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颈部双源cT血管成像(CTA)诊断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8例DAVF患者的头颈部CTA资料,以8例性别及年龄相似的正常头颈部CTA为对照组,对比分析DAVF患者与正常头颈部CTA的征象差异,分析征象包括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数量,患侧硬膜窦边缘是否规整,有无异常穿颅血管通道,大脑皮层静脉是否扩张以及双侧颈内静脉密度是否对称等。结果多支(≥3条)供血动脉诊断DAVF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88%、100%。患侧静脉窦边缘不规则的敏感性较低(50%),特异性很高(100%)。出现异常穿颅血管通道的敏感性较低(38%),特异性较高(88%)。DAVF组的双侧颈内静脉密度不对称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头颈部双源CTA对诊断DAVF具有较高的价值,出现多支供血动脉、患侧静脉窦边缘不规则及双侧颈内静脉密度不对称高度提示DAVF。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对比Test-Bolus改良法与经验值法在头颈部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探讨Test-Bolus改良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4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est-Bolus经验值法组(A组)和Test-Bolus改良法组(B组),每组70例,分别运用常规经验值法和改良法进行头颈部CTA扫描,测量两组带骨薄层增强图像不同层面(主动脉弓层面、双侧颈动脉窦层面、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层面)动脉血管内的CT值,并对两组减影VR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结果:A、B两组不同层面动脉血管内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R图像评分为优、良的例数总和所占百分比分别为:A组77.1%(54/70),B组95.7%(67/70),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567,P=0.000)。A组减影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3.11±0.28)分,B组为(3.44±0.32)分,B组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Test-Bolus改良法计算增强延迟时间更合理,图像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同序列分别行脑动脉、脑动静脉、脑静脉的成像方法和最佳扫描能量(kV)。方法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研究患者共220例,按扫描仟伏值大小随机分为三组,A组(120kV),共59例;B组(100kV),共85例;C组(80kV),共76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智能跟踪阈值70HU启动扫描),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减影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测量A、B、C组减影后血管密度和翼内肌SD噪声(客观噪声),根据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分别记分。结果 1血管密度:A、B、C三组患者血管组内比较减影动脉期动脉较静脉密度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动静脉期动脉和静脉密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静脉期动脉较静脉密度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减影动脉期、减影动静脉期和减影静脉期血管密度组间比较随能量降低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图像质量:A、B、C三组减影脑动脉全部有诊断价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减影动静脉全部有诊断价值,Ⅰ级图像以C组减影脑动静脉图像质量最高,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和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减影脑静脉少数无诊断意义,Ⅰ级图像以B组最高,A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和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辐射剂量和噪声:三组辐射剂量随能量的降低而明显下降,三组噪声随能量的降低而明显增加(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同序列能分别脑动脉、脑动静脉和脑静脉成像,脑动脉、脑动静脉全部有诊断价值,仅  相似文献   

4.
低辐射剂量脑CTA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分析低辐射剂量和常规剂量脑CTA对脑动脉血管的显示效果并进一步探讨低辐射剂量脑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脑CTA检查,对横轴图像、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主要评价CTA图像中脑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图像噪声以及脑动脉血管结构的显示效果.结果:低剂量组CTA平均辐射剂量(18.58mGy)比常规剂量组(37.17mGy)降低50%,低剂量组CTA脑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与常规剂量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296),其噪声略大于常规剂量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235).两组间VR和MIP图像中的脑动脉结构的显示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128).