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在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启动扫描阈值和价值。方法: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患者共105例,按启动扫描阈值大小分为三组,A组(90HU),共36例;B组(80HU),共34例;C组(70HU),共35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VR、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分别记分。结果:(1)三组患者血管密度减影动脉期动脉较静脉显著高,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动脉和静脉均较高,减影静脉期静脉较动脉显著高。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和减影静脉期血管密度组间比较相似,但减影动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低,减影混合动静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高、静脉密度最低,减影静脉期C组静脉密度最高。(2)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楚。①减影动脉期三组脑动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C组较A、B组图像质量稍好;②减影混合动静脉期三组混合脑动静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B、C组较A组图像质量好,B、C组图像质量相似;③减影静脉期A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69.5%,B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88.3%,C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100%,C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A、B组。结论: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能分别显示脑动静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以动脉期启动扫描阈值70HU图像质量最好,全部血管均有诊断价值,特别是对脑静脉的显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能量同步减影(CT low-energy synchronou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CTLESDSA)脑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拟诊脑血管疾病患者共89例,按能量随机分为A组(高能量)31例,B组(低能量)58例,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测量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密度。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及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重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级。结果:①A、B组动脉期或静脉期血管密度比较,B组动、静脉密度均较A组明显高(P0.05);组内比较,动脉期动脉较静脉密度明显高(P0.05),静脉期动、静脉密度均高且相似(P0.05);②A、B组间比较,B组血管图像质量较A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血管解剖结构及病变显示清楚、直观。结论: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以低能量组脑血管密度更高,图像质量更好、更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自发性颅内出血、动脉瘤术后共6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及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静脉减影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 MIP)重建减影组和未减影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很好、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Ⅳ级。结果:减影组与未减影组血管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重建时间更短(8.4±1.5min)。本研究无Ⅳ级图像,减影组图像质量Ⅰ、Ⅱ级动脉共61例(91.0%),混合动静脉共65例(97.0%),静脉共62例(92.5%)。两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图像比较P〉0.05,两组静脉图像比较P〈0.05。结论: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头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可靠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6例脑AVM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减影脑血管图像均去除了颅骨的干扰,清楚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巢位于颞叶7例,顶叶5例,额叶5例、枕叶6例和小脑半球3例。发现供血动脉39支,其中单支供血动脉15例,多支供血动脉9例;引流静脉33支,单支引流10例,多支引流16例。结论: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可以去除颅骨干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70 kV管电压CT血管成像在诊断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临床疑似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新双源CT 70 kV CT动静脉混合期血管成像(70 kV组),另37例患者行120 kV腹部增强双期扫描(120 kV组)。测量患者左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腰大肌的CT值及皮下脂肪的标准差并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所有病例以四分法进行评分。计算有效剂量(ED)。比较两组间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70 kV组左肾静脉的CT 值、SNR 及 CNR 明显高于120 kV 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0 kV组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的CT值、SNR及CNR与120 kV动脉期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 kV静脉期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 kV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120 kV组,与120 kV动脉期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37),与120 kV 静脉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 kV 组辐射剂量与120 kV组比较明显降低,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床疑似胡桃夹综合征的儿童70 kV动静脉混合期CT血管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分别减影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脑静脉血管成像在自发性颅内出血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共215例。 CTA检查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将动、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分别重建动脉及混合动静脉,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重建静脉。结果减影脑动脉、脑静脉血管图像去除了颅骨并且动脉、静脉无相互干扰,分别清晰显示动脉或静脉病变,混合脑动静脉则去除颅骨干扰且同时显示脑动静脉病变。215例颅内出血患者中14例CTA和DSA检查颅内均未见畸形血管,2例动脉瘤DSA发现而CTA未显示,3例动脉瘤CTA发现而DSA未显示。 CTA和DSA共同显示畸形血管196例,敏感性为99.9%,特异性为82.4%,其中动脉瘤179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瘤3例,烟雾病5例。结论64层螺旋CT分别减影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脑静脉血管成像在颅内出血检查,病变及周围结构显示清楚,对临床术前评估有较大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Onyx栓塞治疗脑中央区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Onyx胶栓塞治疗脑中央区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18例脑中央区动静脉畸形患者,按Drake标准分为小型10例、中型6例、大型2例,应用Onyx胶共行24次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经治疗后,完全栓塞12例(66.7%),致残(症状较术前加重)2例(11.1%),其中中型组完全栓塞3例(50%),与小型组完全栓塞9例(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死亡病例。供血动脉长度大于2cm与小于2cm完全栓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nyx胶栓塞治疗脑中央区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畸形团大小和供血动脉长度对完全栓塞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设置对头部减影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降低头部减影CTA的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 52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使用100kV和120kV管电压行头部减影CTA检查。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100kV组脑组织CT值、背景噪声、脑动脉CT值和强化对比度均明显高于120kV组(P<0.01),两组间脑动脉的信噪比(SNR)和强化噪声比(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NRt=0.389,P=0.699;CNRt=0.698,P=0.488),同时两组间背景噪声的影响程度及脑动脉显示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背景噪声的影响程度Z=-0.761,P=0.446;脑动脉显示效果Z=-1.298,P=0.194),而100kV组比120kV组辐射剂量降低约36.3%(P<0.01)。结论运用100kV低管电压设置能明显降低头部减影CTA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9.
