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药后观汗,是指医者不仅在辨证时要辨汗,而且在用药后,特别是用了发汗剂后要观察病者有汗、无汗和汗多、汗少或发汗后有何变证,这是使用发汗法后,所必须注意的。 发汗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病邪随汗而解,只能适可而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太过则伤律耗气,不及则病邪余留。张仲景对此很为重视,在《伤寒论》中有许多论述,如桂枝汤方后就有详细的记述,不仅详谈了桂枝汤的煎服法,禁忌,还说明了桂枝汤服后,若其人微微汗出,是药到病所,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为杂病专著,全书用方177首,用药147种,其中食用药物30余种。仲景制方,注重食疗法,善于把药物与食物共同组方,协同作用,相辅相成,以期更好地治疗疾病。这对后世食疗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兹就《金匮要略》食疗法探讨如下。1食助药力 仲景在治疗疾病时,善于以食物协助药物发挥效力,既能治愈疾病,又不损伤脾胃。如桂枝汤煎服法:“右五味, 咀,以水七升,去滓,适寒温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止后服”。桂枝汤调…  相似文献   

3.
“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指高热病人可因出汗而热退病解。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发汗法 :如服汤药、浴法、蒸法、熏法、烧针等 ,均可使疾病因汗出而解。《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之”。此即后世医家应用汗法的理论依据。吴又可《温疫论》云 :“疫邪留于气分 ,解以战汗”。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更对“战汗透邪”的临床应用、作用机理作了明确的阐述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相似文献   

4.
中药煎剂的煎法与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效剂需科学讲究煎法与服法,以免影响疗效。如(伤寒论)中介绍对植技汤煎服法为取药1剂,用水7杯,微火煎取3杯,除去药渣,温服1杯,约过半小时再喝热粥1碗,盖被卧Zh,个遍身出微汗为最好,但不可大汗淋漓,否则病必不除。如服1杯后即病愈,则停取其余2杯。若1杯后未出微汗,就应缩短服药间隔时间,照前法再服1杯,约在半天内可连服3杯。若病症仍有,可再服1剂。汗难出者可连服二三剂。又如仲景方中“大小承气汤”的煎煮和服法:大承气汤尤煎权实、厚朴,取5杯,去掉药渣,放人大黄,再煮到2杯,去渣,放入芒硝,再微火煮一、二沸,…  相似文献   

5.
正中药汤剂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剂型,它的特点是较丸剂、片剂、散剂等吸收快,作用迅速,故一般疾病或急性病宜用汤剂治疗。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以及服药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前人在煎药、服药的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也要注意吸取这些宝贵经验。例如《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取药一剂用水七杯,微火煎取三杯,除去药渣,温服一杯,约过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以助药力,盖上被卧约二小时,令遍身潮润出微汗为最好,不可令大汗淋漓,如大汗,病必不除。  相似文献   

6.
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大多数是由于外感风寒、正气不足所引起。如不及时治疗或护理,可诱发其它病变。因此,对本证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本证的辨证施护总结如下。1风寒束表1.1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涕清、咽痒咳嗽、咳声重浊,咯痰清稀,目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1.2护理:饮食宜清谈,忌食生冷油腻等品。服药后可饮热粥,以助发汗祛邪,但发汗不可太过,以遍身微有汗出为宜。另外,室内外空气要新鲜而温暖,衣被要适宜,若恶寒较重可加重保暖措施,而不宜用冰袋、冰帽冷敷降温。可饮热姜糖水或惠…  相似文献   

