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了解我省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现状,加强消毒灭菌质量与安全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行为。方法:制作检查表,随机抽取56所医疗机构检查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的56所医疗机构均制定了相应的内镜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设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但防护用品不全者占80.36%。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占41.07%,有内镜贮藏设施占57.14%;现场演示内镜清洗消毒程序符合要求60.71%,内镜消毒处理方法合格率64.29%;使用多酶洗液清洗内镜者占48.21%;活检钳采用压力蒸汽与环氧乙烷灭菌26.78%。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结论加强人员培训,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做到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2.
刘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6):790-792
目的规范消化内镜及活检钳的清洗消毒,杜绝由消化内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测试或息肉切除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制定、完善各项制度,加大对消化内镜及有关消毒设施的投入,规范消化内镜室布局,强化人员培训,规范清洗消毒技术。结果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逐步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提高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加强了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各种监测,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工作得到落实。结论规范消化内镜室管理,可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保证消化内镜消毒灭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加强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有效落实新规范,预防和控制由消化内镜诊疗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参照《WS 507-2016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充分利用现有人员资源,落实培训制度,强化洗消人员个人职业防护,加强清洗消毒过程中的细节管理,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结果自新规范实施以来,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均达到100%。结论认真从各个环节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预防和控制消化内镜感染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有效做好消化内镜的规范化管理,预防和杜绝医源性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方法:统计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清洗消毒机(ZH-216)和手工清洗消毒的消化内镜128件、131件、136件的生物监测资料相比较。结果: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清洗消毒的内镜合格率为100%,清洗消毒机(ZH-216)清洗消毒的内镜合格率为97.7%、手工清洗消毒的消化内镜合格率为72.1%。结论: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清洗消毒机设计科学合理,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有效而安全,内镜的清洗消毒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消化内镜规范化清洗消毒技术。方法采取自动化处理系统和手工彻底清洗相结合方式,并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程》做好相关生物学监测。结果在121份监测标本中,合格118份,占97.52%,不合格4份,占3.30%。结论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时间长且花费高,步骤细致繁琐,各个国家在执行消毒规范或指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不统一情况,因而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级医院根据规范和标准程序加强消化内镜定期清洗消毒监测与管理,科学运用消毒技术,进一步避免内镜交叉感染,最大限度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室控制医院感染流程优化管理的方法.方法 从消化内镜室的建筑布局入手,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标准,优化消化内镜室日常管理、清洗消毒管理、人员管理等综合措施.结果 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消毒后的内镜合格率为100%.结论 制定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及优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强调清洗与清洁、消毒与灭菌、干操与保存、监测与监督等诸多环节的重要性,使预防感染的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达到医院消化内镜室控制医院感染流程的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的清洗消毒效果,规范清洗消毒程序,以提高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方法:统计24个月内,一体化清洗消毒工作站和手工清洗消毒的消化内镜各56件、48件的生物监测资料,采用2检验分析。结果:一体化清洗消毒工作站清洗消毒的内镜合格率为98.21%,手清洗消毒的内镜合格率仅为72.9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使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达到规范化和程序化,避免了手工操作时的随意性,提高了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8.
现状:对肇庆市城区17所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情况,通过日常性监督检查,找到了主要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消毒与灭菌方法及其效果监测方法不正确,医护人员缺乏消毒相关知识培训,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差,诊室内环境卫生差,诊疗器械配置不足以及未配置快递消毒与灭菌专用设备,口腔诊疗区域和诊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区域不分开且面积狭小,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采购消毒产品时未把好产品采购质量关等等。对策:加强医疗机构自身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将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质量管理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加大宣传与培训的力度,提高相关人员消毒管理法律法规意识及消毒技术水平;加大监督执法力量,督促医疗机构依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消毒效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加强关节镜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法按照卫生部关于《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通知要求,以“流动冲洗-多酶洗液浸泡-高压水枪冲洗-超声清洗器清洗-高压灭菌”的操作流程对关节镜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结果认证落实了卫生部关于《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并对灭菌后的关节镜,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未检出致病菌。结论开展关节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将关节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加强监测和监督;制定和完善关节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从事关节镜诊疗和关节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关节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关节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  相似文献   

10.
