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外周血和异位内膜中NK细胞的组成比例及其功能表型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和异位内膜组织,同时取25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外周血和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检测术(FACS)检测CD56~ CD3~-、CD56~ CD16~ 、CD56~ CD16~-NK细胞的数量变化,检测NK细胞表面激活性受体(CD56~ NKG2D~ )和抑制性受体(CD56~ NKG2A~ )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异位内膜组织中CD56~ CD3~-和CD56~ CD16~- NK细胞减少和CD56~ NKG2D~ 减少(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病灶局部的NK细胞功能状态发生改变,局部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导致异位病灶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注射到裸鼠的腹部皮下,观察各组异位病灶的形成并进行比较分析,拟建立一种对造模鼠创伤小,且可连续、动态观察的可视化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方法:收集20例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和异位病灶子宫内膜组织,分别消化培养子宫内膜细胞。将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别以2.5×106/200 μL、5×106/200 μL和1×107/200 μL 3个浓度注射到裸鼠腹部皮下,观察并记录各组病灶开始出现的时间。在注射细胞后第5、10和15天分别计算各组病灶形成率和体积。第15天时取材,通过形态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病灶。通过比较,确定建立可视化EMs模型所需的最佳细胞种类、细胞浓度及病灶形成时间。结果:在裸鼠腹部皮下分别注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后均可成功形成可视化病灶。病理分析显示病灶中密集的间质细胞包绕着腺体,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显示病灶均由人子宫内膜细胞形成。各组病灶开始出现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0,P=0.942)。最佳注射细胞浓度为5×106/200 μL,建立模型最佳观察时间是注射细胞后第10天。注射5×106/200 μL浓度的细胞后在第10天时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组病灶发生率为100%,而在位子宫内膜细胞组病灶发生率为75%,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3,P=0.002)。结论: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比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更适合建立可视化EMs模型。将5×106/200 μL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注射到裸鼠腹部皮下,在第10天时即可成功建立可视化EMs模型,成模率为100%,该病灶可以无创、连续、动态地观察,是研究腹壁EMs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注射到裸鼠的腹部皮下,观察各组异位病灶的形成并进行比较分析,拟建立一种对造模鼠创伤小,且可连续、动态观察的可视化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方法:收集20例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和异位病灶子宫内膜组织,分别消化培养子宫内膜细胞。将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别以2.5×10~6/200μL、5×10~6/200μL和1×10~7/200μL 3个浓度注射到裸鼠腹部皮下,观察并记录各组病灶开始出现的时间。在注射细胞后第5、10和15天分别计算各组病灶形成率和体积。第15天时取材,通过形态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病灶。通过比较,确定建立可视化EMs模型所需的最佳细胞种类、细胞浓度及病灶形成时间。结果:在裸鼠腹部皮下分别注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后均可成功形成可视化病灶。病理分析显示病灶中密集的间质细胞包绕着腺体,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显示病灶均由人子宫内膜细胞形成。各组病灶开始出现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0,P=0.942)。最佳注射细胞浓度为5×10~6/200μL,建立模型最佳观察时间是注射细胞后第10天。注射5×10~6/200μL浓度的细胞后在第10天时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组病灶发生率为100%,而在位子宫内膜细胞组病灶发生率为75%,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3,P=0.002)。结论: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比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更适合建立可视化EMs模型。将5×10~6/200μL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注射到裸鼠腹部皮下,在第10天时即可成功建立可视化EMs模型,成模率为100%,该病灶可以无创、连续、动态地观察,是研究腹壁EMs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无限制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按其存在的不同时期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各种已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目前已经在多种组织中发现成体干细胞的存在.最近许多临床、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子宫内膜中存在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其来源可能是循环中的骨髓干细胞,或者由内膜部分残存的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目前认为许多子宫内膜异常所致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不孕症等均与内膜干细胞异常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干细胞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无限制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按其存在的不同时期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各种已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目前已经在多种组织中发现成体干细胞的存在。最近许多临床、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子宫内膜中存在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其来源可能是循环中的骨髓干细胞,或者南内膜部分残存的胚胎千细胞发育而来。目前认为许多子宫内膜异常所致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不孕症等均与内膜干细胞异常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近15%,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经典的“经血逆流与种植学说”不断受到挑战,无法解释如盆腔外远处病灶及特殊部位异位病灶的发生等问题,而干细胞学说尝试从“一元论”角度解释所有类型异位病灶的发生。参与EMs异位病灶的干细胞可能来源于子宫内膜、骨髓、卵巢及其他来源。而雌激素、趋化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多种因子参与成体干细胞的分化。微小RNA水平与表观遗传学改变可能参与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样细胞的分化过程。异常定植的干细胞可能改变子宫的容受性,导致不孕、流产等不良生育结局。在形成的不同类型EMs病灶中,腹膜型与深部浸润型病灶干细胞基因表达相似,而与在位内膜干细胞基因表达存在差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在治疗卵巢功能早衰、Asherman综合征、EMs相关性不孕及靶向药物研发方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高度增殖的潜能。