减影去骨技术在头颈CT血管双期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减影去骨法与手动去骨法对头颈血管CT成像的差异,探讨减影去骨法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患者30例行脑动脉CTA(12例行脑静脉CTV),另外21例行头颈动脉CT成像。先测试颅底动脉达峰时间,平扫后根据达峰时间行动脉期扫描,必要时立即行静脉期扫描;动脉增强、平扫薄层图像同层相减生成动脉期三维图像,少量残余骨质辅以手动去骨,同样方法处理静脉系统。以手动去骨处理血管增强的原始图像得到动脉(和静脉)三维结构图。观察颈根动脉、颈5椎体-颅内动脉以及脑静脉的完整度,观察颅内血管分支、颅底-颈5椎体动脉的清晰度,计算动脉系统成像后处理消耗的时间,与手动去骨成像对比。结果:减影去骨法显示颈5椎体颅内动脉的完整性优于手动去骨(χ^2=27,P=0.008),前者显示脑静脉的完整度明显好于后者,但两种方法显示颈根部动脉的效果都一般;手动去骨显示颅内动脉分支的清晰度优于减影去骨法(χ^2=9,P=0.01),显示颅底-颈5椎体动脉的清晰度差异无显著意义(χ^2=5.6,P=0.06);减影去骨处理动脉系统消耗的时间明显少于手动去骨(t=-11.16,P〈0.001);总共发现有病变的患者32例,其中减影去骨法对颅底血管狭窄和动脉瘤显示立体效果更好。结论:减影去骨法可显示血管全貌,对病变立体定位更好,但是脑部小血管亮度欠佳,对患者固定要求高。  相似文献   

10.
刘新立  蒋元文  陈敏  赵芳  周建玲  姜东  于江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11-1315
目的:探讨320排CT全脑动态血管造影(4DCTA)的应用价值及扫描方法的优化。方法:利用320排CT对56例(A组)病例行4DCTA检查,记录动脉、静脉峰值时间,以此为依据合理减少扫描期相,并以优化后的方法对92例(B组)病例行4DCTA,记录动脉、静脉峰值时间。两组病例进行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重建及减影后处理,采用动态模式读片,评价血管的减影效果及图像质量,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及记录辐射量。结果:4DCTA及优化后4DCTA两组动脉、静脉平均峰值时间分别为(17.92±3.15),(17.12±3.11)及(22.88±4.68),(22.34±3.60)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及0.433,α=0.05)。两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分别为17.44±8.00及16.96±4.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α=0.05)。两组检查成功率为96.4%(54/56)及94.6%(87/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8,P=0.605,α=0.05)。两组间减影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18,α=0.05)。A组和B组扫描的有效辐射量ED值分别为5.39及2.29mSv。结论:320排CT 4DCTA的检查成功率高,减影效果好,高质量动态显示全脑血管,病灶显示好。优化后4DCTA明显减少辐射剂量并保证图像质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不同部位Test-Bolus测试对MSCT脑动静脉双期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75例随机分配到脑动脉环窦汇(A)组、颈内动静脉(B)组、颈总动静脉(C)组(每组25例),以相同参数行Test-Bolus测试及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测试成功病例CTA、CTV图像质量差异。结果A,B,C3组Test-Bolus测试成功显示动静脉强化峰值率分别为76%,92%,96%;3组测试动静脉峰值时间差有差别(P〈0.005);3组测试动脉峰值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744)。3组CTA图像脑动脉各级分支清晰显示,静脉干扰轻微,两者评分及脑动静脉最大强化CT差值均无显著差异(P=0.192;P=0.347;P=0.327)。3组CTV图像深浅静脉、静脉窦显示清晰,其评分没有差别(p=0.839);脑动脉仍强化明显,动脉干扰评分及动静脉最大强化CT差值没有差别(p=0.347;P=0.327)。结论颅内、颈内、颈总动静脉行Test—Bolus测试成功后,确定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延时扫描时间对CTA及CTV图像质量影响无显著差异,颈内动静脉可作为MSCT脑动静脉双期成像推荐测试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方法 17例脑AVM患者行64排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检查,对畸形血管团的数目、位置、范围、供血动脉的分布及引流静脉的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减影CTA共发现17个病灶,与DSA和手术所见比较,1个直径1.2 cm的病灶被漏诊.减影CTA诊断脑AVM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4%、100%、94.4%.减影CTA在显示细小供血动脉的清晰程度低于DSA,其判断脑AVM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83.0%.减影CTA对引流静脉的显示与DSA影像和手术所见一致. 结论 64排螺旋CT减影CTA可作为评价脑AVM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测量正常人和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动静脉循环时间,探讨其在重度颈动脉狭窄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36例正常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图像,测定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同时测定24例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患者的脑动静脉循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二者的差别。 结果:正常人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为(6.01±0.50)s;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患侧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为(6.60±0.56)s,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4, P<0.05)。 结论:采用脑血管造影进行脑血管疾病诊断时计算脑动静脉循环时间简单、准确、易行,可作为初步评估脑组织灌注的参考指标;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患侧的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提示脑组织供血延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烟雾病患者,共18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结果减影图像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楚,特别是对烟雾病异常颈内动脉和脑底血管网显示。本组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占100%;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占61%,左侧颈内动脉狭窄占17%,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占22%;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占39%(其中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占17%;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占39%(其中1例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无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合并脑动脉瘤占17%;全部脑静脉未见异常。结论 64排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能清楚分别显示脑动脉和脑静脉,在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畸形时可排除脑静脉畸形,对颅内烟雾病分析评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诊断脉管神经侵犯的最佳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和最佳扫描期相。