7.
(一)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大汗出,脉洪大,何以与桂枝汤?多数注家认为是由于汗不如法,邪仍在袭,如《伤寒论注释》云:“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人体正气得药力之助,气血外达,岂能容邪不去而仍留?再说论中因发汗导致大汗出的条文共有八条,除本条外,26条亦为大汗出后耗津液,胃热化燥成阳明里热炽盛之证;64条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阳虚心悸证;71条是大汗后,胃中干形成蓄水证;75条是重发汗,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仲景药后调摄的内容进行梳理,以探求仲景药后调摄的运用规律。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药后调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并归纳其调摄方式的类型、特色、目的。结果与结论:仲景药后调摄的方式主要有5种:啜粥、饮食禁忌、取微汗、覆与避风寒、食冷与食热;以辨证论治为运用原则,具有重胃气、顾护津液、护正与防邪复感3种特色;其药后调摄目的是恢复人体"阴阳自和"状态。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报》2013,(7):949-951
目的:探讨"汗下留邪动膈扰神"及"变通应用栀子豉汤"的机理。方法:从《伤寒论》第76条、第77条、第78条、第80条、第81条、第221条、第228条及第378条入手,对栀子豉汤证进行分析。结果:①栀子豉汤证病机相同轻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从虚烦不眠—烦热—热不去,是留邪更多,扰神更重,邪热更深;从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是邪郁渐重,气滞更甚,气机不通。②《伤寒论》中具有攻下作用的丸药只有抵挡丸和大陷胸丸,分别治疗蓄血重证和大结胸证,蓄血证血热互结于下焦,大结胸证水热互结于上焦。蓄血下后,瘀血去热独留,其热应在下焦,本证微烦是邪扰心神,其热必在上焦而不可能在下焦,故栀子干姜汤证是大结胸证以大陷胸丸攻下后所致。③栀子汤类方后均有"得吐者,止后服"的注脚,吐只是服药后郁热因势宣泄发越得一种表现形式,而非药效使其必然,临床有服后得吐者,绝大部分不会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但"得吐者,止后服",结论:应用栀子豉汤可能会出现药后反应,提示服用栀子豉汤类药物用量的度,更重要的是提示栀子豉汤类证的主要病位在上焦,凡病位在上的得吐以后就不要再服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内服中药的同时配合科学的护理对治疗疾病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几种常用中药的服法谈护理体会如下。1解表药解表药多味辛,性能发散,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护理中应指导病人趁热服药,服后卧床休息,注意保暖,观察病人有无开出,汗量多少及面色、脉象的变化。发汗的同时要多饮开水,补充津液,以免造成病人脱水。2清热药清热药性属寒凉,易伤脾胃,有些病人服药后食欲不佳,胸腹胀满。护理人员要了解服药后病人胃肠功能的反应,指导病人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生冷油腻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注意观察记录病人…  相似文献   

11.
汗法在八法中首居其一。仲景著《伤寒论》,遵内经之旨,言及汗法者五十余条,详述汗法之适应证。对于汗法不拘泥于单纯表证,对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它证者或表里同病研治须表解者,用以汗法。汗乃人体津液所化,仲景运用汗法,不但辨证准确,立法精当,用药谨严,并强调汗法应掌握发汗尺度,使精不伤,邪尽去;注意服药及饮食将息;注意汗法禁忌;不犯伤阳耗阴之弊。于此,每获事半功倍之效。本文仅就《伤寒论》中运用汗法,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有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滋阴和阳的作用,《伤寒论》例为治太阳病中风证的主方,故传统上多作“汗法”解表剂进行解释,其实桂枝汤虽为解表之剂,但配伍芍药和阴之药,姜枣又能和里,与专于发汗之方不同,故本方除用于外感风寒之邪表证外,对病后、产后由于营卫不和,以致时而微寒,脉缓有汗等证,皆可酌情使用,临床上还广泛使用于脾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论述汗法的条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有余,汗出得法,邪去正安.仲景运用汗法辨证灵活,施用广泛,对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汗法后调理等都论述详细,强调太阳病当汗出而解,发汗时间当适中,汗出中病即止.认为阳气是汗液生成和疏泄以及调控发汗的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当鼓舞阳气,祛邪以汗.同时强调误汗或过汗都可损阳伤正,据其脏腑生理特性不同,当有伤卫阳、心阳、脾阳、肾阳等之分,且从机体生理以及病机演变中论述伤阳之根源,其内容丰富,论述详细,可谓汗法伤阳之宗始.其汗法具体应用原则至今为临床所应用和尊崇.  相似文献   

14.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临床上,我们取其清热宣肺的功效,用于治疗鼻科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石膏汤出自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卷一引《深师方》,为表里双解剂。方药组成:石膏30克,黄连6克,黄柏6克,黄芩6克,香豉(绵裹)9克,栀子(掰)9克,麻黄(去节)9克。上七味,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一日分三次服。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两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愈。得数行利,心开令语,毒折也。现代用法:水煎服。本方具有清热泻火,发汗解表的功能,主治伤寒病已八九日,邪攻内而表未解,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体犹沉重拘挛;伤寒发汗或下或误吐  相似文献   

