的解剖关系、肝脏体积、可切除性等,评估的准确性通过术中及术后结果验证.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三维和二维方法计算的肝脏体积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误差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5例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切除,其中扩大半肝切除8例、肝脏左右三区切除7例.术前三维重建对重要血管及胆管解剖学评估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三维方法评估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72.7%、72.7%和100.0%、78.6%、78.6%.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呈正相关(r =0.974,P <0.05).三维和二维方法计算的预切除肝脏平均体积分别为(458±86)m]和(491±103) 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1,P>0.05);两种方法计算的肝脏切除体积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4.7%和7.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381,P>0.05).本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15,均经保守或介入治疗痊愈.结论 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有助于复杂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前评估,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患者及家属的要求,14例行四孔法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A组),5例行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患者均完成相应术式。A组中12例于腹腔镜下使用吻合器完成肠间吻合;2例先扩大右上腹小切口于腹外完成肠间吻合后还纳腹腔,重新建立气腹完成胆肠吻合;1例Ⅳ型患者未达到完全根治。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总费用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7.6±0.8)个月,无一例死亡。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由腹腔镜技术熟练及手术经验丰富的手术团队开展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患者创伤小、痛苦少、康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66例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病人,术前应用薄层CT数据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明确脉管系统变异情况,根据血流拓扑关系进行个体化肝分段、虚拟仿真手术。术中荧光影像技术实时侦测胆总管、目标肝段分界、判断肝断面是否存在胆漏。收集手术相关数据,整理并分析。结果 术前根据三维模型分析脉管系统变异情况,发现门静脉变异6例、肝动脉变异6例、胆管变异2例,术中使用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进行实时导航,术中未发生脉管、胆道系统副损伤,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24.2±121.8)min,术中出血量97.0(50.0,145.0)mL,术后住院时间7.0(6.0,9.0)d,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5例、6例、3例,未出现Ⅳ、Ⅴ级并发症,结石清除率96.7%。结论在复杂性肝胆管结石诊疗中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可实现术前精准评估和术中实时导航,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减少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可视化技术在中央型肝肿瘤患者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1月28例采用3D可视化技术行术前评估的中央型肝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患者获取二维CT图像,导入3D可视化软件中,分别对肝脏、肝动脉系统、门静脉系统、肝静脉系统及肿瘤行图像分割和3D重建,随后进行肝脏分段及中央型肝肿瘤分型、个体化体积计算;依据3D重建结果进行手术规划,选择合理的手术路径及方式。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3D可视化模型的建立,3D技术可显示肝内各血管系统解剖、肿瘤具体部位、大小及毗邻关系,进行肝脏个体化分段及肝中叶肿瘤分型。患者全肝体积中位数为1532(1025~1864)m L,肝肿瘤体积466(45~558)m L,拟切除肝体积为595(108~806)m L。28例患者均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实际手术路径及方式与术前手术规划符合率100%。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中位数分别为700(100~2000)m L和600(0~1400)m L,输血率为71.42%(20/28),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8/28),术后无严重肝功能不全病例,住院病死率为0。结论:3D可视化技术可以计算剩余肝脏体积,并可提高中央型肝肿瘤肝切除手术前规划的准确率及帮助术中精确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3D腹腔镜在复杂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肝胆胰外科35例复杂肝肿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术前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肝脏三维重建,明确肝内脉管系统的解剖关系及其与肿瘤的毗邻关系。术中联合3D腹腔镜行复杂肝肿瘤切除术,观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35例复杂肝脏肿瘤患者均完成3D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60~410 min,平均(211±94)min;术中出血量为50~2 000 mL,平均(294±152)mL;术后住院时间为4~15 d,平均(7.1±2.2)d。术后发生胆漏1例,经过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3D腹腔镜能精准定位肿瘤位置并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有助于术中出血控制,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术前行CT三维重建并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将通过术前三维重建确定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血管侵犯以及手术可切除性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三维重建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血管侵犯、肝门部胆管癌脉管系统总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60.35±10.70)岁。术后65例患者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分型为I型7例、II型4例、III型14例、IV型40例。术前三维重建对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分型、门静脉侵犯、肝动脉侵犯以及肝门部胆管癌脉管系统总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7%(59/65)、90.7%(59/65)、86.1%(56/65)和80.0%(52/65)。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准确地显示肝门部占位的形态与空间分布,对术前精确诊断、术中精准手术的实施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