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在过去,大血管(门静脉、下腔静脉等)侵犯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的禁忌证,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逐渐被认可,但其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通过国内多中心数据探讨ICC并血管侵犯患者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6月国内12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 04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未发生血管侵犯872例,血管侵犯168例(其中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35例,行常规ICC根治术未行血管切除133例)。分析全组及不同类型患者的总生存(OS)时间;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分析血管切除重建对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与OS时间的影响,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OS时间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9.4~30.6)个月,无血管侵犯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51(10~32)个月,血管侵犯患者中,未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6.3(9.4~28)个月,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0(5.5~21.6)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均P<0.05),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662);两两1∶1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中位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血管侵犯vs.血管切除:26个月vs. 21.8个月,P=0.087;无血管侵犯vs.未血管切除:27个月vs. 16个月,P=0.068),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293)。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血管切除重建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未血管切除患者(均P<0.05),而术后并发症等其他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同种类型血管侵犯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切除重建对不同类型的血管侵犯患者的OS均无改善作用(均P>0.05);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重建,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的OS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管侵犯是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血管切除重建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可能增加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血管侵犯是ICC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目前,胆管癌(CCA)的首选治疗仍为外科手术,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患者生存率低。对CCA患者术后生存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优化手术策略,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部位CCA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0年3月133例行手术治疗的CCA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肝内胆管癌(iCCA)58例,肝门胆管癌(hCCA)30例,远端胆管癌(dCCA)45例,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生存的关系与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iCCA患者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1.38%、22.41%、8.62%、3.45%,单因素分析显示,iCCA患者的术后生存与合并胆道结石、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凝血酶时间、CEA、CA125、CA19-9、Child-Pugh分级、肿块最大直径、是否R0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LB水平、凝血酶时间、CA19-9、Child-Pugh分级、肿块最大直径及是否R0切除是iCCA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hCCA患者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3.33%、20.0%、6.67%、3.33%,单因素分析显示,hCCA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术前CEA水平、是否R0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肿块最大直径、是否侵犯门静脉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行R0切除、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是否侵犯门静脉及肿块最大直径是hCCA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dCCA患者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22%、31.11%、17.78%、14.29%,单因素分析显示,dCCA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及是否R0切除是dCCA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dCCA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优于iCCA和hCCA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部位CCA有大致共同的预后影响因素,通过评估这些因素有助于预测CCA预后,完善对CCA患者的分层标准,优化术前和术后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对于临界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仍是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外科手术切除或系统抗肿瘤治疗。当前原发性肝癌的术前转化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具体转化治疗方案尚在探索中。本研究探讨临界可切除肝癌行FOLFOX方案的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肝动脉栓塞术(TAE)局部转化治疗的真实世界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22年2月采用FOLFOX方案的HAIC联合TAE转化治疗的22例临界可切除(CNLC分期Ⅱb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mRECIST)标准评估肿瘤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析转化手术切除率和术后标本的病理缓解率以及转化治疗后手术与未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HAIC联合TAE治疗,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上腹痛、低热、短期的肝功能损害等,但没有发生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转化治疗后,肿瘤ORR、DCR分别为63.6%、86.3%,但有3例(13.6%)患者出现肿瘤进展。