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子宫内膜中存在干细胞样细胞,从而使子宫内膜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同时,研究还显示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功能和生存环境异常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妇科疾病有关。虽然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阐述和证实,但其子宫内膜再生和分化为其他组织的潜能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可能成为子宫内膜过薄和内膜病变患者进行内膜修复替代治疗的手段;同时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中cofilin-1(CFL1)蛋白表达水平与其种植能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3-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证实并接受子宫全切除术的20例Ⅲ~Ⅳ期内异症患者为内异症组,同期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原位癌并接受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采用腹腔注射法分别建立内异症裸鼠模型,计算各组的建模成功率及裸鼠体内异位病灶的体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织及裸鼠体内异位病灶中CFL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CFL1蛋白阳性表达率.结果 内异症组裸鼠模型的异位病灶平均体积为(2.38±0.22)mm~3,对照组为(0.36±0.08)m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建模成功率为95%(19/20),对照组为5%(1/20),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子宫内膜中CFL1蛋白表达水平、阳性表达率及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CFL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82 ±0.06、90%(18/20)、0.85±0.03,对照组分别为0.21±0.03、20%(4/20)、0.22±0.0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0例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中,CFL1蛋白表达阳性及阴性者的建模成功率分别为86%(19/22)和6%(1/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体内种植能力及CFL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内膜,CFL1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较强的种植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常见妇科疾病,其病因仍未清楚.预防EMs的发生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迁移是EMs患者异位病灶形成的前提条件,调节子宫内膜细胞的迁移很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病灶的形成.深人了解细胞迁移和EMs形成间的相关机制非常重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迁移的研究方法以及正常人...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一种干细胞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学说众多,最近临床基础研究提示,在位子宫内膜干细胞可能是内异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位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干/祖细胞异常脱落进而逆流入盆腔,在局部微环境的刺激诱导下进入增殖、分化程序最终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即内异症根本上起源于在位内膜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及其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征集EMs组及非异位症(NEMs)组各24例,应用其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建立EMs裸鼠模型,取建模后5d、15d、30d裸鼠异位病灶,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芳香化酶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芳香化酶mRNA表达,EMs组异位病灶(0.894±0.23)表达强于在位内膜(0.685±0.15),P<0.05;阳性表达率(87.50%,83.33%)无差异。NEMs组异位病灶表达强度和阳性表达率(0.920±0.24,95.83%)均高于在位内膜(0.612±0.15,62.50%),P<0.05。两组在位内膜比较,EMs组阳性表达率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及各组不同时期异位病灶(EMs组,5d:0.889±0.23;15d:0.990±0.19;30d:0.880±0.29;NEMs组,5d:0.889±0.23;15d:0.905±0.23;30d:0.918±0.22)比较,芳香化酶mRNA表达无差异。芳香化酶蛋白阳性表达率,EMs组异位病灶(95.83%)与在位内膜(91.67%)比较,差异不显著。NEMs组异位病灶(95.83%)高于在位内膜(70.83%),P<0.05。EMs组在位内膜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局部雌激素合成增强在EMs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芳香化酶是EMs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在子宫内膜特异性表达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异位种的植能力。方法:EMs组及非内异症(NEMs,宫颈原位癌)组患者各20例,分别取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再分别以0.2g、0.4g、0.6g种植量腹腔注射方法建成EMs小鼠模型,5d后处死,测量病灶大小,进行HE染色检测异位种植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芳香化酶表达。结果:EMs组病灶数(3.9±0.3)高于NEMs组病灶数(3.2±0.1),P<0.05;0.2gEMs组种植率(60%)高于NEMs组(15%),P<0.01;0.4g的EMs组与NEMs组比较(100%vs85%)及0.6gEMs组与NEMs组比较(100%vs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体积:EMs组0.2g(2.3±0.7mm3)、0.4g(11.4±2.1mm3)、0.6g(21.6±3.4mm3)分别大于相应的NEMs组(0.4±0.2mm3、5.8±0.7mm3、12.0±2.5mm3),P<0.05。组内不同内膜种植量种植率比较0.2gvs0.4g,P<0.05;0.4gvs0.6g,P>0.05。光镜下未观察到EMs组与NEMs组人在位内膜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鼠内异位病灶EMs组腺体结构较完整,NEMs组仅见少量残存的腺体细胞。芳香化酶表达EMs组在位内膜(2.10±1.12)及异位病灶(7.71±3.08)均高于NEMs组在位内膜(0)及异位病灶(5.80±3.01),P<0.05。结论:EMs在位内膜种植能力强于正常子宫内膜,芳香化酶能增强在位内膜的种植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5月就诊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卵巢型EMs患者20例,取其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另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或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20例,取其正常内膜。比较不同内膜组织中SDF-1、CXC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MLVD,并通过细胞划痕实验验证SDF-1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①异位内膜中SDF-1、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MLVD均高于在位内膜、正常内膜,且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DF-1处理组细胞迁移率高于DMEM-F12处理组细胞迁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F-1、CXCR4可能参与EMs的淋巴管新生,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淋巴迁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血清和腹腔液中的表达,探讨VEGF及KDR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比较EMs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及KDR的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比较EMs组及对照组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及KDR的含量。