结论:同常规剂量CTA相比,低剂量CTA的显影强度、脑动脉结构的显示效果与常规剂量组无明显差异,较大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减影去骨技术在头颈CT血管双期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减影去骨法与手动去骨法对头颈血管CT成像的差异,探讨减影去骨法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患者30例行脑动脉CTA(12例行脑静脉CTV),另外21例行头颈动脉CT成像。先测试颅底动脉达峰时间,平扫后根据达峰时间行动脉期扫描,必要时立即行静脉期扫描;动脉增强、平扫薄层图像同层相减生成动脉期三维图像,少量残余骨质辅以手动去骨,同样方法处理静脉系统。以手动去骨处理血管增强的原始图像得到动脉(和静脉)三维结构图。观察颈根动脉、颈5椎体-颅内动脉以及脑静脉的完整度,观察颅内血管分支、颅底-颈5椎体动脉的清晰度,计算动脉系统成像后处理消耗的时间,与手动去骨成像对比。结果:减影去骨法显示颈5椎体颅内动脉的完整性优于手动去骨(χ^2=27,P=0.008),前者显示脑静脉的完整度明显好于后者,但两种方法显示颈根部动脉的效果都一般;手动去骨显示颅内动脉分支的清晰度优于减影去骨法(χ^2=9,P=0.01),显示颅底-颈5椎体动脉的清晰度差异无显著意义(χ^2=5.6,P=0.06);减影去骨处理动脉系统消耗的时间明显少于手动去骨(t=-11.16,P〈0.001);总共发现有病变的患者32例,其中减影去骨法对颅底血管狭窄和动脉瘤显示立体效果更好。结论:减影去骨法可显示血管全貌,对病变立体定位更好,但是脑部小血管亮度欠佳,对患者固定要求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分别减影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脑静脉血管成像在自发性颅内出血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共215例。 CTA检查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将动、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分别重建动脉及混合动静脉,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重建静脉。结果减影脑动脉、脑静脉血管图像去除了颅骨并且动脉、静脉无相互干扰,分别清晰显示动脉或静脉病变,混合脑动静脉则去除颅骨干扰且同时显示脑动静脉病变。215例颅内出血患者中14例CTA和DSA检查颅内均未见畸形血管,2例动脉瘤DSA发现而CTA未显示,3例动脉瘤CTA发现而DSA未显示。 CTA和DSA共同显示畸形血管196例,敏感性为99.9%,特异性为82.4%,其中动脉瘤179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瘤3例,烟雾病5例。结论64层螺旋CT分别减影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脑静脉血管成像在颅内出血检查,病变及周围结构显示清楚,对临床术前评估有较大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70 kV管电压CT血管成像在诊断儿童胡桃夹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临床疑似胡桃夹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新双源CT 70 kV CT动静脉混合期血管成像(70 kV组),另37例患者行120 kV腹部增强双期扫描(120 kV组)。测量患者左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腰大肌的CT值及皮下脂肪的标准差并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所有病例以四分法进行评分。计算有效剂量(ED)。比较两组间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70 kV组左肾静脉的CT 值、SNR 及 CNR 明显高于120 kV 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0 kV组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的CT值、SNR及CNR与120 kV动脉期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 kV静脉期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 kV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120 kV组,与120 kV动脉期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37),与120 kV 静脉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 kV 组辐射剂量与120 kV组比较明显降低,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床疑似胡桃夹综合征的儿童70 kV动静脉混合期CT血管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00kVp条件下、头颈部CTA检查中碘克沙醇(270mgI/mL)个性化注射方案的成像效果。方法:连续50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使用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如下:注射总量一体重(kg)×0.5mL/kg;根据注射时间的不同(分别为7、8和9s)将患者分为3组(4g次为A、B、C组);注射流率一注意总量/注射时间,规定最高流率为6mL/s;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兴趣区置于主动脉弓处,阈值为80HU。由两位阅片者对3组的重组图像进行主观评估(5分法),并测量颈部及脑内动脉的CT值。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75±0.41、4.85±0.34和4.29±0.61,A组与B组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间主观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4、0.024)。三组图像上颈动脉及脑内动脉的CT值:A组与B组间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间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37)。结论:碘克沙醇(270mgI/mL)在头颈CTA检查中可进行个性化注射,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9.