转化治疗结束后14例患者行肝癌手术切除,转化手术切除率为63.6%,手术顺利,均能达到R0切除,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检查有10例(71.4%)为主要病理缓解(MPR),但无1例能达到完全病理缓解(CPR)。14例手术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平均为14.7个月;手术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优于未手术患者(22.7个月vs. 13.2个月,P=0.018)。结论 HAIC联合TAE转化治疗对于临界可切除肝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安全可行的,能取得较高ORR、DCR和转化手术切除率。虽然大多数术前转化治疗后能达到MPR,但CPR较低,手术切除仍是肝癌转化治疗后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胆囊癌(GBC)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占全球胆道恶性肿瘤的80%~95%,预后较差,5年总生存(OS)率仅为10%~25%。目前,根治性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GBC的方法,但对于T2期GBC的肝切除范围各指南推荐不一。因此,本研究对T2期GBC最佳肝切除范围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文献,使用NOS评分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4版软件分析评估各组患者1、3、5年的生存差异。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8篇文献均纳入T2期GBC,其中2篇文献纳入T2a期和T2b期GBC。Meta分析结果显示,T2期GBC行距胆囊床2 cm以上的肝组织切除术及肝IVb+V段切除术,R0与R1切除的1、3、5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70,95% CI=0.45~1.09,P=0.12;OR=1.10,95% CI=0.79~1.53,P=0.58;OR=1.18,95% CI=0.89~1.56,P=0.25);R0切除的1、5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84,95% CI=0.49~1.44,P=0.53;OR=0.89,95% CI=0.64~1.25,P=0.51),而3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6,95% CI=1.03~2.07,P=0.03);T2a期和T2b期GBC行距胆囊床2 cm以上的肝组织切除术及肝IVb+V段切除术,R0切除的术后5年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55,95% CI=0.18~1.64,P=0.28;OR=0.99,95% CI=0.49~2.00,P=0.97)。结论 T2期GBC可行距胆囊床2 cm以上的肝组织切除术或肝IVb+V段切除术,以达到R0切除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针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根治术后发生的异时性肝转移的治疗,目前尚无明确的临床指南共识。因此,本研究比较肝切除术(LR)与微波消融(MWA)治疗PDAC根治术后异时性肝寡转移的疗效,旨在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PDAC根治术后发生异时性肝寡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37例行LR治疗(LR组),28例行MWA治疗(MWA组),9例仅行姑息性化疗(保守治疗组,与前两组作生存获益对比)。基于临床随访资料,比较LR组和MWA组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分析影响PDAC患者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LR组与MWA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R组与MWA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5.0个月(95% CI=21.5~28.5)和23.0个月(95% CI=19.2~26.8),而保守治疗组的中位OS为11.0个月(95% CI=8.9~13.1)。LR组和MW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7.0个月(95% CI=14.7~19.3)和15.0个月(95% CI=11.7~18.3)。生存曲线比较结果显示,LR组与MWA组的OS率与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4,P=0.668;χ2=0.488,P=0.48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3% vs. 78.6%,χ2=0.569,P=0.451),LR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MWA组(48.6% vs. 14.3%,χ2=8.405,P=0.004)。LR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WA组(9.0 d vs. 5.0 d,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未行化疗及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是PDA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R和MWA两种方式治疗PDAC术后异时性肝转移均能使患者取得生存获益,且远期疗效相似,但MWA术后严重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未联合围术期化疗和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的PDAC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胆囊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GB-NEC)极为罕见且预后差,由于GB-NEC病例非常少见,目前少有系统总结其临床特征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对扬州大学附属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GB-NEC病例及近20年中文献报道的GB-NEC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收治的3例GB-NEC患者资料,并收集2000年1月—2020年12月间文献报道的121例GB-NEC病例的相关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结局。结果 收治的3例患者均因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与免疫组化证实均为GB-NEC(1例意外胆囊癌)。3例均行术后辅助化疗,中短期随访期间2例死亡,1例存活。124例GB-NE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8岁,其中女性占62.9%(78/124);72.1%(44/61)为小细胞癌,32.5%(29/84)为混合型神经内分泌癌。中位生存时间在全组患者中为11个月,在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中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而缩短。将49例有完整资料的患者纳入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HR=1.364,95% CI=1.026~1.860,P=0.049)、TNM分期(II期vs. I期:HR=10.408,95% CI=2.554~42.404,P=0.001;III期vs. I期:HR=13.167,95% CI=3.288~52.732,P<0.001;IV期vs. I期:HR=38.022,95% CI=9.738~148.459,P<0.001)、手术(非根治术vs.未手术:HR=0.122,95% CI=0.022~0.786,P=0.027;根治术vs.未手术:HR=0.088,95% CI=0.019~0.481,P=0.006)、化疗与否(HR=0.517,95% CI=0.305~0.983,P=0.042)是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的升高与更晚的临床分期相关(r=0.727,P<0.05)。亚组分析中,术式(胆囊切除术vs.根治术:HR=2.889,95% CI=0.908~9.168,P=0.072)、化疗与否(HR=3.120,95% CI=0.768~12.676,P=0.112)对于I、II期患者的结局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式(胆囊+转移灶切除术vs.