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痰”和“瘀”是机体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某些疑、难、怪症的发病原因。因“痰”和“瘀”均属阴,同出一源,异名而同类,故有“痰瘀同源”之说。据此理论,笔者运用痰瘀同治之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选三则,略陈管见,望明哲正之。  相似文献   

2.
痰、瘀、虚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形态学水平。本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痰、瘀、虚三个关键环节进行辨证论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4-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痰,瘀,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痰、瘀、虚三个关键环节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共收集到176篇相关文献,2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56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20篇文献中,6篇从痰论治,4篇从瘀论治,5篇从虚论治,5篇以痰、瘀、虚综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论:痰、瘀、虚三者互相影响,共同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今后应立足中医揭示中药治疗的作用靶点和起效途径,从而展示中医药在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领域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痰瘀同病,同治的理论,古贤已有论述。朱丹溪首先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据此叶天士、唐容川等亦强调“痰凝血淤”为病,并用“通络之法”痰淤同治。近年来,痰瘀同治在脑部疾病的应用取得一定成效,本文概述于后。 1.中风病:①出血性中风:发病急骤多属风痰瘀热证,治宜熄风、清痰、化瘀并用。司氏甩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珍珠母、石菖蒲各30克,竹沥15克,陈皮、半夏各6克,天竺黄、菊花、郁金、牛膝各10克,三棱、莪术各9~15克。水煎后鼻饲,并结合常规西药治疗脑出血45例,存活率达80%,明显高于单纯西药组的35.1%。本病有因腑实瘀热上壅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沙参麦冬汤联合痰瘀清方加味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瘀互结证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如东县中医院收治的11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瘀互结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5.
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始动和诱发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痰瘀互结”形成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的始动和诱发因素。痰浊为脂质代谢紊乱,瘀血为微循环功能障碍。痰瘀互结证(高脂血症)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痰瘀同治是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祛除病理代谢产物(痰瘀互结)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法则。本文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揭示动脉粥样硬化致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量及痰瘀同治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阐述“痰瘀虚”三种证候要素在血脂异常治疗中的应用原理与方法,提出以下观点:“痰、瘀、虚”为血脂异常的主要证候要素,痰证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病程的始终,瘀证继发于痰证从而痰瘀互结,脾肾亏虚为虚证内涵。另外,血脂异常在生理功能、发病机制方面均与痰湿有关,现代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客观化地呈现了中医论治血脂异常的本虚标实内涵。标实应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本虚则分为两类:气虚阳虚治以参苓白术散、麻黄附子细辛汤,阴虚血虚治以养阴清肺丸和一贯煎。以“痰瘀虚”理论指导血脂异常调护,当以淡泊节欲、顾护脾胃、惜养肾精为要。  相似文献   

7.
王瑞霞 《临床医学》1999,19(11):36-37
眩晕证,源出《内经》,历代医藉论述颇多,其病因病机,多以痰虚为。近年来,痰瘀同治研究亦多有报道。笔者在眩晕病的治疗中,采用痰瘀同治,每获满意疗效。现略述如下: 1 痰瘀同为眩晕的病因 痰与瘀是津和血运行失常停滞的病理产物,是第二致病因素。痰和瘀皆可致眩。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饮)乃因脾肺胃三脏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正常敷布与排泄,以  相似文献   