肝脏血管解剖和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血管重建的可行性,优选门静脉的最佳延迟时间及后处理技术,评价CT血管成像(CTA)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准确度。方法 100例进行了增强扫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成像法(SSD)及容积再现(VR)进行重建。其中84例被分为4组,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25、50s,25、55s,25、60s,25、50、75s行增强扫描,另有16例仅在25s行动脉期容积数据采集。24例进行了DSA检查。以Michels分型进行肝动脉解剖分类。评价3组门静脉影像质量,分析肝内门静脉与肝静脉解剖及变异的构成比。结果 CTA显示肝动脉解剖的准确度为95.8%(23/24);正常肝动脉解剖69.0%(69/100),变异肝动脉31.0%(31/100)。50s组门静脉影像质量优于55s组和60s组(x^2=17.119,P〈0.001);VR和MIP显示门静脉级别的能力相当(Z=-0.805,P〉0.05),但优于SSD;正常门静脉解剖86.9%(73/84),解剖变异13.1%(11/84)。肝静脉显示率为60.0%(50/84例),肝右后静脉显示率为34.0%(17/50)。结论 用MSCT行肝脏血管的三维重建是可行的;CTA在显示肝动脉解剖方面与DSA相比有很高的符合率;50s延迟时间及MIP、VR重建可很好地显示门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及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15例前列腺癌(PCa)患者术前行MSCT多期增强扫描。观察BPH和PCa在不同时期的强化特征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时间-密度曲线的形态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持续上升型,Ⅱ型为缓升缓降型,Ⅲ型为速升速降型。观察BPH和PCa强化峰值、最大强化幅值及时间-密度曲线的特点;观察不同扫描期相对PCa癌灶的检出情况。结果:BPH与PCa强化峰值到达的期相不同(P〈0.01),BPH强化峰值80%(20/25)位于延迟期(180s),PCa强化峰值73.33%(11/15)位于动脉晚期(35~40s)和静脉期(75s)。在BPH组,I型时间-密度曲线加例,Ⅱ型5例;PCa组,I型4例,Ⅱ型6例,Ⅲ型5例,两组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PH和PCa的最大强化幅值分别为42.004-10.99HU和45.604-6.88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早、中、晚三期扫描对癌灶的检出以动脉晚期最高,检出12例,静脉期与延迟期分别检出11例、7例。结论:MSCT多期扫描能够显示BPH和PCa的血供情况及强化特征,对前列腺癌病灶的显示和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在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启动扫描阈值和价值。方法: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患者共105例,按启动扫描阈值大小分为三组,A组(90HU),共36例;B组(80HU),共34例;C组(70HU),共35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VR、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分别记分。结果:(1)三组患者血管密度减影动脉期动脉较静脉显著高,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动脉和静脉均较高,减影静脉期静脉较动脉显著高。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和减影静脉期血管密度组间比较相似,但减影动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低,减影混合动静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高、静脉密度最低,减影静脉期C组静脉密度最高。(2)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楚。①减影动脉期三组脑动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C组较A、B组图像质量稍好;②减影混合动静脉期三组混合脑动静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B、C组较A组图像质量好,B、C组图像质量相似;③减影静脉期A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69.5%,B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88.3%,C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100%,C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A、B组。结论: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能分别显示脑动静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以动脉期启动扫描阈值70HU图像质量最好,全部血管均有诊断价值,特别是对脑静脉的显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自发性颅内出血、动脉瘤术后共6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及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静脉减影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 MIP)重建减影组和未减影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很好、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Ⅳ级。结果:减影组与未减影组血管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重建时间更短(8.4±1.5min)。本研究无Ⅳ级图像,减影组图像质量Ⅰ、Ⅱ级动脉共61例(91.0%),混合动静脉共65例(97.0%),静脉共62例(92.5%)。两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图像比较P〉0.05,两组静脉图像比较P〈0.05。结论: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头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可靠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00kVp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270mgI/mL)行头颈部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40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根据检查方案分为A、B两组进行评价。A组:使用碘帕醇(370mgI/mL),管电压120kVp,噪声指数(NI)13,共20例;B组:使用碘克沙醇(270mgI/mL),管电压100kVp,NI 11,共20例。读取CT剂量报告中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计算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值。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采用双盲法由两位具有3年以上CT诊断经验的医师采用5分法进行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并分析两组中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CT值和标准差(SD)。结果:A、B组中患者年龄[分别为(64.55±8.76)岁和(63.65±14.06)岁]和BMI[(23.92±2.23)和(23.56±2.20)kg/m^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CTDIvol[分别为(33.39±2.53)和(26.76±1.03)mOy]和SSDE[分别为(66.27±4.01)和(53.58±2.06)mG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主观评分(分别为4.20±0.62和4.10±0.5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两组间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CT值及SD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kVp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270mgI/mL)行头颈部CTA检查,在图像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辐射剂量并减少对比剂使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00kVp条件下、使用碘克沙醇(270mgI/mL)行肾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18例行肾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根据CT扫描管电压分为两组:100kVp组(10例)和120kVp组(6例),记录2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01),计算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值。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包括:整体图像质量、图像细节(血管锐利程度、MPR显示分支、VR显示分支、MIP显示分支)。图像客观评价包括:目标血管和背景的CT值(腹主动脉动脉、双侧肾动脉、竖脊肌),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噪比(SNR)。