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齿叶白鹃梅总黄酮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方法:建立大鼠血浆中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对羟基桂皮酸HPLC测定方法,考察大鼠口服齿叶白鹃梅总黄酮提取物0.083、0.167、0.333、0.500、0.667、1.0、2.0、4.0、6.0、8.0、12.0、24.0h后血药浓度变化,采用DAS 2.0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口服齿叶白鹃梅总黄酮提取物后,对羟基桂皮酸在大鼠体内的达峰时间T_(max)为0.618h,最大浓度C_(max)为27.881mg·L~(-1),吸收半衰期t_(1/2Ka)为0.189 h,分布半衰期t_(1/2α)为4.367h,消除半衰期t_(1/2β)为12.232h,且在4h左右时第二次达峰,出现双峰现象。结论:建立了对羟基桂皮酸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该药的体内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国产全合成米非司酮在大鼠和猴体内的吸收、排泄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国产米非司酮在大鼠胃肠道吸收良好,给药后2小时药物吸收70%以上。给弥猴一次灌胃给药后,经肾原型排泄的药物仅占给药总量的0.61%,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max =1.24±0.11 h, Cmax=579±79 ng, t_(1/2α)=1.59±0.24 h,t_(1/2β)=20.72±2.63 h, Vd=142.8±45.9L/Kg,CL=4.47±1.53L/h/Kg。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药理效应法测定蓬子菜总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方法: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升高率作为药理效应评价指标,测定蓬子菜总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低、中、高不同剂量蓬子菜总黄酮大鼠口服给药后t_(1/2α)分别为1.23,0.93,0.97 h;t_(1/2β)分别为11.84,12.06,16.51 h;AUC_(0-t)分别为143.43,206.25,275.92 mg·L~(-1)·h~(-1);AUC_(0-∞)分别为181.02,231.74,295.06 mg·L~(-1)·h~(-1);达峰T_(max)为2 h。结论:蓬子菜总黄酮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且在给药剂量范围内呈线性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小白鼠急性死亡率法分别估测了连翘、大青叶、北豆根水煎液腹腔注射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三药皆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呈一或二房室模型分布;连翘LD_(50)为20.96±1.82g/kg(P=0.95),βt_(1/2)为9.26h;大青叶LD_(50)为16.25±1.47g/kg(P=0.95),t_(1/2)为21.6h;北豆根LD_(50)为0.774±0.064g/kg(P=0.95),βt_(1/2)为1.56h。  相似文献   

5.
小活络丸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药物累积法对小活络丸进行了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小活络丸在小鼠体内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测得其t~1/_2α=0.2443h~(-1),t~1/_2β=5.3407h~(-1)等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氚标记法测定~3H—七宝美髯丹在小鼠的体内过程。结果表明:小鼠对口服该药吸收快,体内放射性分布广,以胃肠最高,皮肤、肝、脾及肾次之,口服72h后,粪尿放射性总排泄率分别为21.1%和24.4%。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确定该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是符合开放型二室模型,测得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1/2(β)45h,t1/2(α)0.44h,Ke0.72h~(-1)K_(21)0.033h~(-1)K_(12)0.8092h~(-1)  相似文献   

7.
药物累积法测定丁公藤注射液的表观动力学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药物累积法测定丁公藤注射液的表观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丁公藤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符合一房室开放式模型,测得K=0.033h-1,T1/2=20.961h,Cl=0.066kg/(kg.h)等参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何首乌中二苯乙烯甙在兔体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样品中二苯乙烯甙的含量和何首乌中二苯乙烯甙在兔体内药动学的研究。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μg/ml,测定样品中二苯乙烯甙的平均回收率为93±2%(n=5)。兔一次快速iv(25mg/kg)及po(120mg/kg)二苯乙烯甙后血浆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药动学参数为iv:t_(1/2)α=4.1min,t_(1/2)β=1.28h,K_(21)=2.190h~(-1),K_(12)=6.034h~(-1),K_(10)=2.520h~(-1),Vd=0.916L/Kg,V_c=0.197L/kg,CL=0.495L/h/kg,AUC=50.46mg·h/L;po:t_(1/2)Ka=1.06h,t_(1/2)α=2.15h,t_(1/2)β=9.70h,Vd=6.93L/kg,Vc=3.32L/kg,K_(21)=0.1546h~(-1),K_(12)=0.09025h~(-1),K_(10)=0.1491h~(-1),T_P=2.55h,Cmax=6μg/mL,CL=0.495L/h/kg,AUC=70.53mg·h/L,生物利用度为29.1%。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附子理中丸中一种吡啶类生物碱(2-甲氧基-4-(2-(2-吡啶基)-乙基)苯酚)含量,为附子理中丸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gilent ZROBAX Eclipse XDB-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5℃。结果:该指标成分在2.050~10.2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不同厂家生产的附子理中丸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3%(RSD=1.45%),99.29%(RSD=1.13%)。结论:该方法简单、测定结果准确、快速,为附子理中丸制剂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考察寒性药大黄与热性药附子、肉桂、桂枝、干姜配伍前后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探究生物热动力学参数与中药寒热性之间关系,以及寒热对药配伍是否具有药性制约作用。