16.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 ,应用了不少谷类药物来治疗和调养疾病 ,这些谷类药包括粳米、小麦、大麦、小米、稀粥、糜粥、白饮 (白米汤 )等 ,总以健脾益胃 ,充养谷气为目的。这种治养结合疗法对后世颇有影响 ,至今仍对临床有很强指导意义。本文拟就此做一粗浅探讨。1 充中焦助药力  《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主治脾胃虚寒之腹满痛。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 ;人参、饴糖温补脾胃 ,四药于证虽合 ,但因邪甚势急 ,服药须及时 ,故仲景嘱初服后 ,“如一炊顷 ,可饮粥二升 ,后更服 ,当一日食糜粥” ,使药力相继 ,一鼓成功。又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张锡纯先生大气理论,探析加味桂枝汤以药代粥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拓展运用。[方法]通过查阅《黄帝内经》《伤寒论》以及后世医药典籍,分析服用桂枝汤后啜热粥助汗的理论依据,结合《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大气理论,探讨大气与营卫的关系、热粥对大气的影响,分析加味桂枝代粥汤的理法方药,进而归纳总结加味桂枝代粥汤以药代粥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对两则验案的分析,拓展该理法方药的临床运用。[结果]《伤寒论》桂枝汤后文通过啜热粥调养,化生精微,以资汗源,益气固卫,达到助邪外出之效;张锡纯认为大气有主持全身之功,与营卫之气息息相通,啜粥可滋养大气,从而达到调营养卫、助汗御邪的效果;加味桂枝代粥汤取桂枝汤合升陷汤之意,尤以黄芪益气固卫、代粥助汗为特点,适用于大气亏虚、卫气不固之虚人外感。夏永良老师演绎张氏之法,临床以加味桂枝汤法,加减治疗虚人外感,具有颈项不适、荨麻疹等表现者。如配伍益气升津、活血通络之品,治疗颈椎病脾胃亏虚、风寒外束之证;配伍祛风散寒、行气消滞之品,治疗咳嗽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致肺气不得敛降之证等,疗效颇佳。[结论]加味桂枝代粥汤以药代粥,基于张锡纯大气理论,以一味黄芪补养大气,调营养卫,滋源达邪,弥补了现代人服药少粥之憾,施之临床,疗效可观,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温病的常用治法中往往出现滥用误用之弊。作者在教学中临床中体会到其中最常用的5种方法亦是此种弊端最易发生之处,故当慎之。1 慎辛温发汗温病作为外感之疾,邪自外来,初起在表,表证宜汗;汗非辛温不发,故传统方法外感初起辛温发汗。虽然清代温病大家力辟此流弊,但在临床实际仍蹈覆辙。首先温病的常规疗法可汗而不可辛温。因为温为阳邪,阳胜则阴伤;汗为阴液之一,发汗徒损已伤之阴,不解侵入之邪。故作为外感病邪初起的经典方麻黄、桂枝之类绝不可轻用于温病初起。其次温邪在表,解之必以辛凉为则,要做到:(1)分病邪、季节不同有辛散凉泄解表,辛…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外感,临床最为多见,清·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说“风寒初客于人也,痛热而畏寒,鼻塞言重,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睫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不汗之过也”,但临床有因不明此治则而延误治疗,屡见不鲜者:一遇此证,见其体温高达39~40℃,又见几日未退,以为邪已入里,动用苦寒诸品,速扑其火,以为愈凉愈能降温,结果是南辕北辙,反生它变。此时外邪如有出路,自能邪去自安,此所谓“体若措炭,汗出而散”。表证初起,解表剂中夹杂苦寒之品,必遏制其他发汗药,余治一小…  相似文献   

20.
栀子豉汤     
<正>栀子豉汤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归足太阳阳明经之品,原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方由栀子9克(掰)香豉9克(绵裹)组成。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该方具有宣透解郁,清热除烦之功,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心胸懊,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