骆春华 《中外医疗》2011,30(13):136+138-136,138
目的为全面了解本区胃肠镜室落实《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情况及存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方法根据广东省《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评分标准》进行现场考评。结果医院内镜室存在布局流程不合理、清洗、灭菌设备欠缺、相应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镜达不到消毒、灭菌效果要求、工作人员知识老化等。结论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部分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省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现状,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行为。方法:制作检查表,随机抽取74所医疗机构检查医疗废物管理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的74所医疗机构均制定了相应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设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医疗机构普遍使用黄色塑料袋盛装医疗废物,符合要求的包装物、利器收集盒、周转箱使用率偏低;专门运送工具明显不足;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的占7.03%,符合规范要求的占49.12%;医疗废物转运移交登记记录完整的占51.35%;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占54.05%,自行焚烧处理的占45.95%。结论:加强人员培训,强化督导检查,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登记、转运、贮存、处置等行为,做到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湖南省耳鼻喉科内窥镜清洗和消毒的现状,为完善和提高内镜消毒管理提供对策。方法:通过现场评估、现场调查和现场采样对湖南省100家医疗机构耳鼻喉科内窥镜清洗消毒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在制定耳鼻喉科内镜室各项相关规章制度方面,二级医院合格率为28.8%,三级医院合格率为45.0%。在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环境方面,二级医院达标率为36.3%,三级医院达标率为85.0%,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独立的消毒室、消毒室面积不达标、清洗消毒室没有排风系统。对消毒后的内镜和活检钳进行微生物学检测,二级医院达标率为93.8%,三级医院的达标率为95.0%,G+球菌和G–杆菌为主要检出的致病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镜清洗消毒人员的从业资质、规范的清洗消毒流程和内镜每天使用次数是影响内镜消毒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湖南省耳鼻喉科内镜清洗消毒的状况是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规范,但在内镜管理与清洗消毒操作方面均需进一步完善,特别需加强基层医院专科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3.
了解目前鹤壁市内镜感染控制管理现状,探讨今后控制内镜感染医源性传播的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鹤壁市10所医院的内镜感染控制现状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结果:鹤壁市内镜感染控制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内镜医务人员的培训落实不到位;内镜室的设置和布局不合理;内镜室相关设备的配置不符合要求;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程序不正确;内镜消毒检测的日常监管不力。结论:各医院必须加强内镜感染控制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加强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与监测,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整合资源,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与操作规范,每月定期对内镜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内镜腔内等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5年共检测标本1140份,总合格率为97%,其中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灭菌)内镜合格率为100%,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4%,空气合格率为97%,医务人员手为95%,通过规范化管理,医院感染始终控制在最低水平.结论 内镜中心实施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胡玫  敖凌翔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576-1578
目的了解儿童专科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床边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2009年12月8日的住院惠儿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调查住院患儿475例,医院感染现患率5.89%,感染例次率为6.10%;日抗菌药物使用品种31种,使用率为88.84%;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结论儿童医院感染主要部位是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与成人综合医院有所不同;对于儿童,住院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均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对感染高发科室,需重点监控,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认真落实各项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杜绝抗菌药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昆山市乡镇医院的医院感染控制现状,以便制订医院感染管理措施,为创建小康型乡镇卫生院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访谈交流及现场查看等方法对9所乡镇医院,1所社区服务中心在医院感染综合管理及消毒隔离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有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的医院6所,占60%;开展灭菌物品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医院10所,占100%;开展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的医院占80%;开展病原微生物学监测的医院有2所,占20%;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合格率为100%;污水处理合格率为30%;紫外线灯有强度监测的医院占90%;有专用内镜清洗设备的医院占100%,用戊二醛消毒内镜的医院占77.8%,用酸水消毒内镜的医院占22.2%;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达标率和一次性物品使用合格率为100%;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上,经验用药占100%。结论昆山地区乡镇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较为健全,但仍需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感控人员的素质;增加资金投入,更新消毒设备。添置一些必要的手卫生设施和设备,加强污水管理,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进一步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和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力度;加强综合管理,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鹤壁市医院消毒管理现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方法本文对鹤壁市32家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现状进行现场采样监测分析。结果监测样品总体合格率为83.85%,市级及厂矿级医院合格率分别为84.51%、83.33%。灭菌器械物品合格率为85.05%,其中,牙科器械、针灸针、采血针合格率分别为80.00%、90.00%和86.67%;各种消毒液合格率为83.72%;空气、处理后污水合格率分别为75.00%、66.67%。结论我市医院消毒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消毒监测合格率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天津市蓟县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状况,分析存在问题,为评价和提高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方法对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紫外线灯和压力蒸汽灭菌器。结果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平均合格率为88.10%。监测项目中,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最高,为94.44%;高压蒸汽灭菌器合格率最低,仅71.43%;二级及以上医院消毒灭菌质量优于一级医院和社会办医机构,合格率分别为96.12%、86.06%和69.57%。结论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不甚乐观,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消毒质量,控制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9.
张为华  甘华  李正荣  徐玲 《重庆医学》2012,41(16):1625-1626
目的分析重庆市36所医院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提出规范化管理对策。方法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和《重庆市血液透析室评审验收标准》,对重庆市10所三级医院和26所二级医院血液透析室预防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进行现场考核评估,内容包括:基本概况、设备与环境布局、透析液、透析器复用、组织机构、病案管理等10部分,共56项指标,总分100分。结果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88,P=7.720),但均存在血液透析室的环境布局和工作流程不合理、透析室的辅助用房少、洗手设施不符合要求等问题;在透析用水的水质监测方面,三级医院明显优于二级医院(t=4.37,P<0.001);透析器复用管理方面,部分三级医院仍在使用透析器复用,二级医院普遍取消了透析器复用,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P<0.001)。结论各级医院均应加强血液透析室环境布局、工作流程及洗手设施的合理化建设,规范并加强透析用水的医院感染监测,提高血液透析室预防医院感染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