8.
海陵名老中医徐寅先生,行医四十余载,尤擅治疗脾胃肝胆疾病,临证经验颇丰。现将徐老先生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经验,介绍如下。慢性迁延性肝炎之因。肝郁脾虚,湿毒阻遏,正虚邪恋。慢性迁延性肝炎隶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积聚”、“臌胀”范畴,其病机复杂,病程缠绵。徐老认为,本病初始由于内有湿阻,外感湿热毒邪阻遏气机,升降失常,以致肝郁气滞,肝络血运受阻而成瘀,湿热瘀素互结,日久正气受损,免疫调节功能下降,机体无力抗邪外出,故病情缠绵难愈,肝病传脾,牌失健运,湿浊内停,久则生痰,痰瘀在结,则肝脾肿大遂…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心绞痛在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属于中医学中“胸痹”“心痛”等范畴。张艳教授行医四十余载,治疗胸痹心痛疗效显著。认为其发病以气虚痰瘀交阻证型较为多见,提出“虚痰瘀”理论,自拟“冠心方”从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治法为补气健脾,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化痰祛湿。该文章将张艳教授自拟冠心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证经验总结作出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科常见病,导师刘云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以久病气虚为主,痰瘀阻肺贯穿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始终,根据这一病机,实践中坚持以补虚泻实、标本同治为原则,从虚、痰瘀论治,运用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本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肺系症状,从根本上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取得满意效果。该文旨在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提供更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疾病。黄福斌教授认为本病病因胃逆,关乎虚、痰、瘀,治疗以通降平逆、制酸护膜为主,并将其分为中虚气逆、津伤胃燥、痰气交阻、痰瘀互结等4型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清肺消瘀汤治疗中晚期痰瘀阻络型肺癌的疗效。方法:43例痰瘀阻络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化疗及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肺消瘀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0.87%明显大于对照组有效率45%(P〈0.05)。结论:清肺消瘀汤加减联合西药化疗治疗中晚期痰瘀阻络型肺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痰瘀同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痰瘀本质及痰瘀对其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 3 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 61例给予西药降血压、降颅内压对症常规治疗 ,治疗组辨证分风痰上扰、痰瘀阻络、痰热腑实、痰闭心神、气虚血瘀 5型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 ,以加味醒脑散辨证分型化裁论治 ,3 0d为 1个疗程。结果 :无论疗效、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证候积分的改善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或 <0 .0 1 ) ,但 2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治疗后 2组病例证型多呈气虚血瘀及痰瘀阻络型。结论 :急性脑梗死主要以痰、瘀为纲 ,风、火、虚为目 ,痰瘀同治是其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4.
血尿是肾脏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在各类急慢性肾小球疾病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祖国医学认为血尿多由“热”、“虚”、“瘀”所致,其中由“热”所致血尿大多表现为肉眼血尿,而由“虚”或“瘀”所致的血尿则多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镜下血尿,迁延难愈,治疗颇为困难。笔者在临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阴阳交合、卫气入阴是人体形成正常睡眠—觉醒规律的基础,宋军教授认为凡少阳郁结、痰瘀阻扰导致气道不通、营卫运行失调、阴阳不交,均可引起失眠。少阳枢运阻碍是失眠的关键病机,痰和瘀是失眠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故少阳枢运阻碍当以和解少阳枢机,痰瘀互结当以化痰祛瘀,从少阳和痰瘀着手,运用柴胡类方灵活配伍化痰祛瘀药治疗失眠,多获良效。现浅析宋军从少阳痰瘀治疗失眠经验,以冀谨守病机扩展失眠及慢性病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芪白平肺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瘀阻肺证模型大鼠NF-κB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复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瘀阻肺证大鼠模型,造模的同时给予芪白平肺胶囊、硝苯地平,检测大鼠海马、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结果:芪白平肺胶囊可明显降低COPD痰瘀阻肺证模型大鼠海马、肺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结论:芪白平肺胶囊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构,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天山通络饮对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之头风病、眩晕病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经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门诊随机抽样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以头痛、眩晕为主要体征的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服用天山通络饮)80例和对照组(服用血脂康胶囊)40例,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血脂水平有明显降低,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显著。结论:天山通络饮,对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之高脂血症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对改善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中医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肺气虚损为本,以痰、瘀为标。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痹阻肺络。“龙虎回环”依靠肝升肺降、中气斡旋作用,左路升发,右路敛降,以中土脾胃为枢轴,则全身气机周流运转,若肝肺气机升降失常,中气斡旋失司,则肺叶失于濡养,痰瘀痹阻,终致肺叶痿废不用。因此,基于“龙虎回环”理论,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时要重视恢复气机之升降,采用调肝理肺、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之法,配伍化痰祛瘀、活血通络,以复中气斡旋,肝升肺降,使坎离交媾,龙虎回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中医学病证特点及其辨证论治思路。方法:依据经典文献、我科既往研究和临床经验及1993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硬化中医辨证标准(外加热毒炽盛及痰瘀互结证),对我科62例肝硬化合并SBP住院患者进行病因病机分析、观察SBP初期及中后期证型分布和病性虚实变化。结果:①“腹满痛”、“结胸证”、“蓄血证”、“黄疸”、“阳明腑实证”、“血证”、“臌胀”等是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医学常见病证。②SBP初期病性以实证为主,SBP中后期和治疗后以虚实夹杂证及虚证多见。③临床多为相兼证型,SBP初期以瘀血、湿热、水湿、热毒等为最常见病因,分别为79%、38%、26%和18%,多见湿热内蕴兼血瘀证、水湿内停兼血瘀证、热毒炽盛证,阳明腑实证等证型;SBP中后期以瘀、虚、湿热、痰为最常见病因,分别为89%、51%、19%和11%,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证型多见。④肝硬化合并SBP病因、病性及病机转化规律:初期病性多实,病机重点在邪气盛,表现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水湿内停等,中后期和治疗后病性多为虚实夹杂,病机关键为正虚邪恋,如肝肾阴虚、痰瘀互结、阴虚血瘀等。结论:经典理论对肝硬化合并SBP的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清下消补四法二步治疗较好地吻合肝硬化合并SBP的中医学病因病性病机特点及其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颈源性眩晕的性质以真性眩晕为主;眩晕以发作性或发作性与持续性重叠为主;眩晕的发作或加重绝大部分与颈部活动有关;多伴有自主神经的症状;脑血流图或TCD检查多有椎基动脉缺血性改变。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前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理论,也说明了眩晕的病机。法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治疗当补肾生髓,化痰逐瘀并进。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