方法采用微量量热仪法,测定并比较大黄与附子、肉桂、桂枝、干姜配伍前后第一指数生长期达峰时间(t_1)、达峰发热功率(P_1)及生长速率参数(k_1),第二指数生长期达峰时间(t_2)、达峰发热功率(P_2)及生长速率参数(k_2),代谢全过程释放总热量(Q_总)及代谢总时长(t_总)。结果单味药水提取物测定结果显示,大黄延迟t_1,降低k_1、P_1;除桂枝外其余热性药t_1小于大黄,热性药k_1、P_1均大于大黄;各药均缩短t_2,热性药P_2均小于大黄,k_2、Q_总、t_总大于大黄。单味药乙醇提取物测定结果显示,除干姜外其余热性药t_1、t_2均小于大黄;热性药P_1、k_1、k_2均大于大黄,P_2小于大黄;除桂枝外其余热性药Q_总、t_总均大于大黄。寒热对药配伍前后比较,大黄伍附子t_1、P_1大于单味药,k_1、t_2、Q_总大于大黄、小于附子,P_2、k_2、t_总小于大黄、大于附子;大黄伍肉桂t_1、t_2大于单味药,P_1、k_1、Q_总、t_总大于大黄、小于附子,P_2、k_2小于大黄、大于附子;大黄伍桂枝t_1、t_2小于单味药,P_1、k_1大于等于单味药,P_2、k_2、Q_总小于大黄、大于桂枝,t_总大于大黄、小于桂枝;大黄伍干姜t_1大于单味药,P_1、k_1、k_2、t_2、Q_总、t_总大于大黄、小于干姜,P_2小于大黄、大于干姜。结论微生物代谢生物热动力学整体状态参数k_1、k_2、Q_总、t_总可较好地表征中药的寒热药性,且寒热对药配伍具有明确的药性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本院”)门诊中成药用药现状和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取本院信息系统2013-2018年门诊中成药相关数据,统计中成药品种、用量、销售金额,计算其年增长率、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结果门诊中成药使用占整体门诊药物使用比例变化较小,稳定在40%;2013-2016年,门诊中成药处方量及销售金额整体呈逐年增长、增速放缓趋势,受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影响,门诊中成药处方量下降4.93%、销售金额下降7%,2018年中成药处方量增长率2.43%、销售金额较2017年增长1%。门诊中成药销售金额排序稳定,与门诊中成药销售类别排序趋同。6年内门诊中成药DDDs呈整体上升趋势,排序前3位为金水宝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结论本院2013-2018年门诊中成药应用情况较为理想,基本涵盖了本院就医人群的中成药用药需求,但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不合理用药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目前治疗感冒中成药的种类,探讨方剂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临床医师治疗感冒、科研人员研发新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将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采用LANTERN5.0统计软件构建感冒中成药药物的隐结构模型,运用中医药学理论对其进行诠释。结果:共纳入中成药66种,涉及药物178味,用药总频次649次,频次≥5的高频药物41味,前10位分别是甘草、桔梗、薄荷、黄芩、连翘、苦杏仁、银花、葛根、荆芥(穗)、陈皮;组方以清热药和解表药为主,随证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平肝息风药等;以41味高频药物作为显变量构建隐结构模型,得到9个隐变量,2个综合聚类模型。结论:目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多以风热感冒为主,药物的隐结构模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感冒中成药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基于贝叶斯模型框架下市面上几种降脂中成药联合他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同时手工检索相关灰色文献、会议资料,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9年3月,收集他汀类联合降脂中成药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NoteExpress进行文献管理、gemtc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5种常用降脂中成药。脂康颗粒、丹田降脂丸、降脂灵片联合他汀类降脂药能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康颗粒、丹田降脂丸、荷丹片联合他汀类降脂药均能显著降低三酰甘油(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丹田降脂丸显著高于血脂康胶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脂灵片、丹田降脂丸、荷丹片联合他汀类降脂药均能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康颗粒、荷丹片、降脂灵片、血脂康胶囊联合他汀类降脂药均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田降脂丸降低TC、TG以及提高HDL-C疗效最显著;脂康颗粒降低LDL-C疗效最佳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乌头注射液的抗炎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乌头注射液抗炎作用的强弱及其药效动力学过程,求出相应的药效动力学参数,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巴豆油和琼脂所致的小鼠耳肿模型和足肿模型,以耳片重量和足肿体积为指标研究了乌头注射液的抗炎作用,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次给药后足肿程度变化的经时过程进行房室模型拟合和药效动力学参数估算。结果显示乌头注射液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药效消除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并基本符合血管外给药的一房室开放模型,其上升相的速率常数Ka=1.876 1 h-1,药效倍增期为0.37 h;其消除相的速率常数K=0.136 2 h-1,半衰期t1/2E=5.09 h;其达峰时间为2.21 h;持续时间约为8.67 h。结论乌头注射液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求算其药效动力学参数,可为合理用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六味地黄丸是典型的"一品多家"品种,不同厂家的该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价格高低不一。该研究采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中成药评价标准",从原料选材、生产过程、质控体系、上市后再研究等多维度的全生产周期出发,开展六味地黄丸的优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的产品评分差异悬殊,说明其质量差异较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评分整体较高,说明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正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相对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产品销售额决定了企业对其质量的关注程度;在单项评价中,"原料选材"项得分率相对较低,说明企业普遍对原料的重视度不足;"生产过程"项得分率较高,说明实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对保障生产过程质量作用明显,智能制造能够提高中药产品质量;"质量评价"项得分率基本合格,说明六味地黄丸质量控制水平整体尚可,但是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再评价和品牌建设"项得分率最低,反映企业普遍对"一品多家"品种的深入研究和再评价重视程度不够。