根治术:HR=0.675,95% CI=0.113~4.023,P=0.667)和化疗与否(HR=2.109,95% CI=0.808~5.994,P=0.127)对III期患者结局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IV期患者行化疗有生存优势(HR=2.785,95% CI=1.376~5.636,P=0.004),主要体现在小细胞癌患者(中位值生存时间:9个月vs. 3个月,P<0.001),而对大细胞癌患者效果不显著(中位值生存时间:5个月vs. 2个月,P=0.247);手术不能改善IV期患者预后(根治术vs.未手术:HR=0.533,95% CI=0.232~1.233,P=0.138;非根治术vs.未手术:HR=0.932,95% CI=0.434~2.000,P=0.856)。结论 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GB-NEC患者预后的关键。I~III期患者可行手术切除,但胆囊癌根治术是不必要的;晚期小细胞癌患者行化疗可以帮助提高生存率以及手术切除可能。CA125可能作为GB-NEC的预后指标,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神经旁浸润(PNI)是胃癌局部外侵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临床价值尚未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伴发PNI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NI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施行开腹根治性胃切除手术的5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癌组织PNI结果,胃癌患者分为PNI阳性组和PNI阴性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病理指标上的差异。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两组与预后相关的基本资料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PNI阳性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胃癌患者中PNI阳性率21.18%(115/543)。匹配前两组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细胞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脉管侵犯、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辅助化疗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匹配后,PNI阳性组56例,PNI阴性组9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均P>0.05)。PNI阳性组的总生存时间(OS)明显短于PNI阴性组(中位OS:19个月vs. 49个月,P=0.002);亚组分析显示,TNM I~II患者中,PNI阳性对OS无明显影响(P=0.432),但明显缩短III期患者的OS(中位OS:18个月vs. 2个月,P<0.001)。在PNI阳性患者中,术后辅助化疗对I~II期患者的OS无明显影响(P=0.975),但能明显延长III患者的OS(中位OS:18个月vs. 2个月,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P=0.008)、TNM分期(P=0.034)和术后辅助化疗(P=0.006)与PNI阳性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处于III期(HR=2.591,95% CI=1.291~5.198,P=0.007)、未进行术后辅助化疗(HR=0.345,95% CI=0.184~0.649,P=0.001)是影响PNI阳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PNI阴性胃癌患者,其对预后的影响在TNM III期患者中尤为明显。积极的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改善该类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对无法通过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有效的减黄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单通道跨左右肝管引流属于改良的引流方法,本研究探讨该方法治疗汇管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汇管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进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采用右肝管入路单通道横跨左右肝管引流胆汁,对照组行单管引流局部胆汁,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质量评分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术后3 d及1周的血清TBIL、D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周,研究组患者AST、AL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再次评估,研究组患者身体疼痛、总体健康、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年,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00% vs. 15.00%;11.0个月vs. 9.0个月,均P>0.05)。结论 右肝管入路单通道横跨左右肝管引流治疗汇管区恶性梗阻性黄疸较单管引流局部胆汁的方式能更好地缓解梗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是对患者远期生存率及延长生存时间方面尚需进一步增大样本量观察。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肉瘤,其发病率低,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不同病理学类型之间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缺少针对该类患者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别探讨手术、放射、化疗在他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SEER数据库提取1975—2016年期间经病理学确诊且有完整随访记录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病例,依据ICD-O-3分为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混合脂肪肉瘤5类,比较不同病理学类型患者间肿瘤特异生存(CSS)和总生存(OS)的差异,并分析患者CSS与O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 296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917例,去分化脂肪肉瘤847例,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302例,多形性脂肪肉瘤135例,混合脂肪肉瘤95例。中位随访42个月(IQR:13~90个月)。估算的5年OS分别为高分化脂肪肉瘤74.99%(95% CI=71.65%~78.01%)、去分化脂肪肉瘤42.83%(95% CI=38.87%~46.73%)、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50.13%(95% CI=47.02%~58.86%)、多形性脂肪肉瘤34.69%(95% CI=26.39%~43.11%)、混合脂肪肉瘤57.67%(95% CI=46.43%~67.37%),Log-rank检验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54,P<0.000 1)。估算的5年CSS分别为高分化脂肪肉瘤87.98%(95% CI=85.23%~90.25%)、去分化脂肪肉瘤57.78%(95% CI=50.46%~61.85%)、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64.99%(95% CI=58.64%~70.62%)、多形性脂肪肉瘤46.02%(95% CI=36.22%~55.25%)、混合脂肪肉瘤67.33%(95% CI=55.71%~76.53%),Log-rank检验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92,P<0.000 1)。不同病理学类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各病理学类型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在高分化组脂肪肉瘤患者中,根治性和非根治性手术均能提高OS(根治性:HR=0.42,95% CI=0.19~0.92,P=0.031;非根治性:HR=0.40,95% CI=0.18~0.88,P=0.023)和CSS(根治性:HR=0.32,95% CI=0.16~0.63,P=0.001;非根治性:HR=0.23,95% CI=0.12~0.44,P=0.001);化疗会降低患者的OS(HR=2.29,95% CI=1.54~3.40,P<0.001)和CSS(HR=3.55,95% CI=2.16~5.83,P<0.001)。