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双期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光谱CT参数,包括120kVp图像(PI)、40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虚拟平扫(VNC)图像上的CT值、无水碘密度、标准化碘密度(NIC)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脉管神经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经病理检测获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各项光谱CT参数在直肠癌不同病理特征分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光谱CT参数对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在血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以及在淋巴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侵犯组和淋巴管侵犯组的静脉期CT值40keV-VMI、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均分别高于血管未侵犯组和淋巴管未侵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Eff-Z在有和无神经侵犯组、不同分化程度组及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直肠癌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为0.74、0.69、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3、0.68、0.75和0.75;静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40keV-VMI、NIC和Eff-Z评价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68、0.68、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71、0.76、0.76、0.72。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对直肠癌脉管侵犯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静脉期是反映直肠癌神经侵犯、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期相,光谱CT可作为术前评估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调制技术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3组进行头颈部DSCTA检查.A组:平扫管电压80 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固定为400 mA;B组:平扫管电压80 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 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实际管电流为150~400 mA;C组:平扫管电压80 kV、增强扫描管电压100 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范围为150~400 mA.记录3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吸收剂量.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分析,客观分析包括测量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基底动脉中段的CT值、信噪比,主观分析包括对血管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并结合横轴面图像进行评分.结果:三组间CTDIvol、DLP及E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指标值均为A组>B组>C组.对DSCTA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结果显示,三组间双侧颈总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强化值、图像噪声及信噪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蒙片结合自动毫安技术能明显降低头颈部DS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并能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不同碘对比剂浓度对脑血管 CT 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确定使血管显示最佳的 CT 值阈值.资料与方法连续测量60例 CTA 病例左侧颈内动脉入颅前段(LEICA)、左侧大脑中动脉 M1段(LM1)、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LA2)、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IVA)、基底动脉(BA)血管腔内 CT 值,头颈部 CTA 加测左侧颈外动脉(LECA)CT 值,观察段血管发生病变时测量对侧,评价常规与减影 CTA 血管重建图像质量.结果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优、良、差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ICA、BA、LIVA 及 LECA 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以及 LM1常规 CTA 图像优、良组与差组 CT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优组与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优、良、差组两两比较,各组间 CT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最佳图像显示的 CT 值阈值分别为(506±89)Hu、(460±67)Hu、(436±60)Hu.结论随着脑血管腔内碘对比剂浓度增高,血管强化程度增强,有利于提高脑血管 CTA 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173例颈内动脉TIA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将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73例中,154例(89.0%)检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病变血管共304支,其中颅内动脉狭窄212支(69.7%),颅外动脉狭窄92例(30.3%),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P〈0.05)。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占79.3%;中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发为主,占90.0%;老年组以单纯狭窄为主,占86.6%。3组间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中年组高于青年组,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血管性病变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动脉瘤和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优化CTA技术的三维重建方案。方法:选择临床拟诊为动脉瘤和动脉狭窄各15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后进行数字减影,分别进行减影CTA(DSCTA)和常规CTA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方式的图像质量、动脉瘤检出率及对动脉狭窄的显示程度,观察两种技术敏感的血管区域。结果: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端的血管,常规CTA和DSCTA的图像质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对Willis动脉环近端的血管,DSCTA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常规CTA(P〈0.05);对Willis动脉环近端的血管,DSCTA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常规CTA(P〈0.05);对于Willis动脉环近端血管动脉瘤,DSCTA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CTA(P〈0.05);对于动脉狭窄,常规CTA过度诊断率为18.2%,显著低于DSCTA(P〈0.05)。结论:DS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很高,适用于动脉瘤的筛查;常规CTA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20.
低辐射剂量脑CTA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分析低辐射剂量和常规剂量脑CTA对脑动脉血管的显示效果并进一步探讨低辐射剂量脑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脑CTA检查,对横轴图像、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主要评价CTA图像中脑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图像噪声以及脑动脉血管结构的显示效果.结果:低剂量组CTA平均辐射剂量(18.58mGy)比常规剂量组(37.17mGy)降低50%,低剂量组CTA脑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296),其噪声略大于常规剂量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235).两组间VR和MIP图像中的脑动脉结构的显示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128).结论:同常规剂量CTA相比,低剂量CTA的显影强度、脑动脉结构的显示效果与常规剂量组无明显差异,较大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