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源流关系陈志强,曹枫(050091)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笔者就《素问·热论》与《伤寒论》的源流...  相似文献   

2.
王周芳 《光明中医》2008,23(3):276-27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读陈宝明同志“《伤寒论》131条刍议”(贵刊90年2期)受益不浅,今就个人认识提出如下看法。研究《伤寒论》不仅要从其本身入手,前后条文互参,而且要研究它的学术渊源及立论基础。正如仲景在《伤寒沦》序文中所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因此研究《伤寒论》不上考《内经》,《伤寒论》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讲不清楚,说不明白,就很难理解仲景本意。  相似文献   

4.
一、六经的来源《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仲景在自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卢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说明仲景之学,是总结前人学说,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  相似文献   

5.
六经小议     
《伤寒论》六经病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它渊源于《内经》。《内经》所论六经与《伤寒论》的六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学术源流看,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合十六卷。”据此,再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  相似文献   

6.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有“平脉辨证”四字。但“平脉辨证”究竟是一部古典专著还是原序中的一句话?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平脉辨证”是《伤寒杂病论》原序中的一句话;但也有专家学者把它认定是在张仲景以前的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如有的将“平脉辨证”四字前后冠以书名号:有的说“《平脉辨证》诸书,今皆不传”;“观序中的‘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的提法,可见古代已有辨证的专著”。等等,都是把“平脉辨证”当作一本古典医学专著。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一  相似文献   

7.
③[]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序)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伤寒六经与《内经》经络学说的关系,历来医家意见分歧,据此拟提出个人意见,以冀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伤寒六经是在《内经》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  相似文献   

9.
平脉辨证,是汉·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基本理论,用以诊察伤寒、杂病,“见病知源”的主要法则。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辨证学家和辨证学著作,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模式、方法和思想体系。现存《伤寒杂病论》分作《伤寒论》和《金匮》两书。考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最有系统的经典著作,它与《内经·热论》的关系如何?历代医家有着各种不同的见解。笔者本着学习的精神,略抒管见如下:笔者体会:《伤寒论》与《内经·热论》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联系,是从历史发展上来认识;所指区别,是从内容实质上来考虑。兹先谈历史发展上的联系。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据现存医籍来考查,其中《素问》生气通天论、阴  相似文献   

11.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2):233-235
<正>三阴三阳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在《黄帝内经》中已成熟并灵活运用。仲景《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1《伤寒论》三阴三阳源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撰写本文时,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参考文献,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几无异议,且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明确交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  相似文献   

12.
张晓艳 《中医研究》2011,24(7):15-17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历代注家甚多,其中清代医家陈修园所注之《伤寒论浅注》,因其深入浅出,论注精辟而为后世推崇。他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故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删去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等篇,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称作中医学经典,分别成书于秦汉时期和东汉末年,虽然2部著作成书年代相去不远,但理论指导思想却大相径庭。历代认为《伤寒论》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依据就是《伤寒论》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因此,历代医家多以《内经》解读伤寒,致使仲景学术本源累世迷惑莫辨。  相似文献   

14.
张永文  蔡辉  沈思钰 《河北中医》2010,32(2):270-272
东汉张仲景因“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卒病论集·原序》)。《伤寒杂病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伤寒论·序》),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兹参考相关史书文献,对于张仲景生平事迹及其《伤寒杂病论》方源进行考证,并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六经,是仲景学术思想与方法的精华。准确地理解六经,是正确运用六经辨证法则的基础。历代医家对“六经”的解释颇多。值得注意的是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可见仲景著《伤寒论》是总结了他以前的各种学术精华,博采众方,并融合了自己的学术经验。因而它不可能是某一单一学说的产物。“六经”作为《伤寒论》的支柱,也必然是多方面学术成就的结晶,因而任何以单一学说立论,去解释“六经,”都是片面的,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疾病预后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洪涛 《河北中医》2006,28(4):299-300
疾病预后学说是《内经》、《难经》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其理论依据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五行生克制化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的疾病预后学说,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有着广泛体现.  相似文献   

17.
探讨杨绍伊《伊尹汤液经》学术思想,认为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成《伤寒论》,其书由《汤液经法》《伤寒论》、“遗论”三部分组成,论及王叔和对内容、文字进行多次编排;《胎胪药录》《平脉辨证》补充《伤寒论》内容;仲景既论“伤寒”又论“卒病”;《汤液经法》内容可概括为“一表二里之法”;对《伤寒论》重新编排,揭示了中医古籍形成及流传、发展的脉络,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8.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赛美 《新中医》2000,32(1):57-57
张仲景用创造性思维写成了《伤寒论》 ,本文就书中所体现的创造性思维特征略陈管见。1 《伤寒杂病论》成书创造性思维轨迹张仲景原序是《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目的的真实写照 ,从中可以看到张仲景创造性思维的轨迹经历。准备期 :正如序中所言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酝酿期 :张仲景从大量临床现状中观察到疗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守旧思想及医者敷衍的作风 ,因而做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的大胆尝试。明朗期 :《伤…  相似文献   

19.
经字小议     
如何理解经字的含义,对于学习与认识《伤寒论》有重要的影响。《伤寒论》言简意骸,只列条文,千百年来注家竟多达四百余家,见仁见智各有千秋。这些注家大致可分为“主经”与“非经”两大类。主经论将六经辨证视为《伤寒论》的核心;非经论则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讲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应该落实到“治”,如果治疗效果不好,辨一番,论一番,只是一种空谈。《伤寒论》方就是行之有效,是张仲景博采众方得来的。张仲景有三句话,叫做“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勤求古训”是继承前人的经验,学好理论,这就要读书。明朝金正希转述当时医生程敬通说过一句话是:“读书而不能医者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