在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中,根治性和非根治性手术均能提高OS(根治性:HR=0.25,95% CI=0.18~0.35,P<0.001;非根治性:HR=0.34,95% CI=0.24~0.47,P<0.001)和CSS(根治性:HR=0.22,95% CI=0.15~0.33,P<0.001;非根治性:HR=0.31,95% CI=0.21~0.45,P<0.001);放疗能提高CSS(HR=0.75,95% CI=0.57~0.99,P=0.043);化疗会降低OS(HR=1.33,95% CI=1.05~1.69,P=0.018)和CSS(HR=1.64,95% CI=1.24~2.18,P=0.001)。放疗能提高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患者的OS(HR=0.66,95% CI=0.47~0.92,P=0.015)和CSS(HR=0.54,95% CI=0.34~0.84,P=0.007)。结论 年龄是影响不同病理学类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治疗,应以病理学分类为导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是高分化和去分化脂肪肉瘤最佳适应证。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评价患者全身情况。在高分化脂肪肉瘤患者中R0切除不是必须的,R1切除或者局部治疗(包括微波、射频等)也能达到提高患者OS和CSS的作用。而对于去分化脂肪肉瘤,则应争取达到R0切除。放疗是黏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的最佳适应证,同时也是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治疗手段的重要补充。在高分化和去分化病理学类型中,化疗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是导致术后患者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术前有效的评估肝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是临床常用的肝功能评估手段,可快速、准确的评估肝脏储备功能,术前ICGR15与肝脏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密切相关,ICGR15<20%被认为是可耐受大块肝脏切除(≥3个肝段)的必要条件之一,临床上常见部分患者ICGR15介于20%~30%之间,在给予护肝等对症治疗后ICGR15可有改善。对于此类患者能否安全实施大块肝切除术后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改善ICGR15对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近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入院时ICGR15为20%~30%,术前对症治疗后ICGR15均<20%肝癌患者32例(观察组),及45例入院时ICGR15<20%的肝癌患者(对照组),两组均行开放肝癌切除术(≥3个肝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指标、出院时以及术后1、3、6个月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评分等指标。结果 两组入院时ICGR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前一般资料与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切肝范围与其他术中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12/32)与31.1%(1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观察组出院时及术后1、3、6个月的TBI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B水平与ECOG评分在出院至术后1个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者在随后时间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其余生化指标在出院至术后6个月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ICGR15 20%~30%之间的患者,经护肝治疗后ICGR15好转后,能安全耐受大块肝脏切除,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短期内TBIL水平较高,并未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但患者长期预后情况尚须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Luschka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LC Luschka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Luschka胆管损伤7例,其中6例经迷走胆管漏处再上钛夹后治愈,1例经ENBD治愈;另1例术后发生胆漏、胆汁性腹膜炎,再次经腹腔镜探查并在胆囊壶腹部迷走胆管漏口处上钛夹,并经腹腔引流后治愈。结论:提高对Luschka胆管的认识,是预防迷走胆管损伤和减少术后误诊的关键;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胆管引流、腹腔镜探查是治疗LC Luschka胆管损伤后胆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CAS1/EBAG9与P53蛋白在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ICC组织及9例正常胆管组织中RCAS1/EBAG9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RCAS1/EBAG9与P53蛋白的表达与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RCAS1/EBAG9与P53蛋白在ICC组织中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RCAS1/EBAG9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以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ICC中RCAS1/EBAG9与P53蛋白表达正相关(r=0.329,P=0.018)。RCAS1/EBAG9与P53蛋白阴性表达患者术后总生存期明显长于RCAS1/EBAG9与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χ~2=3.862,P=0.049;χ~2=4.977,P=0.026)。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RCAS1/EBAG9蛋白表达是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657,95%CI=1.111~12.040,P=0.033)。结论:RCAS1/EBAG9与P53蛋白在ICC组织中表达增加,并且与ICC患者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其中RCAS1/EBAG9可能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ICC组)及8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HCC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与HCC组比较,ICC组组内无性别差异(HCC组男性多于女性);既往或现有合并胆石症的例数增加,且结石与瘤灶多位于同一侧肝脏;HBs Ag与AFP阳性率及检测值均明显降低,但CA19-9阳性率与γ-GT增高比率及检测值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更多显示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结石、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包膜凹陷征或肝叶萎缩的特点;术前误诊率较高、组织学上细胞分化较差、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手术方式更多采用肝脏病灶切除加腹腔淋巴结清扫,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C具有一定的不同于HCC的临床特征,通过提高对ICC的认识,可减少其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ICC患者肝内胆管组织(肿瘤组)和30例肝内胆管结石仅合并慢性炎症患者肝内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正常组)中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中、TGF-β1与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呈依次降低,而caspase-3的阳性表达呈率依次升高(均P0.05);在ICC组织中,TGF-β1与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917,P0.01),且两者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890,P0.01;r=-0.894,P0.01)。