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析国医大师刘志明从“阳虚血瘀”辨治病窦的学术特色。阳化气不足,心肾阳虚为发病之本,阴成形太过,痰瘀阻滞为致病之标,治疗以温通阳气,祛除阴邪为主,采用温通心阳、温补肾阳、祛痰化瘀等治法,恢复阴阳平衡。进一步将线粒体能量代谢、细胞凋亡、自噬等机制和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所致的“阳虚血瘀”病理状态相联系,为阐释国医大师学术特色、探讨经验方——通阳活血方的科学内涵及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阳化气,阴成形”是对阴阳二气属性的高度概括。该文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为阴阳失和导致痰瘀阻滞胞宫,本质为本虚标实,治疗应以温阳、健脾、疏肝法化无形之气,兼用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法除有形之邪。  相似文献   

3.
范晓露  唐红珍 《新中医》2018,50(5):222-223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肥胖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的作用。"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构成肥胖病的重要病因;故固本培元、扶阳抑阴是肥胖症的根本治法,应贯穿于肥胖病诊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学"阳化气,阴成形"基本理论出发,探讨其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对冠心病的临床诊疗思路做分析总结,认为冠心病病理特点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司,具体表现为"阳化气""阴成形"之太过或不及。在冠心病的辨治过程中,需辨"形"与"气"的过与不足,并探究其背后的"阴成形"与"阳化气"之过与不及,据此进行处方用药,从而实现人体阴阳平衡,形气相得。  相似文献   

5.
朱潇雨  赵静雪  李杰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41-1544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吞咽困难是食管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不同类型的吞咽困难存在不同的"阳化气,阴成形"状态,机械性吞咽困难属于"阴成形"太过,治以温化痰瘀;动力性吞咽困难属于"阳化气"不足,治以助阳化气;术后吞咽困难属于阳化气未复、阴成形再起,当治以阴阳平调.  相似文献   

6.
"阳化气"不及是肿瘤成因,"阴成形"太过是肿瘤形成结果,"阳化气,阴成形"是肿瘤病因病机及形成的高度概括。体质与肿瘤相关,中医体质偏颇严重人群肿瘤发病率较高。化疗、放疗属"苦寒""克消""攻伐"等范畴,损伤脾胃,损伤人体之阳,使不足之"阳"变得更弱,助长肿瘤发展,攻伐解毒药物很难收获满意疗效;临证应在"阳化气,阴成形"大前提下,仔细辨证阳的多寡,阳化气的能力,阴的多寡,阴成形的能力,以及阴精的多寡和去路,四诊合参,综合考虑阴阳失衡的切入点;扶阳抑阴,培元固本,灵活用药,选用附子、干姜等助阳化气,辅阴成形,达到阴平阳秘状态。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中医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本虚标实,"阳化气"功能不足为本病的关键病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异常,则出现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从而阻碍神光发越而导致视力下降。改善"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应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的关键。文章通过对"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分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学其发病关键为脾肾阳虚,阳化气不足致使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障碍,阴成形太过则湿浊痰瘀流注关节肌肉筋脉,湿浊之邪久而化热化火,最终侵犯关节而出现关节炎红肿热痛。依据"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痛风的治疗上应遵循"温阳泄浊"为基本大法,正所谓"阳光一照,阴霾尽消",为痛风患者的治疗及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阳化气,阴成形”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不足而“阴成形”太过会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滞、水饮内停,使病理有形之物积聚而发为肿瘤。因此,“阳化气”不足而“阴成形”太过是肿瘤的核心发病机制。基于此,提出扶阳法为肿瘤的临床防治大法。在预防方面,需强身健体,劳逸结合,饮食有节忌偏嗜,注意调畅情志;在治疗用药方面,可分为温阳法、通阳法、温通法三法。  相似文献   