结果:VEGF和KDR在EMs组异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组(P<0.05),VEGF和KDR在在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两者在EMs异位内膜的表达呈正相关(r=0.971,P<0.05)。EMs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及KD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分期较早(Ⅰ~Ⅱ)的EMs患者的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及KDR水平明显高于临床分期较晚(Ⅲ~Ⅳ)的患者(P<0.05)。EMs组腹腔液中VEGF及KDR浓度显著高于其血清中浓度(P<0.05)。结论:VEGF及KDR可能在EMs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检测血清VEGF及KDR水平为EMs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方法,也为通过VEGF-VEGFR双靶向阻断血管来治疗EMs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EMs)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 :通过酶解、系列过滤、沉降及贴壁纯化等技术 ,分离、纯化及培养 15份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其基质细胞 ,并拟传代。结果 :11份标本获得成功 ;每 1g新鲜子宫内膜组织可得到 (8~ 12 )× 10 6个原代基质细胞及 (4~ 8)× 10 6个原代腺上皮细胞 ;基质细胞纯度率可达 95 %以上 ,腺上皮细胞的纯度率约为90 %。基质细胞可以有限的传代 ,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通过改良步骤 ,可提高基质细胞的产量。结论 :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其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可作为EMs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F-κB、MIF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的关系,及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NF-κB、MIF在35例EMs在位内膜、60例EMs异位内膜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表达;ELISA法检测TNF-α、PDTC+TNF-α干预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上清液中NF-κB、MIF的浓度,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NF-κB、MIF在3组内膜中均有表达,以异位内膜的表达最强;(2)NF-κB、MIF的表达与月经周期无关,其在3组内膜的表达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5、0.882、0.927;(3)NF-κB、MIF在经TNF-α、PDTC+TNF-α处理过的ESC上清液中有表达,TNF-α促进二者表达,而PDTC可抑制此作用,且两者表达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7。结论:NF-κB、MIF在EMs内膜高表达,MIF可能通过NF-κB途径在EMs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O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分别检测60例EMs患者(EMs组)在位内膜(增殖期24例,分泌期36例)和50例正常内膜(对照组)(增殖期21例,分泌期29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同种方法检测对照组内种植窗期内膜17例(A组),EMs组经治疗后口服维生素C(Vc)抗氧化治疗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后第1个月种植窗期内膜12例(B组),EMs组经治疗后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后第1个月种植窗期内膜11例(C组)和EMs组内种植窗期内膜23例(D组)中SOD和MD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B、C、D组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情况。分析A、B、C、D组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与SOD、MDA水平相关性。结果:无论增殖期还是分泌期内膜,EMs组的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4组种植窗期内膜中,SOD水平为A组B组C组D组,MDA水平为A组B组C组D组,αvβ3水平为A组B组C组D组;B、C、D组中,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与SOD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MDA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EMs患者在位内膜存在OS,其降低在位内膜容受性;治疗后的EMs患者可明显改善在位内膜OS状态,进而改善在位内膜容受性,抗氧化治疗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来曲唑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随机将建模成功的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来曲唑治疗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异位内膜survivin的表达。结果:随着来曲唑治疗时间延长,异位内膜survivin表达显著降低,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曲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与降低survivi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曼月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邓姗  郎景和  冷金花  刘珠凤  孙大为  朱兰 《生殖与避孕》2006,26(10):589-592,601
目的:从增殖与凋亡的角度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方法:采集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放置曼月乐前后的在位内膜,以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的表达。结果:放置曼月乐后,在位内膜腺体细胞Ki-67表达为阴性,凋亡率由24.4±35.0%升高至51.0±37.8%(P=0.027);间质细胞Ki-67的免疫组化HSCROE评分由2.0±1.2降至1.5±0.9(P=0.001),凋亡率由35.3±30.2%升高至76.4±11.2%(P=0.008)。结论:曼月乐能显著抑制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增殖并诱导凋亡,从而减少通过经血逆流进入腹腔的活性细胞数量,达到防止异位种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KISS-1及MMP-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及其中16例在位内膜组织和3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KISS-1及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KISS-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3%、31.25%和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表达率分别为60.87%、56.25%和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KISS-1及MMP-9表达的阳性强度,3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KISS-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降低,MMP-9的表达增高可能与内异症的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