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将置入PICC导管的84例病人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肘窝为界,肘窝以上穿刺者为观察组,肘窝以下穿刺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2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肘上静脉穿刺可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吕友红  薛敏芬 《护理研究》2013,27(19):1974-197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16例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试验组置管时采用地塞米松稀释液浸润PICC导管后再行插管,插管后穿刺点上方8cm~10cm处外贴水胶体敷料;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润导管后再行插管。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入术后7d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2例病人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13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水胶体敷料可以有效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付阿丹 《护理研究》2010,(5):1246-1246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将置入PICC导管的84例病人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肘窝为界,肘窝以上穿刺者为观察组,肘窝以下穿刺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2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肘上静脉穿刺可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汪华萍  洪金花  刘蓉  王瑛  邓淑琴  曾小燕 《全科护理》2012,10(27):2499-2500
[目的]探索上臂穿刺置管对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9月实施PICC置管病人采取手臂肘上区域穿刺。[结果]与2009年4月—2009年9月行PICC置管的病人进行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上臂穿刺置管能明显减少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预防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体位改进方法,将传统的PICC上肢与躯干垂直穿刺置管体位改进为上肢上举与躯干平行体位进行置管,结果改进后的体位颈内静脉异位率远远低于常规体住.认为上肢上举的置管体位改进可有效地预防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试验组送管前对导管进行塑形、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置管后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采用对导管塑形和举臂贴头法能明显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CC送管时的最佳体位,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我科化疗的81例PICC置管患者,采取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结合上肢上举的体位送管法,观察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及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无导管异位发生,一次送管成功率100%。结论:改良PICC送管体位能有效预防导管异位发生,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郭健  )  张莉 《全科护理》2014,12(9):799-800
[目的]分析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和处理导管异位对策,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对637例PICC置管病人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58例,头静脉置管导管异位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卧位与坐位置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时应严格规范操作流程,首选贵要静脉,并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不同的体位,以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专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小组模式的应用对消化内科病人置管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之前136例置管病人为对照组,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后128例置管病人为观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穿刺时间、置管出血量、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置管穿刺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专科PICC护理小组模式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使消化内科病人PICC使用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6例PIC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置管:穿刺侧肢体向外平展,并与躯干成直角,当导管置入肩关节位置时,嘱咐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与肩部紧贴,将导管送至测量长度。观察组行改良体位置管: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上肢向外45~90°,当导管置入肩关节位置时,穿刺侧肢体外展向上伸直并头转向穿刺侧,将导管送至测量长度。对比分析两种不同体位的置管方式成功率、异位率、并发症及疼痛程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间、疼痛程度显著短于对照组,而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PICC患者行改良式体位穿刺方法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对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早产儿按照PICC指南进行操作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的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静脉炎程度。[结果]观察组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静脉炎的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可以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发生程度,对早产儿发生PICC机械性静脉炎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丽华 《护理研究》2013,27(9):807-808
[目的]探讨超薄型美皮康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留置PICC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实验组在PICC置管后沿穿刺静脉方向,在穿刺点上方5cm~10cm处平行覆盖10cm×10cm超薄型美皮康;对照组置管后在穿刺局部透明贴膜固定,进行常规护理。两组病例均连续观察2周,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评估。[结果]实验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超薄型美皮康可减少其发生率,使病人易于接受PICC,同时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的最佳测量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11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22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操作步骤进行测量,观察组采用改良"一"字法:采用外测量时从右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对侧(即左侧)胸锁关节外侧缘加1cm;从左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对侧(即右侧)胸锁关节外侧缘加2cm。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置管长度、外测量时间、置管后病人的心脏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置管达上腔静脉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置管长度短、测量时间少、置管后心脏不良反应少。[结论]改良"一"字法是PICC置管至理想位置的最佳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影响因素,并分析其置管最佳长度与体重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取法,搜集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本院新生儿监护室实施PICC置管术患儿80例,明确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异位表现,并分析PICC导管置入深度与体重相关性。结果 置管时胎龄、置管时体重、置管时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及置管外漏长度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置管时胎龄≤32周,置管时体重≤1500g,置管时行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3d,置管部位为上肢(贵要静脉),留置时间>1周及置管外漏长度>2cm者,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置入过浅者3例(18.75%),置入过深者6例(37.5%),路径异常者7例(43.75%),经上肢(贵要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和经下肢(腘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均与体重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置管,建议穿刺时选择下肢腘静脉实施,并妥善固定,尽量保证外漏部位在2cm以内,同时随着患儿体重的增加,及时了解导管位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的适合体位。[方法]选取120例行PICC置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体位,试验组在常规屈颈偏头基础上采用托肩胛骨挺胸体位,比较两组病人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和机械性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病人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和机械性静脉炎、感染、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常规屈颈偏头另加托肩胛骨挺胸的体位可有效减少颈内静脉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曹维宁 《全科护理》2012,10(14):1266-1267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注射液浸泡擦拭导管联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剂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人按单双日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研究组穿刺前用5mg地塞米松加50mL生理盐水浸泡擦拭导管,置管后用2g双氯芬酸二乙胺乳剂涂抹穿刺部位,每天3次,共7d。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浸泡导管,置管后以常规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周围皮肤。[结果]研究组、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3.3%、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注射液浸泡擦拭导管联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剂能有效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并且具有操作简单、经济、病人易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CVC)2种置管导管末端异位情况。方法选择1656名共1799例次PICC/CVC置管后的肿瘤患者,常规胸部正位X线检查确认置管走向及导管末端位置,计算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对导管末端异位者进行调整并观察转归。结果 PICC置管失败率2.68%,CVC置管失败率0.3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胸部X线检查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4.84%,其中PICC末端异位发生率6.42%,显著高于CVC末端异位发生率4.01%(P0.01)。PIC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71.1%,CV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26.7%,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与CVC置管相比,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较高,但较容易调整。PICC/CVC置管后应常规胸部正位X线片确认导管走向和导管末端位置。  相似文献   

18.
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管异位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PICC置管时正确评估置入长度、适当调整患者置管侧上肢的体位、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有助于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朱翊君  钟慧 《全科护理》2022,20(2):265-26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住院且接受PICC置管的3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研究的方式观察患儿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396例早产儿中并发机械性静脉炎45例(11.36%);静脉炎分级为Ⅰ级18例(40.00%),Ⅱ级7例(15.56%),Ⅲ级20例(44.44%);患儿通过安普贴外敷、喜辽妥外涂后痊愈41例(91.11%),因静脉炎严重而拔管4例(8.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体重、穿刺次数、置管途径、导管末端位置、置管时日龄的PICC置管早产儿并发机械性静脉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时体重、置管途径、穿刺次数是PICC置管早产儿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PICC置管早产儿出现机械性静脉炎有多因素综合作用,临床护理工作者应提升早产儿PICC置管护理质量,警惕机械性静脉炎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3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为合理选择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人选择的穿刺方式,将入组病人分为3组:A组为常规穿刺组;B组为非超声引导下MST穿刺组;C组为超声引导下MST穿刺组;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在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置管术后渗血情况低于A组;3组PICC置管期间机械性静脉炎及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比其他两组血栓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低。[结论]超声引导下MST穿刺术可以解决血管条件差的病人穿刺困难的弊端,但常规穿刺法对血管条件好的病人是最适用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