此次评价结果符合预期,为优质中成药评价提供了参考实例,为中成药优质优价提供了依据,为改善医保招标提供科学数据,推动中药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多项调查显示人们对于感冒的正确认识程度并不高,对于抗感冒类中药成方制剂的使用还存在很多误区及安全隐患.笔者通过结合抗感冒类中药成方制剂的实际应用情况及《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抗感冒类中成药安全警示性内容,系统进行归纳与分析,以期减少患众应用抗感冒类中药成方制剂的盲目性,也为中药师监测解表类中药成方制剂的安全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药物累积法研究热痹清片的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热痹清片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药物累积法,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测定小鼠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药物体存量,估算表观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药物毒性效应呈一级动力学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其动力学参数为:分布速率常数α和消除速率常数β分别为2.2272h-1及0.2031h-1;其分布半衰期t1/2α和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0.3112h和3.4121h。结论:热痹清片小鼠灌胃给药易于吸收,毒性较大,分布快,但消除较慢。其表观药物动力学参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一种可以实现对大黄庶虫丸中水蛭成分真伪品鉴定的方法。方法 首先以COⅠ通用引物对大黄庶虫丸中成药DNA进行一轮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随后采用自行设计和筛选出的水蛭通用引物对一轮PCR反应液进行二轮PCR扩增,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对二轮PCR扩增产物测序,最后对测序结果峰图采用seqman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将拼接后的DNA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用BLAST在线比对软件进行比对判定,进而鉴定水蛭成分真伪。结果 本实验建立的巢氏PCR方法联合Sanger测序技术通过了对9份经COⅠ通用引物鉴定的水蛭干药材的验证,结果验证两方法鉴定结果一致。同时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巢氏PCR方法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对收集的14批大黄庶虫丸进行鉴定,共有5批鉴定出含有伪品水蛭成分。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的巢氏PCR方法联合Sanger测序技术能够实现对大黄庶虫丸中水蛭成分真伪品的鉴定,对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止咳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及使用药物的特点,为新止咳中成药的开发立项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新编国家中成药》中收载的中成药为对象,收录在功能、主治中出现“止咳”、“镇咳”、“止嗽”、“咳嗽”、“久咳”等关键字的中成药,开展“功能、主治、使用药物”等组方特点的分析。结果:684 个止咳中成药涉及功能术语462 个,共使用1 533 次;常用者为止咳化痰、止咳、化痰、清热解表、平喘、祛风解热、止咳平喘、清肺热、解表和润肺等。684 个止咳中成药共涉及48 大类主治,共使用1 107 次;常见者为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外感风热感冒、外感风寒感冒、“痰热壅肺,咳嗽痰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急慢性咽喉炎、肺热咳嗽等。684 个止咳中成药共涉及使用537 类药材和化学药,其中,植物药441 种,动物药36 种,矿物药25 种,化学药35 种;使用频率位列前10 位的药材为:甘草、桔梗、苦杏仁、薄荷、陈皮、麻黄、黄芩、紫苏、半夏、川贝母;1/4 的中成药使用了提取物;还用了化橘红、生姜、梨、西瓜、香菇等5 类食品或水果。结论:止咳中成药的主治涉及的病种繁多,主要用于咳嗽(热性咳嗽最多见)、痰多、喘息、咽炎、喉炎等的治疗;“清热、祛风、解表”法在止咳作用的实现上具有重要地位;功能和主治术语的表达不规范和不明确;使用的药物以植物药为主,亦使用了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物、食品水果;从民族民间用药中发掘出具有肯定临床疗效,并以提取物为主组方的制剂是止咳中成药新药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Shunaoxin Dropping Pills(SDPs),a Chinese patent medicine,has been used widely in China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amnesia,and insomnia.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DPs on inducing angiogenesis and neurogenesis in vitro.Methods The present testing system using the serum obtained from animals ig treated with SDPs and a co-culture system in vitro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if SDPs promotes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tube formation and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which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angiogenesis and neurogenesis.Results The SDPs serum sampled from rats ig treated with SDPs for 3 d dose-dependently promoted the tube like structure formation of cultured BMECs,and enhanced the fraction of MAP-2 positive cells of NSPCs,which co-cultured with the BMECs and astrocyte.In addition,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percentage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positive cells.Conclus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SDPs serum can induce ne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BMECs tube formation in vit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