两组间辐射剂量及客观评价指标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主观评价指标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100kVp组CTDIv01为(11.19±3.85)mGy,120kVp组为(17.37±2.63)mGy,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kVp组SSDE为(15.48±4.41)mGy,120kVP组为(25.00±2.49)mGy,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两组图像质量整体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P〉0.05);两组图像血管锐利程度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62,P〈0.05);两组中重组图像在显示血管分支方面,MPR(Z=-0.972,P〉0.05)、VR(Z=-1.696,P〉0.05)和MIP图像(Z=-1.626,P〉0.05)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客观评价:100kVp组腹主动脉CT值为(291±32)HU,120kVp组为(224±20)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kVP组肾动脉CT值为(278±37)HU,120kVp组为(222±15)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CT值及标准差在100kVp组分别为(-992±2)和(9±2)HU,120kVp组分别为(-995±2)和(7±2)HU,两组间2个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CNR分别为22±4及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NR分别为30±7及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kVP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270mgI/mL)行肾动脉CTA检查,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且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不同碘对比剂浓度对脑血管 CT 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确定使血管显示最佳的 CT 值阈值.资料与方法连续测量60例 CTA 病例左侧颈内动脉入颅前段(LEICA)、左侧大脑中动脉 M1段(LM1)、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LA2)、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IVA)、基底动脉(BA)血管腔内 CT 值,头颈部 CTA 加测左侧颈外动脉(LECA)CT 值,观察段血管发生病变时测量对侧,评价常规与减影 CTA 血管重建图像质量.结果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优、良、差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ICA、BA、LIVA 及 LECA 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以及 LM1常规 CTA 图像优、良组与差组 CT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优组与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优、良、差组两两比较,各组间 CT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LM1减影 CTA 图像及 LA2常规与减影 CTA 图像中最佳图像显示的 CT 值阈值分别为(506±89)Hu、(460±67)Hu、(436±60)Hu.结论随着脑血管腔内碘对比剂浓度增高,血管强化程度增强,有利于提高脑血管 CTA 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女性性腺静脉MS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解剖变异,探讨性腺静脉与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155例行下腹及盆腔CT增强扫描的连续女性病例,其中25例普通妇科疾病和40例妇科肿瘤作为病例组,30例无下腹及盆腔疾病作为对照组。在性腺静脉最宽处测量管径,计算两组性腺静脉的显示率,比较两组性腺静脉平均管径和显示率。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性腺静脉显示率皆大于70%,显示率无显著差别。两组性腺静脉平均管径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但年轻病例组(≤30岁)性腺静脉管径较年长病例组(≥60岁)管径显著细小,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较好显示GV走行及其解剖变异。性腺静脉的显示率与生育次数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动脉期性腺静脉显影与静脉扩张和功能不全有关。性腺静脉血管束征有助于鉴别卵巢与非卵巢起源的女性盆腔肿块。  相似文献   

17.
256层螺旋CT低剂量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患者CTA资料.组1:心脑血管联合CTA(n=17),应用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一站式扫描;组2:冠状动脉CTA(n=20):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组3:常规颈脑血管CTA(n =20).分别测量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双侧颈总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蝶鞍层面)图像CT值与图像噪声;采用4分法评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3分法评估颈脑血管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的图像CT值与噪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1与组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组1与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结果 组1与组2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427±50)、(426±86) HU]、噪声[分别为(30±9)、(31±9)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58、-0.325,P值均>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组1与组2均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节段,优良分别达到98.1%( 202/206)、99.6%(244/245);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572,P>0.05).组1与组3颈总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74±70)、(348±81)HU]、椎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47±83)、(328±66)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43、4.869,P值均<0.05);颈内动脉(蝶鞍层面)CT值[分别为(370±92)、(367±97)H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1,P>0.05).组1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1分1例,2分14例,3分2例;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2分7例,3分13例;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06,P<0.05).组1、组2、组3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7.0±0.8)、(3.1±0.4)、(5.0±0.3) mSv.结论 256层螺旋CT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图像质量,具有简便、快捷、无创、对比剂使用少、辐射剂量低、客观和重复性强的优势,是一种全新的评估冠状动脉与颈脑血管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时四种成像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临床疑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经验值、智能跟踪(触发监测点设在腘动脉及腹主动脉两类)、Test Bolus技术等四种方法行血管成像,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adw4.5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比较四组CTA图像质量并做t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四组方法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而双侧小腿及足部动脉段有明显图像质量差异.其中,Test Bolus技术D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254、P<0.05).智能跟踪C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377、P<0.05);Test Bolus技术D组与智能跟踪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783、P>0.05).经验值A组与智能跟踪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801、P>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四组方案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而腘动脉水平智能跟踪触发和Test Bolus技术对于小腿及足部动脉段的显示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