10.
肺间质纤维化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摧残人类的身心健康。中医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系统阐释肺间质纤维化本虚标实病机,"阳化气"功能不足为本病发病及病情进展基本病机,"阴成形"功能失常,痰浊、水饮、瘀血、毒滞痹阻肺络。认为"阳化气"应为肺间质纤维化病情逆转的关键,确立"温阳化气"为肺间质纤维化治疗原则,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关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研究颇多,以中医整体观为纲要,认为该病因脾肾阳虚,阴寒凝滞胞宫,血海蓄溢无常致病。将《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证治,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作为理论依据,治疗上采用"病在阳者,扶阳抑阴"之法,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化气与成形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运动和存在形式。自然界万物的生化,人体的新陈代谢,均可概括为"阳化气,阴成形"。肿瘤的发生在于阴阳失调,阳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使有形痰湿瘀等邪气停留堆积而成,痰瘀停留的部位往往是阳气最薄弱的部位。机体虚实寒热错杂,阴阳失调是发病的基础,阳不足为根源,阴成形是表现,治疗原则以固护阳气为本。  相似文献   

13.
糖脂代谢病是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具有患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阳化气,阴成形过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学认识血糖、血脂异常乃是体内的有形成分即精微物质生化运行出现障碍所致,"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糖脂代谢病的重要中医病机,因此"助阳化气,抑阴散凝"则为其基本治法。基于此,以"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为指导,探讨糖脂代谢病的中医药治疗,以期为糖脂代谢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头痛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治法,通过把握其中病因病机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笔者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头痛病机的关键,"阳化气"不足,则气无所生,清窍失养,发为头痛;"阴成形"太过,则形成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经络受阻,发为头痛。治疗以温阳化气为主,以达阴平阳秘,具体方法则有温阳化气、温阳化饮、温阳化痰、温阳化瘀之不同,临证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5.
赵地 《河南中医》2012,32(6):685-686
邵念方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正气不足,心之气阴两伤为发病之本,外感温热邪毒,侵及肺卫为发病之标.治疗分为3期:急性期以感冒2号方清热解毒,养心安神;恢复期以心肌炎2号方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慢性期以心肌炎3号方益气养阴,交通心肾.其在辨治病毒性心肌炎时重视培补根本,认为益气养阴至关重要,并在治疗全程均使用活血化瘀药物.  相似文献   

16.
“阳化气,阴成形”是对阴阳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阳推动有形阴精弥散为无形之气以实现脏腑功能,阴凝聚无形之气为有形阴精而滋润周身内外,二者在相互制约中维持动态平衡,其中阳化气在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属于中医“皮痹”范畴,全程分为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病程中常易累及心、肺、肾、胃肠道等脏腑。阳化气不足是SSc发病的根本原因,以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为主,脏腑功能减退,有形阴邪凝聚过多,阴成形太过是SSc发展的必经环节。治疗以温阳化气、化痰祛瘀为原则,温补与温通共施,促进气化,振奋脏腑机能,助阴翳消散;祛瘀化痰治其标证,助阳气通达。扶阳、抑阴二法贯穿疾病始终,相辅相成。又因疾病分期中存在脏腑、虚实等主次之别而各有侧重,同时兼顾养阴以荣润肌肤、阴中求阳。病理上阳化气不足促使阴成形过度,阴成形太过又阻碍阳化气过程,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SSc的发生发展。治疗上扶阳为主导,打破恶性循环,兼能抑阴,抑阴又能扶阳,二法形成正向循环,使得阳气复、阴凝散,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基于此分析食管瘅的病机,"阳化气"不足,是指气化功能不足,弥散失常,气机推动无力,升降失司;"阴成形"太过,是指有形邪实郁滞,痰、热、瘀互结,故成本病。临证时依据病邪之深浅,病情发生发展之不同阶段,分别予以宣畅解郁、透达气机、通络化瘀、养阴濡润治疗,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肥胖病也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阳气亏虚,"阳化气"功能不足;阴气太盛,"阴成形"功能太过,均会使过剩的"阴精"垃圾堆积于体内,无法化生及转化,这是导致肥胖形成的病因。"培补阳气"是治疗肥胖病的根本治法,应贯穿于整个肥胖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熊向晖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衡是冠心病PCI术后的基本发病机理,气虚血瘀证是其核心证候,运用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进行辨治,恢复机体“阳化气,阴成形”动态平衡,能取得较好疗效,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介绍田芬兰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田老认为机体阴阳失和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根源,"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该病的病理基础,治疗当扶阳抑阴,以恢复脏腑气化功能为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