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均为肝内胆管结石相关ICC预后的独影响因素(均P0.05),TGF-β1与survivin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的阴性表达患者(χ~2=13.192,P=0.001;χ~2=10.536,P=0.002),而caspase-3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其阴性表达患者(χ~2=5.469,P=0.023)。结论: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ICC组织中表达异常,三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调控酶polo样激酶1(PLK1)和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的水平以及两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20例癌旁胆管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与15例健康人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患者手术前后两者水平的变化。结果:肝外胆管癌患者中,癌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胆管组织(66.7%vs.25.0%;63.0%vs.15.0%,均P0.05),且PLK1和Aurora 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均P0.05);术前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34.85 pg/mL vs.256.00 pg/m L;644.64 pg/m L vs.375.73 pg/m L,均P0.05),术后两者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PLK1与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血清中浓度具有一致性(r=0.55;r=0.64,均P0.05);无论癌组织或血清中,PLK1与Aurora A水平均呈正相关(癌组织:r=0.47,P0.01;血清:r=0.71,P0.01)。结论:PLK1与Aurora A水平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均升高,且两者水平的升高与肝外胆管癌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诊治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结石伴发肝胆管癌的发生率为11.8%。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该合并症术前诊断困难,术前能明确诊断者仅占11.1%。根治性切除率仅占51.8%,根治性切除者预后较未切除者为好(P≤0.05)。结论长期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易合并胆管癌,该病早期诊断困难,疗效差,预后不良,因此,肝胆管结石,特别是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应及早手术。对于术中确诊为肝胆管癌者,应争取行根治性切除,可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 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侵袭性高,患者往往确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接受手术者5年生存率也极低。早期判断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获益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据术前影像学联合血清学指标对ICC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获益实行预测,以期对临床判断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中国13家三甲医院行根治性切除的821例ICC患者的影像学与血清学检测资料。影像学指标包括:发现肝脏肿块、肝内胆管扩张、门静脉侵犯、淋巴结侵犯、腹水及结石;血清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目标变量,用目标变量构建CoxPH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影像学发现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与血清学指标CEA>5 μg/L、CA19-9>37 U/mL、CA125>40 U/mL是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用该六个变量构建CoxPH模型,根据该模型所区分的高风险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均P<0.05);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有效性。ROC曲线显示,模型1、3、5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21、0.782;模型1、3、5年预测效能均高于独立指标的预测效能。结论 由CA125、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CEA、CA19-9这六个术前指标组成的预后模型能较好地对患者进行高低风险分层,并对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获益进行较精准的个体化预测,对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8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资料。结果:87例患者中,肝门胆管癌58例,胆总管下端癌29例,患者均以黄疸为主要表现;5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包括肝门胆管癌33例(56.9%,33/58),胆总管下端癌23例(79.3%,23/29),其余患者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或未予治疗。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2%、35.1%、27.0%;AJCC分期和淋巴转移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AJCC分期、淋巴转移、肝脏侵犯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胆总管下端癌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1.6%、54.2%、37.5%;影响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AJCC分期(均P0.05)。肝门胆管癌与胆总管下端癌患者间,全部患者的总生存期、根治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与无瘤生存期及非根治术治疗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位置的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均是有效治疗方式,AJCC分期系统可有效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8月-200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肝门部胆管癌中,58例(56.9%)行手术切除,其中27例(26.5%)行根治性切除,31例(30.4%)行姑息性切除;44例(43.1%)行胆管引流术,其中行胆肠吻合内引流术20例,胆管外引流术24例。根治性切除术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51.85%,37.03%,22.22%;姑息性切除术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61%,6.45%,3.22%,0%;胆肠吻合内引流术组和胆管外引流术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是29.41%和23.80%,无生存2年者。结论手术切除,特别是根治性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